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秦鹏程

作品数:66 被引量:483H指数:16
供职机构:武汉区域气候中心更多>>
发文基金:湖北省气象局科技发展基金公益性行业(气象)科研专项中国气象局气候变化专项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农业科学水利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56篇期刊文章
  • 9篇会议论文
  • 1篇专利

领域

  • 37篇天文地球
  • 27篇农业科学
  • 9篇水利工程
  • 1篇机械工程
  • 1篇环境科学与工...

主题

  • 26篇气候
  • 18篇气象
  • 14篇干旱
  • 13篇气候变化
  • 8篇灾害
  • 8篇高温
  • 8篇长江
  • 6篇环流
  • 5篇玉米
  • 5篇气象干旱
  • 5篇作物
  • 5篇降水
  • 5篇高温干旱
  • 4篇低温雨雪
  • 4篇水库
  • 4篇水资源
  • 4篇农业
  • 4篇气温
  • 4篇气象灾害
  • 4篇洪涝

机构

  • 60篇武汉区域气候...
  • 6篇中国气象科学...
  • 6篇中国科学院研...
  • 6篇中国气象局
  • 4篇中国气象局国...
  • 3篇湖北省气象局
  • 3篇武汉大学
  • 2篇北京市气象局
  • 2篇长江大学
  • 2篇中国农业科学...
  • 2篇中国农业科学...
  • 1篇国家电网公司
  • 1篇华南农业大学
  • 1篇华中农业大学
  • 1篇华南理工大学
  • 1篇浙江大学
  • 1篇中国科学院
  • 1篇中国地质大学...
  • 1篇湖北省气象信...
  • 1篇西藏自治区气...

作者

  • 66篇秦鹏程
  • 21篇刘敏
  • 14篇夏智宏
  • 11篇刘志雄
  • 10篇万素琴
  • 9篇邓环
  • 7篇王苗
  • 6篇邓爱娟
  • 6篇姚凤梅
  • 6篇汤阳
  • 6篇肖玮钰
  • 5篇张佳华
  • 4篇刘可群
  • 4篇史瑞琴
  • 4篇任永建
  • 4篇张丽文
  • 3篇曹秀霞
  • 3篇郭广芬
  • 3篇周月华
  • 3篇杜良敏

传媒

  • 7篇暴雨灾害
  • 6篇长江流域资源...
  • 5篇湖北农业科学
  • 5篇中国农业气象
  • 4篇干旱气象
  • 3篇中国农学通报
  • 3篇水资源研究
  • 2篇气象
  • 2篇人民长江
  • 2篇气象与环境学...
  • 2篇气象科技进展
  • 1篇科学通报
  • 1篇江苏农业科学
  • 1篇湖泊科学
  • 1篇地理科学进展
  • 1篇长江科学院院...
  • 1篇湖南农业科学
  • 1篇高原气象
  • 1篇气象科技
  • 1篇应用气象学报

年份

  • 7篇2025
  • 5篇2024
  • 10篇2023
  • 3篇2022
  • 3篇2021
  • 2篇2020
  • 2篇2019
  • 6篇2018
  • 9篇2016
  • 6篇2015
  • 5篇2014
  • 1篇2013
  • 2篇2012
  • 5篇2011
66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不同环流背景下极端高温天气特征和预报服务要点被引量:9
2018年
基于2013年和2017年湖北省2次极端高温过程中气象要素、NCEP再分析数据、灾情资料和服务材料等数据,对比分析2次高温重灾害年的环流背景、高温特征、主要影响和服务要点等方面的异同。结果表明,2017年环流指数明显偏强,高温来势猛、强度大,高温日平均有效积温值高,但前期降水正常,抗旱水源充足,造成损失小; 2013年副高控制湖北省中东部时间长,52站连续高温日数达到极端高温事件标准,同时,2011—2013年降水均低于历史平均值,且梅雨期降水偏少,持续高温和少雨导致重旱和特旱明显,经济损失为近10 a来最重。不同的天气背景导致高温的影响不同,重点服务方向有差别,2013年与抗旱增雨有关的决策材料占64%,而2017年更突出新媒体的应用,提供高温体验式预报服务,获得了较好的服务效果。通过对前期天气背景的分析和未来天气形势的预测,可以为气象服务的重点方向提供指导,有效加强灾害性天气服务针对性。
岳岩裕吴翠红周悦陈赛男秦鹏程
关键词:极端高温高温热浪气象干旱气象服务
湖北省绿茶气候品质综合指数模型研究
2023年
利用湖北省典型茶区2018—2020年绿茶不同开采期品质数据及开采前15 d气象观测数据,首先通过决策树和随机森林等机器学习方法分析了影响绿茶品质的关键气象因子及其响应关系,然后基于模糊数学理论,构建了气温、日照时数、风速和相对湿度单因子隶属函数模型,并采用综合加权得到绿茶气候品质综合指数模型,最后基于遗传算法对模型参数进行优化求解,并确定了等级评价标准。结果表明,符合实际等级的样本占样本总数的67.2%,相差一个等级的样本占样本总数的32.8%,说明绿茶气候品质综合指数模型能够反映不同气候条件下绿茶品质的差异。
邓环环秦鹏程秦鹏程邓爱娟万素琴
关键词:绿茶
春秋季冷空气过程对不同养殖水体水温的影响
<正>1引言春秋季是水产养殖关键期,气温变化剧烈,常有冷空气活动,冷空气活动使得水面大量失热,从而造成水温下降,而水温作为养殖鱼类生存环境中最基本、最重要的环境要素,直接影响鱼类的生长、繁殖、越冬以及对病害的抵抗能力等[...
邓爱娟刘志雄刘可群秦鹏程邓环
关键词:冷空气活动水温气象要素
文献传递
去城市化作用前后华中区域气温对比分析
2025年
城市化水平不同,其对地面气温序列的影响程度也不尽相同,甚至差异较大。为明确华中区域不同程度的城市化对地面气温序列的影响,基于1964-2023年华中区域268个国家气象观测站的逐日气温资料,选取了大城市站、一般城市站、国家基本/基准站,并运用经验正交函数法(EOF)和邻站选取等方法选取了参考站;构建了城市化偏差、城市化偏差贡献率、城市化偏差订正的计算公式;分1964-2023年和1979-2023年两个时段,对比分析了城市化对大城市站、一般城市站、国家基本/基准站年、季平均气温、平均最高和最低气温序列的影响,并对上述台站年、季气温序列中的城市化偏差进行了订正。结果表明:两个时段城市化对城市站和基本/基准站年平均气温、年平均最高和最低气温的影响均为增温,且1979-2023年上述台站三类气温城市化偏差较1964-2023年均略有升高,而大城市站和基本/基准站三类气温的城市化偏差贡献率却有所下降。就平均气温而言,两个时段城市化对城市站和基本/基准站年平均最低气温的影响程度显著高于对年平均最高气温的影响程度;就季节而言,1964-2023年,城市化对冬季增温作用最明显,而1979-2023年冬季城市化增温速率显著减弱;就不同等级台站而言,1964-2023年城市化对大城市站的影响最显著,1979-2023年一般城市站年平均气温的城市化偏差贡献率较大城市站高出5.6%,两个时段国家基本/基准站年平均气温城市化偏差为0.040~0.041℃·(10a)^(-1)。城市化偏差订正后,1964-2023年华中区域年平均气温、年平均最高和最低气温的增温趋势分别减少了0.044℃·(10a)^(-1)、0.010℃·(10a)^(-1)、0.070℃·(10a)^(-1);城市化程度最显著的河南省中东部增温趋势下降最明显,因此在城市快速发展的同时应重点关注其对气候和环境带来的影响。
张玉翠赵琳谭江红闫彩霞秦鹏程
关键词:均一性检验气温序列
2022年长江流域高温干旱过程及其影响评估被引量:44
2023年
2022年夏秋季长江流域出现大范围异常高温干旱事件,对自然生态和社会经济造成了广泛影响,引起了社会广泛关注。利用最新观测资料,系统分析了2022年长江流域高温干旱的气候特征,并采用区域性高温和区域性干旱过程监测评估方法,评估了2022年区域性高温和干旱过程的综合强度及其影响。结果表明:2022年夏季长江流域最高、最低和平均气温均为1961年以来同期最高,高温日数为1961年以来最多,高温覆盖范围为1961年以来最广,高温过程综合强度为1961年以来最强,达“特强”等级;2022年夏秋季长江流域干旱过程最大覆盖范围达全流域的94.5%,为1961年以来最广,过程期间累计降水量为1961年以来同期最少,过程综合强度为1961年以来最强,达“特强”等级。持续性异常高温干旱造成流域水电、航运、供水和居民生活受到显著影响,部分地区农作物减产,生态环境有所退化。在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近20 a来长江流域区域性高温和干旱事件具有显著的增多、增强以及同时发生的趋势,其影响呈现出系统性和复合型的新特点。未来流域水资源管理需重视气候变化风险,提高应对极端干旱与高温复合灾害的能力。
夏智宏刘敏刘敏范进进秦鹏程赵小芳
基于气象灾害指标的湖北省春玉米种植适宜性区划
本文从气象灾害发生概率角度出发对湖北省春玉米种植区适宜性进行划分,以期为玉米种植的合理布局及稳产、高产提供有力的科学依据。利用湖北省70个气象台站1961 2013年气温、降水、日照等资料,引入概率密度函数和年次概率统计...
肖玮钰张丽文刘志雄秦鹏程
关键词:春玉米灾害区划
长江中游夏季高温异常的大气环流和海温特征被引量:1
2024年
全球变暖加剧了气候系统的不稳定性和极端天气的频发,“热岛效应”和高温热浪的叠加,给人们的生命安全和经济生产造成巨大损失,本文利用1971—2022年长江中游234个站点日降水量和最高气温数据、美国国家环境预报中心/国家大气研究中心(National Centers for Environmental Predic⁃tion/National Center for Atmospheric Research,NCEP/NCAR)再分析资料和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National Oceanic and Atmospheric Administration,NOAA)海表温度(简称“海温”)资料,分析夏季高温异常年的大气环流特征及其与海温的关系。结果表明:近52 a来尤其是进入21世纪,长江中游夏季高温日呈显著增加趋势,年均高温日为19 d。其中,2022年高温日数最多达74 d,与近30 a气候态平均相比,距平百分率高出163%,1987年高温日最少仅5 d。夏季高温日偏多年,在副极地波导的遥相关波列影响下,东亚大陆高压增强,反气旋性环流控制长江中游地区,同时东亚夏季西风急流位置偏北,促使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西伸北抬,强烈的下沉运动抑制低层对流发展,辐射增温作用明显。高温日数与赤道北印度洋、北大西洋和中低纬西太平洋海温,尤其是夏季海温呈正相关关系,与赤道中东太平洋海温呈负相关。从前冬开始赤道北印度洋和北大西洋海温持续偏高,中低纬西太平洋海温逐渐开始升高,同时夏季赤道中东太平洋呈异常La Niña状态,有利于长江中游夏季高温日异常偏多。
陈笑笑黄治勇秦鹏程夏智宏姚瑶汤兴芝汪应琼
关键词:高温日数长江中游大气环流海温异常
未来RCPs情景下湖北省中稻高温热害风险研究被引量:1
2022年
基于典型浓度路径下(稳定路径RCP4.5和高端路径RCP8.5)全球气候模式HadGem2-ES输出的未来2021—2080年气候变化预估结果,采用双线性内插、方差订正等方法进行订正及检验,研究RCPs情景下湖北省中稻高温热害发生规律及其风险变化。结果表明,RCPs情景数据经过方差订正,可降低模拟数据与观测值的相对误差和均方根误差,更加真实反映未来气候变化趋势。未来RCPs情景下,2051—2080年湖北省中稻高温热害强度、频率及风险较基准时段变幅大于2021—2050年,尤以RCP8.5情景显著。高温热害风险增幅最大的为鄂东南大部和鄂西南低山带,该地区高温热害增幅较大,且主要以中度和重度为主;其次为江汉平原和鄂东北,其高温热害主要以轻度为主;鄂西北局部高温热害风险有减缓的趋势,部分地区高温热害频率、强度有减小的趋势。
叶佩刘可群刘凯文刘凯文秦鹏程杨青青
关键词:中稻高温热害风险评估
农业气候年景评估指数构建及在江汉平原的应用被引量:4
2018年
基于分层指标构建综合评估指数是开展气象服务的基础和主要手段之一。从农业气候资源优劣和农业气象灾害发生程度两个方面,基于气候适宜度和气象灾害指标分别构建指标体系,并采用百分位数进行等级划分,建立了农业气候年景评估综合指数。以江汉平原为例,从气候变化背景下的农业气候年景趋势演变,以及任意年份农业气候年景等级评定,展示了农业气候年景评估指标体系在业务服务中的应用。结果表明:该指标体系能够客观反映农业气候年景的年际差异以及气候变化背景下的演变特征,内涵丰富且物理意义明确,便于公众理解和服务宣传,可以满足农业气象及生态气象服务的需求。
秦鹏程夏智宏陈伟亮
关键词:农业气候资源农业气象灾害江汉平原
长江流域2023年主要天气气候特征
2025年
本研究基于1961—2023年长江流域地面气象观测站逐日降水量、气温等观测资料,详细阐述了2023年长江流域气温、降水的变化特征和主要天气气候事件特点,并简要分析了近63年长江流域气温和降水的年代际变化特征。结果显示,2023年,长江流域暖干气候特征明显,年平均气温连续第3年创历史新高,年高温日数偏多;年降水量和年降水日数均较常年偏少,暴雨日数接近常年。重庆和湖北的大部地区年暴雨日数较常年明显偏多,夏秋季局地暴雨强度大,湖北西部秋季连阴雨天气多;冬春季和夏季长江流域部分地区出现阶段性气象干旱,干旱总体偏轻;四川、湖南等地夏季出现较大范围高温天气;年初和年末长江流域冷空气活动频繁,寒潮降温和雨雪天气影响范围广。在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下,近63年长江流域年平均气温和年高温日数均呈显著的增加趋势,虽然年降水量没有显著的增多或减少的趋势,但年代际波动明显,在经历21世纪10年代降水总体偏多后,2022—2023年连续两年降水偏少,未来高温干旱复合型事件和强降水等极端事件可能更为频繁,加强对长江流域的最新气候状况的监测和评估,可为流域气候变化研究及三峡局地气候监测研究等提供基础信息支撑。
邹旭恺陈鲜艳孙林海次旺李永华秦鹏程艾泽张强
关键词:长江流域气候特征气象灾害
共7页<1234567>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