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宝莹
- 作品数:12 被引量:19H指数:4
- 供职机构: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广东省科技计划工业攻关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评估常规尿液检验与生化检验在糖尿病筛查中的临床应用价值
- 2019年
- 研究常规尿液检验与生化检验在糖尿病筛查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7年9月—2018年9月医院收治的82例糖尿病患者并随机分为两组,其中41例患者采取常规尿液检查,设为对照组,另外的42例患者采用生化检验,设为研究组,对比两组患者的筛查结果。结果:研究组患者检出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且研究组患者的检查时间也短于对照组,P<0.05。结论:生化检验在糖尿病筛查中有着更好的效果,相比于常规尿液检验,可以快速、准确的检查出各项血糖指标,应当将生化检验推广应用于糖尿病筛查中,提高其临床价值。
- 杨师冯宝莹
- 关键词:生化检验糖尿病筛查
- 不规则抗体分布特征及临床意义被引量:4
- 2021年
- 目的分析不规则抗体分布特征及产生的相关因素,探讨其对临床输血的指导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拟接受输血治疗的11 150例住院患者的不规则抗体特异性,绘制不规则抗体分布图,并分析与不规则抗体产生相关因素。结果通过抗体筛选及抗体鉴定证实,11 150例临床拟输血患者共检出24例不规则抗体,阳性检出率为0.21%。在所检出的同种抗体中,RH血型系统的抗体最常见,占比为62.5%(其中抗-E 29.2%,抗-Ce 12.5%,抗-cE 12.5%,抗-C4.2%),其次为MNS血型系统,占比为20.8%(抗-M 12.5%,抗-N 4.2%,抗-Mia 4.2%);Lewis系统抗体(抗-Lea 2例)占比为8.3%;另发现抗-H抗体1例,抗-E合并抗-Jkb抗体1例。不规则抗体筛查阳性患者中有输血史、妊娠史者比例高于不规则抗体筛查阴性患者(P均<0.05)。在疾病类型分布上,不规则抗体筛查阳性患者与阴性患者比较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 <0.05),阳性患者中多见于妇产、血液和肾脏病患者。结论不规则抗体的产生主要以RH血型系统和MNS血型系统为主,及时、有效地进行不规则抗体筛选和鉴定对长期输血患者或孕产妇的输血安全至关重要。
- 袁青冯宝莹赵才翰邹勇
- 关键词:血型不规则抗体抗体鉴定
- 塞来昔布减低HL-60和HL-60A细胞活力、诱导凋亡及抑制自噬被引量:5
- 2017年
- 目的:探讨塞来昔布对急性髓细胞白血病(AML)HL-60细胞和HL-60A细胞的活力、凋亡及自噬的影响。方法:用不同浓度的(0、20、40、60、80和100μmol/L)塞来昔布作用于HL-60细胞和HL-60A细胞,24h、48h和72h后用MTT法检测细胞活力。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塞来昔布作用HL-60细胞和HL-60A细胞24 h后的凋亡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凋亡相关蛋白cleaved caspase-3、cleaved PARP,自噬相关蛋白LC3、P62,以及mTOR信号途径相关蛋白。结果:塞来昔布作用于HL-60细胞24h、48h和72h的IC_(50)分别为49.4μmol/L、32.0μmol/L和25.1μmol/L,对于HL-60A细胞,相应的IC_(50)分别是69.1μmol/L、42.5μmol/L和29.6μmol/L。塞来昔布作用24h后,流式细胞术检测显示HL-60细胞中Annexin-V^+PI^-、Annexin-V^+PI^+及Annexin-V^-PI^+细胞的比例增多;HL-60A细胞中Annexin-V^+PI^-及Annexin-V^+PI^+细胞的比例增多。Western blot实验结果显示塞来昔布作用后,cleaved caspase-3和cleaved PARP的蛋白水平增高,提示该凋亡作用是通过caspase途径的。自噬相关蛋白LC3Ⅱ及P62的表达均增加,mTOR、p-mTOR以及下游的4-EBP、p-4-EBP的蛋白水平没有变化,说明塞来昔布能够抑制AML细胞自噬,该作用与mTOR途径无关。结论:塞来昔布对HL-60细胞和HL-60A细胞活力的抑制作用呈浓度以及时间依赖性,该作用与塞来昔布诱导细胞凋亡及坏死有关。塞来昔布能够通过非mTOR依赖途径抑制AML细胞自噬,有望联合应用于AML的治疗,有助于增强某些引起保护性自噬的化疗药物的细胞毒作用。
- 陆英刘相富刘玲玲林哲生陈玉婵冯宝莹张祥忠
- 关键词:塞来昔布急性髓细胞白血病自噬
- 高敏感C反应蛋白与非溶血性输血不良反应的相关性评价
- 2020年
- 探讨高敏感C反应蛋白与非溶血性输血不良反应的相关性。方法:以50例非溶血性输血不良反应者为对象(研究组),以50例无输血不良反应者,视为参照组,使用乳胶增强散射比浊法对高敏C反应蛋白水平进行检测,对比分析。结果对于输血后的高敏感C反应蛋白,研究组是(19.76±5.45)mg/L,参照组是(8.42±2.94)mg/L,P<0.05。研究组输血后高敏感C反应蛋白水平高于输血前,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在研究组患者中,发热反应患者高敏感C反应蛋白水平高于过敏反应、其他反应,P<0.05。结论:非溶血性输血不良反应者的高敏感C反应蛋白水平升高,因此,高敏感C反应蛋白可用于诊断非溶血性输血不良反应,且根据其水平变化可明确发热反应、过敏反应与其他反应。
- 冯宝莹杨师
- 关键词:高敏感C反应蛋白发热反应
- 白细胞过滤器对红细悬液中血小板的去除效率被引量:1
- 2023年
- 【目的】观察不同储存时期红细胞悬液中血小板数量的变化,探讨白细胞过滤器对红细胞悬液中的血小板去除效率。【方法】将58份红细胞悬液根据储存时间不同分为4组:1周组(16份),2周组(16份),3周组(14份),4周组(12份),将四组红细胞悬液通过白细胞过滤器过滤,获取过滤前后的样本,用全自动血细胞计数仪检测血小板计数,计算出血小板的去除率。过滤前红细胞悬液标本制成血细胞涂片,用吉姆萨染色液染色,显微镜下观察血小板的形态。【结果】四组红细胞悬液中过滤前血小板的计数分别为(286.5±62.34)×10^(9)/L、(238.0±57.37)×10^(9)/L、(193.6±56.21)×10^(9)/L和(167.8±24.76)×10^(9)/L,储存3周(P<0.01)和4周(P<0.0001)组血液中的血小板计数明显低于储存1周组。不同储存时期红细胞悬液血细胞涂片中,均可以观察到成群分布和散在分布的形态正常的血小板。4组红细胞悬液的血小板去除率分别为(80.13±9.06)%,(76.41±10.13)%,(77.78±9.30)%和(70.63±9.39)%,各组之间血小板去除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红细胞悬液中的血小板计数随着储存时间的延长而逐渐降低,而储存后期(3周和4周)仍保存有大部分的血小板,白细胞过滤器能够去除其中的绝大多数血小板,而且各组间去除效率相似。
- 刘浩强彭琳林宇霆冯宝莹巴桑嘎玛格列陆英
- 关键词:红细胞悬液白细胞过滤器
- 不同疾病阶段多发性骨髓瘤患者的疑难配血与解决策略被引量:5
- 2022年
- 目的探讨不同疾病阶段多发性骨髓瘤(MM)患者的疑难配血及解决策略。方法对1名首诊MM、拟输血患者的血液采用微柱凝胶法、试管法与献血者的血液做交叉配血,对于主侧凝集者,取患者的血浆采用凝聚胺法及患者血浆稀释后采用微柱凝胶法再与献血者悬浮红细胞做交叉配血;对1名复发难治MM、拟输血患者的血液采用微柱凝胶法与献血者的血液做交叉配血试验。结果(1)病例1:为首诊MM患者,采用微柱凝胶法患者血液与2名献血者血液交叉配血的主侧均呈细线状凝集,试管法配血主侧同样凝集--显微镜下凝集呈缗钱状;接着用凝聚胺法及患者血浆稀释后用微柱凝胶法和上述2名献血者的血液再次配血:患者血液与献血者血液的交叉配血相合。(2)病例2:诊断为复发难治的MM,用微柱凝胶法患者血液与2名献血者血液交叉配血的主次侧均呈颗粒状凝集;针对患者在使用达雷妥尤单抗(CD38单抗)治疗,以二硫苏糖醇(DTT)处理献血者红细胞后,再用微柱凝胶法与患者的血浆交叉配血,结果配得相合的悬浮红细胞。结论凝聚胺法和患者血浆稀释后微柱凝胶法交叉配血适用于初诊MM的配血;对于CD38单抗治疗的MM患者,加做DTT法即可消除药物对其交叉配血的影响。
- 陆英冯宝莹徐丽娟赖培斌刘玲玲罗广平袁青
- 关键词:多发性骨髓瘤凝聚胺法微柱凝胶法
- 分析联合检验粪便及肿瘤标志物在结直肠癌诊治中的价值
- 2019年
- 研究联合检验粪便及肿瘤标志物在结直肠癌诊治中的价值。方法:选取2017年7月—2018年7月医院收治的42例结直肠癌患者作为研究组,进行常规治疗,同时在相同时间选取42例健康志愿者作为对照组,对比两组粪便检验结果以及肿瘤标志物水平。结果:研究组出现粪便形状变细、血便、黏液便以及痢疾样脓血便情况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且研究组患者肿瘤标志物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结直肠癌患者与健康人群的粪便检验结果和肿瘤标志物检验结果有显著差异,可以将这种方法应用于诊治结直肠癌患者中。
- 杨师冯宝莹
- 关键词:粪便肿瘤标志物结直肠癌
- 简析检验科微生物检验质量的影响因素与病原菌耐药性探讨
- 2018年
- 分析探讨检验科微生物检验质量的影响因素与病原菌耐药性。方法:随机选取2016年5月至2018年5月检验科微生物检验患者200例,对检验质量的影响因素与病原菌耐药性进行分析总结。结果:200例检验报告中,准确检验出186例,检验错误14例,准确率93.00%;影响检验质量的因素包括人为因素(6例),标本因素(4例),操作因素(3例),其他因素(1例);200份标本中共检测出菌株246株,革兰氏阴性菌110株,其中大肠埃希菌58株;革兰氏阳性菌136株,其中金黄色葡萄球菌78株。细菌耐药性分析得知,金黄色葡萄球菌对青霉素耐药率最高,最少的是亚胺培南;大肠埃希菌对头孢噻吩耐药率最高,最少的是克林霉素和氨苄西林。结论:影响检验科微生物检验质量的因素包括人为因素、标本因素、操作因素等,提高技能培训是提高检验质量的有效方法;抗菌药物的选用,应根据药敏结果制定方案。
- 杨师邝丽华冯宝莹
- 关键词:微生物检验耐药性影响因素
- 肝病患者血清丙肝病毒(HCV)感染情况与输血和丙型肝炎的关系
- 2016年
- 观察肝病患者血清丙肝病毒(HCV)感染情况及与输血和丙型肝炎的关系。方法:取肝病患者183例,入院后第二天空腹抽取5ml静脉血,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测定其血清丙肝病毒(HCV)抗体,分析其与输血和丙型肝炎的关系。结果:183例患者中,23例检测确定血清丙肝病毒(HCV)感染,感染率为12.57%。23例感染HCV患者中14例最终确诊为丙型肝炎,占60.87%。12例存在输血史,占52.17%;1例有吸毒史,占4.35%;1例性传播,占4.35%。不同输血量与丙型肝炎发生率存在正相关性(P<0.05),患者输血量越大,丙型肝炎发生率越高。结论:肝病患者血清丙肝病毒(HCV)感染率较高,且多数患者由于输血感染,部分患者演变为丙型肝炎,临床应采取有效的措施干预处理,降低疾病发生率。
- 陈玉婵冯宝莹
- 关键词:肝病患者输血丙型肝炎
- 大剂量常规输血及去白细胞输血的临床效果对比研究
- 2018年
- 探究大剂量常规输血及去白细胞输血的临床效果。方法:随机选取2016年4月至2018年4月在我院进行大剂量输血的患者100例,按随机数字方法随机分为两组,每组50人,研究组I给予大剂量常规输血,研究组Ⅱ给予去白细胞输血。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效果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研究组I不良反应发生率高于研究组Ⅱ,P 值<0. 05,有统计学差异;研究组Ⅱ输血前后的血清CD4+、CD8+、CD4+/CD8+,无显著差异,P 值>0. 05;研究组I输血后较输血前的血清CD4+、CD8+、CD4+/CD8+明显降低,P 值<0. 05,有统计学差异。研究组Ⅱ输血前后的血清IgG、IgA、IgM、IgE,无显著差异,P 值>0. 05;研究组I输血后较输血前的血清IgG、IgA、IgM、IgE明显降低,P 值<0. 05,有统计学差异。结论:大剂量常规输血及去白细胞输血均有较好的效果,但去白细胞输血的效果更好,且不良反应更少,值得推广应用。分类号:R457.1。
- 邝丽华杨师冯宝莹
- 关键词:大剂量输血去白细胞输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