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罗琪

作品数:2 被引量:12H指数:2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中国科学院重点部署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2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2篇天文地球
  • 1篇农业科学

主题

  • 1篇日变
  • 1篇日变化
  • 1篇日变化特征
  • 1篇水热
  • 1篇土壤
  • 1篇土壤湿度
  • 1篇土壤温度
  • 1篇气候
  • 1篇气候突变
  • 1篇潜热
  • 1篇温度
  • 1篇黄河源区
  • 1篇感热
  • 1篇高寒湿地
  • 1篇CO2交换

机构

  • 2篇中国科学院大...
  • 1篇成都信息工程...
  • 1篇中国科学院
  • 1篇中国科学院西...

作者

  • 2篇文军
  • 2篇罗琪
  • 2篇王作亮
  • 1篇田辉
  • 1篇刘蓉
  • 1篇王欣
  • 1篇贾东于
  • 1篇陈金雷
  • 1篇谢琰

传媒

  • 1篇高原气象
  • 1篇应用气象学报

年份

  • 2篇2017
2 条 记 录,以下是 1-2
排序方式:
黄河源区土壤温湿和大气参量变化特征被引量:5
2017年
利用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玛曲土壤温湿观测网2008—2009年、2013—2014年数据验证了3套再分析资料ERA-Interim,CFSR(Climate Forecast System Reanalysis)和JRA-55(Japanese 55-year Reanalysis)在黄河源区的适用性,结合中国气象数据网玛曲气象站1980—2014年观测资料与CLM4.5(Community Land Model4.5)进一步分析了黄河源区近35年气候变迁、土壤温湿分布和变化,结果表明:CFSR能够较好地描绘黄河源区土壤湿度变化,ERA-Interim对于土壤温度刻画能力更强,JRA-55效果较差;35年来气温、土壤温湿总体呈上升趋势且发生突变;近年来10 crm土壤温湿有暖干化趋势,降水量稍有增加,土壤冷季冻结周期变短,暖季持续时间拉长;CLM4.5模拟精度高,能够较好地刻画源区土壤温湿变化细节,两湖及黄河周边暖季为冷湿中心,冷季为暖干中心。
陈金雷文军刘蓉贾东于王作亮罗琪谢琰
关键词:黄河源区土壤温度土壤湿度气候突变
黄河源高寒湿地-大气间水热和碳交换通量日变化特征的观测分析被引量:7
2017年
黄河源区高寒湿地-大气间的水分和热量及碳交换过程是影响青藏高原气候变化的主要因素之一。本文从2013年7月16日至10月19日期间黄河源区麻多湿地下垫面湍流通量涡动相关系统和气象站观测资料中,每月选取3~4天晴天条件下的观测数据,分析了黄河源麻多湿地-大气间感热通量、潜热通量和CO_2通量的日变化特征,并探讨了近地面能量平衡闭合度。结果表明:黄河源高寒湿地下垫面潜热通量和感热通量有日变化过程,日出后水分和热量交换通量逐渐增高,峰值均出现在12:00—16:00(北京时,下同)。在2013年夏季,黄河源湿地下垫面感热通量的最高值出现在9月15:30,达到了150.0 W·m^(-2),潜热通量的最高值出现在7月16:00,达到了300.0 W·m^(-2)。黄河源高寒湿地生态系统的能量消耗主要以潜热为主,近地面能量的闭合度较差,达到了48.8%。湿地净生态系统的CO_2交换通量日变化特征呈"U"型曲线,在整个植被生长季节的日变化过程中,日出后湿地系统吸收大气中的CO_2,净生态系统CO_2交换量NEE(Net Ecosystem Exchange)为负,中午达负极值,极值为-0.55 mg·m^(-2)·s^(-1),出现在7月21日12:30;夜间下垫面释放CO_2,NEE为正。进一步分析结果表明:CO_2交换通量的变化动态范围受空气温度、太阳辐射和植被冠层的影响明显。
罗琪文军王欣田辉王作亮
关键词:感热潜热CO2交换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