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刘霖蔚

作品数:4 被引量:48H指数:3
供职机构: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大气物理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江苏省“青蓝工程”基金公益性行业(气象)科研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更多>>

文献类型

  • 3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4篇天文地球

主题

  • 2篇逆温
  • 1篇增湿
  • 1篇数值模拟
  • 1篇数值模拟研究
  • 1篇逆温层
  • 1篇浓雾
  • 1篇平流输送
  • 1篇气候
  • 1篇气候特征
  • 1篇气溶胶
  • 1篇气溶胶粒子
  • 1篇微物理
  • 1篇微物理结构
  • 1篇近地
  • 1篇雷州半岛
  • 1篇积层混合云
  • 1篇积云
  • 1篇积云并合
  • 1篇层结
  • 1篇值模拟

机构

  • 4篇南京信息工程...
  • 1篇广东海洋大学
  • 1篇山西省人工降...

作者

  • 4篇刘霖蔚
  • 3篇牛生杰
  • 2篇陆春松
  • 2篇刘端阳
  • 1篇封秋娟
  • 1篇蔡寿强
  • 1篇岳岩裕
  • 1篇徐峰
  • 1篇赵丽娟
  • 1篇张书文
  • 1篇刘莹莹

传媒

  • 3篇大气科学学报

年份

  • 2篇2012
  • 2篇2011
4 条 记 录,以下是 1-4
排序方式:
南京冬季浓雾的演变特征及爆发性增强研究被引量:19
2012年
2007年12月18—19日,南京地区出现了一次持续20h的浓雾过程,其中能见度低于50m的强浓雾几乎占到整个雾过程的1/3。利用同期在南京市北郊的外场观测数据,结合NCEP再分析资料,分析了该次雾的演变过程、微物理结构及边界层特征,探讨了地面雾爆发性增强的成因。结果表明:本次雾在西南平流的增湿作用下触发生成;日出后,平流输送和地表蒸发提供了充足水汽来源,贴地层逆温因高空下沉增温而向上抬升且稳定存在,因此大雾得以维持;整个雾过程中雾滴数浓度、平均直径、含水量随时间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平均谱曲线均呈指数下降分布,雾滴集中在小滴端;两次地面雾爆发性增强均发生在夜间,其特征为各微物理参量明显增大,滴谱上抬拓宽;爆发性增强的原因是地表气温陡降、贴地层逆温增强及可充当雾滴凝结核的气溶胶大粒子数增多。
刘霖蔚牛生杰刘端阳陆春松
关键词:浓雾平流输送逆温
雷州半岛雾的气候特征及生消机理被引量:19
2011年
利用分别位于雷州半岛北部、中部和南部的湛江站59a、雷州站46a和徐闻站42a的气象资料,分析了雷州半岛雾发生的规律及生消机理。结果表明:三站年雾日数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呈"W"状,局部峰值明显升高。三站的年平均雾日数分别为24.7d、30.4d和21.0d。雷州半岛雾日主要出现在每年的1—4月及12月,3月雾日数最多,7月雾日数最少。近10a湛江站夜间雾发生频率为90%;短雾多,持续时间在4h以内的占75%。雾形成的天气形势可分为高压入海型、低压前型、冷锋前型、静止锋前型、鞍形场或均压场型5类,主要是平流雾、锋面雾和辐射雾。3种雾消散的天气形势是新冷空气补充南下、雾滴出现碰并沉降形成小雨或日出后雾滴蒸发。统计雷州半岛三站2000—2009年雾次频数得出,成雾概率最大的气象条件是气温为15~25℃、T-Td≤1.0℃、Δp3在-3.5~-2hPa和1.5~2.5hPa之间、风向为NNE-ESE及风速小于5m/s。L波段雷达探空大雾个例分析表明:雾顶高度在1.5km左右,雾中温度随高度增加而减小;雾中相对湿度大于92%,1.5km之上急剧减小,3km以上保持不变;T-Td为1.2~6.4℃;近地面风速为2~6m/s,风向随高度顺时针旋转,雾中有暖平流。
徐峰牛生杰张羽赵丽娟岳岩裕刘霖蔚蔡寿强张书文
关键词:气候特征层结雷州半岛
一次积层混合云的形成过程和微物理观测被引量:12
2012年
利用2009年5月8日多普勒雷达资料和飞机穿云观测资料,综合分析了西风槽影响下山西省一次积层混合云的形成过程和微物理结构。结果表明,此次飞机探测到的积层混合云是由对流单体多次并合形成的带状对流云团减弱后形成的,云中嵌有明显的对流泡,最大强度为45~50dBZ,最大垂直尺度在6km左右。CDP(cloud droplet probe,前向散射粒子谱探头)、CIP(cloud ima-ging probe,二维灰度云粒子探头)、PIP(precipitation imaging probe,二维灰度降水粒子探头)测量的平均数浓度变化范围分别是132.4~220.2cm-3、1.54×10-1~6.28×100cm-3、9.09×10-4~7.34×10-3cm-3。二维图像表明,冷层中的固态粒子主要是形状不规则的霰粒子,说明过冷水供应充足;在-7℃左右观测到柱状聚合体和凇附程度不同的冰雪晶粒子,表明柱状冰晶通过凝华形成后,碰并和凇附是其增长为霰粒子的重要机制。不同高度的CDP平均谱(2~50μm)存在一定的差异,因低层水汽凝结作用较强,2~18μm的云粒子数浓度基本随高度的增加而降低;因暖层中碰并效率低和冷层中小冰晶浓度随高度增加,24~35μm粒子数浓度随高度增加而增大。CIP平均谱(25~1550μm),除4100m为双峰谱外,其他高度均为单峰谱。PIP平均谱(100~6200μm),4450m高度处的粒子谱宽和数浓度最大,3200~4000μm之间出现大值区域,表明对流单体及周边区域为较大固态降水粒子的形成提供了良好的环境。
刘莹莹牛生杰封秋娟刘端阳陆春松刘霖蔚
关键词:积云并合微物理结构
南京冬季一次浓雾过程的观测分析与数值模拟研究
2007年12月18-19日,南京地区出现了一次持续20h的浓雾过程,其中能见度低于50m的强浓雾阶段达6.5小时,几乎占到整个雾过程1/3的时长。本文首先利用同期在南京市北郊的外场观测数据,结合NCEP再分析资料,分析...
刘霖蔚
关键词:气溶胶粒子
文献传递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