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王莹莹

作品数:8 被引量:51H指数:6
供职机构:河北省沧州中西医结合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河北省卫生厅科研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8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8篇医药卫生

主题

  • 5篇手术
  • 3篇低血压
  • 3篇血压
  • 3篇手术患者
  • 3篇麻醉
  • 3篇骨科
  • 3篇骨科手术
  • 3篇骨科手术患者
  • 2篇镇痛
  • 2篇腔静脉
  • 2篇蛛网膜
  • 2篇蛛网膜下
  • 2篇蛛网膜下腔
  • 2篇网膜
  • 2篇下腔静脉
  • 2篇膜下
  • 2篇静脉
  • 2篇变异度
  • 2篇补液
  • 2篇超声

机构

  • 8篇河北省沧州中...
  • 1篇北京协和医院

作者

  • 8篇王莹莹
  • 6篇井郁陌
  • 5篇刘莉
  • 1篇于春华
  • 1篇申乐
  • 1篇孙国明
  • 1篇张许霞
  • 1篇崔旭蕾
  • 1篇易杰
  • 1篇阮侠
  • 1篇王维嘉
  • 1篇马占桥
  • 1篇刘恒
  • 1篇崔静静

传媒

  • 2篇临床麻醉学杂...
  • 1篇山东医药
  • 1篇重庆医学
  • 1篇中国医刊
  • 1篇安徽医药
  • 1篇中华普通外科...
  • 1篇解放军医药杂...

年份

  • 1篇2024
  • 1篇2023
  • 1篇2022
  • 2篇2021
  • 1篇2019
  • 1篇2018
  • 1篇2017
8 条 记 录,以下是 1-8
排序方式:
超声引导下两种平面外穿刺技术的应用被引量:7
2018年
目的在模拟教学培训的基础上,对超声引导下两种平面外穿刺技术,即"45°角进针"法和"动态扫描"法进行比较。方法招募50名在北京协和医院麻醉科轮转或进修的志愿者医师参加模拟培训和操作。记录"45°角进针"法和"动态扫描"法的穿刺时间、穿刺过程中调整进针方向的次数、一次穿刺成功的例数、穿刺成功时超声图像中可见针尖的例数。志愿者医师分别对两种方法的穿刺难度、安全性以及完成穿刺的自信心进行评分、选择临床实际穿刺时会应用的方法并对参加培训的收获程度进行评价。结果两种方法穿刺时间及穿刺成功时可见针尖的比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45°角进针"法比较,"动态扫描"法穿刺过程中调整进针方向的次数明显减少,一次穿刺成功率明显增高,所得穿刺难度评分及安全性评分明显降低(P<0.05或P<0.01)。志愿者医师对利用两种方法完成穿刺的自信心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0名(40%)志愿者医师表示临床穿刺会选用"动态扫描"法、8名(16%)选用"45°角进针"法,22名(44%)选择"两种方法都会用"。所有志愿者均认为该培训令他们"非常有收获"或"有收获"。结论与"45°角进针"法相比,"动态扫描"法一次穿刺成功率更高,穿刺难度更低,安全性更高。将两种方法结合在一起应用可能是一种值得尝试的新方法。
崔旭蕾王维嘉王莹莹阮侠于春华申乐易杰
关键词:穿刺技术进针方向穿刺过程穿刺方法平面外
丙泊酚对高糖诱导的人肾小球系膜细胞氧化应激和炎症反应的影响被引量:1
2024年
目的探讨丙泊酚对高糖诱导的人肾小球系膜细胞损伤的影响。方法该研究于2021年3月至2022年3月进行。体外培养人肾小球系膜细胞,采用30 mol/L葡萄糖诱导建立人肾小球系膜细胞细胞损伤模型,用丙泊酚浓度10、20、40μmol/L处理细胞,细胞分为对照组、高糖组、高糖+低、中、高剂量丙泊酚组。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检测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丙二醛、活性氧、白细胞介素(IL)-10、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IL-1β表达;蛋白质印迹法检测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IL-10、TNF-α、IL-1β蛋白表达。结果高糖组的丙二醛[(16.7±1.7)mmol/L比(3.8±0.4)mmol/L]、活性氧[(9.6±0.9)μg/L比(3.5±0.3)μg/L]、IL-10[(65.3±6.9)ng/L比(26.9±3.2)ng/L]、TNF-α[(105.6±10.9)ng/L比(42.8±4.8)ng/L]和IL-1β[(79.7±8.2)ng/L比(31.2±3.6)ng/L]明显高于对照组;iNOS、ICAM-1、MCP-1、IL-10、TNF-α、IL-1β蛋白表达明显高于对照组;SOD、GSH-Px明显低于对照组,均P<0.05。高糖+低剂量丙泊酚组、高糖+中剂量丙泊酚组、高糖+高剂量丙泊酚组的丙二醛、活性氧、IL-10、TNF-α和IL-1β明显低于高糖组;iNOS、ICAM-1、MCP-1、IL-10、TNF-α、IL-1β蛋白表达明显低于高糖组,均P<0.05;SOD、GSH-Px明显高于高糖组,均P<0.05。结论丙泊酚能减轻高糖诱导的人肾小球系膜细胞氧化应激和炎症反应,发挥保护肾脏的作用。
刘莉王莹莹井郁陌
关键词:二异丙酚高糖人肾小球系膜细胞氧化应激炎症反应
胸部神经阻滞的研究进展被引量:16
2017年
胸部外科手术常伴随术后疼痛,目前常用的胸部区域阻滞镇痛技术包括胸段硬膜外阻滞、肋间神经阻滞、椎旁神经阻滞和局部切口浸润麻醉[1]。以上几种区域阻滞各自存在着优缺点,安全有效的胸部神经阻滞方法仍是临床麻醉的需求。本文就胸部神经应用解剖、神经阻滞入路及方法、临床应用常见问题和并发症进行综述。
吕瑞兆王珊王建华张许霞王莹莹井郁陌
关键词:神经阻滞胸部手术镇痛技术局麻药物浸润麻醉臂丛
基于下腔静脉塌陷指数导向补液预防骨科手术患者蛛网膜下腔阻滞麻醉后低血压的研究被引量:6
2023年
目的探讨基于下腔静脉塌陷指数(inferior vena cava collapsibility index,IVC-CI)的导向补液策略对骨科手术患者蛛网膜下腔阻滞麻醉后低血压的预防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6月至2021年6月河北省沧州中西医结合医院收治的拟行骨科手术的196例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98例。对照组给予常规输液管理,试验组给予以IVC-CI36%为阈值的导向补液。比较分析两组患者进入手术室时(T0)、麻醉即刻(T1)、麻醉后5min(T2)、麻醉后10min(T3)的平均动脉压(mean artery pressure,MAP)、心率(heart rate,HR)、心输出量(cardiac output,CO)和每搏输出量变异度(stroke volume variation,SVV)。比较分析两组患者麻醉后的总补液量、低血压发生情况以及血管活性药物使用情况。结果与T0、T1时刻比较,两组患者T2、T3时刻的MAP、HR、CO均显著降低(P<0.05)。T0、T1时刻,两组患者的MAP、HR、CO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T2、T3时刻,试验组患者的MAP、HR、CO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与T0时刻比较,两组患者T1、T2、T3时刻的SVV均显著升高(P<0.05)。T0时刻,两组患者的SVV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T1、T2、T3时刻,试验组患者的SVV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患者的总补液量显著多于对照组(P<0.05),低血压发生率和血管活性药物使用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基于IVC-CI导向补液能维持骨科手术患者的血流动力学水平稳定,改善容量状态及容量反应性,并可减少血管活性药物的使用,显著降低蛛网膜下腔阻滞麻醉后低血压的发生率。
刘莉王莹莹吕瑞兆柳洁张慧娟井郁陌
关键词:蛛网膜下腔阻滞麻醉骨科手术低血压
帕瑞昔布钠镇痛对断指再植术患者的影响被引量:8
2019年
目的观察应用帕瑞昔布钠镇痛对断指再植术患者的影响。方法选择2017年3月—2018年11月行断指再植术治疗的患者90例,根据镇痛方法的不同分为观察组50例和对照组40例。2组均予B超引导下腋路臂丛神经阻滞麻醉,观察组于入室即刻、手术结束时和术后24 h分别给予帕瑞昔布钠40 mg静脉滴注,对照组在相同时间点给予等量生理盐水。对2组术前、术后6 h、术后24 h和术后48 h应用视觉模拟评分表(VAS)进行疼痛评分。于术前及术后48 h测定2组血浆内皮素-1(ET-1)、丙二醛(MDA)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并观察患者一般生命体征。比较2组再植指毛细血管充盈时间及断指再植成活情况。结果术后6 h、24 h和48 h,2组的VAS评分低于术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术后48 h,2组血浆ET-1、MDA水平高于术前,SOD水平低于术前,但观察组血浆ET-1、MDA水平低于对照组,SOD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2组手术前后的心率、平均动脉压及呼吸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再植指毛细血管充盈时间短于对照组,断指再植成活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下腋路臂丛神经阻滞麻醉前后应用帕瑞昔布钠镇痛对断指再植术患者的效果确切。
刘恒张茜崔静静郑旭光辛爱雪王莹莹孙国明马占桥王建华
关键词:断指再植术镇痛内皮素-1超氧化物歧化酶
超声下腔静脉呼吸变异指数对骨科手术患者腰椎麻醉后低血压的预测价值被引量:12
2021年
目的探讨超声下腔静脉呼吸变异指数(IVC-RVI)对骨科手术患者腰椎麻醉后发生低血压的预测价值。方法选取2019年1—12月于该院行择期骨科手术的患者194例,所有患者麻醉方法均为腰椎麻醉。术前使用超声对IVC-RVI相关超声指标进行测量,患者麻醉完成后常规监测生命体征。记录麻醉完成至手术结束时发生低血压的患者,分析导致患者术中发生低血压的影响因素,同时分析IVC-RVI对患者麻醉后发生低血压的预测价值。结果根据术中低血压发生标准,腰椎麻醉后共60例患者发生低血压,发生率为30.93%。术中低血压患者术前促血管收缩性药物使用率明显低于血压正常患者,术前高血压患病率及IVC-RVI明显高于血压正常患者(P<0.05)。术前促血管收缩药物使用为术中低血压发生的保护因素(OR=0.335,P=0.014),术前高血压(OR=3.614,P=0.002)及IVC-RVI(OR=1.468,P<0.001)是术中低血压发生的危险因素。IVC-RVI预测腰椎麻醉后低血压的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下面积为0.850(95%CI:0.790~0.909,P<0.001),截断值为35.87%,灵敏度为88.3%,特异度为74.42%。结论IVC-RVI对腰椎麻醉后患者低血压的发生具有较好的预测价值,可用于指导腰椎麻醉患者术后低血压的预防性治疗。
柳洁王莹莹刘莉吕瑞兆白晓明井郁陌
关键词:蛛网膜下腔麻醉低血压超声
不同阈值下腔静脉塌陷指数导向补液预防骨科手术患者腰麻后低血压的效果比较被引量:7
2021年
目的对比观察不同阈值下腔静脉塌陷指数(IVC-CI)导向补液预防骨科手术患者腰麻后低血压的效果,并从血流动力学、容量反应、容量状态及血管活性物质等方面分析其原因。方法选取拟行骨科腰麻手术患者201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三组各67例;对照组常规补液,不进行超声检查和液体预补充;IVC-1组、IVC-2组均行下腔静脉超声监测,分别以IVC-CI>50%、>40%为阈值导向补液。观察腰麻后低血压发生情况,记录血管活性药物使用情况;比较三组入手术室(T_(0))、麻醉即刻(T_(1))、麻醉后5 min(T_(2))、麻醉后10 min(T_(3))时的血流动力学[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容量反应[心输出量(CO)],T_(3)时容量状态[每搏量变异度(SVV)],腰麻前补液量、总补液量,T_(0)、T_(3)时血清血管活性物质血栓素B2(TXB2)、血管紧张素Ⅱ(AngⅡ)、内皮素(ET)。结果腰麻后低血压发生率、血管活性药物使用率IVC-2组IVC-1组、对照组(P均<0.05)。三组T_(2)、T_(3)时CO较T_(0)、T_(1)时呈下降趋势(P均<0.05),且IVC-2组>IVC-1组>对照组(P均<0.05)。T_(3)时SVV IVC-2组IVC-1组,总补液量IVC-2组>IVC-1组>对照组(P均<0.05)。三组T_(3)时血清TXB2、AngⅡ、ET水平均低于T_(0)时(P均<0.05),且IVC-2组>IVC-1组>对照组(P均<0.05)。结论以IVC-CI>40%或>50%为阈值导向补液均能降低骨科手术患者腰麻后低血压发生率,但前者更显著;这可能与其更能稳定血流动力学,改善容量反应、容量状态,提高腰麻前补液量、总补液量,降低缩血管活性物质波动幅度,减少血管活性药物使用有关。
王莹莹刘莉吕瑞兆柳洁张慧娟井郁陌
关键词:阈值腰麻低血压血栓素B2
下腔静脉变异度为指导的围手术期容量管理在腹腔镜肝切除术中的临床应用
2022年
目的探讨基于下腔静脉变异度(dIVC)的围手术期容量管理在腹腔镜肝切除术中的临床研究。方法选择2019年7月至2021年3月河北省沧州中西医结合医院行腹腔镜肝切除术的64例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以dIVC为指导(dIVC组)和以中心静脉压(CVP)为指导(CVP组)围手术期容量管理,各32例。记录两组患者麻醉前(T0)、手术开始时(T1)、手术结束时(T2)、术后6 h(T3)的平均动脉压(MAP)、血氧饱和度(SPO_(2))、氧合指数、血乳酸等水平变化;记录两组患者术前及术后1、3、7 d的肝肾功能指标,包括谷丙氨酸(ALT)、谷草转氨酸(AST)、总胆红素(TBIL)、肌酐(Cr)、尿素氮(BUN)等水平变化;记录两组患者术后通气时间、苏醒时间及丙泊酚用量。结果dIVC组在T1~T3时的MAP(t=2.427、2.872、3.826,P=0.018、0.006、<0.001)、SPO_(2)( t=2.454、2.129、2.661,P=0.017、0.037、0.010)及氧合指数(t=2.961、2.095、2.946,P=0.004、0.040、0.005)均高于CVP组;在T2、T3时的血乳酸水平低于CVP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263、7.845,P=0.027、<0.001)。dIVC组术后3、7 d的血清ALT水平低于CVP组(t=2.766、2.991,P=0.008、0.004),术后1、3 d的AST水平低于CVP组(t=2.894、2.482,P=0.005、0.016),术后3 d的TBIL水平低于CVP组(t=2.236,P=0.029),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术后1、3、7 d的Cr(t=0.560、0.259、0.098,P=0.578、0.796、0.922)和BUN(t=0.222、0.362、0.569,P=0.825、0.718、0.572)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dIVC组的术中机械通气时间和苏醒时间均少于CVP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828、2.599,P=0.006、0.012),两组术中丙泊酚用量、手术时间及术中输血情况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1.928、0.417、0.110,P=0.058、0.678、0.740)。结论基于dIVC的容量管理在腹腔镜肝切除术中可维持血流动力学稳定,改善组织氧供,减少肝功能损伤。
王莹莹刘莉吕瑞兆柳洁白晓明井郁陌
关键词:腹腔镜肝切除术血流动力学容量管理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