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献忠
- 作品数:16 被引量:73H指数:6
- 供职机构:南京医科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江苏省科技计划项目南京市科技发展计划项目南京市医学科技发展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超声引导下富血小板血浆注射治疗足底筋膜炎的疗效观察被引量:10
- 2018年
- 目的观察超声引导下局部注射富血小板血浆(PRP)与类固醇激素治疗足底筋膜炎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6年6月至2017年3月就诊于本院疼痛科的足底筋膜炎患者32例,男9例,女23例,年龄36~73岁,BMI 18~35kg/m2。随机分为超声引导下富血小板血浆注射治疗组(PRP组)和超声引导下类固醇激素注射治疗组(S组),每组16例。在超声引导下PRP组将制备出的4ml PRP注入跖筋膜表面。S组将复方倍他米松1ml+2%盐酸利多卡因注射液2ml的混合液注入跖筋膜表面。评估患者注射治疗前(T0)和治疗后1个月(T1)、3个月(T2)、6个月(T3)时晨起后起步状态、步行10步后状态和当天总体平均状态的VAS评分。采用超声测量T0和T2时患者俯卧位时跟骨-筋膜结合处足底筋膜厚度。观察注射部位有无出血、血肿、感染以及足底筋膜有无撕裂等并发症。结果与T0时比较,T1、T2和T3时两组患者晨起后起步状态、步行10步后状态和当天总体平均状态VAS评分均明显降低(P<0.05)。与S组比较,T1和T2时PRP组晨起后起步状态、步行10步后状态和当天总体平均状态VAS评分明显升高(P<0.05),T3时PRP组晨起后起步状态、步行10步后状态和当天总体平均状态VAS评分明显降低(P<0.05)。与T0时比较,T2时两组足底筋膜厚度明显变薄(P<0.05),T0和T2时两组足底筋膜厚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治疗后均未发现出血、血肿、感染以及足底筋膜撕裂等并发症。结论超声引导下局部注射富血小板血浆与类固醇激素均能有效治疗足底筋膜炎,激素局部注射显效快,但富血小板血浆疗效相对更稳定持久。
- 程浩陆伟萍高献忠徐晨婕管华鲍红光
- 关键词:超声引导富血小板血浆足底筋膜炎
- 氯胺酮和硫酸镁治疗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的临床疗效比较被引量:6
- 2018年
- 2018-02带状疱疹后神经痛(postherpetic neuralgia,PHN)是继发于带状疱疹的典型的神经病理性疼痛,疱疹区皮损愈合后可出现剧烈疼痛,持续数个月甚至长达数年,难以治愈,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存质量[1-2]。目前PHN的治疗以药物和局部治疗为主,但由于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明确,各种治疗手段的治疗效果并不尽如人意,疗效差异性很大[3-4]。研究证实N-甲基-D-天冬氨酸受体(N-methyl-D-aspartic acid recep-tor,NMDA受体)在神经病理性疼痛的外周及中枢敏化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5]。氯胺酮作为非选择性的NMDA受体拮抗剂,能够广泛地抑制谷氨酸能突触的生理功能,进而治疗各种类型的神经病理性疼痛[6]。
- 程浩陆伟萍高献忠徐晨婕管华鲍红光
- 关键词:带状疱疹后神经痛氯胺酮N-甲基-D-天冬氨酸受体NMDA受体拮抗剂神经病理性疼痛硫酸镁
- 前锯肌平面阻滞对老年胸背部带状疱疹后神经痛患者镇痛作用的研究
- 2022年
- 目的观察前锯肌平面阻滞对老年胸背部带状疱疹后神经痛患者的镇痛治疗效果。方法选择2016年5月至2020年12月南京市第一医院疼痛科诊疗的老年胸背部带状疱疹后神经痛患者76例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口服药物对照组(A组)和超声引导下前锯肌平面阻滞组(B组),每组38例。A组患者以口服加巴喷丁胶囊进行镇痛治疗;B组患者采用超声引导下前锯肌平面阻滞联合口服加巴喷丁胶囊进行镇痛治疗。对比分析两组患者治疗前、治疗后第1、2、4、6、8周的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治疗前后睡眠质量量表(QS),治疗总有效率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B组治疗后1、2、4、6、8周的VAS评分均明显低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B组QS评分明显低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优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前锯肌平面阻滞可有效缓解老年胸背部带状疱疹后神经痛患者的疼痛并改善其睡眠质量。
- 高献忠华敏岳侃管华徐晨婕
- 关键词:带状疱疹后神经痛加巴喷丁
- 超声引导下射频消融治疗痛性神经瘤的疗效被引量:8
- 2018年
- 目的研究超声引导下射频消融治疗痛性神经瘤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顽固性痛性神经瘤患者20例,男12例,女8例,年龄23~75岁,BMI 18.1~27.9kg/m^2,ASAⅠ或Ⅱ级,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A组,n=10)和对照组(C组,n=10)。A组在超声引导下行射频消融治疗痛性神经瘤;C组在超声引导下行痛性神经瘤亚甲蓝局部注射治疗。记录患者治疗前后神经瘤体直径大小、残肢末端外围周长;记录治疗后3d、治疗后2周、治疗后3个月随访时VAS疼痛评分与发作频次;采用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和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评估患者治疗前、治疗后的抑郁、焦虑状况;记录治疗前后镇痛药物的使用情况。结果与C组比较,A组患者治疗后神经瘤体直径较治疗前明显缩小,残肢末端外围周长较治疗前明显减少;与治疗前比较,A组治疗后VAS评分明显下降,HAMA与HAMD评分明显降低(P<0.01);无一例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超声引导下射频消融治疗痛性神经瘤疗效确切,创伤小,能改善患者的焦虑、抑郁症状,可以安全有效地应用于临床。
- 徐晨婕高献忠管华卜心怡王亭亭柳舒扬陆伟萍程浩李陆军鲍红光
- 关键词:痛性神经瘤超声引导射频消融焦虑抑郁
- 短时程Burst脊髓电刺激治疗节段性带状疱疹性上肢麻痹一例
- 2025年
- 患者,女,74岁,162 cm,62 kg,BMI 23.6 kg/m^(2),因“左上肢带状疱疹后疼痛伴麻木无力2个月余”入院。患者于2个月余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左上肢成簇疱疹,疱疹分布于上臂内侧、前臂内侧、左手尺侧三指掌侧,伴持续烧灼样、针刺样疼痛。5 d后出现左手麻木,抓握无力。出疹第2天开始于当地医院接受抗病毒治疗(阿昔洛韦注射液0.5 g,每日3次,共1周),营养神经(甲钴胺0.5 mg,每日3次),后皮疹逐渐结痂愈合,但疼痛持续存在,左手麻木无力未明显缓解,每日口服普瑞巴林300 mg,间断接受针灸治疗,效果不佳,至本院就诊,门诊拟“带状疱疹后神经痛,节段性带状疱疹性肢体麻痹”收住入院。患者一般情况良好,无咳嗽咳痰,发热寒战,饮食可,睡眠不佳,大小便正常。
- 吴纯王然高献忠华敏曹缘徐晨婕
- 关键词:脊髓电刺激带状疱疹
- 超声引导下高容量注射与冲击波治疗慢性非止点跟腱腱病的比较被引量:11
- 2019年
- 目的观察和比较超声引导下高容量注射治疗(HVUGI)与冲击波治疗(ESWT)慢性非止点跟腱腱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7年3月至2018年2月慢性非止点跟腱腱病保守治疗无效的患者52例,男21例,女31例,年龄35~70岁,BMI 18~35 kg/m^2。随机分为HVUGI组(H组)和ESWT组(E组),每组26例。H组在超声引导下将1%利多卡因10 ml及生理盐水40 ml注入到跟腱与跟腱前脂肪垫之间。E组采用瑞士STORZ医用放射式冲击波治疗仪MP100治疗跟腱疼痛部位,每周治疗1次,共3次。分别在治疗前、治疗后6周、3个月和6个月采用VAS评估疼痛程度,采用0~10分评估踝关节僵硬程度,采用维多利亚学院足踝运动功能评估评分(VISA-A)综合评估跟腱病变程度。观察注射部位有无出血、血肿、感染以及跟腱断裂等并发症。结果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6周至6个月两组患者VAS疼痛评分均明显降低(P<0.05),治疗后6周H组、治疗后6个月两组患者僵硬程度评分均明显降低(P<0.05)。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6周至6个月两组患者VISA-A评分均明显升高(P<0.05)。两组VAS疼痛评分、僵硬程度评分和VISA-A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治疗后均无出血、血肿、感染以及跟腱断裂等并发症。结论冲击波及超声引导下高容量注射治疗慢性非止点跟腱腱病具有良好效果,而高容量注射治疗在治疗后6周时僵硬程度的改善优于冲击波治疗。
- 程浩陆伟萍高献忠徐晨婕管华鲍红光
- 关键词:超声引导冲击波治疗
- 脊髓电刺激治疗下肢外周动脉疾病的效果
- 2025年
- 目的观察脊髓电刺激(SCS)治疗下肢外周动脉疾病(PAD)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年10月至2024年8月于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南京医院诊断为下肢PAD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是否行SCS植入手术分为SCS组和对照组,将两组进行倾向性评分匹配(PSM)。记录治疗前(T_(0))以及治疗后7d(T_(1))、1个月(T_(2))、3个月(T_(3))、6个月(T_(4))及1年(T_(5))的疼痛数字评定量表(NRS)评分、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血流灌注指数(PI)和皮肤血流量(SkBF)以及治疗后的不良反应和并发症。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不同时间点的疗效。结果共纳入46例下肢PAD患者,SCS组23例,男14例,女9例,年龄(63.3±7.6)岁;对照组23例,男13例,女10例,年龄(62.0±8.5)岁。SCS组和对照组的一般临床资料及治疗前NRS评分[(7.9±1.0)比(8.3±1.0)分]、PSQI[(16.4±1.3)比(16.9±1.2)分]、PI[(0.32±0.12)比(0.29±0.08)]和SkBF[(28.65±6.39)比(30.48±4.77)灌注单位]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重复测量方差分析显示不同随访时间点SCS组的NRS评分和PSQI均低于对照组(均P_(组间)<0.05),PI和SkBF均高于对照组(均P_(组间)<0.05);SCS组患者治疗后NRS评分和PSQI均低于T_(0)(均P_(时间)<0.05);PI和SkBF均高于T_(0)(均P_(时间)<0.05)。所有患者未发生SCS相关严重不良反应,无一例死亡。结论SCS治疗下肢PAD有效,可缓解疼痛、提高睡眠质量、改善下肢微循环。
- 史春雨吴纯房轩高献忠华敏王然曹缘张萍霞徐晨婕
- 关键词:脊髓电刺激疗法外周动脉疾病神经调控
- 超声引导联合CT验证对半月神经节射频热凝术穿刺效果的影响
- 2024年
-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联合CT验证对第三支三叉神经痛(TN)患者经卵圆孔半月神经节射频热凝术穿刺效果的影响。方法选择拟行经卵圆孔半月神经节射频热凝术治疗的第三支TN患者48例,男19例,女29例,年龄>18岁,BMI≤28 kg/m^(2)。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两组:超声引导联合CT验证组(U组)和单纯CT引导组(C组),每组24例,分别接受超声引导联合CT验证和单纯CT引导下经皮卵圆孔穿刺,并实施半月神经节射频热凝术。记录穿刺成功例数、穿刺次数、辐射剂量、穿刺时间、手术时间。记录术前、术后2、4、12、24周NRS评分、巴罗神经学研究所(BNI)评分,计算术后疼痛良好缓解率(BNI评分Ⅰ或Ⅱ级)。记录治疗过程中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两组均完成穿刺操作和射频热凝治疗。与C组比较,U组穿刺次数明显减少,辐射暴露明显降低,穿刺时间和手术时间明显缩短(P<0.05)。与术前比较,两组术后2、4、12、24周NRS评分明显降低(P<0.05)。两组术后2、4、12、24周疼痛良好缓解率、面部血肿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均未发生其他严重治疗并发症。结论超声引导联合CT验证下实施经卵圆孔半月神经节射频热凝术是治疗第三支TN的安全可行方案,与单纯CT引导比较,超声引导联合CT验证可以明显提升穿刺精准性并降低治疗相关的辐射暴露。
- 王然高献忠华敏陆伟萍管华史宏伟徐晨婕
- 关键词:半月神经节射频热凝术卵圆孔三叉神经痛
- 利多卡因联合塞来昔布预防开胸术后慢性疼痛的疗效
- 2025年
- 目的:观察利多卡因贴剂联合塞来昔布胶囊预防开胸术后慢性疼痛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取开胸术后慢性疼痛病人16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配入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80例。试验组口服塞来昔布胶囊0.2 g, q12 h联合利多卡因贴剂;对照组口服塞来昔布胶囊0.2 g, q12 h。记录两组用药后1、7、14天、1、3个月的疼痛数字分级评分法(numerical rating scale, NRS)评分和不良反应,以及治疗前和治疗后3个月杜勒神经病理性疼痛评估量表(douleur neuropathique 4 questions, DN4)评分、疼痛睡眠干扰指数(sleep interference score, SIS)评分。结果:试验组各时间点NR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试验组3个月时DN4评分> 4分病人数较对照组少,且睡眠质量改善明显。结论:利多卡因贴剂联合塞来昔布胶囊可安全有效的控制开胸术后慢性疼痛,降低开胸术后慢性疼痛的发生率。
- 史春雨周森高献忠华敏王然慕玮瑶吴纯邓友明金毅徐晨婕
- 关键词:开胸术后塞来昔布胶囊
- 胸椎旁神经阻滞治疗难治性心绞痛疗效的网状Meta分析
- 2016年
- 目的采用网状Meta分析方法比较胸椎旁神经阻滞等11种方法治疗难治性心绞痛的疗效。方法检索Pubmed、Springer、Medline、Embase、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及万方数据库,收集安慰剂、地尔硫卓,曲美他嗪、地尔硫卓联合曲美他嗪、体外反搏(ECP)、普萘洛尔、体外反搏联合丹红注射液、硝苯地平、硝酸甘油、胸椎旁神经阻滞(PVB)和星状神经节阻滞(SGB)共11种方法治疗难治性心绞痛的随机对照试验(RCTs)。采用STATA12.0和Win—BUGSl.4.3软件进行网状Meta分析,采用比值比(OR)作为有效率的衡量指标。结果最终11篇研究纳入网状Meta分析,结果显示:胸椎旁神经阻滞与其他10种治疗方法(除安慰剂外)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OR值分别为0.73,0.74,0.62,0.94,0.83,0.82,0.83,0.83,1.03)。结论对于难治性心绞痛患者,胸椎旁神经阻滞比其他10种治疗方法更有效。
- 潘笑笑鲍红光徐晨婕程浩高献忠
- 关键词:难治性心绞痛有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