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王贺

作品数:3 被引量:2H指数:1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中国地质调查局科研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3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3篇天文地球
  • 1篇生物学

主题

  • 2篇盆地
  • 1篇上白垩统
  • 1篇上油
  • 1篇中新世
  • 1篇中新统
  • 1篇侏罗纪
  • 1篇晚白垩世
  • 1篇卵器
  • 1篇轮藻
  • 1篇膜翅
  • 1篇膜翅目
  • 1篇昆虫
  • 1篇化石
  • 1篇化石层
  • 1篇吉兰泰
  • 1篇构造带
  • 1篇古环境
  • 1篇河套盆地
  • 1篇白垩世
  • 1篇白垩统

机构

  • 3篇中国科学院南...
  • 1篇长江大学
  • 1篇云南大学
  • 1篇中国石油
  • 1篇中国科学院大...
  • 1篇中化地质矿山...

作者

  • 3篇张海春
  • 3篇王贺
  • 2篇李莎
  • 1篇张琦
  • 1篇王启飞
  • 1篇张青青
  • 1篇雷晓洁

传媒

  • 2篇地层学杂志
  • 1篇古生物学报

年份

  • 1篇2025
  • 1篇2019
  • 1篇2016
3 条 记 录,以下是 1-3
排序方式:
河套盆地吉兰泰构造带上白垩统毕克齐组轮藻植物群
2025年
白垩系在河套盆地局部发育,沉积盖层自下而上发育下白垩统李三沟组和固阳组、上白垩统毕克齐组。其中上白垩统毕克齐组分布局限,只有较少钻井揭示,仅在北部巴彦淖尔凹陷的兴隆断裂构造带出现。吉兰泰构造带位于河套盆地临河坳陷中部,该地是否发育上白垩统是个亟待解决的科学问题,轮藻生物地层的研究对该构造带白垩系进行正确的识别划分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吉兰泰构造带的HZK1、JHZK2、JHZK3、JHZK4、JHZK7井的岩心为研究材料,开展轮藻生物地层学研究,共发现了5属5种,包括Atopochara trivolvis var.restricta、Lamprothamnium ellipticum、Lychnothamnus barbosai、Tolypella sp.和Mesochara sp.,与松辽盆地上白垩统轮藻植物群组成相似,确定河套盆地吉兰泰构造带存在上白垩统毕克齐组,发育土伦期至圣通期的地层。
张锐锋邢奕张晓芳谢佩宇王婧雅黄芸吴健平胡延旭宋振宇王贺李佳洋李莎张海春
关键词:河套盆地晚白垩世轮藻
内蒙古侏罗纪魔蜂科(膜翅目:冠蜂总科)昆虫新材料
2016年
描述了产于内蒙古宁城中-上侏罗统道虎沟化石层的两块魔蜂科雌蜂化石。根据其中一块标本建立1新种——拉氏冠腹魔蜂(Stephanogaster rasnitsyni Ding and Zhang sp.nov.),归入魔蜂亚科冠腹魔蜂属。另外一块标本归入原翅蜂亚科柔弱卡魔蜂(Karataus exilis Zhang,Zhang and Rasnitsyn,2014),这是首次发现该种的雌性标本,进一步证明了卡魔蜂属(Karataus)存在明显的性双型现象。道虎沟生物群和哈萨克斯坦晚侏罗世卡拉套生物群中魔蜂科有很大的相似性,表明这两个生物群的时代可能相差不远。
丁明张琦王贺张青青雷晓洁张海春
关键词:膜翅目
柴达木盆地宗马海湖地区中新统上油砂山组轮藻植物群被引量:2
2019年
我国西北地区的柴达木盆地沉积了巨厚而连续的新生代陆相地层,其北缘宗马海湖地区中新统上油砂山组非常发育,在一道梁剖面出露良好。本文首次报道并详细描述了该剖面上油砂山组的岩性特征,主要为褐红色、灰绿色和灰色砂岩、粉砂岩夹泥岩,发育滨、浅湖沉积相。共发现轮藻化石2属2种:Nitellopsis(Tectochara)merianii和Lychnothamnus barbatus var.antiquus.这两个种广泛分布于欧亚大陆,前者的延限从晚始新世至更新世;后者在我国可能为首次报道,之前仅见于欧洲和土耳其某些地区的中新统地层。根据轮藻化石的时代延限,上油砂山组的沉积时代为中新世,与已有古地磁研究结果一致。对上述两种轮藻化石的现生相关类群的生活环境分析表明,N.(T.)merianii和L.barbatus var.antiquus可能生活于大型冷水、淡水湖泊,这与沉积相分析结果一致。
李莎王贺崔庆岗张树淇王启飞张海春
关键词:中新世藏卵器古环境柴达木盆地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