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曹文杰

作品数:23 被引量:175H指数:8
供职机构:贵州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更多>>
发文基金:贵州省科技计划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22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22篇医药卫生

主题

  • 18篇艾滋病
  • 11篇HIV/AI...
  • 6篇病毒
  • 5篇哨点监测
  • 4篇性行为
  • 4篇男男性行为
  • 4篇HIV/AI...
  • 3篇行为者
  • 3篇影响因素
  • 3篇青年
  • 3篇青年学
  • 3篇青年学生
  • 3篇男男性行为者
  • 3篇艾滋病病毒
  • 2篇知信行
  • 2篇死亡率
  • 2篇免疫缺陷
  • 2篇男男性行为人...
  • 2篇抗病毒
  • 2篇抗病毒治疗

机构

  • 22篇贵州省疾病预...
  • 2篇复旦大学
  • 1篇贵州医科大学

作者

  • 22篇曹文杰
  • 20篇姚永明
  • 20篇袁智
  • 17篇韦薇
  • 9篇鲁俊端
  • 8篇申莉梅
  • 6篇郑敏
  • 2篇张晓萍
  • 2篇何纳
  • 1篇刘涛
  • 1篇张玉琼
  • 1篇李志坚
  • 1篇杨梨丽
  • 1篇黄璐
  • 1篇李进岚
  • 1篇李豫
  • 1篇李凌
  • 1篇安竹
  • 1篇张信辉
  • 1篇陈洋

传媒

  • 7篇中国艾滋病性...
  • 4篇贵州医药
  • 2篇现代预防医学
  • 2篇中华疾病控制...
  • 1篇中国健康教育
  • 1篇疾病监测
  • 1篇中国学校卫生
  • 1篇中华流行病学...
  • 1篇中国皮肤性病...
  • 1篇中国预防医学...
  • 1篇健康之路

年份

  • 4篇2025
  • 1篇2021
  • 5篇2020
  • 5篇2019
  • 2篇2017
  • 5篇2016
23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2014年贵阳市青年学生艾滋病哨点监测结果分析被引量:5
2016年
近年来,我国的新发艾滋病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HIV)感染者和艾滋病病人数逐年上升,在青年学生群体中尤为突出。贵州省地处我国西南,艾滋病疫情态势复杂。为了解当前贵阳市青年学生群体艾滋病流行状况以及相关的知识行为特征,本研究结合2014年度贵阳市青年学生艾滋病哨点监测数据对相关内容进行了分析,为青年学生艾滋病防治策略的制定提供依据。
曹文杰袁智姚永明申莉梅
关键词:艾滋病青年学生哨点监测高危行为
铜仁市重点地区HIV/AIDS病例晚发现情况及影响因素调查被引量:7
2019年
目的了解铜仁市重点地区现阶段艾滋病病毒感染者/艾滋病患者(HIV/AIDS)病例晚发现情况及影响因素,提出减少艾滋病病人晚发现的相关建议。方法利用"艾滋病综合防治信息系统"上报的数据对被调查地区的艾滋病流行特征进行分析;采用问卷调查和定性访谈相结合的方式对被调查地区HIV/AIDS病例晚发现情况及影响因素进行研究。结果截止到2017年11月30日,被调查地区共发现HIV/AIDS 2341例,现存活1 374例。疫情呈现出以经性途径传播为主,男男同性性行为病例及50岁以上中老年病例所占比例逐年递增等特点;晚发现调查发现:晚发现比例为68.8%(99/144),被调查对象艾滋病相关知识知晓率低29.9%(43/144),HIV主动检测意识较差9.7%(14/144),在性行为过程中自我防护意识较差等情况。单因素分析发现,晚发现组出现HIV相关症状的比例明显高于非晚发现组(χ~2=21.251,P<0.001);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民族、文化程度、是否共用过针具、是否出现艾滋病相关症状等因素与晚发现存在关联。结论加强艾滋病知识的宣传教育,提升人群的主动检测意识;提高HIV/AIDS性伴的告知及检测率;继续扩大监测检测覆盖面。
曹文杰郑敏杨梨丽姚永明袁智申莉梅
关键词:艾滋病高危行为宣教
2012-2023年贵州省新报告HIV/AIDS基本特征及趋势分析
2025年
目的分析2012—2023年贵州省新报告HIV/AIDS基本特征及变化趋势,为有针对性的制定艾滋病防控措施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通过全民健康保障信息化工程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下载2012—2023年贵州省新报告HIV/AIDS数据信息,描述不同年份HIV/AIDS的分布特征,使用Joinpoint回归模型分析其变化趋势。结果2012—2023年贵州省共报告HIV/AIDS 86176例,男女性别比为2.22∶1,诊断时平均年龄为(48.46±16.55)岁,性传播病例占97.27%;病例样本来源以医疗机构检测发现为主,占72.81%。2012—2023年贵州省HIV/AIDS新发现率总体呈上升趋势[平均年度变化百分比(AAPC)=7.86%,P<0.001],其中2012—2018年上升较快[年度变化百分比(APC)=18.75%,P<0.001],2018—2023年呈逐年缓慢下降趋势(APC=-3.90%,P=0.016);男性和女性新发现率变化趋势与总体类似。0~<15岁HIV/AIDS病例新发现率总体呈单调下降趋势(APC=-3.91,P=0.029);15~<65岁病例新发现率在2012—2018年上升较快(APC=16.38%,P<0.001),2018年后呈单调下降趋势(APC=-4.19%,P<0.001);≥65岁HIV/AIDS新发现率在2012—2018年呈快速上升趋势(APC=42.94%,P<0.001),2018年后变化趋势无统计学意义。除黔北区域(APC=-2.47%,P=0.183)外,其他市、州2018年后病例新发现率均呈缓慢下降趋势。首次CD4^(+)T细胞计数<200个/μL的病例的构成比呈单调上升趋势(APC=4.91%,P<0.001);首次CD4^(+)T细胞计数为350~499个/μL(APC=-3.21%,P<0.001)、≥500个/μL(APC=-6.22%,P=0.012)的病例构成比均呈缓慢下降趋势。结论2012—2023年贵州省HIV/AIDS新发现率总体上升趋势有所减缓,但是黔北地区、≥65岁年龄组人群疫情形势仍不容乐观,病例总体发现较晚。应结合地区实际情况,根据人群年龄特征改善防治措施,促进病例的尽早尽快发现。
曹文杰姚永明韦薇宋晓甜范家诚任小垌王麒淞袁智
关键词:艾滋病
贵州省少数民族地区老年人艾滋病知信行及感染情况分析
2025年
目的了解贵州省少数民族地区老年人艾滋病知信行及感染情况,为有针对性地开展艾滋病防控提供参考。方法2022年7—12月采用分层抽样法,抽取贵州省凯里市和三都水族自治县(三都县)≥60岁人群进行问卷调查和血液检测。记录艾滋病相关知识知晓情况、性行为特征和既往检测情况,血液检测包括对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HIV)和梅毒抗体检测,并分析老年人艾滋病相关知识知晓和既往检测行为的影响因素。结果参与调查≥60岁人群5080名,回收有效问卷5052份,有效率99.45%。老年人艾滋病总体知识知晓率70.53%,既往HIV检测比例47.43%。HIV阳性率0.20%,梅毒阳性率0.26%。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居住地、文化程度和外出务工史是凯里市老年人艾滋病知识知晓的影响因素。农村地区老年人的知晓率低于城镇(OR=0.46,95%CI:0.38~0.54),小学及以上文化水平者的知晓率高于文盲(OR=2.11,95%CI:1.78~2.51),有外出务工史者的知晓率高于无外出务工史者(OR=0.59,95%CI:0.45~0.77)。而在三都县,居住地、年龄、民族、婚姻状况和年收入是老年人艾滋病知识知晓的影响因素。70~<80岁组和80~<100岁组的知晓率低于60~<70岁组(OR=0.54,95%CI:0.40~0.72;OR=0.17,95%CI:0.12~0.24)。对既往HIV检测行为影响因素分析,凯里市70~<80岁组的检测率高于60~<70岁组(OR=2.51,95%CI:1.98~3.17),农村地区老年人的检测率高于城镇(OR=3.12,95%CI:2.49~3.90),少数民族群体检测率高于汉族(OR=4.47,95%CI:3.08~6.49),年收入为1000~<3000元的人群检测率较高(OR=1.33,95%CI:1.01~1.74)。而在三都县,农村地区老年人的检测率低于城镇(OR=0.10,95%CI:0.08~0.13),小学及以上文化程度者检测率低于文盲(OR=0.39,95%CI:0.31~0.48),丧偶、离异和未婚者检测率低于已婚者(OR=0.28,95%CI:0.22~0.36),无外出务工史者检测率低于有务工史者(OR=0.33,95%CI:0.22~0.50),年收入≥5000元的群体检测�
韦薇袁智姚永明范家诚韦辉孙杰英曹文杰林锋郑敏
关键词:老年人人类免疫缺陷病毒知晓率
2011-2015年贵州省艾滋病流行趋势及特征分析被引量:30
2017年
目的了解2011-2015年贵州省艾滋病流行特征,为制定预防控制措施提供依据。方法利用艾滋病综合防治信息系统数据资料,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分析2011-2015年艾滋病新发病例情况。结果报告病例数逐年增加,合计报告20 005例。男女比例为2.1∶1;年龄20~49岁,占65.2%,呈下降趋势,50岁以上逐年上升;民族以汉族为主,占71.5%;职业分布农民为主,占44.9%,上升幅度最大;全省88个县(区)均有病例报告,最多的达781例,最少的23例;传播途径中异性传播和同性传播呈上升趋势,吸毒传播逐年下降,异性传播所占比例为84.4%,高年龄组病例上升幅度远大于低年龄组,同性传播主要集中在20-29岁年龄组,占56%;样本来源以医疗机构其他就诊者最多,占42.2%;筛查检测数逐年上升,阳性检出率先上升后下降。结论报告病例上升幅度有所下降,性传播已成为主要传播途径,老年感染者报告数逐年上升,流行范围广、地区差异大,流行因素复杂,防控形势严峻。
袁智曹文杰姚永明鲁俊端韦薇申莉梅
关键词:艾滋病疫情特征
贵州省男男性行为者中的HIV/AIDS病人接受抗病毒治疗后的生存分析被引量:7
2017年
目的了解贵州省男男性行为者(MSM)中的艾滋病病毒(HIV)感染者/艾滋病(AIDS)病人(简称HIV/AIDS病人),在接受抗艾滋病病毒治疗(ART)后的生存时间及其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贵州省2006年至2015年接受抗病毒治疗的MSM HIV/AIDS病人的生存时间,计算累计生存概率,运用COX回归分析其影响因素。结果共收集MSM HIV/AIDS病人1 671例,开始治疗时的年龄为14~72(30.6±9.5)岁,未婚占73.3%(1225/1 671)。治疗后病人的随访时间M=16.0(QR:6.0~33.0)个月。在发生死亡的49例中,有63.3%(31/49)的病人在开始治疗后的6个月内死亡;第1、3、5年的累计生存率分别为0.98、0.96和0.95。多因素COX回归结果显示:病人开始治疗时年龄越小死亡风险越大;开始治疗时的CD4+T淋巴细胞计数越低死亡风险越大;治疗前患有肺结核、有疾病症状体征的病人死亡风险更高。结论抗病毒治疗延长了MSM AIDS病人的生存时间。建议针对年龄小、CD4+T淋巴细胞计数低、治疗前患有肺结核或已有疾病症状体征的病人,加强临床诊疗和医学随访。
陈洋申莉梅曹文杰安竹黄璐李进岚李豫李志坚冉景林张晓萍
关键词:艾滋病抗病毒治疗男男性行为者
贵州省2019年男男性行为人群艾滋病哨点监测结果分析被引量:5
2021年
目的了解贵州省男男性行为人群的行为特点、艾滋病、梅毒、丙肝的感染状况,为防控工作提供依据。方法2019年4—8月在2个国家级监测点,采用统一问卷进行调查,并检测HIV、梅毒、丙肝抗体,每个监测点完成250人的样本量。结果共调查513人,艾滋病知识知晓率达96.5%;最近一次与同性发生肛交使用安全套89.4%;最近6个月坚持使用安全套50.6%;与异性婚姻状况、文化程度、样本来源、艾滋病知识知晓率,安全套的使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IV、梅毒、HCV抗体阳性检出率分别为13.3%、5.3%、1.8%。结论贵州省HIV、梅毒阳性检出率均较高,坚持使用安全套比例较低,防控形势不容乐观,亟需探讨有效的干预模式和实施有效的干预措施,以阻断艾滋病在该人群中的传播和流行。
袁智张玉琼韦薇曹文杰张信辉郑敏姚永明
关键词:男男性行为人群艾滋病哨点监测
2014-2018年贵州省新报告HIV/AIDS病例晚发现比例及其影响因素被引量:21
2019年
目的了解2014-2018年贵州省新报告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HIV)感染者/艾滋病(acquired immune deficiency syndrome,AIDS)患者(简称HIV/AIDS病例)晚发现比例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通过中国艾滋病综合防治信息系统,选择2014-2018年贵州省新报告的全部HIV/AIDS病例进行分析,运用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模型分析病例晚发现的影响因素。结果 2014-2018年贵州省新报告HIV/AIDS病例共33 611例,新报告病例的晚发现比例分别为35.46%、34.49%、38.35%、39.74%和38.80%;来源于医疗机构的晚发现病例构成比逐年上升(χ~2=64.603,P<0.001);分析不同样本来源病例的晚发现比例,发现医疗机构检测新报告病例的晚发现比例高于通过检测咨询、阳性者配偶或性伴检测报告的病例(χ~2=276.033,P<0.001);多因素分析显示,性别、婚姻状况、传播途径、职业、民族及样本来源是影响新报告病例发现晚的主要因素(均有P<0.05)。结论 2014-2018年贵州省新报告HIV/AIDS病例晚发现比例呈缓慢上升趋势。一方面应继续加强全人群艾滋病的宣传教育,提高人群的HIV主动检测意识,另一方面,应继续在全省推进扩大检测,提高病例的早发现能力。
曹文杰袁智姚永明熊兵韦薇林锋鲁俊端
关键词:艾滋病影响因素
贵州省2011-2022年新报告青年学生HIV/AIDS患者特征及趋势分析被引量:1
2025年
目的了解2011-2022年贵州省新报告青年学生HIV/AIDS患者流行特征,为针对该人群制定防控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通过“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艾滋病防治基本信息系统”,对2011-2022年贵州省新报告的全部15~24岁青年学生HIV/AIDS患者进行分析,包括地区、性别、年龄和时间分布,采用Joinpoint回归模型进行新发现率的趋势变化分析。结果2011-2022年贵州省新报告15~24岁青年学生患者1122例,年报告病例数从2011年的52例上升至2022年的107例,占当年15~24岁HIV/AIDS总数的比例呈总体上升趋势(χ^(2)_(趋势)=62.771,P<0.001),年新发现率从2011年的2.96/10万上升到2022年的4.45/10万。15~17岁组新发现率呈上升趋势(2011-2022年APC=9.03);18~22岁组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2011-2015年APC=9.59,2015-2022年APC=-5.73);23~24岁组新发现率先保持平稳后快速下降(2011-2017年APC=-1.11,2017-2022年APC=33.36);总体看2011-2017年青年学生HIV/AIDS患者新发现率呈上升趋势(APC=11.00),2017-2022年保持平稳(P≥0.05)。不同性别青年学生HIV/AIDS患者年龄、民族、受教育程度、病例发现途径、感染途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通过医疗机构发现青年学生患者的比例呈逐年上升趋势(χ^(2)_(趋势)=15.706,P<0.001)。结论2011-2022年,贵州省新报告15~24岁青年学生HIV/AIDS患者数总体呈现先上升后平稳的趋势,但15~17岁组新发现率呈上升趋势;男性以同性传播为主,女性以非婚非商业性行为为主,应将宣传教育关口前移,针对性地开展干预和检测工作。
袁智曹文杰范家诚韦薇姚永明郑敏
关键词:青年学生
2003-2018年贵州省男男性行为人群艾滋病流行特征分析被引量:12
2020年
目的了解2003-2018年贵州省男男性行为人群(MSM)艾滋病流行特征,为制定防控策略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分析2003-2018年"艾滋病防治基本信息系统"中报告的现住址为贵州省且感染途径为同性性传播的艾滋病病毒感染者/艾滋病患者(HIV/AIDS)的相关信息;同时分析2010-2018年贵州省MSM哨点监测数据信息。结果 2003-2018年,贵州省累计报告MSM HIV/AIDS病例4 244例,报告数从2004年的150例上升到2018年的545例;报告病例以贵阳市、遵义市报告为主,分别占40. 55%和20. 15%,但是其他市州的报告比例呈现逐年上升趋势(χ2趋势=28. 03,P <0. 01);MSM病例主要来源于检测咨询(39. 35%),专题调查(20. 88%)及医疗机构检测(32. 32%);≥45岁(χ2趋势=6. 49,P=0. 01)、少数民族(χ2趋势=13. 82,P <0. 01)、外省户籍(χ2趋势=9. 86,P <0. 01),农民、民工及学生(χ2趋势=29. 34,P <0. 01)病例所占比例呈现上升趋势;MSM哨点监测显示:2010-2018年贵州省HIV感染率在18%~23%之间波动。结论贵州省MSM的艾滋病防控形式较为严峻,应加强MSM的主动干预检测力度,提升宣传教育的针对性,尤其是应注重对经济欠发达市州、农村地区及学校MSM群体的艾滋病防控。
曹文杰袁智姚永明熊兵韦薇林锋
关键词:男男性行为者艾滋病病毒感染率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