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卓明
- 作品数:8 被引量:21H指数:3
- 供职机构:深圳市计量质量检测研究院更多>>
- 相关领域:轻工技术与工程更多>>
- 甲醛含量与双甲酮加入量间变化关系的试验
- 2014年
- 为了探讨双甲酮乙醇溶液加入量和在412nm波长下甲醛吸光度之间的关系,参照GB/T2912.1,以甲醛标准溶液为基准物质,将甲醛标准溶液配制成不同浓度后和双甲酮乙醇溶液进行试验。试验结果表明,当样品溶液的浓度超过3.03μg/mL、双甲酮乙醇溶液的加入量为1mL时,来自样品中的甲醛在412nm波长下的吸光度值并未消失;当样品浓度达到10.10μg/mL、双甲酮乙醇溶液的加入量为3mL时,在412nm波长下的吸光度才消失。该研究表明,如果在进行双甲酮确认试验时可采用两种方法:一是适当地多加入双甲酮乙醇溶液;二是,如果样品溶液的甲醛含量过高时,应先稀释样品过滤液再进行双甲酮确认试验。
- 杨剑秋吴卓明张宇孙丹
- 关键词:甲醛吸光度加入量
- 纺织品中己二酸二酰肼(ADH)对甲醛的吸附效应被引量:7
- 2018年
- 采用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法对纺织品中的ADH质量分数进行测定。将含ADH的纺织品放置于特定环境中一段时间进行甲醛吸附,并用水萃取法对纺织品中的甲醛质量分数进行测定。结果表明:试样对甲醛的最大吸附量随着ADH质量分数的增加而增加;当ADH质量分数达到1 700 mg/kg时,试样对甲醛的最大吸附量不再增加;恒温恒湿环境中放置30d的试样甲醛吸附量达到最大值,而在装修后不久的普通室内环境中放置10 d,试样甲醛吸附量达到最大值,随后逐步达到吸附-解吸平衡;放置环境对试样吸附甲醛的最大能力没有影响,但能显著影响试样对甲醛的吸附速率以及达到吸附-解吸平衡的时间。
- 陶进雄林紫威张海煊吴卓明
- 关键词:甲醛高效液相色谱法质谱法分光光度法纺织品
- 皮革中喹啉的测定被引量:4
- 2020年
- 采用气相色谱-质谱法对皮革中喹啉含量进行了测定。通过对前处理条件(提取方式、提取溶剂、水浴温度、水浴时间)的优化,建立了皮革中喹啉的检测方法。实验结果表明,喹啉标准曲线线性范围为1.0~200.0 mg/kg,线性相关系数在0.999以上,检出限为1.0 mg/kg,空白样品及阳性样品中回收率均在85%~120%之间,相对标准偏差在2%~10%之间。所建立方法可用于皮革中喹啉含量的测试。
- 胡望霞洪杰吴卓明高升辉林紫威王春兰
- 关键词:皮革喹啉气相色谱-质谱法
- 鞋类中三甲基氯化锡气相质谱检测方法的研究被引量:2
- 2019年
- 国际环保纺织品协会2016年发布的Oeko-Tex标准100开始增加三甲基氯化锡的限量要求,其中婴儿≤1.0ppm,直接接触皮肤≤2.0ppm,不直接接触皮肤≤2.0ppm,家饰材料≤2.0ppm。为了满足国际需求,本文以GB/T32447-2015《鞋类鞋类和鞋类部件中存在的限量物质有机锡的测定》为基础,研究与探讨三甲基氯化锡合适的检测方法。
- 吴卓明杜静胡望霞
- 关键词:有机锡三甲基氯化锡异辛烷
- 液相色谱法与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甲醛含量中的干扰因素研究被引量:5
- 2016年
- 通过用液相色谱法与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甲醛含量的实验对比,发现这两种方法的实验数据差异,分析造成实验数据差异的原因,找出了液相色谱法与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皮革甲醛含量的主要干扰因素及解决办法。
- 杨剑秋吴卓明胡望霞
- 关键词:甲醛液相色谱法紫外分光光度法
- 显微镜法定量分析丝光棉/再生纤维素纤维混纺织物被引量:3
- 2017年
- 为了探讨采用显微镜法定量分析丝光棉/再生纤维素纤维混纺织物的可行性,分别采用横截面法、直径法与甲酸/氯化锌法进行对比试验,分析显微镜法定量结果的准确性。该试验结果表明,横截面法、直径法与甲酸/氯化锌法定量结果之间的差异大都在±3%以内。该试验表明,显微镜法不受试剂、温度及时间等影响,能够作为丝光棉/再生纤维素纤维混纺织物的定量方法。
- 杜静吴卓明程鑫桥
- 关键词:丝光棉再生纤维素纤维显微镜法
- 皮革和毛皮中喹啉类化合物的测定
- 2024年
- 通过参考国内相关检测标准方法,采用气相色谱-质谱法对不同皮革种类中喹啉类化合物进行了分析。通过对提取方式、提取溶剂、水浴温度、超声时间等条件的优化,建立了皮革和毛皮中喹啉类化合物的检测方法。实验结果表明,喹啉类化合物标准曲线线性范围为0.5~50.0 mg/L时,各化合物的线性相关系数都在0.996以上。最优的前处理条件是使用甲醇溶剂,在70℃的水浴温度下超声提取60 min。
- 高升辉林紫威胡望霞洪杰吴卓明
- 关键词:气相色谱-质谱法萃取溶剂
- 四乙基锡假阳性的研究
- 2024年
- 国际纺织和皮革生态学研究和检测协会自2017年开始增加四乙基锡的限量要求,按目前国内外的测试标准皆容易产生假阳性。根据四乙基锡的化学性质,深入探讨检测过程中产生假阳性的原因,并提出两种不同的方法进行鉴定,有效提高测试结果的准确性,避免了假阳性对结果的干扰,以满足检测的需求。
- 吴卓明林紫威杜静郑苑梁高升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