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杨 作品数:13 被引量:104 H指数:5 供职机构: 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植被与环境变化国家重点实验室 更多>> 发文基金: 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更多>> 相关领域: 农业科学 生物学 历史地理 文化科学 更多>>
2005–2015年北京东灵山暖温带落叶阔叶林凋落物回收量季节动态数据集 2020年 暖温带落叶阔叶林是暖温带地区最典型的植被类型之一,东灵山地区该类型天然次生林恢复演替良好。凋落物作为土壤有机质的主要来源以及影响地表环境的重要因子,在维持森林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及其稳定性中起着重要作用。按照中国生态系统研究网络(Chinese Ecosystem Research Network,CERN)的统一规范,在野外固定样地安装27个凋落物框,收集了2005-2015年东灵山暖温带落叶阔叶林凋落物各组分(枯枝、枯叶、落花或果、树皮)回收量的季节动态数据回收量季节动态。本数据集的建立与共享,为暖温带落叶阔叶林的生态系统养分循环过程和碳循环机理提供了数据支撑,对推动我国植被生态学和长期生态学研究具有一定意义。 白帆 张文艳 王杨 孙汝才 苏宏新关键词:次生林 养分循环 碳循环 神农架天然针阔混交林乔木更新的空间格局 被引量:9 2019年 为深入了解神农架天然针阔混交林群落乔木树种的更新特征,于神农架国家公园设置1 hm2森林动态监测样地对树种更新进行调查,利用Ripley的L函数分析优势更新树种的空间分布格局、种间空间关联性以及与大树的空间分布关系。结果显示:(1)更新个体共有35 752株,隶属于19科29属45种。更新优势种基本是乔木层优势树种,物种更新数量表现为:巴山冷杉(Abies fargesii Franch.)>华山松(Pinus armandii Franch.)>四蕊槭(Acer stachyophyllum subsp. tetramerum (Pax) A. E.)>华中山楂(Crataegus wilsonii Sarg.),混交林群落更新良好。(2)随着尺度增加,巴山冷杉、华山松更新空间格局由聚集分布向随机分布和均匀分布发展;华中山楂、四蕊槭更新的空间格局在整个尺度上均为聚集分布,表明针叶、阔叶树种更新在空间生态利用策略上出现分化。(3)巴山冷杉与其余3个优势更新树种、华山松与华中山楂更新呈显著正相关,表现出对微生境的共同喜好;四蕊槭分别与华山松、华中山楂更新的空间关系表现为显著负相关,种间竞争激烈。(4)巴山冷杉、华中山楂、四蕊槭的更新个体与大树的空间分布总体为显著正相关,这可能与种子传播限制相关;华山松幼苗、幼树与大树的空间分布在小尺度上呈负相关,存在资源不对称竞争。 周秋静 赵常明 王杨 郭增跃 陈芳清 谢宗强中国灌丛叶片氮磷比1 km分辨率数据集 2025年 叶片氮磷比是反映植物养分限制的重要指标之一,大尺度的叶片氮磷比数据在评估区域生态系统养分利用、氮磷沉降作用下的碳汇潜力具有重要作用。而灌丛生态系统易受人类活动影响,不确定性较大,研究灌丛植被叶片氮磷比兼具科学研究和应用价值。本数据集基于可靠的地面实测数据,结合地理、气象、土壤、人类活动和生物多种要素,利用机器学习算法,生成一套中国灌丛植被叶片氮磷比空间分布数据集,分辨率为1 km,每个栅格的值为估算的叶片氮磷比,数据格式为tiff。通过测试集验证和与其他产品比较两个方面的评估,本数据集具有较好的精度,能够客观地反映灌丛植被养分限制状况,为灌丛生态系统养分利用、碳汇潜力估算提供必要的数据支持。 邓滢 徐文婷 熊高明 李家湘 王杨 赵常明 刘庆 唐志尧 谢宗强关键词:氮磷比 神农架主要森林土壤CH_4、CO_2和N_2O排放对降水减少的响应 被引量:14 2016年 研究降水格局改变后森林土壤温室气体排放格局,可为森林温室气体排放清单制定提供科学依据。以神农架典型森林类型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和2种人工林马尾松和杉木林为研究对象,研究了降水格局改变后,其土壤CH_4吸收、CO_2和N_2O的排放格局和可能机制。结果表明: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吸收CH_4通量为(-36.79±13.99)μg Cm^(-2)h^(-1),显著大于马尾松和杉木两种人工林的CH_4吸收通量,其吸收通量分别为(-14.10±3.38)μg Cm^(-2)h^(-1)和(-7.75±2.80)μg Cm^(-2)h^(-1)。马尾松和杉木两种人工林CO_2排放通量分别为(107.03±12.11)μg Cm^(-2)h^(-1)和(80.82±10.29)μg Cm^(-2)h^(-1),显著大于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71.27±10.59)μg Cm^(-2)h^(-1)。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N_2O排放通量为(8.88±6.75)μg Nm^(-2)h^(-1),显著大于杉木人工林(5.93±2.79)μg Nm^(-2)h^(-1)和马尾松人工林(1.64±1.02)μg Nm^(-2)h^(-1)。分析3种森林土壤CH_4吸收量与其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发现,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的CH_4吸收通量与其土壤温度呈现显著的指数负相关关系(P<0.01)。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马尾松林和杉木林的土壤CO_2排放通量与其空气温度和土壤温度之间均呈现显著的指数正相关关系(P<0.01)。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和马尾松林土壤N_2O排放通量与空气温度之间均呈现显著的指数正相关关系(P<0.01),而马尾松林与土壤温度之间呈显著正相关(P<0.05),与土壤湿度之间均无显著相关。降水减半后,减少降水对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和马尾松林土壤CH_4吸收通量均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但对杉木林土壤CH_4吸收量具有抑制作用,对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和杉木林土壤CO_2平均排放通量均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而对马尾松林土壤CO_2平均排放通量明显抑制作用,对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马尾松和杉木林土壤N_2O排放量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菊花 申国珍 徐文婷 赵常明 苏磊 王杨 谢宗强 张秋良关键词:马尾松林 杉木林 CH4和N2O排放 中国檵木灌丛植被类型及群落特征 被引量:1 2025年 檵木(Loropetalum chinense)灌丛是中国亚热带地区广泛分布的植被类型,具有水源涵养、固土护坡和生物多样性保育等重要生态功能。然而,关于该灌丛群落特征与植被分类,仍然缺乏全国尺度上的系统性研究。该研究于2011–2019年在檵木灌丛分布区的典型地段采集了238个样方数据,结合中国经典植被分类和数量分类方法,对檵木灌丛的群落类型进行划分,并定量描述其群落结构、分布特征与生境条件。主要结果:(1)檵木灌丛主要分布于海拔35–1480 m的中低山地与丘陵;区域内年平均气温13.6–20.7℃,最冷月平均气温1.6–11.7℃,年降水量957–1802 mm,湿润指数0.9–1.0;土壤主要有红壤、黄壤、赤红壤、黄棕壤、石灰(岩)土等,pH 3.71–9.08。(2)记录到维管植物598种,隶属105科318属;种子植物有92科297属,其中热带分布属占52.5%,温带分布属占38.1%;群落中木本植物物种数占67.4%,常绿木本占比略高于落叶木本,草本植物中多年生草本和蕨类物种数约占80%。(3)灌木层平均盖度80%,平均高度1.7 m,平均物种丰富度12,檵木重要值33%,在群落中为优势种或共优势种;草本层平均盖度33%,平均高度0.5 m,平均物种丰富度4;苔藓层平均盖度27%,高度0.3–2.0 cm。(4)檵木灌丛群系划分为6个群丛组,34个群丛;依据其群落结构和生态特征,该群系可划分到低山丘陵暖性常绿阔叶灌丛群系组,属暖性常绿阔叶灌丛植被亚型、常绿阔叶灌丛植被型。该研究为理解中国檵木灌丛的生态地位及制定保护优先性提供了数据支撑,同时为区域生物多样性保护和可持续管理提供了科学依据。 熊高明 申国珍 申国珍 徐文婷 赵常明 谢宗强 徐文婷 徐耀粘 王杨 陈芳清关键词:群落调查 植被分类 群系 群丛 神农架天然针阔混交林的物种组成和群落结构 被引量:15 2019年 天然针阔混交林是神农架山地的垂直地带性植被,具有重要的生态和经济功能。为深入了解天然针阔混交林群落的结构和动态、物种多样性维持机制,在湖北省神农架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建立了1 hm2的森林动态监测样地,分析了其物种组成、径级结构和主要优势种的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样地内记录到存活个体5321株,隶属于14科26属44种,其中针叶树种相对单一,只有巴山冷杉(Abies fargesii)和华山松(Pinus armandii);巴山冷杉、华中山楂(Crataegus wilsonii)和山杨(Populus davidiana)的重要值之和为50.28%,其他阔叶树种的重要值之和为46.06%;群落的径级结构近似倒"J"型,幼树储备丰富,重要值排名前3的优势种中巴山冷杉和华中山楂的径级结构均近似倒"J"型,更新良好,但山杨的径级结构近正态分布,更新不良,种群有衰退的趋势;巴山冷杉、华中山楂和山杨表现出明显的生境偏好,随着尺度的增加,华中山楂和山杨均为聚集分布,而巴山冷杉则依次呈现聚集分布、随机分布和均匀分布;神农架针阔混交林阔叶树种丰富度远比针叶树种高,但从重要值排名前3的优势种来看,针、阔叶树种重要值基本相当,群落结构总体稳定。 周秋静 韩文斌 赵常明 王杨 陈芳清 谢宗强关键词:径级结构 点格局分析 群落演替 湖南八面山保护区银杉的种群数量和生长特征 被引量:5 2018年 银杉(Cathaya argyrophylla)是我国特有的珍稀濒危植物,在森林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保护中起着关键作用。为分析湖南八面山银杉种群的数量特征和生长规律,给银杉种群的保护管理提供科学依据,通过全面系统调查和分析保护区银杉种群现状及其数量特征,利用标准主轴回归(SMA)方法研究了银杉树高和胸径之间的相对生长规律。结果为,八面山保护区银杉主要分布在苁光漏、脚盆寮、下黄、正江里、坳背里、大山里和田坳里等地段,存活个体共计406株,其中胸径6cm以下的幼苗、幼树有271株,占比为2/3;胸径6cm以上的银杉中,健康个体、枝干受损伤的个体、倾倒多年或死亡的个体分别为116株、8株和17株,2008年南方冰雪灾害造成保护区内7株银杉倾倒死亡;径级较大的银杉主要分布在脚盆寮和下黄,最大胸径分别为63.9cm和53.0cm,最大株高分别为21.0m和23.0m;苁光漏、脚盆寮和下黄的立地条件较好,银杉株高和胸径之间为等速生长,正江里的立地条件较差,株高和胸径之间的相对生长关系不显著。八面山保护区银杉种群数量较为稳定,但损伤、倾倒和死亡个体所占比例较大;银杉株高和胸径之间为等速生长,符合几何自相似理论;保护区较差的立地条件限制了银杉株高生长,但增强树体抵抗大风和冰雪积压的能力,有利于提高银杉的存活率。 韩文斌 高瑞东 王杨关键词:银杉 种群数量 异速生长 中国南方灌丛优势木本植物叶的氮、磷含量及其影响因素 被引量:26 2017年 探索植物器官中氮(N)、磷(P)含量沿环境梯度的分异规律,有助于揭示陆地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植物养分适应策略的过程和机制。该文采用分层随机抽样法,在中国南方12个省市区布设462个灌丛样点,对其中193种优势木本植物叶N、P含量进行调查取样。结果表明:1)南方灌丛优势木本植物叶的N、P含量几何均值分别为16.57 mg·g^(–1)和1.02 mg·g^(–1);其中,落叶木本植物(17.91 mg·g^(–1)、1.14 mg·g^(–1))显著高于常绿木本植物(15.19 mg·g^(–1)、0.89 mg·g^(–1));叶P含量较N含量具有更大的变异性和环境依赖性。2)随年平均气温(MAT)的升高,常绿木本植物叶N、P含量降低,落叶木本植物叶N、P含量呈逐渐增加的趋势;随年降水量(MAP)的增加,常绿木本植物叶N含量降低,落叶木本植物叶N含量增加,两者P含量下降。3)土壤N含量的增加对两者叶的N含量无显著影响;但随土壤P含量的增加,常绿和落叶木本植物叶P含量均显著增加。4)广义线性回归显示,植物生活型分别可解释叶N、P变异的7.6%和14.4%,MAP和土壤P含量分别解释了0.8%和16.4%的叶P变异。结果表明,中国南方灌丛中优势植物叶的N含量主要受不同生活型植物生长需求所决定,而P含量则受气候、土壤和植物生活型共同决定。 李家湘 徐文婷 熊高明 王杨 赵常明 卢志军 李跃林 谢宗强关键词:热带亚热带 植物生活型 檵木生物量分配特征 被引量:36 2017年 生物量是生态系统最基本的数量特征,其在各器官间的分配反映了植物适应环境的生长策略,是物种进化、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生态系统碳循环研究的核心问题。檵木(Loropetalum chinense)灌丛是中国亚热带灌丛生态系统最具优势的一种灌丛类型。该研究以该灌丛建群种檵木为研究对象,采用整株收获法在个体水平上研究了器官间的异速生长、生物量在各器官间的分配以及与个体大小、灌丛更新起源和生境因子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檵木地上-地下相对生长关系符合等速生长规律,但随径级增大其等速生长关系可能发生变化;较小径级檵木叶-茎、叶-根为等速生长,随径级增大转换为异速生长。不同灌丛起源间,檵木叶-茎、叶-根相对生长存在显著差异。器官间相对生长的尺度系数与生境因子无显著相关关系,灌木层盖度和坡度通过影响檵木生长初期器官间的相对生长影响其生物量在器官间的分配。檵木平均叶质比为0.11,茎质比为0.55,根质比为0.34,根冠比为0.65。随径级的增大,茎质比(0.50–0.64)逐渐增大,叶质比(0.12–0.08)、根质比(0.38–0.28)和根冠比(0.91–0.43)逐渐减小。在次生灌丛中,檵木叶质比为0.12,根质比为0.33;在原生灌丛中,檵木叶质比为0.07,根质比为0.36。生物量向地上部分的分配与灌木层盖度正相关,叶质比与坡度负相关,根质比与年平均气温正相关。研究结果表明:随个体增大,檵木器官间的相对生长关系由等速生长转换为异速生长,生物量向地上部分的分配增加,地上生物量更多地分配到茎干中;干扰通过影响器官间的相对生长影响生物量在各器官间的分配,干扰导致生物量向叶的分配增加,向根的分配减少;光照减少促进生物量向地上部分的分配,坡度增加导致生物量向叶的分配减少,年平均气温升高促进生物量向根系的分配,年降水量的变化对生物量分配无 王杨 徐文婷 熊高明 李家湘 赵常明 卢志军 李跃林 谢宗强关键词:异速生长 灌丛 亚热带 生境因子 根冠比 华北地区林粮争地问题概况与对策建议 被引量:1 2022年 国土绿化是应对气候变化、实现“双碳”目标、维护国家和区域生态安全的根本途径。耕地保护是粮食安全的基础,华北地区作为我国重要的粮食主产区之一,在增加绿化面积、提高森林覆盖率的同时,未能切实处理好造林绿化和耕地保护之间的关系,出现了较为严重的林粮争地问题。本文通过系统综述发现,华北地区林粮争地的形式主要集中在违规占用耕地造林、耕地违规流转和耕地占补失衡3个方面。占地造林危害突出,主要表现在耕地面积减少和土地细碎化;耕作层破坏,土壤肥力下降,优质耕地资源减少;占补失衡,撂荒严重,农田生态环境恶化。反映出城市化背景下,由于农资成本高,农村劳动力缺失,部分地方政府对国家相关方针政策理解和贯彻存在偏差等原因,造成华北地区农业、林业发展不协调的问题。进而从健全法制体系、强化政策解读、加强监督管理、着力人才培养和科技支撑等方面提出了对策建议。 王杨 张启关键词:耕地保护 粮食安全 国土绿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