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鲁玺

作品数:16 被引量:110H指数:6
供职机构:清华大学环境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清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研究院基础研究基金中国工程院咨询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环境科学与工程经济管理电气工程文化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5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0篇环境科学与工...
  • 6篇经济管理
  • 3篇电气工程
  • 2篇文化科学
  • 1篇动力工程及工...

主题

  • 5篇
  • 3篇碳排放
  • 2篇电气化
  • 2篇碳减排
  • 2篇能源
  • 2篇环境影响
  • 2篇风电
  • 2篇PVC
  • 1篇大型城市
  • 1篇大型化
  • 1篇低碳
  • 1篇地区电力
  • 1篇电力
  • 1篇电力消费
  • 1篇电量
  • 1篇新闻
  • 1篇新闻报
  • 1篇新闻报道
  • 1篇行业节能
  • 1篇学科

机构

  • 16篇清华大学
  • 3篇中国农业大学
  • 3篇中国科学院大...
  • 2篇国网天津市电...
  • 2篇国家电网有限...
  • 1篇北京大学
  • 1篇对外经济贸易...
  • 1篇中国科学院
  • 1篇山西大学
  • 1篇厦门大学
  • 1篇中国地质大学
  • 1篇中国石油大学
  • 1篇宏观经济研究...
  • 1篇国家塑料制品...
  • 1篇中国科学院大...

作者

  • 16篇鲁玺
  • 3篇贺克斌
  • 3篇薄宇
  • 2篇李金惠
  • 2篇杨秀
  • 2篇王林
  • 2篇王旭东
  • 2篇聂永丰
  • 1篇成金华
  • 1篇张希良
  • 1篇周剑
  • 1篇翁云煊
  • 1篇王宇
  • 1篇王艳芬
  • 1篇王凌霄
  • 1篇鲁宗相

传媒

  • 3篇中国工程科学
  • 2篇全球能源互联...
  • 1篇生态学报
  • 1篇城市环境与城...
  • 1篇中国人口·资...
  • 1篇北京大学学报...
  • 1篇环境科学
  • 1篇科技管理研究
  • 1篇环境污染治理...
  • 1篇洁净煤技术
  • 1篇学与玩
  • 1篇中国环境管理

年份

  • 3篇2025
  • 2篇2024
  • 3篇2023
  • 1篇2022
  • 2篇2021
  • 1篇2020
  • 2篇2016
  • 1篇2003
  • 1篇2002
16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零碳的秘密
2023年
随着全球气候变化问题日益突显,人类对于减少碳排放、保护环境的需求越来越迫切。“零碳”这个词不仅时常出现在新闻报道中,还频繁出现在我们日常生活中。那么,什么是零碳?它为什么重要?全世界有哪些城市正在采取行动实现零碳?我们又能做些什么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索零碳的秘密。
云卷云舒鲁玺
关键词:新闻报道保护环境全球气候变化
陆上风电碳足迹动态变化的国际比较研究被引量:3
2024年
碳中和目标下国际风电产业将继续扩大规模,碳市场、碳关税等国际气候减排政策工具也在不断完善,未来可再生能源碳足迹对相关产业成本与发展将产生重要影响。本文以中国、欧洲、美国等风电产业优势国家和地区作为研究对象,构建陆上风电系统生命周期评价过程、生命周期清单,完成相关地区陆上风电碳足迹的参数比较并总结变化趋势,进一步分析趋势成因并阐明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在风力机大型化加速、发电效率提高、工业生产清洁化的态势下,2011—2022年世界优势地区的陆上风电碳足迹均呈下降趋势,中国、欧洲、美国的平均降幅分别为49.2%、46.2%、20.8%,相应下降量均集中在设备生产阶段;中国已将碳足迹下降至与欧洲接近的水平,与美国的差距缩减到3.63 g/kW·h,其中工业生产清洁化水平不高、风机容量因子偏低分别是中国陆上风电碳足迹高于欧洲、美国的主要原因。中国在推进风电产业发展的过程中,需着重提高风电系统发电效率、加快改善产业清洁化生产水平、支持风电系统退役回收产业发展,以稳步降低陆上风电系统生命周期内的碳足迹。
杨敬言阮梓纹杨秀李朝君边少卿鲁玺贺克斌
关键词:风电生命周期评价碳足迹
碳排放约束下城市长期脱碳趋势预测
2025年
随着气候变化对环境、经济发展和人类健康构成的威胁日益严峻,全球关注点逐渐聚焦于CO_(2)排放.作为全球能源活动碳排放的主要来源,城市成为削减碳排放的关键战场.为准确预测城市长期碳排放趋势,首先按照“政策目标-政策体系-政策执行-市场机制”逻辑构建了碳排放约束政策指标体系;随后,利用BP神经网络模型,结合GDP、产业结构、人口规模、能源结构和能源强度等构建城市长期碳排放趋势预测模型;并对4个典型超大型城市的2021~2060年碳排放进行长期预测.结果表明:①北京、上海和重庆的范围1、范围2和范围3总碳排放均呈现显著下降趋势,而天津呈现先增后降趋势,2025年达到峰值6.19亿t;②总体下降趋势下,北京和上海存在平台期,即在特定时间段内,碳排放量相对稳定,没有显著下降;③过于复杂的政策体系可能抑制碳减排效率,合理的政策执行强度是确保碳排放持续下降的关键;④适当放慢碳市场覆盖范围扩张的速度,对于促进碳排放的进一步降低具有积极作用.
袁启恒刘贵贤周春雷鲁玺薄宇李燕溪陈翔江鹏黄昱杰王宇博郑佳琳王旭东王林
关键词:BP神经网络模型大型城市
资源型地区电力消费演变的驱动机制与政策启示——以山西省为例
2025年
新型电力系统构建背景下,资源型地区承担着能源保供与碳减排双重压力,低碳转型面临巨大挑战。制订有效的发展政策是稳妥有序的重要支撑,而明晰政策对电力消费的驱动机制是关键问题。以资源型地区山西省为例,构建了LMDI-Shanxi模型,解析了经济规模、产业结构、能耗强度、电气化程度、人口规模、人口结构和电力消费水平对终端电力消费的驱动机制;探究了政策与各驱动因素的内在关联,提出资源型地区平稳转型的政策建议。结果表明:2000—2021年,山西省终端电力消费增长了2103.01亿kWh,经济规模和电气化程度是电力消费的主要促进因素,贡献率分别为96.71%、33.29%;能耗强度和产业结构是主要抑制因素,贡献率分别为−39.50%和−1.14%。经济规模、能耗强度、产业结构和电气化程度变化归因于产业转型政策和环保政策的大力推进,重点行业的产能压减、节能减排和转型升级以及对新兴产业的支持发展等措施优化了产业结构,2011—2020年抑制了82.47亿kWh终端电力消费增长;还降低了产业能耗强度,且2000—2021年减少711.69亿kWh的终端电力消费;而随着城镇化建设,居民电力消费水平增长并在2000—2021年促进了211.76亿kWh的电力消费。经济规模和电气化程度决定了山西省终端电力消费将持续增长,为兼顾电力保供和碳减排,需要加强产业转型和节能环保政策力度;另外,还可加大火电灵活性改造等政策支持,以增强电网的安全运行能力,促进火电与新能源电力共生互补和协同发展。
王彦霞狄子琛薄宇吴海滨鲁玺鲁玺
关键词:资源型地区LMDI模型
促进能源气候协同治理机制与路径跨学科研究被引量:21
2021年
低碳甚至零碳能源系统是气候解决方案的基础。为实现各类供能系统的碳减排,诸多综合性、系统性的技术和政策研究从自然学科、工程学科、经济学科、社会学科的不同角度和层次开展,并应用于工程实践,对中国2019年碳排放强度较2005年降低48.1%做出了重要贡献。2020年,中国提出2030年前碳达峰和2060年前碳中和的新战略目标,主动提高国家自主贡献指标,吹响了能源领域加速减排行动的号角。
张希良姜克隽赵英汝鲁宗相赵晓丽鲁玺黄瀚白恺
关键词:社会学科碳排放强度能源系统供能系统碳减排
“双碳”目标下钢铁行业节能与电气化发展趋势及影响因素分析被引量:2
2025年
钢铁行业作为中国最大的能源消耗和CO_(2)排放行业之一,对实现“双碳”目标具有重要影响。节能和电气化是钢铁行业脱碳的关键措施,因此从钢铁行业的全工序视角出发,利用学习曲线模型预测2021—2060年中国钢铁行业工序单位能耗下降趋势,并对应用推广氢冶金技术后,中国钢铁行业的电气化影响和碳排放影响进行评估。结果显示:钢铁行业的烧结、球团、焦炉、高炉、转炉和电炉工序单位能耗呈现单调下降趋势,其中球团和电炉工序下降幅度最大;2021—2060年,中国钢铁能源消耗总量经历先下降、再上升、再下降的趋势,高炉工序的能源消耗占比始终稳定在80%左右;应用氢冶金技术后,钢铁行业对电力的需求将大幅增加,电力消耗量约增长10倍。基于此,提出动态设立钢铁供需单位能耗降低目标,扩大和优化电力基础设施以应对钢铁行业的电力需求激增,推动针对氢冶金工序电力需求与电网负载优化策略等建议。
袁启恒刘贵贤鲁玺薄宇李燕溪赵添翼黄昱杰王宇博郑佳琳王旭东王旭东
关键词:钢铁行业节能氢冶金电气化碳减排
京津冀协同推进碳达峰碳中和路径研究被引量:26
2023年
京津冀地区是我国能源消耗、碳排放的集聚区,研究区域内碳达峰、碳中和的推进举措,对实现高质量的区域协同发展至关重要。本文构建了考虑京津冀地区特征的长期能源替代规划系统模型(LEAP-BTH),设置了基准情景、低碳情景、协同情景等主要情景以及8个子情景,完成了2021—2060年京津冀地区相应发展路径的预测分析。结果表明:在基准情景下,京津冀地区能源需求将持续增长,2060年北京市、天津市、河北省的碳排放量分别下降为2020年的41%、40%、53%,实现碳中和目标面临较大挑战;在低碳情景下,2060年北京市、天津市、河北省的碳排放量分别下降为2020年的20%、26%、46%,相比碳中和目标仍有一定差距;在协同情景下,2060年北京市、天津市、河北省的碳排放量分别下降为2020年的13%、15%、21%,能够基本实现碳中和目标。研究建议,京津冀三省市需针对各自的重点减排部门和路径,提出更明确、更严格的应对措施,如北京市重点推动交通、建筑部门的低碳转型,天津市、河北省着力开展可再生能源替代与工业绿色升级;优化顶层设计,挖掘区域内工业、能源、交通等部门的协同发展潜力,重点推动产业协同升级和能源协同发展,据此支撑京津冀地区的“双碳”工作和高质量发展。
黄昱杰刘贵贤薄宇王洁曹明悦鲁玺贺克斌
关键词:能源需求
我国低碳转型进程中碳强度与电气化环境库兹涅茨倒U形关联的检验与政策启示被引量:6
2021年
中国正在积极地谋求低碳化转型,政府承诺落实2030年前碳达峰的目标并努力争取2060年实现碳中和。碳强度控制是实现CO_2减排的关键制度,而电气化又与碳排放和经济增长都具有紧密的联系。因此,研究电气化与碳强度的关系对政策设计和制定碳强度控制政策具有重要意义。基于电气化与碳强度关系的现有研究,本文提出了碳排放强度随着电气化水平提高先上升后下降的环境库兹涅茨曲线(EKC)关系假设。本文以中国1997—2016年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为对象进行假设检验,并使用空间杜宾模型验证空间效应对结果的影响。结果显示,我国电气化与碳强度之间确实存在显著的倒U形的EKC关系,并且这一结论在考虑空间因素后仍然稳健。EKC曲线的拐点在不考虑空间因素的情况下位于电气化水平为10.52%的位置,在考虑了空间因素后略微后移到10.81%。截至2016年,所有省份的电气化水平均处于EKC拐点的右侧,即电气化水平的提高将对碳强度下降起到显著的促进作用。最后,针对电气化与碳强度关系的一般与空间特征,本文对电气化发展提出了政策建议。
尹自华成金华陈文会鲁玺
关键词:电气化环境库兹涅茨曲线
青藏高原牧区家庭能源消费对生态环境和人体健康的影响研究现状与展望被引量:3
2023年
探究家庭能源消费对生态环境和人体健康的研究是系统推进家庭能源绿色低碳转型和实现联合国2030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关键。重点综述了目前家庭能源消费、影响因素及其对生态环境和居民健康影响的国际研究现状。目前研究不足主要聚焦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方面,影响家庭能源消费因素的贡献率和影响消费行为的驱动机制尚不清晰;另一方面,目前主要针对家庭能源消费或者生态系统或者环境或者居民健康其中的某一方面或者某两个方面开展研究,鲜有研究系统的考虑家庭能源消费对生态环境和人体健康影响的综合研究。基于上述研究现状,结合青藏高原的实际情况,提出未来需要在宏观层面和微观层面加强研究。宏观层面:(1)亟需厘清青藏高原家庭能源与生态环境和人体健康之间的内在联系与驱动机制,形成青藏高原牧区“家庭能源-生态效应-环境效应-健康效应”的理论分析框架;(2)构建模块化的牧区“能源-生态-环境-健康-经济”等多学科交叉的综合评估模型,形成完整的、系统的评估方法。微观层面:(1)迫切开展青藏高原家庭能源消费特征与变化规律的研究;(2)深入开展家庭能源消费特征和变化规律与生态系统的反馈机制与量化研究;(3)加强牧区室内空气污染物浓度测定,丰富高寒地区室内污染物浓度数据以及人群暴露特征及其健康风险的研究。
庄明浩鲁玺王艳芬杨树
关键词:青藏高原生态环境
中国三北地区风—光互补发电系统空间优化研究被引量:16
2020年
筛选适宜建设风-光互补系统的地区,探究这些地区互补系统最优配比,有助于提高风、光资源的利用率、实现能源结构的绿色低碳转型。为了识别三北地区风、光资源的分布情况及其互补性,首先利用基于四维同化数据的可再生能源评估模型,定量估算三北地区风、光发电年平均容量因子值空间分布情况。研究发现风、光资源发电潜力均较大的地区集中在河北北部和内蒙古,并得到三北地区风、光发电最优比例及相应的互补发电出力平稳性水平;从中筛选出风、光发电潜力大,发电平稳性较高的3个点位作为潜在的风-光互补基地,结合京津唐用电数据,得出三地风-光互补系统净负荷波动最小时的风、光配比。
王子琳鲁玺庄明浩张憧宇陈诗
关键词:风能太阳能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