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田俊华

作品数:7 被引量:15H指数:3
供职机构:中国人民解放军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6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6篇医药卫生

主题

  • 3篇内固定
  • 3篇骨折
  • 2篇腰椎
  • 2篇术后
  • 2篇切开
  • 2篇切开复位
  • 2篇疗效
  • 2篇内固定术
  • 2篇固定术
  • 2篇复位
  • 2篇钢板
  • 2篇钢板内固定
  • 2篇板内固定
  • 1篇性关节炎
  • 1篇胸腰椎
  • 1篇腰椎间盘
  • 1篇腰椎间盘突出
  • 1篇腰椎间盘突出...
  • 1篇愈合
  • 1篇远端

机构

  • 6篇中国人民解放...

作者

  • 6篇田俊华
  • 3篇赵凯
  • 1篇袁宏伟

传媒

  • 2篇医学理论与实...
  • 1篇江苏卫生保健
  • 1篇河南医学研究
  • 1篇河南外科学杂...
  • 1篇中国实用医刊

年份

  • 1篇2024
  • 1篇2021
  • 1篇2019
  • 2篇2018
  • 1篇2016
7 条 记 录,以下是 1-6
排序方式:
不同入路椎间孔镜下髓核摘除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及术后并发症相关分析被引量:1
2024年
目的 探讨不同入路椎间孔镜下髓核摘除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LDH)的疗效及术后并发症相关性。方法2022年1月—2023年12月期间,选取112例LDH患者,均开展椎间孔镜下髓核摘除术治疗,按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56例,经皮椎板间入路)和研究组(56例,经皮椎间孔入路),比较2组手术相关指标、疼痛、腰椎功能、治疗疗效和并发症。结果与对照组比较,研究组切口长度更小(P<0.05),手术时间、卧床时间、住院时间更短(P<0.05),出血量更少(P<0.05)。整体比较,VAS、JOA、ODI评分的时点、交互(时点和交互)、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LSD-t检验得出,与术前比较,2组术后即刻、术后1周、术后3个月JOA评分均升高,术后即刻、术后1周、术后3个月VAS、ODI评分均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与对照组比较,研究组术后即刻、术后1周JOA评分更高,术后即刻、术后1周VAS、ODI评分更低(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术后3个月2组VAS、JOA、ODI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对照组治疗优良率、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89.29%、 5.36%,研究组分别为92.86%、1.79%,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 经皮椎间孔入路与经皮椎板间入路椎间孔镜下髓核摘除术治疗LDH效果相当,且安全性均较高,但经皮椎间孔入路切口更小、手术时间更短、术中出血量更少,可更快减轻疼痛、提高腰椎功能,促进患者更快恢复。
苗陆徐兵田俊华
关键词:腰椎间盘突出症疗效并发症
闭合复位外固定支架固定治疗桡骨远端骨折的临床效果观察被引量:2
2019年
目的:观察闭合复位外固定支架固定治疗桡骨远端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3年1月—2018年1月本院收治的65例桡骨远端骨折患者,将其中行闭合复位外固定支架固定治疗的33例患者设为观察组,行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治疗的32例患者设为对照组。对比两组手术指标、腕关节活动度及并发症。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骨折愈合时间较对照组短,术中失血量较对照组少,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观察组Gartland-Werley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并发症总发生率(3.03%)略低于对照组(15.63%),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闭合复位外固定支架固定治疗桡骨远端骨折较切开复位内固定术具有创伤小、操作简便、术后易恢复等优势,且具有较佳的治疗安全性。
赵惠强贾会光田俊华赵凯
关键词:桡骨远端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
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老年肱骨近端骨折疗效分析被引量:4
2018年
目的探讨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老年肱骨近端骨折的效果。方法随机将50例老年肱骨近端骨折患者分为2组,各25例。对照组给予传统内固定治疗,观察组给予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结果 2组手术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观察组术中出血量、骨折愈合时间及优良率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老年肱骨近端骨折,能促进骨折愈合,优良率高。
赵惠强贾会光田俊华赵凯
关键词:锁定钢板内固定肱骨近端骨折
胫骨平台骨折术后创伤性关节炎危险因素研究被引量:4
2018年
目的 分析胫骨平台骨折术后创伤性关节炎的危险因素.方法 采用随机平行对照方法纳入2012年10月至2017年10月解放军159医院收治的78例胫骨平台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开展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均接受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术治疗,统计患者一般资料及病理学资料.按照术后创伤性关节炎发生状况将其分为创伤性关节炎组与非创伤性关节炎组,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法分析胫骨平台骨折术后创伤性关节炎发生的独立影响因素.结果 78例胫骨平台骨折患者术后随访6个月~5年,30例患者出现创伤性关节炎,发生率为38.46%.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术后创伤性关节炎的发生与性别、年龄、吸烟、手术至负重时间、钢板类型、是否合并侧副韧带损伤、是否合并交叉韧带损伤、内固定是否去除无明显相关性(P〉0.05),与受伤至手术时间、骨折损伤方式、骨折分型、骨质量、合并半月板损伤、术后Rasmussen解剖学评分有明显相关性(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受伤至手术时间、骨折损伤方式、骨折分型、骨质量、术后Rasmussen解剖学评分是胫骨平台骨折患者术后继发创伤性关节炎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结论 胫骨平台骨折术后易发创伤性关节炎,其中受伤至手术时间、骨折损伤方式、骨折分型、骨质量、术后Rasmussen解剖学评分为其独立危险因素,临床应引起足够重视.
赵惠强贾会光田俊华赵凯
关键词:胫骨平台骨折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术创伤性关节炎
三花接骨散对股骨骨不连模型大鼠BMP-7/Runx2通路及骨愈合的影响被引量:3
2021年
目的:探讨三花接骨散对股骨骨不连模型大鼠骨形态蛋白7(BMP-7)/转录因子蛋白2(Runx2)信号通路及骨愈合的影响。方法:将60只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组,三花接骨散低(1g/kg)、中(4g/kg)、高(8g/kg)剂量组,复方骨肽注射液组(阳性组,25mg/kg),每组10只。除正常对照组外,均建立大鼠股骨骨不连模型。除正常对照组和模型组灌胃给予生理盐水外,三花接骨散组、阳性组均腹腔注射给予相应剂量药物。末次给药12h后,酶联免疫吸附试剂法(ELISA)检测血液血小板衍生因子(PDGF)、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水平;取股骨组织,观察股骨大体情况;X线拍片观察骨愈合情况并进行评分;苏木精—伊红染色(HE)检测各组大鼠股骨组织病理变化并进行评分;蛋白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骨痂组织中BMP-7、骨钙素(OCN)、Runx2蛋白表达水平。结果: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大鼠断端骨性连接较少、间隙较大、骨小梁排列紊乱,X射线评分、骨愈合组织学评分、血清VEGF、PDGF水平及骨组织BMP-7、OCN、Runx2蛋白表达均降低(P<0.05)。与模型组相比,三花接骨散低、中、高剂量组及阳性组大鼠断端间隙减小、骨小梁形成较多,X射线评分、骨愈合组织学评分、VEGF、PDGF水平及BMP-7、OCN、Runx2蛋白表达均升高(P<0.05),且随三花接骨散剂量升高上述指标依次升高。三花接骨散高剂量组与阳性组上述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三花接骨散可能通过促进BMP-7/Runx2/OCN信号通路活化,促进骨折处成骨形成,进而改善股骨骨不连大鼠骨愈合状况。
路鹏飞田俊华杨程
关键词:三花接骨散股骨骨不连骨愈合
经后路全脊椎切除治疗结核治愈型胸腰椎角状后凸畸形的临床观察被引量:1
2016年
目的探究经后路全脊椎切除术在结核治愈型胸腰椎角状后凸畸形治疗中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2013年5月至2015年5月中国人民解放军第159中心医院收治的20例结核治愈型胸腰椎角状后凸畸形患者,均接受经后路全脊椎切除手术治疗,对患者手术前后的脊柱Cobb角、神经功能(AISA)分级及C7~S1的距离进行检测。结果所有患者手术均成功完成,手术时间为251~439 min,平均(332.4±71.3)min;术中出血1 200 ml^2 300 ml,平均(1 838.9±689.4)ml;患者术后平均Cobb角为(27.2±6.3)°,比术前平均Cobb角(82.3±11.4)°明显减少(P<0.05);平均矫正度数为(53.1±7.4)°,平均矫正率为(64.5±6.3)%;患者神经功能在术后均较术前有明显改善,C级1例恢复到D级,D级所有患者均恢复到E级;术后C_7~S_1的平均距离为(20.7±4.1)mm明显低于术前的(48.6±3.9)mm,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结核治愈型胸腰椎角状后凸畸形采用经后路全脊椎切除术可以获得显著的疗效,安全性高,创伤小,具有推广价值。
田俊华袁宏伟
关键词:角状后凸畸形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