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吕金岭

作品数:36 被引量:265H指数:11
供职机构:河南省农业科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生物学文化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22篇期刊文章
  • 12篇专利

领域

  • 15篇农业科学
  • 8篇环境科学与工...
  • 2篇生物学
  • 1篇一般工业技术
  • 1篇文化科学

主题

  • 8篇玉米
  • 8篇土壤
  • 7篇砂姜
  • 7篇砂姜黑土
  • 7篇黑土
  • 6篇小麦
  • 6篇轮作
  • 5篇农田
  • 3篇施肥
  • 3篇坡耕地
  • 3篇温室气体
  • 3篇小麦-玉米
  • 3篇秸秆
  • 3篇耕地
  • 2篇丹江口库区
  • 2篇氮沉降
  • 2篇氮量
  • 2篇氮素
  • 2篇地表
  • 2篇冬小麦

机构

  • 28篇河南省农业科...
  • 7篇中国科学院新...
  • 3篇河南省科学院
  • 3篇中国农业大学
  • 2篇北京市农林科...
  • 2篇河南理工大学
  • 2篇西北师范大学
  • 2篇新疆农业科学...
  • 2篇中国科学院研...
  • 2篇中国气象局
  • 1篇南京信息工程...
  • 1篇山西师范大学
  • 1篇郑州师范学院
  • 1篇河南省水利水...
  • 1篇河南牧业经济...
  • 1篇安阳市气象局
  • 1篇中国科学院大...
  • 1篇河南省农业科...

作者

  • 34篇吕金岭
  • 21篇李太魁
  • 18篇寇长林
  • 15篇郭战玲
  • 10篇骆晓声
  • 9篇张香凝
  • 4篇刘国军
  • 3篇刘学军
  • 3篇李生宇
  • 3篇梁少民
  • 2篇孙永强
  • 2篇宋韦
  • 2篇王世杰
  • 2篇肖强
  • 2篇刘骅
  • 2篇王西和
  • 2篇李从娟
  • 2篇李凯辉
  • 2篇孔海江
  • 2篇毛家伟

传媒

  • 4篇生态环境学报
  • 3篇中国生态农业...
  • 2篇中国农业科学
  • 2篇土壤学报
  • 2篇中国土壤与肥...
  • 1篇植物营养与肥...
  • 1篇环境科学
  • 1篇河南农业科学
  • 1篇西北植物学报
  • 1篇中国沙漠
  • 1篇干旱区研究
  • 1篇干旱区地理
  • 1篇中国农学通报
  • 1篇农业资源与环...

年份

  • 5篇2025
  • 6篇2024
  • 3篇2023
  • 7篇2021
  • 5篇2020
  • 1篇2019
  • 1篇2018
  • 2篇2017
  • 1篇2016
  • 2篇2013
  • 1篇2012
36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覆盖与间作对丹江口库区坡地茶园氮磷流失和土壤环境的影响被引量:23
2020年
为探明丹江口库区坡地低龄茶园养分流失特征,通过田间实地监测,设计间作三叶草、秸秆覆盖和对照3个处理,研究了自然降雨条件下不同措施对氮磷养分径流流失的影响。结果表明,对地表径流量、土壤侵蚀量的控制效果均为秸秆覆盖>间作三叶草>对照,秸秆覆盖、间作三叶草的径流量比对照分别减少了45.87%、38.55%;泥沙量比对照分别减少了45.18%、32.94%。对不同处理方式茶园地表径流水体氮素形态特征分析表明,可溶性氮素占总氮的比例较高,占到64.16%-80.85%,可溶性氮素以硝态氮为主,铵态氮所占比重较低。磷素流失以颗粒态为主,占到62.10%-64.80%;对地表径流中氮、磷流失量的控制效果均为秸秆覆盖>间作三叶草>对照,间作三叶草和秸秆覆盖的总氮流失量分别比对照减少了59.28%、62.31%,总磷流失量分别比对照减少了51.82%、63.25%;间作三叶草和秸秆覆盖对茶园土壤温度、水分供应调控效果表现为:在不同时期均提高了表层土壤(0-20 cm)含水量,降低了土壤温度的变化幅度,具有升温时降温和降温时升温保温的动态调控作用。以上结果说明,秸秆覆盖和间作三叶草是两种切实有效和值得在丹江口库区大力推广的种植模式。
李太魁张香凝张香凝寇长林郭战玲杨小林
关键词:丹江口库区坡耕地茶园氮磷流失秸秆覆盖
有机替代对砂姜黑土小麦季温室气体排放及净增温潜势的影响
2025年
有机替代增碳固汇潜力较高,然而土壤类型和气候特点对有机替代固碳降温效果影响较大,对兼顾典型土壤区作物产量和减排效果的适宜有机替代比例还缺乏针对性研究。基于此,本文以砂姜黑土为研究对象,设置不施肥(CK)、优化施氮(OPT)及不同有机(鸡粪)替代(1/4M、1/2M、3/4M和M)6个处理,开展两年土壤增汇试验,并在第2年监测小麦季两次施肥期温室气体(GHGs)排放。结果显示,砂姜黑土农田土壤有机碳随着有机替代比例的升高呈显著增加趋势,但年均固碳率(SOCSR)的增加幅度有所下降;关键温室气体N_(2)O的累积排放量随着有机替代量的增加呈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尤其1/4M处理N_(2)O的累积排放量最高,其次为OPT和1/2M处理,而CK和M处理的N_(2)O累积排放量最低;CH_(4)累积排放量除1/4M处理最低和OPT处理最高外,其余处理差异不显著,且整体不高。综合N_(2)O、CH_(4)和SOCSR,发现高量有机替代(M)的农田净增温潜势(Net-GWP)为-5097.6kg(CO_(2_eq))·hm^(-2),显著低于其他处理,其次为3/4M和1/2M处理,分别为-3523.1和-2541.7 kg(CO_(2_eq))·hm^(-2),而OPT和1/4M处理的Net-GWP相对较高,分别为-879.1和-501.1 kg(CO_(2_eq))·hm^(-2),显著高于其他处理(CK除外),Net-GWP随着有机肥从无到全量替代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此外,小麦基肥期N_(2)O排放和CH_(4)吸收量显著高于追肥期,其中基肥期N_(2)O排放占总排放量的58.1%~66.7%,基肥期CH_(4)吸收占总吸收量的55.3%~60.0%。不同有机替代处理中1/2M处理小麦产量最高,其次为1/4M处理,再次为3/4M和OPT处理,而全替代(M)和CK的产量最低。折中小麦产量和Net-GWP,本研究认为50%鸡粪替代短期施用既可以维持砂姜黑土小麦产量,也可实现较明显的固碳减排效果,是砂姜黑土麦田综合经济和生态效益的最佳替代比例。
吕金岭李太魁李太魁乔璐骆晓声肖强张辉
关键词:温室气体砂姜黑土
灰漠土小麦-玉米-棉花轮作体系钾平衡与钾肥利用率被引量:20
2016年
研究了干旱区灰漠土农田典型作物长期定位方式下不同施肥处理对钾平衡及钾形态和利用率的影响。实验包括9个处理,分别为不施肥(CK)、氮磷钾不均衡配施(N、NP、NK和PK)以及均衡施肥与秸秆或有机肥配施(NPK、NPKS、NPKM和1.5 NPKM)。结果表明,均衡施肥的产量显著高于不均衡施肥处理(NP除外)(p<0.05)。其中NP处理的产量与其他均衡施肥产量并无明显差异(p>0.05),说明钾不是灰漠土农田亏缺养分。钾平衡法发现,均衡施肥中NPKS表现出钾的盈余,而其余均衡施肥处理表现出钾的亏缺,24年亏缺量达到268至2 966 kg hm-2。所有施肥处理中,NPKM和1.5NPKM拥有最高的钾表观利用率,分别达到81.2%和38.9%,显著高于其他处理(p<0.05),说明配施有机肥可以显著提高灰漠土钾肥利用率。长期定位试验后,不同处理的钾素形态变化显著,尤其有机肥添加处理的非交换性钾、非特殊吸附性钾、水溶性钾和交换性钾显著高于其他处理(p<0.05),进一步说明配施有机肥或秸秆维持灰漠土农田钾素肥力方面的重要性。总而言之,当前灰漠土农田常规施肥方式下的钾亏缺正在逐步加大,补充更多的钾肥以及配合使用有机肥或秸秆应当被重视。
王西和吕金岭刘骅
关键词:长期施肥钾肥利用率钾素形态
提取方法对土壤可溶性有机碳测定结果的影响被引量:31
2017年
为验证浸提条件对土壤可溶性有机碳(DOC)浸提量的影响,选择具有代表性的3种土地利用方式的土壤进行实验,研究土样处理方式、提取时间、水土比、提取剂种类和振荡次数等提取条件对DOC浸提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土样处理方式影响DOC浸提量的大小顺序为:风干过2 mm筛>鲜样过1 mm筛>过2 mm筛>过5 mm筛>不过筛,风干过2 mm筛的DOC提取量是鲜样不过筛的2.4倍,且各处理之间DOC浸提量差异性达显著水平(P<0.05);DOC的浸提量随振荡时间变化不是特别明显,振荡4 h后基本达到平衡;土壤DOC浸提量随水土比的增加而增大,呈显著的线性关系;浸提剂种类对土壤DOC浸提量影响显著,4种提取剂提取出来的DOC量的大小顺序为:DOC(80℃,H_2O)>DOC(25℃,0.5 mol·L^(-1) NaHCO_3)>DOC(25℃,0.5 mol·L^(-1) K_2SO_4)>DOC(25℃,H_2O);单次提取量随提取次数增加而降低,累积提取量随浸提次数增加而升高,且累积提取的DOC量与浸提次数呈极显著正相关。建议采用过2 mm筛的土壤鲜样,提取剂用25℃去离子水,水土比采用5∶1,连续振荡4 h后一次过滤测定土壤DOC含量。本研究有助于增强不同研究结果之间DOC数据的可比性,也有利于推动土壤DOC测定标准的完善。
李太魁郭战玲郭战玲吕金岭寇长林杨小林
关键词:提取剂
一种朝天椒生长肥料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朝天椒生长肥料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属于朝天椒种植技术领域。本发明的朝天椒生长肥料包括生长营养液和生长基肥,制备方法包括如下步骤:(1)将食用菌菌渣与磷石膏、鱼骨粉、黄腐酸钾混合,得到混合物料;(2)将所述...
李太魁郭战玲张香凝毛家伟李文山骆晓声吕金岭王小非
玉米基肥期农田土壤氨挥发量与近地表氨浓度相关性研究
2024年
农田氨排放量与近地表氨浓度密切相关,但两者能否相互转换还缺乏系统研究。基于此,以近地表氨浓度经典方法(被动法)为主要使用方法,以传统海绵法为对照方法,在豫南砂姜黑土开展5种典型施肥处理玉米季基肥期氨排放量与近地表氨浓度的相关性研究。结果发现,不同施肥处理的氨挥发峰值均出现在施肥后的2-4 d,第5天开始显著降低,第8天之后基本与对照无明显差异;不同处理的氨累计排放量差别较大,排序为TR>OPT>SOPT>HK>CK,累计排放量分别为7.68、5.48、3.37、2.78和0.22 kg·hm^(-2);同时发现,不同施肥处理近地表氨浓度也有相同趋势,峰值同样出现在施肥后的2-4 d,第5天开始显著降低,平均氨质量浓度排序为TR>OPT>SOPT>HK>CK,均值分别为17.5、11.6、10.7、8.21和1.70μg·m^(-3)。线性相关性分析表明,施肥后前8 d不同施肥处理的氨挥发量与近地表氨浓度的线性相关性较强,而8 d之后两者的相关性较弱,说明近地表氨浓度和农田氨挥发量的相关性与农田氨挥发量的高低有关。除此之外,不同方法中被动法对低施氮量和缓释肥的估算优于排放因子法,而排放因子法对高施肥条件下氨挥发量的估算优于被动法。整体而言,被动方法估算氨挥发量的相对误差介于-15.9%-17.5%之间,排放因子法相对误差介于-54.3%-81.8%之间,被动方法明显具备更高的估算精度。以上结果说明,被动方法可以潜在替代传统氨监测方法估算大区域农田氨挥发量,但估算精度主要集中在高氨排放期。
吕金岭尤克何斌刘霜刘霜梁少民
关键词:氨挥发
不同耕作方式对砂姜黑土理化性质和小麦产量的影响被引量:14
2017年
为探讨砂姜黑土农田适宜的耕作方式,提升砂姜黑土农田地力及作物产量,发挥地域资源优势,以‘百农207’为试验材料,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了免耕、旋耕(15 cm)和深耕(30 cm)3种耕作方式对砂姜黑土农田土壤容重、土壤含水量、硝态氮含量及小麦籽粒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小麦越冬期和成熟期,3种耕作方式0~10 cm土层土壤容重差异不显著(P>0.05),但深耕处理显著降低了10~40 cm土层土壤容重(P<0.05)。在小麦苗期,3种耕作方式对0~40 cm土层土壤含水量影响规律不明显(P>0.05),但在小麦越冬期、拔节期、成熟期,深耕处理显著增加了0~40 cm土层土壤含水量(P<0.05)。在小麦成熟期,0~40 cm土层土壤硝态氮含量均为免耕>旋耕>深耕。与免耕处理相比,深耕处理通过增加小麦穗粒数和千粒重,使籽粒产量增加9.79%。综合研究区的土壤性质、作物生长、自然环境等因素,小麦季30 cm深耕可以降低土壤容重,增加土壤含水量,提高小麦籽粒产量,可作为砂姜黑土农田适宜的耕作方式。
李太魁马政华寇长林张香凝吕金岭郭战玲王洪斌
关键词:砂姜黑土耕作方式容重含水量硝态氮
一种相机雪深监测装置
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相机雪深监测装置,包括数码相机、基座、防护罩、安装支架和黑白标杆,放置于防护罩内的数码相机内置PLC控制电路,防护罩通过基座固定在安装支架上,远离安装支架的地面上插设有黑白标杆,黑白标杆的整体位于数码相...
刘国军李生宇王海峰吕金岭吕振涛
文献传递
炭基肥对麦⁃玉轮作农田土壤酶活性和真菌群落及作物产量的影响
2025年
研究生物炭基肥在华北冬小麦夏玉米轮作农田施用土壤养分、酶、真菌群落及作物产量变化,为炭基肥的田间应用提供评价依据.在河南北部冬小麦夏玉米轮作种植区,通过田间定位试验设置不施肥(CK)、高量施氮(N1)、优化施氮(N2)和生物炭基肥(TF)这4个处理,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研究炭基肥长期施用土壤真菌群落组成的变化及其与土壤理化性质、酶活性和作物产量的关系.结果表明,生物炭基肥连续施用比优化施氮显著提高土壤有机碳含量10.9%,提高土壤全氮含量8%.炭基肥施用比优化施氮分别提高土壤脲酶、蔗糖酶和β-葡萄糖苷酶活性31.5%、13.9%和12.6%.TF处理较N1和N2处理提高了子囊菌门相对丰度6.78%和0.6%,降低担子菌门相对丰度30.0%和8.88%.TF处理较N2处理提高了被孢霉门和壶菌门相对丰度16.3%和7.0%.在属水平上,施用炭基肥比优化施氮降低了瓶毛壳属相对丰度,提高了小孢拟棘壳孢属相对丰度.N2处理和TF处理镰刀菌属相对丰度分别比N1处理降低35.7%和14.5%.子囊菌门与土壤蔗糖酶存在显著正相关;被孢霉门与土壤脲酶和β-葡萄糖苷酶存在显著正相关.冗余分析表明,土壤有机碳、全氮和硝态氮是影响土壤真菌群落的主要环境因子.随机森林结果表明,土壤真菌Simpson指数和土壤脲酶活性对作物产量的重要性高.综上所述,炭基肥施用提高了华北冬小麦和夏玉米轮作农田土壤有机碳和全氮含量,提高了土壤酶活性和多数优势真菌门类相对丰度,对作物产量的提高有积极作用.
骆晓声寇长林寇长林吕金岭李太魁
关键词:土壤养分土壤酶真菌群落
减氮条件下砂壤质潮土区小麦-玉米轮作体系氨挥发特征及排放系数被引量:12
2021年
【目的】氮肥施用量影响农田氨挥发量和氮肥利用效率。研究减量施氮后土壤的氨挥发特征及排放系数,为科学评估化肥减施对环境的影响提供依据。【方法】选取华北砂壤质潮土农田,进行小麦-玉米轮作周年土壤氨挥发监测研究。试验包括不施氮磷钾化肥(CK)、常规施氮肥(N)、优化施肥(OPT)、减量优化(LOPT)和优化加有机肥(mOPT)5个施肥处理。小麦季常规、优化和减量优化处理施氮量分别为315、225和135 kg/hm^(2),玉米季分别为330、240和150 kg/hm^(2)。试验采用密闭海绵法,在小麦、玉米基肥和追肥后,定期取样测定不同处理的氨挥发量,并计算氨排放系数。【结果】不同施氮量下,供试农田玉米季土壤氨挥发总量在12.8~20.4 kg/hm^(2),占总施氮量的5.9%~8.5%;小麦季氨挥发总量在6.8~12.0 kg/hm^(2),占总施氮量的3.3%~5.0%,玉米季氨总挥发量明显高于小麦季。4个施氮处理相比,N和LOPT处理的氨排放系数较高,小麦季分别为3.8%和5.0%,玉米季分别为6.2%和8.5%,而OPT和mOPT处理的氨排放系数相对较低,小麦季分别为3.6%和3.3%,玉米季均为5.9%。除此之外,OPT和mOPT处理小麦和玉米产量显著高于N和LOPT处理(P<0.05),说明过量或过少施氮不利于砂壤质潮土作物产量的提高,适当添加有机肥不仅增产还可以降低氨挥发量。对不同施氮量进行拟合,发现潮土小麦和玉米季常规施氮量处理的氨挥发量在施肥后均呈极显著指数增加趋势(P<0.01)。【结论】华北砂壤质潮土区小麦-玉米轮作体系中,玉米追肥期的氨挥发量高于基肥期,小麦基肥期的氨挥发量高于追肥期,玉米季的总氨挥发量高于小麦季。优化氮肥施用不论是否配合有机肥,均可显著降低小麦季和玉米季的氨挥发量和氨排放系数,提高两季作物的产量,而过量减施氮肥虽然减少了氨挥发量,但大大增加了氨排放系数。
吕金岭王小非骆晓声骆晓声寇长林
关键词:潮土氨挥发
共4页<1234>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