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飞翔
- 作品数:13 被引量:51H指数:4
- 供职机构: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庆市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轻工技术与工程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金属学及工艺更多>>
- 常规弥散加权成像在局部进展期直肠癌新辅助放化疗疗效评价中的应用价值
- 胡飞翔童彤彭卫军
- 基于EPR实现对乳腺癌在化疗中氧分压变化的监测及其机制的探讨被引量:6
- 2014年
- 目的 :通过建立人乳腺癌MCF-7裸鼠移植瘤模型,研究肿瘤化疗中组织氧分压(partial pressure of oxygen,PO2)值的变化,并初步分析其形成的原因。方法 :将人乳腺癌MCF-7细胞接种于BALB/c-nu/nu裸小鼠建立移植瘤模型,同时将Lipc探针植入肿瘤组织,通过电子顺磁共振(electron paramagnetic resonance,EPR)技术检测肿瘤生长时肿瘤组织中PO2的水平。于监测的第4周开始腹腔注射多柔比星(doxorubicin,ADM),通过EPR持续监测化疗期间肿瘤组织中PO2的变化规律;并于化疗后的第4天时采用分光光度法检测各组小鼠肿瘤组织中线粒体酶(还原型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脱氢酶、细胞色素C氧化酶和琥珀酸-细胞色素C还原酶)的活性;利用激光多普勒血流探测仪检测肿瘤组织在化疗前后肿瘤局部血流量(regional blood l ow,RBF)的变化情况。结果 :EPR对肿瘤中PO2的持续监测发现,肿瘤在生长过程中,其组织中的PO2逐步升高,至第4周时PO2形成峰值,随后逐步下降。化疗后肿瘤组织中的PO2至给药后第4天时达峰值水平,随后PO2逐步降低。对移植瘤组织中线粒体活性的检测结果提示,化疗后肿瘤组织中还原型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脱氢酶、细胞色素C氧化酶和琥珀酸-细胞色素C还原酶的活性均较化疗前显著下降。肿瘤RBF监测结果提示,化疗后初期的肿瘤RBF较化疗前无明显变化,但化疗中后期的RBF较化疗前显著减少。结论 :EPR氧测定技术实现了对实体瘤化疗时组织微环境PO2的持续监测,ADM对肿瘤组织中线粒体活性和RBF的改变可能是影响PO2变化的主要作用机制。
- 胡飞翔李袁静蔡明杨得娟淳林任国胜
- 关键词:乳腺肿瘤线粒体
- 基于EPR监测乳腺癌肿瘤微环境氧分压水平作为化疗敏感的指标研究被引量:2
- 2016年
- 背景与目的:肿瘤微环境在介导肿瘤获得性耐药的外源性因素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许多化疗药物的抗肿瘤效应依赖于肿瘤微环境氧分压(oxygen pressure,pO_2)水平状况。该研究拟探讨基于电子顺磁共振(electron paramagnetic resonance,EPR)技术监测肿瘤富氧环境下增加化疗敏感性的可行性。方法:采用MCF-7细胞建立人乳腺癌裸鼠移植瘤,通过EPR监测化疗时肿瘤组织pO_2的水平。比较基于pO_2峰值化疗与常规化疗不同模式下肿瘤体积的变化,通过流式细胞技术检测肿瘤细胞凋亡。采用激光多普勒组织灌注检测仪检测肿瘤局部血流量(regional blood flow,RBF),分光光度计检测肿瘤线粒体还原型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脱氢酶(NADH-DH)、琥珀酸细胞色素C还原酶(SCR)和细胞色素C氧化酶(Cc O)活性。结果:基于pO_2峰值化疗及常规化疗后较对照组肿瘤体积均显著缩小[(1 220.75±148.91)mm^3、(1 788.42±172.30)mm^3和(2 512.55±201.22)mm^3,P<0.01],但基于pO_2峰值化疗组抑瘤率显著高于常规化疗组(51.43%vs 28.82%,P<0.01);移植瘤细胞凋亡率检测进一步证实,基于pO_2峰值化疗较常规化疗更利于杀伤肿瘤细胞(P<0.001)。该研究初步研究了肿瘤微环境pO_2变化的机制:这与化疗后肿瘤组织线粒体耗氧与组织局部血流量之间的平衡改变有关。结论:基于EPR氧测定技术实现对肿瘤组织pO_2的长期监测,并以pO_2峰水平作为化疗时间窗提高化疗敏感性,为临床个体化化疗提供新的策略和思路。
- 蔡明杨得娟胡飞翔任国胜何光龙
- 关键词:电子顺磁共振肿瘤微环境氧分压乳腺癌
- CT结肠成像术的临床应用及其在结直肠癌中的研究进展被引量:17
- 2015年
- CT结肠成像术(computed tomographic colonography,CTC)对于结直肠癌(coloretal cancer,CRC)具有良好的评价效果,自CTC开展以来已取得了很多突破性的研究进展。CTC相比传统结肠镜(conventional colonoscopy,CC)和钡灌肠(barium enema,BE)而言,具有微侵入性、检查时间短、易于患者接受和并发症较少等特点。电子清洁(electronic cleansing,EC)、双能CT(dual-energy CT,DECT)等新技术的应用丰富了CTC检查。2005年,虚拟肠镜工作小组提出"CT结肠成像报告和数据系统(computed tomographic colonography reporting and data system,C-RADS)"标准报告方案,他们提议报告需要包括病变大小、数量、形态、位置、衰减量及建议病灶监测。综述了CTC的临床应用及其研究进展,并就检查技术、适应证、禁忌证及安全风险进行了简单介绍。
- 胡飞翔童彤彭卫军
- 关键词:结直肠癌双能CT
- 输液港在乳腺癌患者化疗中的临床应用被引量:19
- 2014年
- 肿瘤患者因反复的血管穿刺和化疗药物本身的毒性易致穿刺血管形成血栓和静脉炎[1],严重的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和生命安全。植入式静脉输液港( implantable venous access port, IVPA)是一种可植入皮下,长期留置在体内的静脉输液装置,通过使用无损伤针穿刺植入皮下输液港即可建立输液通道,可进行输注药物、补液、营养支持、输血等治疗。 IVPA最常见的植入方式有锁骨下静脉路径和颈内静脉路径,但因锁骨下路径易发生夹闭综合征( pinch-off syndrome)导致严重并发症,因此,临床多选择颈内静脉植入。2012年11月至2013年5月本院共完成超声引导下经颈内静脉途径输液港安置术50例,患者化疗结束后均顺利拔出输液装置。笔者将临床应用情况及体会总结如下。
- 胡飞翔蔡明淳林魏余贤王小毅任国胜
- 关键词:乳腺肿瘤化学疗法
- 基于CT图像纹理分析评价结直肠癌肝转移新辅助治疗后疗效的价值
- 胡飞翔童彤彭卫军
- 弥散峰度成像在预测局部进展期直肠病理完全缓解的初步研究:与常规弥散加权成像对照
- 胡飞翔童彤彭卫军
- 弥散峰度成像评价及预测直肠癌新辅助放化疗后病理完全缓解的价值被引量:7
- 2017年
- 目的:探讨弥散峰度成像(diffusion kurtosis imaging,DKI)预测及评价直肠癌新辅助放化疗后病理完全缓解(pathologic complete response,p CR)的应用价值。方法:连续入组40例局部进展期直肠癌患者,患者在放化疗前后各进行一次3.0T MRI检查。在新辅助治疗前后分别测量肿瘤的表观弥散系数(apparent diffusion coefficient,ADC)均值、校正弥散系数(corrected diffusion coefficient,D)均值(MD)及弥散峰度系数(excess diffusion kurtosis coefficient,K)均值(MK),并与全直肠系膜切除术(total mesorectal excision,TME)后的病理结果进行比较。根据病理结果,将患者分为p CR和非p CR组。采用非参数Mann-Whitney U检验比较两组治疗前后各参数及其变化的差异,KruskalWallis检验评估p CR与非p CR均值差异,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分析法计算各参数预测新辅助治疗有效的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curve,AUC)、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计值、阴性预计值、准确率及截断值。结果:40例患者中(p CR,n=10;非p CR,n=30),MKpre和MKpost在p CR组中(0.72±0.10和0.56±0.06)显著低于非p CR组(0.87±0.11和0.67±0.08)(P<0.001)。ADCpost和ADCratio在p CR组中(1.31±0.13和0.64±0.40)显著高于非p CR组(1.15±0.18和0.36±0.29)(P值分别为0.011和0.026)。此外,两组间MDpost和MDratio也有统计学差异(分别为2.51±0.34vs.1.99±0.30,P=0.001;0.82±0.51 vs.0.37±0.34,P=0.003)。然而,两组间ADCpre、MDpre和MKratio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499、0.510和0.589)。AUC结果显示,相比其他参数,MKpost具有最佳诊断效能(AUC为0.893,截断值为0.590 5),且具有90%的较高准确率。结论:DKI和弥散加权成像(diffusion weighted imaging,DWI)均展示出较好的预测及评价直肠癌新辅助放化疗后病理完全缓解的潜力。DKI参数中,尤其是MKpost在评估局部进展期直肠癌患者p CR与非p CR中显示出比DWI更高的特异度。治疗前的ADC和MD值并不可靠。
- 胡飞翔童彤彭卫军
- 关键词:表观弥散系数新辅助放化疗局部进展期直肠癌
- 一种II期结直肠癌预后预测方法、系统、智能终端和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II期结直肠癌预后预测方法、预测系统、智能终端和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本发明通过融合CT扫描原发病灶和周围淋巴结的影像组学特征和深度学习特征,建立了II期CRC患者的预后预测模型,相较于单一影像组学模型或者...
- 童彤李梦蕾龚敬孙轶群胡飞翔张换胡婷丹蔡崇鹏李悦
- 手腕“鼓包”如何解
- 2025年
- 何为腕关节腱鞘囊肿,腕关节由桡骨远端、尺骨远端、腕骨及多条韧带、肌腱构成,其稳定性依赖于三角纤维软骨复合体和腕横韧带等结构。腱鞘是包裹肌腱的双层滑膜结构,内含滑液,以减少摩擦。
- 王丹胡飞翔
- 关键词:滑液肌腱桡骨远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