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正军 作品数:12 被引量:11 H指数:3 供职机构: 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 更多>> 相关领域: 医药卫生 更多>>
颅盆环牵引-脊柱后路矫形术治疗颈胸段脊柱侧凸15例观察 被引量:4 2016年 目的:评价颅盆环牵引-脊柱后路矫形术治疗颈胸段脊柱侧凸畸形的疗效。方法:15例颈胸段脊柱侧凸患者,入院后均行颅盆环牵引,经牵引脊柱侧凸部分改善后二期行脊柱后路截骨矫形植骨融合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手术前后分别测量患者颈胸段脊柱侧弯Cobb角、身高及顶椎偏移距离,对比治疗前后的效果。结果:15例患者均行颅盆环牵引术,术后持续牵引,二期行脊柱后路矫形植骨融合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患者脊柱侧凸Cobb角由手术前的平均(85.9±10.4)!矫正至平均(25.2±10.3)!,矫正率73.3%;身高由牵引前平均135.7±15.4 cm增高至平均146.7±10.4 cm,顶椎偏移距离由术前的平均10.7±3.4 cm显著降低至平均3.7±1.4 cm(P〈0.05);患者脊柱冠状面失平衡明显改善;身体外观、行走姿势及心肺功能均明显改善,无严重并发症发生。所有患者平均随访时间2.6年(1.5~4.0年),无内固定物断裂失效,无明显矫正角度丢失。结论:通过颅盆环牵引-脊柱后路矫形术可以有效治疗颈胸段脊柱侧凸畸形,纠正患者冠状面失平衡,改善患者外观。其中颅盆环牵引术通过逐步调整牵引高度来减小脊柱侧凸畸形的程度,降低了二期行脊柱后路截骨矫形手术难度及风险,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胡正军 梁益建 汪飞 赵登关键词:颅盆环牵引 截骨矫形 三平一正:极重度脊柱侧弯畸形手术矫形治疗目标 被引量:3 2018年 目的:通过病例回顾性分析,探讨极重度脊柱侧弯畸形手术矫正新目标的可行性。方法:回顾分析自2014年6月~2015年2月,本院采用头盆环牵引 + 凹侧胸廓成形+全椎体截骨术 + 凸胸廓成形术+肩胛骨成形术联合治疗极重度脊柱侧弯畸形患者43例。分析其治疗前后外观、肺功能、影像学参数等指标的变化,对治疗效果进行评估。结果:本组病例共43例患者,其中男性20例,女性23例,平均年龄20.5岁。术后患者随访时间达30.5 ± 4.7月。患者术前平均侧弯168.25? ± 14.28?,平均后凸151.38? ± 28.60?,术后则分别为48.25? ± 8.29? 和30.75? ± 13.80?。肺功能结果显示,所有患者术前均存在重度呼吸功能受损,其中32例为极重度呼吸功能受损,经治疗后肺功能均有不同程度改善,末次随访时肺功能则为轻度呼吸功能受损7例,中度呼吸功能受损16例,重度呼吸功能受损20。术后平均身高增加约22.5 ± 6.1 cm。术后患者外观表现均达到双肩、双髋关节基本等高,背部未见明显凸起,极大的改善患者外观。无神经损害并发症发生,无明显远期并发症的发生。结论:对于极重度脊柱侧弯畸形患者,头盆环牵引 + 凹侧胸廓成形 + 全椎体截骨术 + 凸胸廓成形术 + 肩胛骨成形术联合治疗的策略是安全的,并且患者可以达到“三平一正一改善”的治疗目标,极大的提高了患者治疗满意度以及促进了患者术后恢复正常健康的社会生活。 赵登 梁益建 汪飞 胡正军 钟锐 赵贺红关键词:头盆环牵引 血气分析 可视化通道下减压融合辅助经皮椎弓根螺钉固定治疗腰椎退变性疾患 目的 探讨可视化通道下神经减压、椎间融合联合经皮椎弓根螺钉固定治疗腰椎退变性疾病的疗效。方法 2015年6月-2016年11月采用可视化通道(METRx)下进行微创腰椎经椎间孔椎间融合内固定术(MIS-TLIF)治疗的2... 余彬 彭银虓 梁益建 秦辉 薛力 胡正军 汪飞 赵登 钟锐关键词:可视化 腰椎退行性疾患 新型手机小程序在测量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弯Cobb角中的应用 2023年 目的探讨自主设计新型手机小程序测量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弯Cobb角的可行性与可重复性。方法收集2022年3-6月四川省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骨科脊柱矫形团队收治的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弯患者40例,3名高年资脊柱矫形专科医师(1名确定端椎、2名测量医师)分别使用新型手机小程序和传统测量法测量术前站立位脊柱全长正位X线片的冠状位主弯Cobb角,记录并比较两种测量方法的时间及角度数据,2周后复测一次。对两名医师使用手机小程序测量的角度数据进行组间误差比较,分析可信度;对两名医师前后两次测量结果进行组内误差比较,分析可重复性。结果使用手机小程序测量时间(16.53±2.36)s低于传统测量法(43.83±2.14)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8.789,P<0.001);两组主弯Cobb角的角度范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59.90±25.06)°vs(59.38±25.38)°,t=2.208,(P>0.05)]。手机小程序测量Cobb角度数据的组间误差、组内误差均小于传统测量组(均P<0.05),小程序法测量Cobb角的可重复性高于传统测量法(P<0.05)。结论本研究团队自主设计的新型手机小程序测量Cobb角具有效率高、可靠性佳及数据便于保存等优势,优于传统测量方法。 黄华强 胡正军 赵登 汪飞 钟锐 张钟 蒋登旭 梁益建关键词: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弯 COBB角 伴与不伴椎管内异常的重度先天性脊柱侧凸三柱截骨矫形术中神经电生理监测结果的对比研究 2025年 目的:比较伴与不伴椎管内异常的重度先天性脊柱侧凸(congenital scoliosis,CS)患者行三柱截骨矫形术中神经电生理监测(intraoperative neurophysiological monitoring,IONM)的差异,探究椎管内异常对CS患者术中IONM监测报警事件发生率及术后转归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9月~2023年5月于我院行三柱截骨矫形手术治疗的重度CS患者临床资料,以是否合并椎管内异常分为两组,比较两组间基本信息、双下肢体感诱发电位(somatosensory evoked potentials,SSEPS)的潜伏期及波幅和双下肢经颅电刺激躯体运动诱发电位(transcranial electric motor evoked potentials,TCeMEPs)的波幅,比较两组患者术中使用多模式IONM监测的敏感性及特异性,分析两组患者术中IONM监测报警事件发生率及术后转归情况。结果:共37例符合标准的患者纳入研究,其中14例患者伴有椎管内异常,包括脊髓空洞8例,脊髓拴系2例,脊髓纵裂1例,脊髓纵裂合并脊髓拴系1例,脊髓空洞合并脊髓拴系2例。伴椎管内异常的CS患者凹侧下肢SSEPs-P37潜伏期(40.9±3.3ms)较不伴椎管内异常的CS患者(38.0±3.7ms)显著延长(P=0.03),除此以外,两组患者使用多模式IONM监测的敏感性及特异性相当,且在异常SSEPs发生率、术中IONM监测报警事件发生率及术后神经症状发生率上均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多模式IONM监测可在重度CS患者行三柱截骨矫形术中提供良好的监测效果,伴椎管内异常的CS患者凹侧下肢SSEPs-P37潜伏期较不伴椎管内异常的CS患者显著延长,伴椎管内异常不会增加术中IONM监测报警事件发生率及术后出现神经并发症的比率。 蒋登旭 冷原娴 汪飞 赵登 钟锐 张钟 梁益建 胡正军关键词:先天性脊柱侧凸 椎间孔镜技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合并侧隐窝狭窄 目的 探讨经皮椎间孔镜技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合并侧隐窝狭窄的疗效.方法 2016年8月-2017年5月采用经皮椎间孔镜技术治疗的13例腰椎间盘突出合并侧隐窝狭窄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8例,女5例;年龄57~78岁,平均71.... 彭银虓 余彬 梁益建 秦辉 薛力 胡正军 汪飞 赵登 钟锐关键词:腰椎间盘突出症 侧隐窝狭窄 非病灶区截骨矫形手术治疗陈旧性脊柱结核严重角状后凸畸形1例报告 被引量:3 2022年 脊柱结核亦称为Pott's病[1],约占全身各部位结核的2%[2].脊柱结核的病灶主要发生在椎体,导致多椎体破坏塌陷融合,而椎体附件基本未累及,逐渐形成脊柱角状后凸畸形,约3%~5%的患者最终可以达到60.以上角状后凸畸形[3].在儿童时期发生的脊柱结核,结核破坏的椎体数越多,发生脊柱角状后凸畸形的角度越大,程度更重,常导致患者心肺功能障碍以及较早出现脊髓神经功能损害、顽固性腰痛[4].文献报道其脊髓神经损伤的发生率可达10%~43%[5、6].目前,手术矫形是治疗陈旧性脊柱结核角状后凸畸形最有效的方法. 梁益建 赵登 汪飞 胡正军 钟锐 黄华强 张钟 蒋登旭关键词:脊柱结核 心肺功能障碍 手术矫形 截骨矫形 角状后凸畸形 Halo-骨盆牵术应用于治疗极重度脊柱侧弯的临床效果分析 目的 回顾性分析halo-骨盆牵引术在治疗极重度脊柱侧弯畸形过程中的临床效果。方法 对本院自2013年4月至2014年4月收治极重度脊柱侧弯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 赵登 梁益建 胡正军 汪飞 钟锐关键词:脊柱侧弯 极重度 颈胸段脊柱侧弯外科治疗策略 目的:探讨颈胸段脊柱侧弯(后凸)的外科治疗策略的选择及相关治疗的疗效评估.方法:通过对我院行外科治疗的12例颈胸段脊柱侧弯(后凸)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12例患者中男性4例,女性8例,年龄12~30岁,平均19.8岁.其中... 梁益建 胡正军 汪飞 赵登肩胛骨成形术治疗脊柱侧弯双肩失衡临床研究 2018年 目的:探讨肩胛骨成形术治疗脊柱侧弯患者双肩失衡的临床疗效与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3年9月至2015年3月进行脊柱侧弯矫形术并同期行肩胛骨成形手术的患者21例,随访24~42个月[平均(31.4±5.3)个月],比较患者术前与术后及末次随访时的外观双肩高度差、改良Constant-Murley评分、肩关节活动度、Cavendish评分及患者总体满意度,并通过统计分析评估该术式中远期临床疗效。结果:术后及末次随访患者的外观双肩高度差较术前显著性减小(P<0.05),患者双肩高度差由术前的(3.2±1.1)cm降至末次随访时的(0.4±0.3)cm,Cavendish评分亦降为1分;患者改良Constant-Murley评分及肩关节活动度于术前、术后及末次随访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术后至末次随访间无任何并发症出现。结论:肩胛骨成形术能显著性改善术前高低肩,达到术后双肩平衡,提高患者及家属满意度,且不影响肩关节的活动功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钟锐 梁益建 胡正军 汪飞 赵登 赵贺红关键词:脊柱侧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