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秦旭

作品数:6 被引量:5H指数:1
供职机构:贵州医科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贵州省科技计划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文化科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化学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6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2篇医药卫生
  • 2篇文化科学
  • 1篇化学工程
  • 1篇环境科学与工...

主题

  • 2篇LD50
  • 1篇蛋白
  • 1篇毒性
  • 1篇毒性研究
  • 1篇序贯法
  • 1篇血清
  • 1篇致死剂量
  • 1篇上线
  • 1篇生物可给性
  • 1篇实验教学
  • 1篇实验室
  • 1篇实验室管理
  • 1篇鼠血清
  • 1篇水分散粒剂
  • 1篇燃煤
  • 1篇啶虫脒
  • 1篇锌水平
  • 1篇粒剂
  • 1篇结合态
  • 1篇辣椒

机构

  • 6篇贵州医科大学
  • 1篇教育部

作者

  • 6篇秦旭
  • 4篇于春
  • 2篇胡勇
  • 2篇徐纬
  • 2篇王祺
  • 1篇滕军
  • 1篇魏绍峰
  • 1篇杨光红
  • 1篇岑延利
  • 1篇李军
  • 1篇徐玉艳
  • 1篇杨婷
  • 1篇曾智东
  • 1篇程寿峰
  • 1篇黄磊
  • 1篇李军

传媒

  • 1篇安徽农业科学
  • 1篇生态毒理学报
  • 1篇中国继续医学...
  • 1篇中国科技期刊...
  • 1篇中文科技期刊...
  • 1篇贵州医科大学...

年份

  • 1篇2024
  • 2篇2023
  • 1篇2017
  • 2篇2016
6 条 记 录,以下是 1-6
排序方式:
关于高校实验室建设与管理的几点建议
2016年
通过分析高校实验室建设与管理存在的问题,提出具体改进的意见和措施,主要包括实验室队伍建设、仪器设备管理、实验室平台共享、实验室信息化建设、实验室安全问题等方面。
于春李军秦旭徐纬王祺
关键词:高校实验室管理
70%啶虫脒水分散粒剂的急性毒性研究
2016年
通过检测70%啶虫脒水分散粒剂的急性毒性作用,为其安全性评价提供一定毒理学依据。结论:本次试验,70%啶虫脒水分散粒剂急性经口、经皮和吸入均属于低毒类,眼轻度刺激性、皮肤无刺激性和弱致敏性。
秦旭李军杨光红于春曾智东徐玉艳
关键词:LD50急性毒性
2型糖尿病大鼠血清中蛋白结合态铜和锌水平的测定
2023年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T2DM)大鼠血清中蛋白结合态铜(Cu)、锌(Zn)的水平。方法30只成年Sprague Dawley(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n=10,普通饲料)和T2DM模型组[n=20,高糖高脂饲料,腹腔注射链脲佐菌素(STZ)诱导造模],分别取2组大鼠心脏血离心检测血清中的Cu、Zn元素总形态及非蛋白结合形态;于0~300μg/L制作Cu、Zn元素的标准曲线,获取检定限和定量限;通过精密度实验,计算Cu、Zn总含量、非蛋白结合态含量及相对标准偏差(RSD);采用连续光源石墨炉原子吸收光谱法检测血清Cu、Zn总形态含量和非蛋白结合态含量,计算蛋白结合态含量。结果Cu、Zn元素在标准曲线范围内的相关系数(r)>0.999,RSD均<5%,加标回收率为87%~110%;与对照组相比,T2DM模型组大鼠血清中Cu总形态含量和蛋白结合态含量均升高(P<0.05),Zn总形态含量和蛋白结合态含量均降低(P<0.05),Cu、Zn总形态含量和蛋白结合态元素含量的比值均升高(P<0.05);大鼠血清Cu总形态含量和蛋白结合态含量与Zn总形态含量和蛋白结合态含量呈负相关关系(P<0.05)。结论T2DM大鼠血清中Cu、Zn总形态变化主要由蛋白结合态变化引起,测定2种元素的蛋白结合态含量较总形态含量可以更好地反映它们在DM过程中的生物学作用。
秦旭李军胡勇于春黄磊娄波罗茹丹徐纬
关键词:血清
霍恩氏法与序贯法在急性经口毒性试验中应用研究被引量:4
2017年
[目的]探讨序贯法作为农药急性毒性替代方法的可靠性、可操作性以及该方法的优缺点。[方法]采用序贯法与霍恩氏法分别测定6种农药制剂的急性经口半数致死剂量(LD50)和95%可信区间,比较2种方法获得的急性毒性分级和试验所用动物数量。[结果]序贯法测得的LD50与霍恩氏法相近,毒性分级与霍恩氏法均一致;但序贯法试验使用动物数量减少了52.3%。[结论]序贯法测定农药急性经口LD50具有明显优势,用于农药急性经口毒性检测具有广阔前景。
于春李军岑延利王祺秦旭
关键词:序贯法
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在卫生分析化学实验教学中的应用
2024年
目的 探讨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在卫生分析化学实验教学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2022年9—12月贵州医科大学2021级卫生检验与检疫专业本科生52名作为教学对象,分为2组,对照组20名学生应用传统教学法;试验组32名学生应用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分别对2组学生的实验成绩进行比较,同时对学生教学效果进行满意度问卷调查。结果 对照组技能考试成绩为72.50(65.25,78.00)分,试验组成绩为81.50(72.00,85.00)分,试验组学生实验技能成绩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在高分数分数段(≥80分)试验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01)。结论 在卫生分析化学实验授课中,应用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结合技能考试的教学方式可有效提高学生实验成绩,提高学生实践操作能力,学生对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评价较高,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程寿峰胡勇蒋瑶秦旭魏绍峰滕军荆敏
关键词:传统教学混合教学技能考试实验教学
食用燃煤烘烤后含氟辣椒氟的人体吸收和健康风险阈值被引量:1
2023年
辣椒在敞煤烘烤过程中对氟化物具有显著的富集能力,被认为是我国西南燃煤污染型氟中毒人群主要的暴露途径。为探究烘烤后辣椒中氟化物对人体健康效应的差异,本研究模拟敞煤烘烤辣椒的过程,观测辣椒氟含量随烘烤时长的富集变化,应用生理原理消化法(physiologically based extraction test,PBET)进行体外消化,并以美国环境保护局(United States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gency,US EPA)的目标危害系数(target hazard quotient,THQ)不引起健康风险(THQ<1)为基准,推导含氟化物辣椒最大日摄入量。结果表明,辣椒在敞煤烘烤过程中对氟化物具有显著的富集作用,最高值达到91.52 mg·kg^(-1),相比对照组增加了13倍~51倍,烘烤后辣椒氟含量23.19~91.52 mg·kg^(-1)均超过我国限值标准(1.0 mg·kg^(-1))(P<0.01),且辣椒中氟含量与燃煤烘烤时间呈显著正相关关系(r=0.992,P<0.01);辣椒中氟经胃肠消化后,溶出量随着燃煤烘烤时间增加而增加,达到显著差异水平(肠:r=0.951,P<0.01;胃:r=0.949,P<0.01),胃阶段与肠阶段溶出浓度呈正相关(r=0.960,P<0.01),但燃煤烘烤时长未显著影响辣椒中氟化物溶出比例,即实际可吸收量比值(64%~83%)与烘烤时间不相关(P>0.05);辣椒中氟在不同的消化阶段生物可给性的大小为胃阶段(53.46%)>肠阶段(19.3%)(P<0.01),辣椒中氟的消化溶解主要在胃阶段;此外,随着烘烤时间的增加,食用燃煤烘烤后辣椒的健康风险阈值持续降低(r=-1,P<0.01),其中儿童健康风险阈值最小。基于生物可给性,各人群食用燃煤烘烤富氟辣椒的健康风险阈值约提升了31%。
黄彤彤王文台杨俊林秦旭杨婷王建莹涂成龙
关键词:辣椒健康风险评价生物可给性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