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陈卫东

作品数:33 被引量:503H指数:8
供职机构:苏州科技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江苏省高等教育教改立项研究课题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文化科学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艺术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25篇期刊文章
  • 7篇会议论文

领域

  • 25篇文化科学
  • 6篇自动化与计算...
  • 3篇艺术
  • 1篇经济管理
  • 1篇医药卫生
  • 1篇一般工业技术

主题

  • 15篇教育
  • 9篇游戏
  • 6篇教学
  • 5篇教育应用
  • 5篇及其教育
  • 5篇儿童
  • 4篇数字化
  • 4篇孪生
  • 4篇教育游戏
  • 3篇游戏化
  • 3篇游戏化学习
  • 3篇非物质文化
  • 3篇非物质文化遗...
  • 2篇学前儿童
  • 2篇艺术
  • 2篇游戏设计
  • 2篇增强现实技术
  • 2篇数据驱动
  • 2篇文化
  • 2篇美术

机构

  • 32篇苏州科技大学
  • 2篇苏州大学
  • 2篇温州大学
  • 1篇华东师范大学
  • 1篇苏州市职业大...
  • 1篇江苏师范大学

作者

  • 32篇陈卫东
  • 2篇叶新东
  • 1篇杨翠蓉
  • 1篇周成军
  • 1篇刘晨阳
  • 1篇刘彪
  • 1篇王静娴

传媒

  • 8篇远程教育杂志
  • 3篇艺术科技
  • 3篇美与时代(创...
  • 2篇艺术与设计(...
  • 2篇美术教育研究
  • 1篇江苏教育
  • 1篇衡阳师范学院...
  • 1篇长春大学学报
  • 1篇科技传播
  • 1篇苏州大学学报...
  • 1篇江苏第二师范...
  • 1篇旅游与摄影

年份

  • 6篇2024
  • 3篇2023
  • 3篇2022
  • 4篇2021
  • 3篇2020
  • 6篇2019
  • 4篇2018
  • 2篇2016
  • 1篇2014
33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数字化赋能下的苏州非遗保护与传承对策研究被引量:5
2024年
在人工智能、数字孪生等技术发展的背景下,苏州非遗探寻新的传承与保护方式,从活态传承层面寻找新的发展路径;通过从苏州非遗的现状与困境着手,寻求数字技术与传统文化创新融合的对策和连接点,提出依托数字技术推动创新发展,包括构建非遗元宇宙博物馆、虚拟展馆等,以及通过数字化教育促进传承人培养;同时,提出相关的保障机制,以推动苏州非遗的数字化进程。数字化的方式为苏州非遗注入了新的生命力,使人们在当代社会能够更好地挖掘苏州非遗的艺术价值和文化内涵。
赵菲艳陈卫东
关键词:数字技术
面向儿童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传承研究被引量:6
2018年
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世代更替、多元文化冲击下面临着存续危机。儿童是民族文化延续的基础,面向儿童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传承能够使其在数字时代重新焕发生机。基于对儿童认知特征、信息使用行为等方面的分析,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传承形式上可以采取包括非物质文化遗产信息数据库,交互式阅读资源,线上学习平台,移动端应用软件,互动式网络视频和传承空间的数字化辅助资源等形式;在面向儿童的非遗数字化传承路径上可以采取原生地传承,学校或传承基地传承,社区传承,博物馆传承,城市公共空间传承和利用网络虚拟空间传承等路径。
褚乐阳谭悦陈卫东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儿童传承数字资源
增强现实技术在中小学美术教学中的应用探索被引量:1
2024年
增强现实技术作为新时代科技发展的重要成果,已被广泛运用于医疗、艺术、教育等领域,将增强现实技术引进中小学美术教学将成为未来的发展趋势。在增强现实技术迅速发展的背景之下,中小学美术教学如何创新以顺应数字时代的发展趋势,进一步提升教学质量,成为重要问题。该文剖析中小学美术教学存在的问题,阐述增强现实技术如何为美术教学赋能,提出对增强现实技术在中小学美术教学中应用的展望。
黄唯丽陈卫东
关键词:增强现实技术美术教学
中增强现实技术在教育游戏中的应用探索--以“斗法”AR绘本教育游戏为例
游戏作为一种新型学习方式正逐渐受到人们的重视,其中以 AR 互动绘本技术为主的课外教育游戏市场正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而快速发展起来。本文简要分析 AR 互动绘本的内涵以及该技术对儿童成长发展能够带来怎样的优势。并以此开发...
谭悦陈卫东郑思思
关键词:教育游戏绘本
虚实无界:空间计算技术及其教育应用前瞻——兼论空间重塑下的未来教育新模式被引量:4
2024年
作为教育技术革新的前沿,空间计算技术正以其独特的三维交互特性,推动教育领域向沉浸式场景化体验转型。该技术通过整合三维重构、空间感知、用户感知、空间数据管理以及5G/云网等关键要素,为教育提供了一种全新的交互模式,极大地丰富了学习者的空间体验。空间计算技术在教育应用中的潜力与挑战,聚焦于如何通过提供直观的显示方式、实现虚拟与现实的融合,达到虚实无界以及创建深层次的连接,来增强学习效率和认知发展。其在教育中的优势包括促进知识的深度理解、加强学习者的空间思维能力,以及通过沉浸化学习提升学习动机等。基于空间计算技术构建的未来教育生态圈,体现以“人”为中心、“技”术加成和“场”域构建,通过“人”“技”“场”虚实交融,构建空间重塑下的未来教育新模式。
陈卫东王佳宁赵菲艳黄唯丽刘晨阳
关键词:教育模式创新三维交互
重塑体验:扩展现实(XR)技术及其教育应用展望——兼论“教育与新技术融合”的走向被引量:79
2019年
计算机图形与仿真技术的不断发展为人类带来了众多的沉浸式技术,人类的活动时空从自然平台发展到数字化平台,面临着感觉方式和实践方式的转型。这也深刻影响到社会生产方式的变革,涉及了人们生活方式、行为方式、感知方式和思维方式的转轨。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与混合现实(MR)等技术,通过不同程度的数字信息与现实环境的融合,为用户带来了全新的体验模式。与当下的VR、AR、MR相比,扩展现实(XR)更强调于虚拟世界与现实世界的弥合,以及缩小人们、信息和体验之间的距离壁垒。XR技术具有情境感知、感觉代入、自然交互和编辑现实等特征,其在教育领域的应用具有人本性、智能性、交互性、生态性和生成性等教育应用特性。具体表现为:(1)可为学习者提供智能教育产品设计;(2)更有利于游戏化学习的实施;(3)可创设智慧的学习环境;(4)可优化创客教育、设计教育、特殊教育等的实施。XR技术的教育应用体现出的教育与新技术融合的走向,主要表现在:体验为王、智能为基、边缘计算、跨空间的无缝融合、多模态交互和支持全纳教育等方面。XR技术成为了计算机图形与仿真技术、人工智能及物联网技术在教育领域综合应用的重要技术形式,其具有的智慧感知、自然交互属性,可更好地服务和支持未来教育,致力于面向未来的创新人才培养。
褚乐阳陈卫东谭悦郑思思
关键词:教育应用
文化引领下大运河"最精彩一段"苏州段建设策略研究
2020年
建设大运河(苏州段)文化带"最精彩一段"是当下运河苏州段建设的重大课题.要建设好大运河(苏州段)文化带,不仅需要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支撑,更需要民众的参与和支持.通过走访、调查与文献分析,探析在文化引领下大运河苏州段的建设策略.具体措施包括建立创意文化产业园、建立运河特色酒店、运用多样化媒体渠道宣传、设立运河主题日、设计文创产品、开展多样化运河体验活动、建立装置艺术景观等,也包括利用文化情境激发民众的参与热情,利用数字技术修复、治理运河以及统一航道标识等举措,需结合苏州地方特色与需求,加以整合与运用.
徐铷忆郑思思谭悦褚乐阳陈卫东
关键词:数字化保护文化创意产业园
互动装置在自闭症儿童辅助治疗与教育领域的应用研究被引量:1
2021年
通过对自闭症儿童的认知偏好与互动装置科技型、多元性与互动性等特性进行分析,寻找互动装置辅助治疗与教育自闭症儿童的可能性。同时,对当下应用于自闭症儿童治疗与教育互动装置的特点与设计方式进行了归纳总结。在外形设计上,需考虑形态、颜色及材质方面的要素;在互动体验上,需遵循简易的交互方式、多感官的刺激及及时的信息反馈。基于此对用于治疗与教育自闭症儿童的互动装置进行设计。
郑思思陈卫东
关键词:自闭症儿童互动设计
场景赋能:场景化设计及其教育应用展望——兼论元宇宙时代全场景学习的实现机制被引量:87
2022年
随着元宇宙时代的到来,5G、大数据、云计算、拓展现实(XR)和人工智能等技术得以广泛应用,人类已进入到场景(CT)时代。场景化正在不断影响并渗透教育领域,并促进教育领域进行快速地自我革新与升级。场景化特征包括智能动态性、联结共创性和情感连接性。研究从资源沉浸、人本服务、技术适宜三个维度,遵循多资源适配、多模态混合、多场景延续的原则,从场景洞察、场景制造、场景应用、场景优化四个步骤展开场景化设计;进而从数据内容、技术支持和过程体验三个方面,得出数据驱动、技术融合和多模态沉浸体验的全场景学习实施策略。由此,在元宇宙时代,教育场景化设计将从智慧学习场景流、泛在教育生态、虚实融合、全域交互、全纳教育五个方面,赋能全场景学习的实现和应用。
袁凡陈卫东徐铷忆葛文硕张宇帆魏荟敏
关键词:数据驱动
学前儿童教育手游的设计分析
教育手游具有娱乐性的同时,也具有很好的教育性。作为“数字土著”的当代学前儿童对手持移动终端具有很好的适应性,是移动手游典型的用户。作为面向学前儿童教育手游的设计应充分考虑到学前儿童的生理和心里特点,应做到保持并进一步激发...
王静娴陈卫东
关键词:学前儿童教育手游
共4页<1234>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