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勇
- 作品数:58 被引量:140H指数:6
- 供职机构: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广东省科技计划工业攻关项目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电气工程经济管理更多>>
- 肝性脑病患者血清中IL-6和IL-18的表达及意义被引量:4
- 2014年
- 目的 检测肝性脑病患者血清中IL-6和IL-18的表达水平并探讨其与天冬氨酸转移酶(AST)、丙氨酸转氨酶(ALT)、总胆红素(TBil)、白蛋白(ALB)、肌酐(Cr)及血浆氨的相关性.方法 40例肝硬化合并肝性脑病的住院患者,定为A组,其中临床分期为Ⅲ~Ⅳ期的18例患者定为A1组,Ⅰ~Ⅱ期的22例患者定为A2组;20例肝硬化患者定为B组;20名健康人作为正常对照,定为C组.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所有研究对象血清中IL-6和IL-18的浓度,并分析其与AST、ALT、TBil、ALB、Cr及血氨的相关性.结果 A1组和A2组IL-6和IL-18浓度均明显高于B组和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IL-6和IL-18水平均与血氨浓度呈正相关(P<0.05),与AST、ALT、TBil、ALB及Cr均无明显相关性(P>0.05).结论 肝性脑病患者血清中IL-6和IL-18均明显增高而且与血氨存在相关性,IL-6和IL-18可能与血氨存在协同作用,共同参与了肝性脑病的发病.
- 郑常龙杨小安邹勇徐启桓
- 关键词:白细胞介素-6白细胞介素-18肝性脑病
- 纳米铁氧体的制备及微波吸收特性的研究
- 邹勇
- 关键词:纳米
- 红细胞相关治疗性单采在红细胞生成性卟啉病及遗传性血色病中的应用及临床疗效
- 2025年
- 目的探索红细胞相关治疗性单采在红细胞生成性卟啉病(erythropoietic protoporphyria,EPP)及遗传性血色病(hemochromatosis,HH)中的应用及临床疗效。方法1)EPP患者因“腹痛、恶心、呕吐、尿黄”两次入院治疗,两次住院期间分别实施了1次和2次红细胞置换/血浆置换治疗(red blood cell exchange/therapeutic plasma exchange,RCE/TPE),每次RCE/TPE期间RCE1次,置换液为去白悬浮红细胞6~8 U;TPE 3~4次,置换液为血浆1800~2000 mL,治疗前后检测生化指标。2)HH患者因“反复转氨酶异常”入院,实施了红细胞单采1次,去除红细胞550 mL,接着每两个月静脉放血500 mL,治疗前后检测血常规及铁蛋白。结果1)EPP患者第1次住院期间经治疗性单采后腹痛缓解、尿黄改善,总胆红素由入院时的141.8μmol/L降至出院时的68.6μmol/L,症状缓解期达10个月;第2次住院期间经两次治疗性单采后腹痛仍反复,并且出现精神症状及消化道出血,胆红素上升,患者肝功能持续恶化进入终末期肝病(end-stage liver disease,ESLD)状态。2)HH患者的血红蛋白水平在红细胞单采及静脉放血前为150~160 g/L,最低值在红细胞单采后2 d,降至107 g/L;铁蛋白在红细胞单采前为2428.08 ng/mL,单采后逐渐降低,最低值在单采后2个月,降至1094 ng/mL;铁蛋白在第1次静脉放血后2个月为1114 ng/mL,第2次静脉放血后2个月上升至1472 ng/mL。结论EPP在发展为ESLD之前,RCE/TPE可能缓解原卟啉性肝病,帮助患者桥接肝移植;伴有铁蛋白明显升高的HH患者,相对于静脉放血疗法,红细胞单采能更快降低并更长时间维持血清铁蛋白水平。
- 刘浩强赵才翰袁青谢丽霞邹勇陆英
- 关键词:红细胞单采术遗传性血色病
- NK细胞、NKT细胞在病毒性肝炎中的作用被引量:1
- 2010年
- 以自然杀伤(NK)细胞和NKT细胞为主的固有免疫系统在以HBV、HCV感染为代表的病毒性肝炎病毒复制的早期控制、炎症波动、肝细胞的免疫性损伤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该文对近年来NK细胞和NKT细胞在病毒性肝炎中作用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 邹勇
- 关键词:自然杀伤细胞T细胞病毒性肝炎病毒复制
- 血小板抗体筛查结果及影响因素分析
- 2025年
- 目的通过对27239例急诊和住院患者进行血小板抗体筛查,分析不同患者类型、不同疾病类型中血小板抗体的阳性率分布,探讨血小板抗体产生的相关影响因素。方法选择2020年6月至2024年6月在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输血科急诊和住院申请备血或输血的27239例患者,采用红细胞固相凝集法对血小板抗体进行筛查,根据患者血小板抗体检测结果将患者分为血小板抗体阳性组和血小板抗体阴性组,分析2组患者间临床资料,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患者血小板抗体产生的相关影响因素。结果27239例患者中血小板抗体总阳性率为3.91%,其中女性患者血小板抗体阳性率高于男性患者(5.01%vs.2.41%,P<0.001);各年龄段患者血小板抗体阳性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123.83,P<0.001),其中年龄≤10岁儿童血小板抗体阳性率最高,达到9.19%,其次为20~40岁年龄段,达到5.46%。有输血史患者血小板抗体阳性率高于无输血史患者(9.07%vs.3.45%,P<0.001)。此外,急诊内科为血小板抗体阳性率最高的科室,其次分别为血液内科、产科、重症医学科和感染科。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女性、有输血史、妊娠状态、地中海贫血、甲状腺疾病、肝衰竭、重症肺炎、血小板减少是血小板抗体阳性的危险因素(均P<0.05)。结论对于女性、有输血史、妊娠状态,疾病诊断为血小板减少、肝衰竭、肺炎、地中海贫血或甲状腺疾病患者,在血小板或红细胞输注前应高度重视血小板抗体筛检,以预防血小板输注无效及相关输血不良反应。
- 赖培斌徐丽娟岑植华赵才翰陆英邹勇
- 关键词:血小板血小板抗体血小板输注
- 肝脏NK细胞在病毒诱导的急性肝衰竭中通过 Fas/FasL和NKG2D/NKG2DL途径增强对肝细胞的杀伤
- NK细胞是一类具有多种免疫学功能的免疫细胞,在机体抗感染中起着重要作用,但在以往研究中,该细胞在病毒诱导的重症肝炎和肝衰竭疾病过程中的作用机制并未被阐明。本研究主要针对病毒诱导的暴发型肝炎和慢加急性肝衰竭疾病过程中,NK...
- 邹勇陈韬韩梅芳王洪武严伟民宋戈武泽光王晓晶朱传龙罗小平宁琴
- 关键词:急性肝衰竭FAS/FASL细胞毒肝细胞病毒诱导
- 文献传递
- 替比夫定在病毒性肝炎模型中促进Th1细胞因子产生,并下调PD-L1的表达
- 左旋核苷类似物替比夫定有特异抗乙肝病毒的活性,多中心临床试验结果提示:慢性乙肝患者在替比夫定治疗期间有较高的血清学转换率,提示其潜在的免疫调节作用。本研究旨在探讨鼠3型肝炎病毒(MHV-3)所诱导的慢性感染模型中,替比夫...
- 武泽光严伟明郭威陈韬邹勇王洪武王晓晶杨潇瑾陆玉蕾宁琴
- 关键词:免疫调节作用PD-L1TH1细胞因子
- 文献传递
- β重型地中海贫血儿童NK细胞频率及杀伤活性被引量:1
- 2014年
- 目的分析β重型地中海贫血儿童NK细胞频率及杀伤活性与输血诱导的免疫抑制的相关性。方法收集2011年1月~2013年12月在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及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进行输血治疗长达3年的β重型地中海贫血儿童20例(β重型地中海贫血组)及健康儿童20例(对照组),通过流式细胞技术检测其外周血NK细胞(CD3-CD56+)的频率及NK细胞杀伤活性(CD107a表达)。结果与对照组比较,长期输血的β重型地中海贫血组儿童外周血NK细胞频率显著降低[(4.5±2.8)%比(12.0±4.0)%],差异有统高度计学意义(P=0.000)。外周血CD107a表达(NK细胞的杀伤活性)显著下调[(23.9±7.4)%比(51.4±11.9)%],差异有统高度计学意义(P=0.000)。结论β重型地中海贫血组儿童外周血NK细胞频率的减少及NK细胞杀伤活性(CD107a表达)的减弱,可能与输血诱导的免疫抑制相关。
- 鲍俊杰邹勇陈小红张白杜
- 关键词:Β地中海贫血NK细胞流式细胞术
- 小鼠肝脏自然杀伤细胞分离纯化及受体表达分析被引量:5
- 2008年
- 目的:建立一种有效分离纯化小鼠肝脏自然杀伤细胞(NK细胞)的方法,并对其表面几种NK细胞受体(NKP46、NKG2D、NKG2A/C/E和Ly49A/C/I)的表达进行分析。方法:首先利用Percoll不连续密度梯度离心分离小鼠肝脏淋巴细胞,进一步经CD5(Ly-1)磁珠阳性分选清除CD3^+DX5^+T细胞,最后利用CD49b(DX5)磁珠阳性分选肝脏NK(CD3^-DX5^+)细胞。分离后的细胞经台盼蓝染色检测细胞存活率,流式细胞术检测肝脏NK细胞纯度及几种NK细胞受体的表达百分率。结果:不连续密度梯度离心能有效分离出肝脏淋巴细胞,CD5(Ly-1)磁珠清除CD3^+DX5^+T细胞后再用CD49b(DX5)磁珠阳性分选出肝脏NK(CD3^-DX5^+)细胞,纯度可达到(94.8±1.0)%,存活率为92%~95%。NK细胞受体NKP46、NKG2D、NKG2A/C/E和Ly49A/C/I在小鼠肝脏NK细胞上的表达百分率分别为(97.9±0.7)%、(93.2±1.7)%、(57.2±0.9)%和(63.3±1.9)%。结论:成功建立了一种有效分离纯化小鼠肝脏NK细胞的方法,掌握了正常小鼠肝脏NK细胞上几种重要受体的表达情况,为进一步在病毒性肝炎小鼠模型中进行肝脏NK细胞功能学研究及受体基因芯片分析奠定了基础。
- 邹勇陈韬严伟明王洪武宋戈肖非罗小平宁琴
- 关键词:自然杀伤细胞受体密度梯度离心免疫磁珠分选
- 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与化学发光微粒子免疫分析法检测广州地区儿童HBsAb结果分析被引量:21
- 2009年
- 目的:比较化学发光微粒子免疫分析法(CMIA)与酶联免疫法(ELISA)检测1 472例广州地区儿童HBsAb结果的差异,并探讨HBsAb的阳性率与儿童年龄、性别的相关性。方法:收集广州地区1 472例0~6岁儿童的血清,同时采用ELISA法与CMIA法进行HBsAb的定性及定量检测,采用统计软件SPSS 12.0比较两种方法的检测结果,并分析不同性别组和不同年龄组儿童间HBsAb的阳性率差异。结果:两种方法检测1 472例儿童血清HBsAb,存在57例的结果判读不一致。以CMIA法判定(HBsAb≥10mIU/ml),HBsAb的阳性率高达94.09%,而以ELISA法判定(As/CO≥2.1),HBsAb的阳性率为91.17%,两种检测方法检测的HBsAb的阳性率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不同性别组儿童的血清HBsAb的阳性率差异无显著性意义;不同年龄组儿童的血清HBsAb的阳性率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年长组较年幼组儿童的血清HBsAb的阳性率低。结论:儿童血清HBsAb的阳性率与性别无关,但随年龄增长而降低。采用CMIA法检测血清HBsAb有助于我们更加及时、准确地了解乙肝疫苗免疫后的效果。
- 鲍俊杰杨红玲郭彩娇张素娟付捷向婕邹勇
- 关键词:乙肝病毒表面抗体酶联免疫吸附测定化学发光微粒子免疫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