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刘华强

作品数:9 被引量:13H指数:3
供职机构:闽南师范大学更多>>
相关领域:文化科学社会学经济管理哲学宗教更多>>

文献类型

  • 7篇期刊文章
  • 2篇学位论文

领域

  • 7篇文化科学
  • 2篇经济管理
  • 2篇社会学
  • 1篇哲学宗教

主题

  • 4篇新高考
  • 4篇教育
  • 4篇高考
  • 3篇大学生
  • 3篇生涯
  • 3篇自我
  • 3篇自我控制
  • 2篇大学生生
  • 2篇大学生生涯
  • 2篇选考科目
  • 2篇学生生涯
  • 2篇生生
  • 2篇硕士
  • 2篇教育硕士
  • 2篇考科
  • 2篇科目
  • 1篇动机
  • 1篇信度
  • 1篇信息不对称
  • 1篇学科

机构

  • 9篇闽南师范大学

作者

  • 9篇刘华强
  • 2篇李建辉
  • 1篇王希华

传媒

  • 2篇闽南师范大学...
  • 1篇教育评论
  • 1篇漳州师范学院...
  • 1篇考试研究
  • 1篇教育与考试
  • 1篇教育教学论坛

年份

  • 3篇2024
  • 1篇2023
  • 2篇2022
  • 1篇2013
  • 2篇2012
9 条 记 录,以下是 1-9
排序方式:
复合型教师的特征、培养问题与改革动力——以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为例被引量:3
2022年
复合型教师的内涵可以从知识、能力、素质三个维度进行解读,且具有时代特征和规制边界。培养复合型教师是教育硕士发展的内在诉求,也是学科交叉融合的现实选择。但是,当前复合型教师培养面临教师分科教学与综合素养培养、师资编制刚性与新增弹性配置、乡村教育振兴与教师队伍弱化等矛盾和问题。根据教师教育的价值取向,以职业性为培养目标定位,促进学术性与职业性融合,增强教师职业竞争力等,是教育硕士培养复合型教师培养改革的内在动力。
李建辉刘华强
关键词:复合型教师教育硕士改革动力
自我控制对大学生生涯适应能力影响的研究
自我控制是人适应社会的重要功能,对于大学生的适应和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已有以大学生的自我控制为主题的研究文献主要集中在一般自我控制和学习自我控制,对于大学生生涯发展中的自我控制问题研究相对薄弱。   本研究在文献分...
刘华强
关键词:大学生自我控制学习动机
文献传递
面向需求的复合型教育硕士人才培养改革探讨——基于学科交叉融合与院校协同培养的视角
2024年
培养复合型人才是知识生产模式变革和教育供给结构改革的时代需求。复合型教育硕士人才具有知识、能力、素质三个维度的基本特征,也有培养规制过程中的“边界”。从基础教育师资配置和学科交叉融合的视角分析,复合型教育硕士人才培养既有教师供给的外部矛盾,也有院校培养的内部问题。优化教育硕士生源的多维结构,创新适应弹性学制的培养模式,共享学科交叉融合的院校资源,是复合型教育硕士人才培养改革的应然选择。
李建辉刘华强
关键词:教育硕士资源共享
新高考选科改革的学生获得感研究——基于福建省高三学生的调查被引量:1
2024年
文章以894名福建省高三年级毕业生为样本,采用自编问卷,调查中学生在选考科目改革中的获得感现状与特点。经过施测与分析,形成具有优势发展、多元发展、理解认同3个维度的选科获得感问卷。调查发现:大多数学生选科获得感较高;教育发达地区的学生与其他地区学生的选科获得感水平无显著差异;在控制学业水平的影响后,是否来自一级达标中学与学生选科获得感水平无关,且未造成学生选科获得感的显著差异;相较“分数为导向”,以“兴趣为导向”选科的学生拥有更高的获得感,在高考成绩上未处于弱势。调查结果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新高考改革公平公正的价值取向获得学生的认可。学生选科获得感水平随着生涯教育水平的提升而升高,从实证角度支持了“新高考改革目标初步达成”的论断。
刘华强
关键词:高考改革新高考选考科目
新高考改革背景下考生择校行为可视化分析——以M大学为例被引量:3
2022年
新高考改革倒逼高校更加关注“用户需求”。通过采集某师范大学新生数据构建可视化模型,发现存在三类特征差异较为明显的新生“典型画像”。基于画像,可以制定不同群体的精准招生宣传措施并提供不同阶段的个性化服务。根据细分市场提供精准信息服务成为研究热点和行业共识。精准服务的前提是对细分市场用户群体特征的分析,把握潜在目标群体的择校动机,较好地回答“向谁宣传”“宣传什么”的问题。研究的创新在于探索根据新高考改革背景下择校行为的理论研究制定具体校本招生宣传政策的数据分析方法。
刘华强刘建华
关键词:新高考择校行为K-MEANS聚类
学生获得感视角下的新高考改革成效纵向观察——基于福建省2021-2023年追踪调查数据
2024年
学生是新高考改革最直接的利益主体,从学生获得感的纵向变化视角评价新高考改革的动态成效具有重要意义。对福建省18个取样点进行历时三年的纵向研究,结果证实针对新高考改革出现的问题,相关改进措施取得显著成效;新高考改革的配套措施受到学生群体越来越高的认可,家庭资本的差异对学生新高考获得感没有显著影响,科学选科倾向性对学生新高考获得感产生显著的正向影响关系,且影响有提升趋势。
刘华强
关键词:新高考选考科目
新高考综合素质评价的问题及优化路径——以信息不对称为视角的考察
2023年
综合素质评价录取机制对信息技术依赖度高、实施中形成大量专门知识,在评价指标上倾向“城市化”,产生了城乡间的信息不对称。与传统高考相比,农村考生群体在综合素质评价模式下弱势更加明显。但是,综合素质评价引起的城乡高等教育入学机会差距并不直接决定于城乡经济差距,更多来源于评价系统设计不足带来的信息不对称。开展农村考生信息弱势治理的措施包括纠正评价导向偏差,强调课程教学、增加劳动教育评价;提供更丰富的公有信息服务、加强相关信息供给的准确性和易读性、降低农村学生及家庭信息获取成本。
刘华强
关键词:综合素质评价信息不对称城乡差异教育公平
大学生生涯自我控制问卷的编制被引量:2
2013年
目的:编制大学生生涯自我控制问卷,检验其信效度.方法:在文献探讨及访谈、开放问卷调查的基础上,编制和修改大学生生涯自我控制问卷,对992名福建省大学生进行测查.结果:探索性因素分析的结果表明,大学生涯自我控制包括控制效能、控制情绪、行动倾向、计划倾向、控制策略等5个因子,共20个项目,累积方差贡献率为55.32%.问卷的验证性因素分析支持一阶五因子模型假设(χ2/df=1.85、AGFI=0.89、NFI=0.83、CFI=0.87、RM-SEA=0.049).问卷总体的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82,各个因子的内部一致性系数在0.60-0.72之间;问卷总体的的重测信度为0.81,各个因子的重测信度在0.71-0.85之间.以被试的生涯适应力水平为效标,与大学生生涯自我控制的相关为0.49(P<0.01).结论:大学生生涯自我控制的概念构想是较合理的.问卷的信度和效度指标均符合心理测量学的要求,可以作为评估大学生涯自我控制水平的测量工具.
刘华强王希华
关键词:信度
自我控制对大学生生涯适应力影响的研究
自我控制是人适应社会的重要功能,对于大学生的适应和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已有以大学生的自我控制为主题的研究文献主要集中在一般自我控制和学习自我控制,对于大学生生涯发展中的自我控制问题研究相对薄弱。本研究在文献分析的基础...
刘华强
关键词:大学生自我控制生涯
文献传递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