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张少卿

作品数:3 被引量:9H指数:2
供职机构:广东药科大学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3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3篇医药卫生

主题

  • 1篇血症
  • 1篇氧疗
  • 1篇氧疗治疗
  • 1篇支气管
  • 1篇支气管哮喘
  • 1篇支气管哮喘患...
  • 1篇湿化
  • 1篇衰竭
  • 1篇酸血症
  • 1篇糖皮质
  • 1篇糖皮质激素
  • 1篇糖皮质激素类
  • 1篇通气
  • 1篇皮质
  • 1篇皮质激素
  • 1篇皮质激素类
  • 1篇气道
  • 1篇气道重塑
  • 1篇轻度
  • 1篇重度高碳酸血...

机构

  • 3篇广东药科大学
  • 1篇广州医科大学

作者

  • 3篇张少卿
  • 2篇谭杰
  • 2篇毛锐
  • 1篇周玉良

传媒

  • 1篇中华结核和呼...
  • 1篇中外医疗
  • 1篇临床医学工程

年份

  • 1篇2025
  • 2篇2017
3 条 记 录,以下是 1-3
排序方式:
吸入性糖皮质激素对轻度支气管哮喘患者气道重塑的缓解作用
2025年
目的评价吸入性糖皮质激素(ICS)对初诊轻度支气管哮喘(哮喘)患者气道重塑的作用。方法本研究为一项单臂、开放标签、单中心、前瞻性研究,共纳入2019年1月至2020年12月广东药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初诊的轻度哮喘患者15例,其中男6例,女9例,年龄(38.6±11.5)岁。给予丙酸氟替卡松吸入气雾剂吸入125μg/次、2次/d规律治疗12个月。患者治疗前后分别行肺功能、胸部高分辨率CT检查,填写哮喘控制测试(ACT)问卷,并行气管镜检查采集右下叶基底段支气管黏膜组织。分析患者ICS治疗前后CT测量的气道管腔面积(Ai)、气道管壁厚度(Aw%)和病理测量的气道上皮、基底膜和平滑肌厚度,评价ICS对气道重塑的作用。使用Pearson或Spearman相关分析来分析患者肺功能、ACT评分的改善与气道重塑改善的关系。结果患者吸入ICS第12个月时CT测量的双下叶3、4、5、6级支气管Ai分别增加了7.5%、14.4%、4.1%、22.8%,Aw%分别减少了6.1%、6.7%、6.5%、7.0%(均P<0.05)。基线气道平滑肌面积13.3%±8.7%,第12个月时为11.7%(6.0%,15.0%),未发生显著改变(Z=-0.63,P=0.539);12个月时基底膜和上皮厚度显著变薄,基底膜厚度从基线时的(5.19±1.75)μm降低为(3.83±1.15)μm(Z=-2.38,P=0.019);上皮厚度从基线时的(78.60±13.12)μm降低为(59.32±11.97)μm(t=4.20,P<0.001)。第12个月时Aw%、上皮和基底膜厚度的变化值均与ACT评分改善程度显著相关(均P<0.05)。结论轻度哮喘患者规律吸入ICS 12个月后气道重塑程度减轻,表现为气道管壁厚度变薄,气道黏膜上皮和基底膜变薄。气道重塑的改善与哮喘ACT评分的改善显著相关。在气道形态和结构层面为轻度哮喘以ICS为基础的控制治疗提供了理论依据。
黎晓莹张少卿邢秋云冯伟烨陈佳楠周子青毛锐
关键词:哮喘糖皮质激素类气道重塑
加温湿化高流量氧疗治疗重度高碳酸血症呼吸衰竭病例报告一例被引量:5
2017年
目的评价高碳酸血症呼吸衰竭患者经加温湿化高流量氧疗(HFNC)后的疗效。方法 2016年7月2日该院收治1例因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并发重度高碳酸血症呼吸衰竭患者,因患者无法耐受无创通气治疗而拒绝使用,后给予HFNC治疗。结果使用HFNC 2 h后,动脉血气p H从7.236升高到7.361,PCO_2由116.5 mm Hg降至80.0 mm Hg、第2天PCO2为60.4 mm Hg。结论对于无法耐受无创通气(NIV)的重度高碳酸血症呼吸衰竭可考虑应用HFNC治疗。
张少卿谭杰周玉良
关键词:高碳酸血症呼吸衰竭氧疗
呼气末二氧化碳监测在重症监护病房机械通气患者的应用价值被引量:4
2017年
目的探讨对重症监护病房(ICU)中接受机械通气的患者进行呼气末二氧化碳监测的临床意义与价值。方法选择我院ICU病房进行机械通气的患者100例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于同一时间点进行二氧化碳分压指标(PaCO_2)监测,所使用方法包括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P_(ET)CO_2)监测及动脉血气监测下的PaCO_2,分析二者的差异性与相关性。结果所有患者接受机械通气后不同时间段的P_(ET)CO_2与PaCO_2指标呈正相关。随着进一步治疗,两项指标差异ADCO_2减少。结论对于血流动力学稳定的危重病人来说,P_(ET)CO_2与PaCO_2指标具有较好的相关性。P_(ET)CO_2有助于更好地对PaCO_2指标的变化进行判断,并能快速早期反映通气、血流及代谢等各方面变化的监测指标,具有无创、连续、操作简便的优势,可显著提高机械通气的治疗效果,在危重患者机械通气中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谭杰毛锐张少卿晏玉华
关键词:呼气末二氧化碳监测重症监护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