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丹
- 作品数:21 被引量:37H指数:3
- 供职机构:四川外国语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庆市社会科学规划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文学文化科学语言文字更多>>
- 从年龄他者到叙事主体——《好邻居日记》的老年女性叙事与生命意义重构被引量:1
- 2025年
- 文学老年学研究关注文学作品对社会老龄化问题的再现,关注个体的变老体验和社会的老龄观;女性主义研究关注老年女性可能面临的性别和年龄的双重歧视。在文学老年学和女性主义研究的双重视角观照下研究英国作家多丽丝·莱辛的《好邻居日记》,发现小说揭示人口老龄化和老龄化的女性化问题,即老年女性在老龄化社会占比超过男性,但她们却在社会空间中被边缘化、在文化想象中被污名化。在此基础上,小说主张文学叙事在老龄化问题治理中发挥能动作用,即通过中年女性叙事者的跨异托邦空间逆行,对老年女性进行去边缘化、去污名化;并通过代际友谊建构叙事空间,激励老年女性通过回忆与讲述建构其叙事主体,重构老年生命的意义并净化“恐老症”。
- 龙丹
- 关键词:叙事疗法
- 女性跨文化书写的叙事学研究——以中国叙事为例
- 2019年
- 本文采用苏珊·S.兰瑟等学者提出的女性主义叙事学研究方法,以20世纪上半叶美国女作家的中国叙事为研究对象,从类文本、叙述模式、叙述声音、情节等方面探讨女性跨文化书写的叙事特征以及叙事对女性书写主体的建构。女性跨文化书写通过文本的越界再现女性跨文化体验的越界体验,女性作者以多种文类互文书写跨文化体验,在文本间融合想象与现实,塑造理想的女性形象;采取多重叙述声音呈现自我与他者的对话,通过他性认识自我;采用半私下型叙述与男性叙事规约协商,建构女性权威,重构现代女性主体。
- 龙丹
- 关键词:中国叙事文本间性女性主体
- 福莱勃尔视野中的中国妇女——项美丽的中国叙事研究
- 2017年
- 本文以美国现代女作家项美丽的第一部中国题材小说《太阳的脚步》和她的跨文化体验为研究对象,从弗洛伊德的"替身"定义出发,聚焦小说中的美国白人女子多萝西和民国妇女陈美凤这一对女性形象,探讨作者如何通过跨文化书写和跨文化体验化解美国现代女性身份认同的危机和焦虑。作者把传统性别规范投射到他者身上,通过塑造自我与替身这两个女性形象呈现她身份认同中两股矛盾的力量,即新女性福莱勃尔与传统性别角色之间的张力。二者的协商反射了作者的身份认同与女性主张。与最终不得不向传统妥协的福莱勃尔们不同,项美丽在中国结交了诸多中国现代文人,在与他们的合作中吸收中国文化精髓,巩固自己的女性思想,并成为中美文化交流的先锋,完成了现代女性主体的建构。
- 龙丹
- 关键词:替身
- “美丽的东方”与“邪恶的东方”——英美女作家的中国叙事被引量:1
- 2014年
- 以四位英美女作家以及她们的中国叙事为研究对象,分析她们所塑造的四种不同的中国形象,揭露西方女性的中国想像重复了东方主义话语,把中国建构成美丽的东方和邪恶的东方两个矛盾的意象。西方女性的中国叙事反映了性别与种族的矛盾关系,女性东方话语作为东方主义话语中一个异质性的子话语,既挑战又巩固了男性东方主义话语。同时,这些作家通过对中国他者的想像完成了女性自我的建构。
- 龙丹
- 关键词:中国叙事东方主义女性主体
- 伍尔夫《达洛维夫人》中的疾病幽灵被引量:2
- 2021年
- 20世纪初标志着英国现代小说与现实主义小说的断裂,也见证了西方医学在现代疾病诊疗手段上的突破。时间上的巧合促使我们思考英国现代小说与疾病的交集,探索以弗吉尼亚·伍尔夫为代表的英国现代小说家作品中的疾病幽灵。研究发现,面对"物质主义小说"与"精神主义小说"的世纪之争时,伍尔夫把疾病当作特殊的美学体验和小说书写对象,借此论证小说家应该关注人物的精神世界,再现客观世界引发的思绪、情感、意识和感知。通过书写疾病,伍尔夫对现代小说的形式和主题进行实验性创新,疾病的幽灵潜伏在《达洛维夫人》的结构、人物塑造、叙事视角和主题中。
- 龙丹
- 关键词:疾病《达洛维夫人》
- 《达洛维夫人》中的年龄危机与老年镜像认同
- 2024年
- 伍尔夫在《达洛维夫人》中用大量笔墨书写达洛维夫人的年龄表征及其变老体验,从文学老年学的视角观之,小说呈现了人物的年龄危机及其老年镜像认同,表现出对老年的积极想象。具体而言,由于战后英国社会的年龄歧视及其双重性别标准,50岁的达洛维夫人对即将来临的老年充满恐惧。身患“恐老症”的她拒绝认同老年镜像,表现为将老年镜像归为他者,并坚持老去的仅仅是身体、而非心灵。达洛维夫人对老年镜像的否定事实上是对“衰退叙事”和“包袱叙事”等老年话语的拒绝,她通过邻居老妇重新想象积极的老年镜像。貌似被社会隔绝的老妇对其孤寂、独立的老年生活感到自洽,同时与大本钟象征的伦敦社会保持半隐退式认同,从集体文化中寻求其生命的价值。受此鼓舞,达洛维夫人在阁楼象征的老年空间中探索积极的变老方式,重新认识年岁增长带来的智慧和自由。
- 龙丹
- 关键词:《达洛维夫人》
- 主体与镜像的辩证关系——镜像认同的三种样态被引量:19
- 2018年
- 拉康在《助成"我"的功能形成的镜子阶段》首次提出镜像理论并在晚期进行了修正。阿尓都塞在"询唤"理论中、齐泽克在意识形态对象化理论中与拉康对话,他们都论及主体与他者的认同关系,其哲学渊源可以追溯到黑格尔的主奴辩证法。沿着从黑格尔到拉康到阿尓都塞和齐泽克的这一理论谱系,我们发现主体与他者的想象性认同并非如拉康所言是一场异化的悲剧,而是因主体状态不同表现为多种认同方式:空无主体的他者化认同、充实主体的对象化认同以及分裂主体的否定性认同。厘清主体与镜像的关系为分析跨文化书写中的自我与他者形象及其心理机制提供了理论视角。
- 龙丹
- 关键词:镜像
- 《瘟疫年纪事》的创伤叙事与中产阶级情感结构被引量:2
- 2020年
- 笛福在《瘟疫年纪事》中再现了1665年袭击伦敦的大瘟疫及其对英国正处在萌芽中的中产阶级的情感结构产生的影响。就个体而言,瘟疫给幸存者造成心理创伤,小说呈现典型的创伤叙事特征,即强迫性重复、生存与死亡的交叉叙事及创伤移情等;就群体而言,瘟疫造成的经济停滞、疯癫与迷信及权力对个人的管控危及中产阶级追求财富、理性和个体自由的价值观,二者之间的矛盾沉淀至中产阶级情感结构,瘟疫这一意象成为不可控的灾难性事件的隐喻。就文学样式而言,笛福在书写瘟疫时尝试了目击者叙事、双重叙事、元小说叙事等技巧,这在形式上为与中产阶级同步兴起的文学样式——小说增添了活力。《瘟疫年纪事》在内容上对中产阶级心理创伤、情感结构的再现,在形式上对小说的创新性尝试,揭露了瘟疫与人的关系。
- 龙丹杨莉鸽
- 关键词:丹尼尔·笛福情感结构
- 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玛丽·雪莱《末世一人》中的生态思想
- 2025年
-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全人类面临的时代新论题。玛丽·雪莱在《末世一人》中批判了17—18世纪西方启蒙运动中的人类中心主义思想,警示了人与自然关系的二元对立认知导致的灾难性后果,表达了遵循自然规律、与自然共生、承担人类主体责任的生态理想。玛丽·雪莱非常具有前瞻性地认识到,西方启蒙运动和工业革命给人和自然带来了潜在威胁,其表达的生态思想与当今我们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的生态倡议有吻合之处。本文将从这一角度出发重读《末世一人》,这一视角的解读是中西文明互鉴的新尝试,希望能为“后人类”社会应对新挑战提供参考。
- 龙丹
- 关键词:玛丽·雪莱人类中心主义后人类
- 《摩尔·弗兰德斯》中的年龄规范和养老观
- 2025年
- 文学老年学研究在老年形象、老年观、老年文学样式研究等方面初见成效,但要在全球人口老龄化问题及其治理中发挥更积极的作用,文学老年学研究需要开展跨学科的对话,与老年史学的对位阅读则是一个积极的尝试。对比笛福小说《摩尔·弗兰德斯》中主人公摩尔的年龄焦虑和老年经历与史学家关于18世纪老年问题的研究,可以透视英国18世纪的年龄规范、老年观和养老模式。更为重要的是,笛福在该小说中刻画老人的经济胜任力、独立自主能力以及较高的社会参与度,提倡个人养老模式,解构老年衰退叙事和负担叙事,并建构积极的老年叙事,为当代的老年问题治理提供了参考。
- 龙丹
- 关键词:《摩尔·弗兰德斯》个人养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