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新群
- 作品数:11 被引量:36H指数:4
- 供职机构:湛江中心人民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湛江市科技计划项目广东省湛江市科技计划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经济管理文化科学更多>>
- 个性化护患沟通模式在ICU病房患者护理中的应用效果被引量:5
- 2019年
- 目的探讨个性化护患沟通模式在ICU病房患者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6月~2018年6月我院外科手术后转入ICU病房的84例患者纳入研究,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42例。对照组采用集束化护理,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应用个性化护患沟通模式。比较两组护理满意度评分、ICU综合征发生率、情绪评分。结果干预后,观察组护理总满意度各项评分普遍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观察组ICU综合征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两组情绪评分均下降(P<0.05),其中观察组抑郁、焦虑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个性化护患沟通模式应用于ICU病房患者护理中的效果突出,可有效减轻ICU患者焦虑、抑郁等情绪,降低ICU综合征的发生率,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值得进一步推广。
- 潘新群李秋彭慧蒋姝叶乔冬
- 关键词:ICU综合征集束化护理
- 过渡期护理模式对“ICU后综合征”发生的干预研究被引量:12
- 2016年
- 目的:观察分析过渡期护理模式对ICU转出患者及家属"ICU后综合征"发生率的研究。方法:选取收治的400例ICU转出患者和400例患者家属作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表法将所有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200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护理模式,观察组患者给予过渡期护理模式。观察两组ICU转出患者及家属"ICU后综合征"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及家属焦虑发生率、抑郁发生率、焦虑评分及抑郁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患者及家属,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ICU转出患者实施过渡期护理模式,可显著改善患者及家属心理状态,降低患者及家属焦虑和抑郁发生率。
- 潘新群李秋蒋姝彭慧
- 系统护理干预在改善髓内钉治疗胫骨骨不连患者负性情绪及生活能力中的作用被引量:1
- 2019年
- 目的:探讨应用系统护理干预改善髓内钉治疗胫骨骨不连患者负性情绪及生活能力的临床效果.方法:纳入2017年12月-2018年12月在我院骨科就诊的接受髓内钉治疗的胫骨骨不连患者42例,根据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对照组21例和观察组21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应用系统性护理干预.观察2组的负性情绪评分、Barthel指数和生活质量评分(躯体疼痛、生理功能、社会功能)变化.结果:护理后,2组患者的SAS和SDS评分均较护理前显著降低(P<0.05),且观察组的降低程度要显著大于对照组(P<0.05).护理后,2组患者的Barthel指数、生理功能评分、社会功能评分均较护理前显著升高(P<0.05),躯体疼痛评分较护理前显著降低(P<0.05),且观察组的改善程度要显著大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于髓内钉治疗胫骨骨不连患者,系统护理干预相较于常规护理更能降低患者的负性情绪,提高日常生活能力和生活质量.
- 李衡鹏彭慧王竹潘新群
- 关键词:系统护理干预髓内钉胫骨骨不连负性情绪
- 个体化与标准化集束化干预策略在预防呼吸机相关肺炎的临床研究
- 2024年
- 探讨个体化与标准化集束化干预策略对呼吸机相关肺炎(VAP)预防的临床作用。方法 选取随机将医院收治的机械通气患者82例分为2组,各41例。标准化组实施标准化集束化护理干预,个体化组实施个体化集束化护理干预。比较两组VAP预防核查表的依从性、VAP发生率情况。结果 个体化组VAP预防核查表的依从性高于标准化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个体化组患者VAP发生率略低于标准化组,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个体化与标准化集束化干预策略的实施均可预防VAP的发生,但与标准化集束化干预策略相比,个体化集束化干预策略的实施更利于提高预防核查表的依从性,更好的降低VAP发生风险。
- 林真凤蒋姝潘新群王俊美郑宇红
- 关键词:个体化护理干预呼吸机相关肺炎
- 误吸风险评估分级护理模式在ICU机械通气患者中的应用效果分析
- 2020年
- 探讨误吸风险评估分级护理模式在ICU机械通气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随机抽取84例2017年10月~2019年10月于我院ICU接受机械通气的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护理方式不同分为评估组和常规组,每组各有患者42例,常规组患者接受ICU常规护理,评估组在常规组的护理基础上加用误吸风险评估分级护理模式。比较两组患者干预期间误吸、反流、窒息、吸入性肺炎等并发症的发生情况;采用我院自制的护理满意度问卷调查表评估患者对本次护理满意情况。结果:干预期间评估组的并发症总发生率为7.14%,显著低于常规组的28.57%(P<0.05);评估组患者对本次护理的总满意度为90.48%,明显优于常规组的69.05%(P<0.05)。结论:在临床上对于ICU机械通气的患者在常规ICU护理的基础上使用误风险评估分级护理模式,可显著降低患者误吸、反流、窒息、吸入性肺炎等并发症的发生,可明显提升患者的护理满意度,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 潘新群蒋姝李衡鹏
- 关键词:ICU机械通气干预效果
- 重症医学科护理人力资源与绩效管理被引量:5
- 2021年
- 目的探讨通过绩效管理,发挥、调动护士的工作积极性,更好地协调管理外科重症医学科护理的人力资源的方法。方法选取2017年1月—2017年12月为绩效改革前组,2018年1月—2018年12月为绩效改革组,进行绩效改革前后N班二值护士临时加班、护士休病假天数、护士工作协助能力评价的比较。结果绩效改革后N班二值护士临时加班、护士休病假的天数明显下降,护理人员相互间的合作增强。结论绩效管理促进护理人员相互间的合作,提高人力资源的利用,在外科重症医学科护理人力资源的管理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 彭慧郑宇红潘新群
- 关键词:绩效改革主观能动性人力资源
- 集束化护理干预措施在ICU重症颅脑损伤行机械通气患者中的应用效果
- 2020年
- 观察集束化护理干预措施在ICU重症颅脑损伤行机械通气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2019年8月期间入住我院ICU病房的重症颅脑损伤患者81例纳入本研究,随机分配为观察组41例,对照组40例。采用单盲研究,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护理干预,在对照组基础上观察组患者进行集束化护理干预。观察两组患者入住ICU时间、治疗费用、机械通气时间、神经功能、感染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入院时间、机械通气时间和住院治疗费用均低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显著(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后神经功能评分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出现感染情况的病例数为4例,低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结论: 集束化护理在ICU重症颅脑损伤行机械性通气患者中干预表明其能够降低重症患者的感染情况,对患者神经功能恢复有积极作用,能够降低患者的治疗负担,减轻患者的住院治疗时间,建议临床进一步推广使用。
- 潘新群蒋姝李衡鹏
- 关键词:集束化护理机械通气患者
- 中医综合护理结合集束化护理应用于急性重症胰腺炎的效果被引量:3
- 2020年
- 目的:探讨中医护理干预结合集束化护理对急性重症胰腺炎(SAP)的效果和护理满意度的影响。方法:研究对象为某院2016年3月~2018年3月收治的46例SAP患者,按照奇偶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3例。两组患者均接受对症治疗,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实施中医护理结合集束化护理,对比治疗后两组血淀粉酶、血脂肪酶、白细胞数恢复至正常的时间以及两组治疗效果及患者护理满意度。结果:观察组患者血淀粉酶、血脂肪酶、白细胞数恢复至正常的时间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临床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护理总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不良预后率和对照组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对SAP患者进行中医护理结合集束化护理干预,能有效提高临床治疗效果总有效率,缩短各项临床指标的恢复时间,提高患者的满意度。
- 李衡鹏郑兰花彭慧王竹潘新群
- 关键词:SAP集束化护理水电解质平衡血淀粉酶
- 俯卧位通气与高频胸壁震荡治疗重度ARDS的研究被引量:1
- 2020年
- 目的:与常规机械式通气和常规气道护理模式比较,探讨俯卧位通气配合高频胸壁震荡排痰治疗重度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的治疗效果及优势。方法:选取2016年1月至2018年12月于湛江中心人民医院就诊的符合重度ARDS诊断标准的患者40例,随机分成观察组20例和对照组20例,观察组采取俯卧位通气配合高频胸壁震荡排痰治疗方式;对照组采取常规方式机械通气及常规气道护理。分别在治疗3 d、7 d、14 d后,观察两组患者的动脉血气指标、氧合指数的变化以及影像学演变、临床疗效。结果:在治疗3 d、7 d、14 d后,观察组各项指标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观察组的动脉血气氧分压、氧合指数高于对照组,而肺部病灶平均评分、入住重症监护病房(ICU)的平均时间及死亡例数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采用俯卧位通气配合高频胸壁震荡排痰治疗重度ARDS患者,可减少其并发症及在ICU的治疗时间,有效改善预后。
- 叶乔冬潘新群李智传
- 关键词:俯卧位通气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
- 医疗失效模式和效应分析在重症监护患者院内安全转运中的应用被引量:3
- 2018年
- 目的探讨医疗失效模式和效应分析(HFMEA)在重症监护患者院内安全转运中的应用效果,为制定重症监护患者安全转运措施提供依据。方法采用类实验法设计,选择2016年1—12月在ICU需转运的监护患者480例设为对照组,选择2017年1—12月的同类患者480例设为观察组。对照组患者采取普通转运的模式。观察组以HFMEA的模式,即转运前进行前瞻性分析、识别转运中的危险因素、预防转运过程失误以降低转运风险。观察两种模式下安全转运的失效模式危急值(RPN)和发生转运失效率。结果观察组患者以HFMEA模式进行转运管理后,失效模式RPN值和转运失效率均较对照组明显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重症监护室以HFMEA的模式对重症监护患者转运过程进行系统性、前瞻性分析,可做到在风险发生之前采取措施加以防范,有效地降低失效模式RPN值和转运期间的失效率,保障转运患者安全,有利于ICU护理质量的持续改进。
- 李衡鹏彭慧颜海珠潘新群
- 关键词:重症监护安全转运质量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