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瑶
- 作品数:6 被引量:59H指数:4
- 供职机构:武汉区域气候中心更多>>
- 发文基金:湖北省烟草公司科技项目湖北省自然科学基金公益性行业(气象)科研专项更多>>
-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更多>>
- 副高脊线的月内振荡对汉江上游秋汛的影响被引量:9
- 2016年
- 利用1951—2014年中国台站逐日降水资料及NCEP/NCAR再分析资料,通过突变检验、周期分析等方法,研究了秋季9—10月副高脊线的年代际变化和月内振荡特征及其与汉江上游秋季降水存在的可能关联。结果表明:秋季副高脊线位置在1997年前后发生了突变,这与秋季副高强度的突变时间存在着较为明显的差异。秋季副高脊线位置发生突变后,与1997年之前相比明显偏北,且偏北日数增多,同时月内振荡也较脊线突变前偏强,与之对应的华西秋雨的降水量也随之增多。当其准双周周期较强时,汉江上游9—10月容易降水偏多;而相反地,脊线准双周周期弱时,则更易发生少雨。
- 吴瑶杜良敏
- 关键词:秋汛副高准双周振荡
- Box-Cox正态转换在长江子流域极端降水气候事件判定中的应用被引量:2
- 2022年
- 利用1961-2017年长江流域700个气象站点逐月降水资料计算长江流域9个子流域面雨量,采用基于Box-Cox正态分布转换后的百分位法对长江流域不同时间长度的极端降水气候事件阈值进行界定。结果表明,在数据序列长度发生变化的情况下,面雨量序列经Box-Cox正态转换后,计算得到的极端降水气候事件阈值的变化相较于常规百分位法明显减小,具有更为稳健的特性,从而使得相应极端降水气候事件个例的挑选更为稳定。根据该方法得到的阈值,对2018年汛期(6-8月)长江各子流域极端降水气候事件进行判定,岷沱江流域发生了极端多雨气候事件,而长江干流重庆-宜昌段、汉江及中游干流区间发生了极端少雨气候事件。
- 吴瑶杜良敏刘长征张俊
- 关键词:面雨量
- 长江流域2022年夏季高温过程的成因分析被引量:13
- 2023年
- 长江流域2022年夏季遭遇了罕见的持续性高温事件,给流域各省生活、生产等造成了严重的影响,因此,科学解析该次高温过程成因对于提升高温过程预测预警具有重要意义。论文利用NCEP/NCAR逐日再分析资料和长江流域699个站点逐日温度资料,研究了2022年夏季长江流域高温过程的环流特征及成因。结果表明:①2022年长江流域的夏季高温过程为1961年以来范围最广、强度最强、持续时间最久、综合强度指数排名第一的高温事件。②长江流域上空对流层中高层受相当正压结构的异常反气旋环流控制,是此次高温过程发生的局地环流成因。南亚高压和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相向运动,且在长江流域上空重叠,是导致2022年高温发生的大尺度环流成因。在高压控制下,长江流域上空的下沉运动及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均明显偏强,下沉增温和辐射增温共同导致高温极端性强。③欧洲西部经贝加尔湖向东频散的Rossby波能量,使得欧亚地区中高纬自西向东维持两脊一槽波列分布,北半球中高纬度表现出稳定的三波型,整个副热带地区为能量辐合区,助力副高维持偏强,同时有助于长江流域上空反气旋的持续,是异常环流长时间维持的原因。
- 张灵郭广芬熊开国秦鹏程吴瑶
- 关键词:异常环流长江流域
- 长江流域夏季极端降水时空分布特征被引量:21
- 2021年
- 利用1961—2017年长江流域700个气象站夏季(6—8月)逐日降水量资料,采用泰森多边形法计算各子流域面雨量,通过Box-Cox变换和百分位法确定长江各子流域极端降水事件阈值,分析各子流域夏季极端降水事件的时空分布特征以及流域间降水空间配置关系。结论如下:(1)长江流域夏季极端降水事件的年代际特征明显,20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极端少雨事件频发,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中下游以极端多雨事件为主,上游以极端少雨事件为主,21世纪以来以大范围极端少雨事件为主,且多发生在上游,而金沙江石鼓以上易发生极端多雨事件。(2)长江流域夏季极端降水前2个空间分布模态表现为:流域大部一致型,即岷沱江东部、嘉陵江北部及两湖南部夏季极端降水与流域其他地区呈反位相;南北反位相型,即长江以南与以北地区夏季极端降水呈相反的空间分布。(3)当夏季极端多雨时,长江流域夏季降水空间差异较大,空间分布格局大致有4类,但以沿江干流偏多为主;夏季极端少雨时,长江流域夏季降水空间一致性较高,以全流域大部偏少为主,仅岷沱江和嘉陵江或者两湖南部偏多。
- 郭广芬杜良敏肖莺高雅琦吴瑶
- 关键词:面雨量长江流域
- 2024年2月湖北省两次雨雪冰冻天气特征及海温影响分析
- 2025年
- 2024年2月湖北省连续发生两次雨雪冰冻天气,其中冻雨造成的灾害尤其严重,为深入分析这两次雨雪冰冻天气的成因,利用湖北省82个国家气象站1961年以来逐日观测、再分析及海温和环流指数资料,基于改进的持续低温雨雪冰冻强度综合指数,将这两次过程与2008年最强雨雪冰冻天气特征进行比较,并分析了这两次过程的环流异常特征及海温的影响,结果表明:(1)2024年2月两次过程雨雪相态更复杂、冻雨范围和极端性均强于2008年,但持续时间和积雪深度不及2008年;(2)500 hPa位势高度距平场为有利于降水的典型“西低东高”分布,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简称西太副高)异常增强,配合东路冷空气,形成持续低温雨雪冰冻天气过程;第一次过程具有更深厚的暖层条件和更强的西南水汽,以降冻雨为主;第二次过程冷空气相对更强,但西南水汽减弱,以冰粒和霰为主,期间夹杂冻雨,雨雪相态更为复杂;(3)2024年2月两次过程发生于一次中等偏强厄尔尼诺事件达到峰值并开始衰减的海温背景下,印度洋异常增暖且呈“西暖东冷”分布,导致后冬西太副高异常增强、南方水汽充足;(4)我国黄海至日本海附近异常暖海温在日本海上空强迫出异常反气旋环流,阻挡西风带气流东移,冷空气南下与增强的西太副高输送的南方水汽交汇,形成持续雨雪冰冻天气。
- 吴瑶郭广芬郭广芬夏智宏史瑞琴梁之辰
- 关键词:低温雨雪冰冻环流异常海温异常
- 长江流域2022年极端高温干旱特征和成因及其对水电资源的影响被引量:16
- 2023年
- 基于长江流域711个气象站逐日气象观测资料及流域主要控制站水文观测资料,分析了长江流域2022年夏季异常高温和干旱特征及其对水电资源的影响,并从海温和环流异常方面对高温少雨成因进行了初步分析。结果表明:(1)长江流域2022年夏季平均气温和高温日数为历史同期最高,降水量历史同期最少,高温少雨导致气象干旱快速发展,气象干旱发生范围为历史同期最大。(2)持续高温少雨造成流域干支流来水显著减少,出现“汛期反枯”的罕见现象,长江上游主要水文控制站8月径流量较历史同期偏少45%~65%,长江上游部分大型水电站入、出库流量和发电量明显下降,为近5年最少或次少。(3)西太副高异常偏强西伸,水汽输送偏北为此次高温干旱过程形成的主要原因。从外强迫因子来看,持续发展的LaNina是重要的海温背景,赤道中部太平洋海温偏低,西太平洋暖池海温异常偏暖,walker环流增强,通过调制Hadley环流,导致西北太平洋反气旋发展,西太副高增强。
- 郭广芬吴瑶秦鹏程刘敏夏智宏张灵薛海涵冯扬
- 关键词:高温干旱长江流域水电资源蓄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