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书文
- 作品数:16 被引量:8H指数:2
- 供职机构:中国兵器工业集团更多>>
- 发文基金:国防科技技术预先研究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交通运输工程机械工程更多>>
- 装甲车辆乘员心理健康状况调查被引量:1
- 2016年
- 目的调查装甲车辆乘员(车长、炮长、驾驶员)心理健康状况,掌握其心理健康水平并进行教育干预。方法于2009年4月,选取120名车龄大于2年的男性装甲车辆乘员作为作战组,70名相同年龄段的男性非装甲车辆操作人员作为对照组。采用症状自评(SCL-90)量表对190名测试对象进行心理测评。结果作战组装甲士兵强迫症状(t=2.323)、人际关系敏感(t=3.250)、忧郁(t=3.158)、焦虑(t=2.712)、恐怖(t=2.391)、偏执(t=2.137)5个因子以及总分(t=4.128)、阳性项目数(t=4.357)、阳性症状均分(t=4.632)得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作战组装甲士兵各因子得分均低于军人参考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躯体化:t=4.364;强迫症状:t=5.127;人际关系敏感:t=5.280;忧郁:t=3.783;焦虑:t=7.127;敌对:t=5.361;恐怖:t=4.369;偏执:t=6.167;精神病性:t=6.476;其他:t=3.558;总分:t=6.357;阳性项目数:t=4.379;阳性症状均分:t=6.763;均P〈0.05)。结论应开展装甲车辆乘员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忧郁和焦虑等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加强乘员心理卫生服务工作,提高乘员的心理素质。
- 杨巧丽考希宾兀光波郭书文柴渭莉陈亚妮姬丽静王延琦
- 关键词:乘员军事人员心理健康
- 某型特种车辆舱室内采暖性能测试及效果评价
- 2025年
- 目的根据特种车辆典型试验任务要求,建立特种车辆舱室内采暖性能测量方法,并进行效果评价。方法将温湿度仪分别布置在驾驶员作业区中心位置、教练员作业区中心位置的头部、腹部、足部3个位置,且与甲板间的距离不小于10 cm。试验车停放于平坦开阔的冰雪土路上,环境温度在-25℃~-20℃之间,舱室与外界气温变化不大于3℃时,关闭全车门窗。启动车辆采暖装置,采样时间不少于60 min。结果该方法测量A车驾驶员位、教练员位的作业区中心位置平均温度值分别为4.2℃、3.5℃;B车驾驶员位、教练员位的作业区中心位置平均温度值分别为3.6℃、5.6℃,其满足GJB3991-2000《装甲车辆车内温度限值》要求以及特种车辆规定的相应技术要求。结论该测试方法能够满足特种车辆舱室内驾驶员位、教练员位的作业区中心位置温度测量及效果评价要求。
- 贺军郭孝文李琳郭书文刘瑞霞
- 关键词:军用车辆特种车辆产品设计测量方法装甲车
- 基于动捕影像的重物搬运标准工时分析
- 2025年
- 目的探讨人工重复搬运作业的不同群体的作业时间规律。方法18名受试人员配备动作捕捉设备以进行重物的重复搬运。动作捕捉设备自动记录搬运动作,并利用专业动作捕捉软件以三维形式复原作业过程,同时记录动作时间,分析不同受试群体作业时间与次数之间的关系。实验设计考虑了最大搬运重量和抬放高度,涉及普通组、健身组和专业组三个群体,所有受试者在同一工作条件下进行多次搬运作业。结果群体1无法有效地进行持续性的重物搬运工作;群体2在作业能力和时间上表现出较大的差异;群体3则能够有效持续性地完成既定任务,且个体作业时间和趋势相对一致。结论在重物重复搬运作业中,不同群体之间完成情况的差异显著;重物持续搬运除了需要一定的力量还得需要一定的专业训练或者技巧;作业时间与作业次数符合构建的学习曲线模型,作业效率随作业次数逐步提高,据此计算作业标准时间。
- 徐蔚姬丽静郭书文刘瑞霞秦钰锦谭国桢
- 关键词:骨骼损伤作业时间
- 基于灰色关联分析的装甲装备人因故障影响因素研究被引量:1
- 2012年
- 根据装甲装备在试验和使用中人因故障发生的原因,将人因故障影响因素分为设计因素、维修因素、使用因素、人体机能因素、人机界面因素和环境因素6类,采用灰色关联分析法对其进行辨识分析,发现造成装甲装备人因故障率从高到低的因素依次为:维修因素、使用因素、人机界面因素、设计因素、环境因素和人体机能因素,该研究结果可为装甲装备综合管理和设计提供理论依据。
- 柴渭莉武海明曹伟国郭书文夏宝清
- 关键词:灰色关联分析装甲装备影响因素
- 智能可穿戴设备:技术融合与应用发展
- 2025年
- 综述了智能可穿戴设备在健康监测、运动辅助、军事、医疗康复等领域的应用情况,分析了智能传感技术、生物信号处理与无线传输技术、能源技术、材料技术等智能可穿戴设备的关键技术架构,指出智能可穿戴设备在监测精度、穿戴舒适性、数据安全与隐私等方面仍存在的诸多问题。未来,智能化可穿戴设备将向多功能集成化、智能化与个性化、柔性化与舒适化、跨领域深度融合方向发展,有望进一步便利人们的生活,推动社会的数字化与智能化升级。
- 贺军贺军陈军陈军
- 高原环境对乘员健康和作业能力影响的研究进展
- 2024年
- 我国拥有大面积的高原地域,高原地区自然环境恶劣,具有气压低、含氧量低、气温低、昼夜温差大、紫外线强等气候特点,高原环境下疾病特征与其他地区存在较大差异。目前针对急进高原环境的人员进行了系统的研究,但对于维持高原环境下乘员(泛指高原装甲兵、驻训兵、汽车兵等特殊兵种)作业能力的研究还不够深入。我国高原边境线长而复杂,官兵长期驻留在高原环境下的作业能力受到重点关注。该文综述了目前国内外高原环境对乘员健康和作业能力的影响,并提出高原环境下乘员作业能力的研究方向。
- 贺军郭书文李琳郭孝文孔巍
- 关键词:乘员机体健康
- 某型特种车辆舱室内粉尘测量及效果评价
- 2024年
- 目的根据特种车辆在试验过程中的任务需求,建立特种车辆舱室内粉尘测量方法,并进行效果评价。方法分别将直读式粉尘采样仪安放在距坐垫70~75 cm高,距靠背20~30 cm的车内驾驶员、乘载员座椅中央位置,仪器采样口方向同座椅方向;将仪器固定在距车外侧面中部距地面1.5 m高、距车侧10 cm处设一个测量点,测量方向向车外侧。试验车以道路允许的最高速度的60%逆风行驶,前导车和试验车同速,两车车间距50 m左右;待试验开始后,启动测试仪器开关,采样时间不少于10 min,待试验结束后,关闭仪器开关。结果A车内驾驶员、乘载员位置的粉尘浓度分别为4.0 mg/m^(3)、4.6 mg/m^(3),车外粉尘浓度为15.3 mg/m^(3);B车内驾驶员、乘载员位置的粉尘浓度分别为6.1 mg/m^(3)、6.6mg/m^(3),车外粉尘浓度为14.9mg/m^(3);其满足GJB59.50-1992、GBZ2.1-2019要求以及特种车辆规定的相应技术要求。结论该测试方法能够满足特种车辆车内驾驶员位、乘载员位粉尘浓度测量及效果评价要求。
- 贺军李健闫金海郭书文孔巍
- 关键词:特种车辆测量方法
- 基于心率变异性的特种车辆乘员作业工效评价指标分析
- 2022年
- 目的探求基于心率变异性的特种车辆乘员作业工效的评价指标及可行性。方法以在平原地区、海拔3650m和海拔4320m的高原地区作业的特种车辆乘员作为观察人群,采集作业前后长时程动态心电信号,按1小时时程截取作业前、作业过程的HRV(心率变异性)值,对不同地域环境下乘员作业前、作业过程中的时域指标和频域指标值进行了显著性、相关性对比分析。结果与作业前相比乘员作业过程中时域指标maxRR(最大RR间期)、SDNN(周期长度变异性)、RMSSD(相邻RR间期差值均方根值)、PNN50(相邻RR间期差值大于50ms的心搏个数占比)和频域指标ULF(超低频功率)、VLF(极低频功率)、LF(低频功率)、HF(高频功率)均有不同程度降低,其中A、B两个地区的maxRR、RMSSD、PNN50、ULF、LF、HF降低明显(P<0.05),另外海拔3650 m地区的SDNN、VLF指标也有明显降低。乘员作业过程LF/HF(平衡比)指标较作业前明显升高(P<0.05),同时LF/HF随着海拔高度的升高逐渐升高,2个高原组显著高于平原组(P<0.05)。表明乘员作业引起交感-副交感神经均衡性向交感神经张力增强的方向发展,副交感神经系统在心脏调控作用下降,导致乘员作业中心率增加,乘员作业负荷增加、作业能力下降。结论低频高频平衡比LF/HF指标可以作为乘员作业工效评价指标。
- 郭书文王延琦陈亚妮贺军考希宾万红闫金海孔巍姬丽静郭孝文
- 关键词:作业绩效
- 某型教练车舱室观察装置性能测试及效果评价
- 2024年
- 目的根据特种车辆教练车遂行实车驾驶训练等任务需求,建立特种车辆舱室内观察装置性能测试方法,并进行效果评价。方法舱室内驾驶员/教练员通过潜望镜、观察镜观察车外区域的范围,以车辆观察潜望镜中心在地面上投影点为圆心,以物镜光轴为零度方位角线,每隔10°作出标记,画出有适当间距的半圆,利用经纬仪进行测试并分别读取数据,按相关要求进行计算。结果利用该方法测试驾驶员的横向最大视界、垂直视界及盲区分别为129°24′6″、20°54′11″、8.0 m;教练员的横向最大视界、垂直视界及盲区分别为140°6′4″、28°36′2″、9.1 m,其满足GJB59.33要求以及特种车辆规定的相应技术要求。结论该测试方法能够满足特种车辆教练车舱室观察装置性能测试要求,满足其教练车开展安全、高效的实车训练任务。
- 贺军徐峰郭书文孔巍郭孝文李健
- 关键词:特种车辆产品设计视界
- 复杂人机界面认知负荷测量评估综述
- 2025年
- 复杂系统数字界面已成为信息化武器装备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信息密度高、任务操作复杂和时间压力大造成操作人员出现认知负荷过载等问题,认知负荷测量成为评价复杂界面的关键指标。本文分析了认知负荷潜在影响因素,结合支持向量机、神经网络等认知建模方法研究,对认知负荷在人机交互领域的监测方式、典型测量指标、干预策略及发展趋势进行了总结梳理。结果发现,不同测量方式各有优劣,但生理测量为最常用手段,基于认知科学和机器学习的评价体系值得关注。认知负荷研究应以非接触监测、多参数融合、实时预测评估为着力点,并将其应用到高风险环境中,以提升人机界面的系统效能和安全保障。
- 秦钰锦姬丽静郭书文谭国桢刘瑞霞
- 关键词:人机交互测量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