淳林
- 作品数:6 被引量:40H指数:3
- 供职机构: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重庆市自然科学基金重庆市渝中区科技计划项目重庆市科技攻关计划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输液港在乳腺癌患者化疗中的临床应用被引量:19
- 2014年
- 肿瘤患者因反复的血管穿刺和化疗药物本身的毒性易致穿刺血管形成血栓和静脉炎[1],严重的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和生命安全。植入式静脉输液港( implantable venous access port, IVPA)是一种可植入皮下,长期留置在体内的静脉输液装置,通过使用无损伤针穿刺植入皮下输液港即可建立输液通道,可进行输注药物、补液、营养支持、输血等治疗。 IVPA最常见的植入方式有锁骨下静脉路径和颈内静脉路径,但因锁骨下路径易发生夹闭综合征( pinch-off syndrome)导致严重并发症,因此,临床多选择颈内静脉植入。2012年11月至2013年5月本院共完成超声引导下经颈内静脉途径输液港安置术50例,患者化疗结束后均顺利拔出输液装置。笔者将临床应用情况及体会总结如下。
- 胡飞翔蔡明淳林魏余贤王小毅任国胜
- 关键词:乳腺肿瘤化学疗法
- 甲状腺乳头状癌的淋巴结转移规律及其清扫范围探讨
- 2013年
- 目的:甲状腺乳头状癌(papillary thyroid carcinoma,PTC)常发生淋巴结转移(lymph node metastases,LNM)。而对于淋巴结清扫(lymph node dissection,LND)范围仍存在争议,本文主要研究PTC的LNM规律及其影响因素,为LND范围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2月-2013年2月我院收治的96例PTC患者资料,所有患者均行中央区和颈侧区LND,标本分区标记送病检,对肿瘤大小,部位及包膜浸润等详细检查。结果:LNM以Ⅵ区(65.6%)最高,其次为Ⅲ区59.4%、Ⅱ区43.8%、Ⅳ区36.5%,Ⅴ区8.2%。性别(P=0.019)和包膜浸润(P=0.026)是LNM的重要影响因素,中央区LNM是颈侧区LNM的重要影响因素(P=0.014)。结论:患侧中央区LNM率高,应行患侧中央区LND;中央区LNM情况有助于决定是否行颈侧区LND及其清扫范围。
- 淳林黄龙邓彬孙荣华潘先均苏新良
- 关键词:甲状腺乳头状癌淋巴结转移
- 纳米碳在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手术中的应用
- 目的 研究纳米碳在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papillary thyroid microcarcinoma,PTMC)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将2010.02-2014.02我院收治的67例PTMC患者随机分为两组:33例术...
- 淳林苏新良
- 关键词: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纳米碳淋巴结转移淋巴结清扫
- 两种外引流方式的猪同种异体胰十二指肠移植对比研究
- 2015年
- 目的:建立经空肠外引流及经胃外引流的猪同种异体胰十二指肠移植动物模型,探索一种并发症少、外引流方式更符合生理要求的手术方式。方法:选择20~30 kg的封闭群白猪共24只,随机分为空肠引流(enteric drainage,ED)组、胃引流(stomachic drainage,SD)组,每组12只,组间再随机分为供、受体2组,每组6只,进行经腔静脉内外流经空肠外引流及经腔静脉内引流经胃外引流胰十二指肠移植。记录手术时间,观察受体猪术前24 h、麻醉开始前、胰腺切除后30 min、移植成功后动静脉开放时、动静脉开放后30 min、术后12 h、术后每天的血糖、胰岛素、胰高血糖素、血淀粉酶变化,观察术后并发症、移植物存活情况。结果:手术成功率为100%,SD组手术时间比ED组手术时间略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51)。ED组术后发生移植物静脉血栓形成、胰瘘各1例,SD组术后出现吻合口瘘1例。2组间各时段血糖、胰岛素、血清淀粉酶比较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581、P=0.831、P=0.983);组间胰高血糖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4 4),但结果可能为假阳性。组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P=0.000、P=0.000、P=0.000)。结论:ED、SD 2种外引流术式的同种异体猪胰十二指肠移植手术操作可行,成功地建立了经空肠外引流及经胃外引流的猪同种异体胰十二指肠移植动物模型。SD有便于术后取病理活检来判断免疫排斥反应的优势,但2种术式在并发症、免疫排斥、病人生存率、移植物存活率等方面仍需要大量临床研究。
- 黄蔓刘胜春杨渊李鹍鹏李志路汪诚王瑞珏杨亭淳林刘林陈宸
- 关键词:胰十二指肠移植动物模型
- 纳米碳在甲状腺癌手术中的应用进展被引量:15
- 2014年
- 目的探讨纳米碳在甲状腺癌外科诊治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复习纳米碳在甲状腺癌外科中应用的相关文献并进行综述。结果纳米碳作为一种新型的淋巴示踪剂,淋巴示踪清晰,不易外渗,染色持续时间长,能准确地反映颈部淋巴结的状况,准确地示踪甲状腺癌前哨淋巴结;同时甲状旁腺不被黑染,使其易于识别和保护。结论纳米碳为甲状腺癌的外科治疗提供了有效帮助,但其更广泛的应用尚需更多临床研究的探索。
- 淳林黄蔓苏新良吴凯南
- 关键词:纳米碳淋巴显影甲状腺癌甲状旁腺
- 基于EPR实现对乳腺癌在化疗中氧分压变化的监测及其机制的探讨被引量:6
- 2014年
- 目的 :通过建立人乳腺癌MCF-7裸鼠移植瘤模型,研究肿瘤化疗中组织氧分压(partial pressure of oxygen,PO2)值的变化,并初步分析其形成的原因。方法 :将人乳腺癌MCF-7细胞接种于BALB/c-nu/nu裸小鼠建立移植瘤模型,同时将Lipc探针植入肿瘤组织,通过电子顺磁共振(electron paramagnetic resonance,EPR)技术检测肿瘤生长时肿瘤组织中PO2的水平。于监测的第4周开始腹腔注射多柔比星(doxorubicin,ADM),通过EPR持续监测化疗期间肿瘤组织中PO2的变化规律;并于化疗后的第4天时采用分光光度法检测各组小鼠肿瘤组织中线粒体酶(还原型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脱氢酶、细胞色素C氧化酶和琥珀酸-细胞色素C还原酶)的活性;利用激光多普勒血流探测仪检测肿瘤组织在化疗前后肿瘤局部血流量(regional blood l ow,RBF)的变化情况。结果 :EPR对肿瘤中PO2的持续监测发现,肿瘤在生长过程中,其组织中的PO2逐步升高,至第4周时PO2形成峰值,随后逐步下降。化疗后肿瘤组织中的PO2至给药后第4天时达峰值水平,随后PO2逐步降低。对移植瘤组织中线粒体活性的检测结果提示,化疗后肿瘤组织中还原型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脱氢酶、细胞色素C氧化酶和琥珀酸-细胞色素C还原酶的活性均较化疗前显著下降。肿瘤RBF监测结果提示,化疗后初期的肿瘤RBF较化疗前无明显变化,但化疗中后期的RBF较化疗前显著减少。结论 :EPR氧测定技术实现了对实体瘤化疗时组织微环境PO2的持续监测,ADM对肿瘤组织中线粒体活性和RBF的改变可能是影响PO2变化的主要作用机制。
- 胡飞翔李袁静蔡明杨得娟淳林任国胜
- 关键词:乳腺肿瘤线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