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洪伟
- 作品数:6 被引量:24H指数:3
- 供职机构:沭阳县人民医院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两种术前麻醉用药方式的对比研究被引量:1
- 2010年
- 目的探讨术前用药的合理应用方式。方法选择ASAⅠ~Ⅲ级择期全身麻醉手术患者200例,随机分为两组,每组100例,A组在病房内肌肉注射苯巴比妥钠0.1 g,阿托品0.5 mg;B组患者入手术室内于麻醉诱导前5 min静脉注射咪唑安定2~5 mg,阿托品0.5 mg。观察记录患者是否存在肌肉注射疼痛、口干发生率、术前准备满意度、入室镇静状态评分。结果 A组均有肌肉注射疼痛,B组不存在此疼痛;A组口干发生率为95%,B组未发生口干;B组满意度明显高于A组,两组入室镇静状态相似。结论 B组给药方式明显优于A组。
- 陈树秀韩洪伟陈晓文徐碧
- 关键词:肌肉注射手术室静脉注射
- 盐酸戊乙奎醚、阿托品用于小儿患者术前用药的比较
- 2010年
- 目的:比较术前两种抗胆碱药用于小儿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60例择期需要全麻且年龄(?)6岁的小儿手术患者,随机分为A、B两组。麻醉前30min分别静注盐酸戊乙奎醚0.01mg/kg、阿托品0.01mg/kg,观察记录两组患儿用药前、用药后5min、15min、30min和全麻后5min的MAP、HR,以及用药后1h、2h患儿口腔内分泌物情况。结果:B组用药后血压、心率升高较A组明显,组间有显著性差异(P<0.05),用药后2h口腔分泌物B组发现25例,A组未发现,两组间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盐酸戊乙奎醚比阿托品更适合小儿患者术前用药。
- 陈树秀韩洪伟张招娣范利君
- 关键词:盐酸戊乙奎醚阿托品小儿术前用药
- 复方利多卡因乳膏用于全麻手术留置尿管的临床观察被引量:6
- 2010年
- 目的探讨复方利多卡因乳膏用于减轻全麻手术留置尿管引起苏醒期躁动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全麻手术患者100例,随机分为复方利多卡因乳膏(L)组和生理盐水(N)组,每组50例。全身麻醉后L组将复方利多卡因乳膏2g涂抹尿管前端20cm后行导尿术,N组用生理盐水润滑尿管前端20cm后行导尿术。观察记录两组患者麻醉苏醒期的躁动情况。结果 L组发生麻醉苏醒期躁动明显低于N组(p<0.05)。结论全麻后用复方利多卡因乳膏涂抹尿管再行导尿,减轻了患者在麻醉苏醒期因尿管刺激引起的躁动,提高了麻醉复苏质量。
- 陈树秀徐碧韩洪伟
- 关键词:全麻复方利多卡因乳膏导尿躁动
- 复方利多卡因乳膏表面麻醉在气管插管全麻中的应用被引量:10
- 2010年
- 目的:探讨复方利多卡因乳膏表面麻醉在气管插管全麻中应用的可行性及安全性。方法:择期全麻手术患者100例,随机分为复方利多卡因乳膏(L)组和空白对照(C)组,L组在气管插管前将复方利多卡因乳膏1~2g均匀涂抹气管导管表面前1/3处的所有区域。观察记录拔管即刻、拔管后1min、3min、5min的血压、心率及有无呛咳、屏气反应和术后咽喉痛。结果儿组在拔管即刻、拔管后1min、3min、5min的血压、心率变化与c组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L组发生呛咳、屏气反应和术后咽喉痛的比率明显低于C组(P<0.05),且没有不良反应。结论:复方利多卡因乳膏表面麻醉用于气管插管全麻可使拔管过程中循环平稳、不良反应及术后并发症减少。
- 陈树秀韩洪伟秦岩
- 关键词:复方利多卡因乳膏表面麻醉气管插管全麻
- 盐酸戊乙奎醚用于老年人臂丛麻醉时心血管不良反应的临床观察被引量:6
- 2011年
- 目的:观察盐酸戊乙奎醚在预防老年人臂丛麻醉中不良反应的作用。方法:选择行上肢手术患者40例,随机分为两组,A组在行臂丛麻醉前5min静脉注射盐酸戊乙奎醚0.5mg,B组静脉注射等量生理盐水,观察记录两组患者麻醉前、麻醉后1min、5min、10min的BP、HR变化。结果:B组患者麻醉后1min、5min、10min的BP、HR明显高于麻醉前,与A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A组麻醉后血液动力学无显著性变化(P>0.05)。结论:老年人臂丛麻醉时辅以盐酸戊乙奎醚,可减轻臂丛麻醉后心血管不良反应。
- 陈树秀韩洪伟张奎
- 关键词:盐酸戊乙奎醚老年人臂丛麻醉心血管不良反应
- 胶体液预输注对全身麻醉诱导期血流动力学的影响被引量:1
- 2010年
- 目的探讨胶体液预输注对全身麻醉诱导期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全身麻醉手术80例,ASAⅠ~Ⅱ级,随机分为对照组(Ⅰ组,n=40)、羟乙基淀粉组(Ⅱ组,n=40)。Ⅰ组平衡液10 ml/kg,Ⅱ组6%羟乙基淀粉(200/0.5)10 ml/kg,均以20 ml/(kg·h)的速度于全身麻醉诱导前30 min快速静脉滴入。观察并记录患者入室时(T_0)、诱导前(T_1)和诱导插管后(T_2)的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和中心静脉压(CVP)。结果两组患者HR无明显变化,Ⅱ组的MAP在T_1有所提高,与T_0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也明显高于Ⅰ组的T_1时MAP的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_2时两组的MAP均下降,与T_1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Ⅰ组P<0.01,Ⅱ组P<0.05),但Ⅱ组下降的程度轻于Ⅰ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全组病例的CVP基础值正常但偏低,在输液后逐渐增高,Ⅱ组较Ⅰ组上升得更高,但均在正常范围之内,且组间各相应时点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0.05)。结论全身麻醉诱导前给予胶体液6%羟乙基淀粉(200/0.5)10 ml/kg静脉输注可以预防诱导期循环系统波动,维持血流动力学稳定。
- 韩洪伟叶芸
- 关键词:羟乙基淀粉预输注全身麻醉诱导期血流动力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