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巍
- 作品数:15 被引量:15H指数:3
- 供职机构:中国兵器工业集团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交通运输工程机械工程一般工业技术更多>>
- 基于贡献率法的特种车辆密闭舱室环境综合评估方法被引量:1
- 2020年
- 目的确定机动性密闭舱室环境主要有害因素的合理赋权方法,建立综合评估模型,为特种车辆乘员作业环境设计、提升改造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客观赋权法中的贡献率法确定三种车型不同工况下驾驶员位和乘员位的指标权重,对舱室环境进行模糊综合评估,并与层次分析法确定权重的评估结果进行比较。结果在六组实测数据中,有三组评估结果两种方法出现较大差异,贡献率法的评估结果更接近实际情况。结论贡献率法考虑了机动性密闭舱室环境指标权重的变化特点,赋权合理且方法简单易行。
- 万红考希宾孔巍闫金海贺军郭孝文
- 关键词:车辆工程装甲车密闭舱室
- 高原环境对乘员健康和作业能力影响的研究进展
- 2024年
- 我国拥有大面积的高原地域,高原地区自然环境恶劣,具有气压低、含氧量低、气温低、昼夜温差大、紫外线强等气候特点,高原环境下疾病特征与其他地区存在较大差异。目前针对急进高原环境的人员进行了系统的研究,但对于维持高原环境下乘员(泛指高原装甲兵、驻训兵、汽车兵等特殊兵种)作业能力的研究还不够深入。我国高原边境线长而复杂,官兵长期驻留在高原环境下的作业能力受到重点关注。该文综述了目前国内外高原环境对乘员健康和作业能力的影响,并提出高原环境下乘员作业能力的研究方向。
- 贺军郭书文李琳郭孝文孔巍
- 关键词:乘员机体健康
- 某特种车辆陆地跑车舱室内有害气体测试与评价被引量:2
- 2020年
- 目的某型特种车辆陆地跑车试验时,测试其舱室内有害气体的浓度变化值,并按相关标准要求进行评价。方法在某型特种车辆开展陆地跑车试验时,将3套经过标定且合格的复合气体测试仪分别固定于车辆舱室内的驾驶员位、指挥位和侦察位,进行测试记录有害气体浓度变化的试验数据,并按相关标准要求进行计算。结果本次陆地跑车试验过程中,驾驶员位、指挥位和侦察位有害气体浓度的TWA(时间加权平均容许浓度)、STEL(短时间接触容许浓度)和MAC(最高容许浓度),均满足GJB5834-2006的要求。结论通过国家对特种车辆人机工效的不断重视以及车辆在各研制阶段技术的提升和改进,特种车辆舱室内的作业环境得到了有效的改善,能够满足陆上跑车时作业人员对舱室内有害气体的作业环境需求。
- 闫金海韩卫敏考希宾万红孔巍陈亚妮
- 关键词:车辆工程军事保障特种车辆有害气体
- 某型特种车辆舱室内粉尘测量及效果评价
- 2024年
- 目的根据特种车辆在试验过程中的任务需求,建立特种车辆舱室内粉尘测量方法,并进行效果评价。方法分别将直读式粉尘采样仪安放在距坐垫70~75 cm高,距靠背20~30 cm的车内驾驶员、乘载员座椅中央位置,仪器采样口方向同座椅方向;将仪器固定在距车外侧面中部距地面1.5 m高、距车侧10 cm处设一个测量点,测量方向向车外侧。试验车以道路允许的最高速度的60%逆风行驶,前导车和试验车同速,两车车间距50 m左右;待试验开始后,启动测试仪器开关,采样时间不少于10 min,待试验结束后,关闭仪器开关。结果A车内驾驶员、乘载员位置的粉尘浓度分别为4.0 mg/m^(3)、4.6 mg/m^(3),车外粉尘浓度为15.3 mg/m^(3);B车内驾驶员、乘载员位置的粉尘浓度分别为6.1 mg/m^(3)、6.6mg/m^(3),车外粉尘浓度为14.9mg/m^(3);其满足GJB59.50-1992、GBZ2.1-2019要求以及特种车辆规定的相应技术要求。结论该测试方法能够满足特种车辆车内驾驶员位、乘载员位粉尘浓度测量及效果评价要求。
- 贺军李健闫金海郭书文孔巍
- 关键词:特种车辆测量方法
- 基于心率变异性的特种车辆乘员作业工效评价指标分析
- 2022年
- 目的探求基于心率变异性的特种车辆乘员作业工效的评价指标及可行性。方法以在平原地区、海拔3650m和海拔4320m的高原地区作业的特种车辆乘员作为观察人群,采集作业前后长时程动态心电信号,按1小时时程截取作业前、作业过程的HRV(心率变异性)值,对不同地域环境下乘员作业前、作业过程中的时域指标和频域指标值进行了显著性、相关性对比分析。结果与作业前相比乘员作业过程中时域指标maxRR(最大RR间期)、SDNN(周期长度变异性)、RMSSD(相邻RR间期差值均方根值)、PNN50(相邻RR间期差值大于50ms的心搏个数占比)和频域指标ULF(超低频功率)、VLF(极低频功率)、LF(低频功率)、HF(高频功率)均有不同程度降低,其中A、B两个地区的maxRR、RMSSD、PNN50、ULF、LF、HF降低明显(P<0.05),另外海拔3650 m地区的SDNN、VLF指标也有明显降低。乘员作业过程LF/HF(平衡比)指标较作业前明显升高(P<0.05),同时LF/HF随着海拔高度的升高逐渐升高,2个高原组显著高于平原组(P<0.05)。表明乘员作业引起交感-副交感神经均衡性向交感神经张力增强的方向发展,副交感神经系统在心脏调控作用下降,导致乘员作业中心率增加,乘员作业负荷增加、作业能力下降。结论低频高频平衡比LF/HF指标可以作为乘员作业工效评价指标。
- 郭书文王延琦陈亚妮贺军考希宾万红闫金海孔巍姬丽静郭孝文
- 关键词:作业绩效
- 某型教练车舱室观察装置性能测试及效果评价
- 2024年
- 目的根据特种车辆教练车遂行实车驾驶训练等任务需求,建立特种车辆舱室内观察装置性能测试方法,并进行效果评价。方法舱室内驾驶员/教练员通过潜望镜、观察镜观察车外区域的范围,以车辆观察潜望镜中心在地面上投影点为圆心,以物镜光轴为零度方位角线,每隔10°作出标记,画出有适当间距的半圆,利用经纬仪进行测试并分别读取数据,按相关要求进行计算。结果利用该方法测试驾驶员的横向最大视界、垂直视界及盲区分别为129°24′6″、20°54′11″、8.0 m;教练员的横向最大视界、垂直视界及盲区分别为140°6′4″、28°36′2″、9.1 m,其满足GJB59.33要求以及特种车辆规定的相应技术要求。结论该测试方法能够满足特种车辆教练车舱室观察装置性能测试要求,满足其教练车开展安全、高效的实车训练任务。
- 贺军徐峰郭书文孔巍郭孝文李健
- 关键词:特种车辆产品设计视界
- 装甲车辆人机环境对乘员作业影响的调查分析被引量:6
- 2018年
- 目的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对影响装甲车辆乘员作业的因素分析,确认其主要职业危害因素;方法选择90名装甲车辆乘员进行问卷调查,调查人机环境中对作业影响的主要因素、舱内环境对作业影响程度、人机界面设计对作业影响的主要不合理因素、作业过程中的自觉症状情况。结果乘员认为影响其作业的主要因素为噪声,其次为温湿度、人机界面、有害气体、振动、照明,接近半数乘员在作业过程中都出现有头痛头晕、全身酸痛、视觉模糊、腰背疼痛等自觉症状。结论通过调查分析,装甲车辆人机环境系统需要改进和提升,在设计阶段应提出总体设计要求,并通过开展相关研究采取控制措施。
- 孔巍万红考希宾王延琦闫金海罗思源
- 关键词:装甲车辆人机环境乘员坦克
- 某型燃油加热器在装甲救护车中应用效果分析
- 2013年
- 目的探讨某型燃油加热器在装甲救护车中的应用效果,判断其是否能够满足国军标对寒区环境典型服装条件下救护舱室内温度的规定和要求。方法在寒区作业环境中,用低温温度测试仪分别测试装甲救护车舱室内卧姿伤员头部、腹部和足部的温度变化情况,按照GJB 3991规定的平均温度计算方法计算舱室内平均温度,并进行对比。结果启动加热器75 min,救护舱室内平均温度达到7.4℃,头足温差为4.9℃,满足GJB 3991中维持舒适温度要求;启动加热器90 min,救护舱室内平均温度达到12.6℃,满足GJB 3991中正常舒适温度要求。结论该型燃油加热器能够满足在严寒条件下装甲救护车舱室内空气加热和伤病员救治的需求。
- 王延琦考希宾兀光波武海明夏宝清孔巍闫金海郭书文
- 关键词:加热器
- 一种用于监测环境的数字化传感器组装置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用于监测环境的数字化传感器组装置,其特征在于:它包括微处理器、多路开关、通讯接口、用于从空气中抽取气样供传感器进行测试的气泵(7);其中,多个传感器集成于同一主板(2)上,并分别通过多路开关与微处理器...
- 武海明王学友夏宝清陈亚妮万红岳红孔巍王延琦闫金海杨巧丽
- 文献传递
- 高原环境对乘员作业能力的影响研究被引量:3
- 2023年
- 目的通过开展高原环境下乘员作业特点研究,分析高原缺氧对乘员作业能力的影响。方法选择平原和高原装甲车乘员各15人,分为高原组和平原组,分别在安静的环境下测试乘员的心率、血氧饱和度、视觉选择反应时、视觉注意分配、两种声音的听觉注意分配、视觉与两种声音的注意分配、左右手交叉动作频率、手臂稳定性。结果高原组的血氧饱和度、视觉注意分配的总次数、两种声音的听觉注意分配总次数和正确率、左右手交叉动作频率总次数、手臂稳定性得分、视觉与两种声音的注意分配中视觉总次数与平原组比较均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且均低于平原组;高原组的视觉选择反应时的反应平均时间和最快反应时间、高原组两种声音的听觉注意分配平均时间、高原组正确率和平均时间、高原组视觉与两种声音的注意分配的视、听觉平均时间与平原组比较均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且均高于平原组;高原组的心率、视觉选择反应时的反应正确率、视觉注意分配的正确率以及平均时间、左右手交叉动作频率的正确率、手臂稳定性耗时、视觉与两种声音的注意分配的视觉正确率、分配值与平原组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结论高原缺氧环境对乘员的反应能力、注意分配能力和动作协调精细能力均有影响,应关注高原缺氧对乘员的作业能力的影响。
- 贺军万红考希宾郭书文李琳郭孝文孔巍
- 关键词:驾驶行为高原环境装甲车辆乘员缺氧交通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