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陆春松

作品数:82 被引量:389H指数:12
供职机构: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江苏省高校自然科学研究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文化科学环境科学与工程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更多>>

文献类型

  • 48篇期刊文章
  • 17篇专利
  • 13篇会议论文
  • 1篇学位论文
  • 1篇科技成果

领域

  • 55篇天文地球
  • 5篇环境科学与工...
  • 3篇文化科学
  • 2篇自动化与计算...
  • 1篇建筑科学
  • 1篇交通运输工程
  • 1篇农业科学
  • 1篇政治法律

主题

  • 16篇微物理
  • 15篇夹卷
  • 13篇滴谱
  • 11篇积云
  • 9篇云滴谱
  • 9篇散度
  • 9篇离散度
  • 8篇气候
  • 8篇飞机观测
  • 7篇云微物理
  • 6篇凝结核
  • 6篇气候模式
  • 6篇过饱和度
  • 6篇辐射雾
  • 5篇气溶胶
  • 5篇降水
  • 5篇参数化
  • 5篇值模拟
  • 4篇对流云
  • 4篇生消过程

机构

  • 78篇南京信息工程...
  • 9篇中国气象科学...
  • 8篇中国气象局
  • 4篇清华大学
  • 4篇中国科学院大...
  • 4篇中国气象局成...
  • 3篇南京大学
  • 3篇兰州大学
  • 3篇南京工业大学
  • 3篇中国科学院
  • 3篇江苏省气象局
  • 2篇北京大学
  • 2篇江苏省环境科...
  • 2篇中国民用航空...
  • 2篇厦门市环境监...
  • 2篇国防科技大学
  • 2篇武汉区域气候...
  • 2篇中国气象局广...
  • 1篇复旦大学
  • 1篇北京师范大学

作者

  • 80篇陆春松
  • 18篇牛生杰
  • 13篇吕晶晶
  • 13篇朱磊
  • 7篇王金虎
  • 6篇杨军
  • 5篇陈景华
  • 5篇王元
  • 5篇邱玉珺
  • 5篇杨洋
  • 5篇王红磊
  • 4篇卜令兵
  • 4篇郜海阳
  • 4篇徐杰
  • 4篇王巍巍
  • 4篇赵天良
  • 3篇刘超
  • 3篇银燕
  • 3篇李跃清
  • 3篇刘端阳

传媒

  • 8篇大气科学
  • 7篇大气科学学报
  • 5篇科学通报
  • 5篇中国科学:地...
  • 3篇气象
  • 3篇南京气象学院...
  • 2篇气候与环境研...
  • 2篇暴雨灾害
  • 2篇气象科技进展
  • 2篇第十五届全国...
  • 2篇第30届中国...
  • 2篇第34届中国...
  • 1篇环境科学学报
  • 1篇气象科学
  • 1篇环境科学与技...
  • 1篇高原气象
  • 1篇中国基础科学
  • 1篇热带气象学报
  • 1篇应用气象学报
  • 1篇实验室研究与...

年份

  • 9篇2025
  • 5篇2024
  • 9篇2023
  • 5篇2022
  • 5篇2021
  • 3篇2020
  • 10篇2019
  • 4篇2018
  • 4篇2017
  • 4篇2016
  • 2篇2015
  • 4篇2014
  • 3篇2013
  • 3篇2012
  • 1篇2011
  • 1篇2010
  • 1篇2009
  • 7篇2008
82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云中夹卷混合蒸发过程后的微物理量预测方法、模型训练方法
本发明涉及气象预测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云中夹卷混合蒸发过程后的微物理量预测方法、机器学习模型的训练方法及计算机程序产品。该机器学习模型训练方法基于显式混合气泡模式获取云中夹卷混合蒸发过程的参数化数据集,以参数化数据集的...
高思楠陆春松 朱家杉 赵彬琦 胡胜 刘显通
不同污染背景下云滴谱离散度对云降水模拟影响的个例研究被引量:1
2023年
云滴谱离散度是云雨自动转化过程参数化中不可忽视的重要参数,对地面降水有着重要的影响。本文利用WRF-Chem(Weather Research and Forecast coupled with Chemistry)模式,对发生在2019年1月3~6日长江中下游地区的一次降水过程进行了模拟。在清洁和污染的气溶胶背景下,设定不同的云滴谱离散度的数值(0.1、0.2、0.3、0.4、0.5、0.6、0.7、0.8、0.9和1.0),研究云降水微物理的变化。结果表明,该个例降水主要来源于云雨自动转化以及云雨碰并过程。在清洁条件下的地面累计降水量大于在污染条件下的累计降水量,这是因为在清洁条件下云滴数浓度小,有利于云雨自动转化以及云雨碰并过程。虽然云雨自动转化以及云雨碰并过程占主导,但导致地面累计降水量随云滴谱离散度增大而增大的主要原因是:随着云滴谱离散度的增大,冰粒子质量浓度增大,导致融化过程增强,产生更多的雨滴,从而增强地表降水。所得结果将提高我们对云降水对气溶胶和离散度响应过程的理论认识。
李丹徐晓齐贾星灿陆春松邱玉珺邵乃夫邹沁垚
关键词:气溶胶云微物理过程
云滴谱离散度的理论、观测和数值模拟研究进展被引量:3
2023年
云滴谱离散度(ε)作为衡量云滴粒子尺度分布以及离散程度的参数,在气溶胶-云-降水过程中有着重要作用。其中ε与云滴(N_(c))或背景气溶胶数浓度(N_(d))的相关关系是描述云内微物理和动力过程,以及量化气溶胶对云和降水影响的重要因子之一。很多气溶胶间接效应的研究中,未考虑云滴谱离散度带来的影响,这使得相关理论研究和模式模拟仍然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本文基于云滴谱离散度的概念,从多个方面回顾了近年来云滴谱离散度相关理论、观测和数值模拟研究进展,包括ε与N_(c)或N_(d)的相关性,云滴谱离散度对云中微物理参量和动力过程的影响机制,以及由云滴谱离散度引起的气溶胶间接效应的估算及其不确定性等。从过往研究来看,影响ε的因素很多,不仅是云滴数浓度,还包括云中的上升速度、液水含量等,甚至气溶胶的理化特性、云中的凝结、碰并、夹卷和蒸发等过程都会对ε产生不同的影响。背景气溶胶浓度的变化一定程度上会改变云滴尺度和浓度分布进而影响ε。受地区差异和云条件影响,ε与N_(c)或N_(d)的相关性存在很大差别,既有正相关也有负相关,甚至不相关。即使针对同一云团,在云的不同部位甚至云的不同发展阶段,ε可呈现出不同程度的变化。ε可通过改变暖云的云水-雨水转化效率从而对降水即第二间接效应产生影响;又可通过影响云滴有效半径从而改变云的光学特性来影响第一间接效应。不同的ε-N_(c)参数化关系会导致全球模式中间接效应的估算出现不同程度的抵消或增强,由此可导致地面气象场和降水分布发生改变。总之,ε与云中相关参量之间的关系以及对间接效应产生的影响还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需要对背后的机理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本文归纳总结了当前云滴谱离散度相关研究面临的问题和存在的挑战,对未来的研究重
王飞陆春松
关键词:参数化方案
一个估算积云中夹卷率的新方法
本文利用夹卷混合过程对积云微物理参数的影响,开发了一个估算积云中夹卷率的新方法.该方法直接从夹卷率的定义出发推导获得,利用某一高度上干空气与绝热云混合时的混合比例来估算夹卷率.进一步分析表明,这个混合比例可以通过一个简单...
陆春松刘延刚Seong Soo Yum牛生杰Satoshi Endo
关键词:垂直廓线
文献传递
低云中夹卷混合机制的观测研究
本文利用美国南部大平原观测站的低云飞机观测资料,在均匀/非均匀夹卷混合模型的框架下研究了夹卷混合过程.微物理方面,在5个个例16次穿云过程中,有13次穿云过程主要受极端非均匀夹卷混合过程的影响,体积平均半径变化较小,而数...
陆春松刘延刚牛生杰
文献传递
对流夹卷和地形拖曳对青藏高原降水影响的综合效应
2025年
青藏高原在亚洲和全球气候中具有重要作用,其特殊的地理特征使其成为数值模式中降水误差较大的区域之一.模式在青藏高原降水模拟的偏差与该地区独特的对流过程和复杂的地形效应存在密切联系.鉴于此,本文利用WRF模式(Weather Research and Forecasting Model),对2019年夏季青藏高原的大气过程开展了持续2个月的数值模拟.在WRF模式中引入了优化夹卷过程的对流方案,以及地形湍流拖曳(TOFD)方案,以研究二者的对青藏高原云降水模拟的复合作用.结果表明,优化的对流方案能够在整体上减小模拟的湿偏差, TOFD方案能够调整降水的空间分布,使其与观测结果更加接近,特别是在高原南坡减小了降水模拟的湿偏差.本文还进一步探究了两个方案对降水模拟过程的作用机理.通过优化对流方案,模式中的对流卷入率得以提高,同时对流云的厚度、出现频率以及降水强度均有所降低,进而降低了对流降水量. TOFD方案通过减小向高原的水汽输送、风速、垂直速度以及云物理过程,使高原南坡降水减少.两个方案的联合应用整合了各自的优势,有效提高了模式对青藏高原降水模拟的精度.本文所得结果改善了青藏高原夏季降水模拟的偏差,为该地区的天气和气候研究以及降水预报工作提供了可靠的科学参考.
李君俊陆春松陈景华周旭阳坤徐晓齐吴香华朱磊贺欣巫诗颖林鹏程
关键词:青藏高原对流参数化
5m尺度上夹卷率的变化特征及其与云微物理量之间的关系被引量:4
2015年
云在全球辐射平衡和气候变化中起着重要作用.气候模式中的积云参数化方案影响着降水、季节内震荡和气候等的数值模拟研究.夹卷率是积云参数化中一个重要的物理量,影响着热量、动能和水汽的垂直输送.在过去几十年时间里,为了准确地估算夹卷率,科学家们投入了大量的精力,但目前的夹卷率估算仍然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
程穆宁陆春松刘延刚
关键词:参数化方案气候变化气候模式云滴谱概率密度
一种雾中过饱和度优化方法
本发明涉及一种雾中过饱和度优化方法,包括:利用三次样条插值这一预处理的方式在反向积分前对数浓度进行平滑和细化,能够有效平滑数据,减少数值积分的误差;该方法通过反向积分及温度动态补偿估算过饱和度,并引入实际活化率与理论活化...
徐子瑜陆春松王宏博冯仰阳许嘉璐朱磊孙靖析王玉莹
基于混编技术的阈值法过冷水区域识别方法
本发明公开一种基于混编技术的阈值法过冷水区域识别方法,包括1)通过Matlab读取探空仪数据,再选取其中温度为‑40℃~0℃的区域,并将其定义为过冷水可能存在区域;2)通过Matlab读取激光雷达数据,在步骤1中过冷水可...
王金虎金子琪王美民范盼陈露梁艺潇卜令兵陆春松姜海梅郜海阳任予舒徐园园
文献传递
三参数冰相云微物理方案在CIESM模式中的应用被引量:1
2024年
由于云的时空尺度非常宽广,云微物理参数化方案一直是气候模式中的薄弱环节.本文借鉴中尺度模式云微物理方案从双参数向三参数扩展的思路方法,发展了联合地球系统模式(Community Integrated Earth System Model,CIESM)三参数冰相云微物理方案,弥补了默认双参数方案不能预报冰晶粒径分布谱形参数(μ)的不足,进而分析了双、三参数方案对气候模拟的影响.模拟结果表明,相较于双参数方案(μ为0),三参数方案预报得出的μ更为合理,其在垂直分布上整体呈现出“高层小低层大”的特点,高层的低值主要是由于冰晶核化以及较大的冰晶粒子沉降后粒子之间相互混合导致的,而低层的高值主要是由于冰晶粒子在沉降过程中的粒子分选机制导致的.与双、三参数方案中μ的差异相呼应,模式模拟的气候平均态出现明显差异,其中三参数方案模拟的总云云量、低云云量、中云云量和总降水相较于双参数方案更接近观测结果,高云云量的误差增大.其中总降水的改进主要是由于高云云量的增加,大气稳定度增加,对流性降水减少.此外,还调整了相关参数,以改善模式对辐射的模拟能力.总之,本文在全球气候模式中评估了双、三参数方案对于模拟气候平均态的不同影响,为气候模式中云微物理方案的发展改进提供了一定的参考意义.
贺欣陆春松史湘军朱磊张文韬李特李君俊吴尚徐晓齐
关键词:微物理气候模式
共8页<12345678>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