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汉臣 作品数:12 被引量:60 H指数:5 供职机构: 开滦总医院 更多>> 发文基金: 河北省卫生厅科研基金 河北省医学科学研究重点课题 更多>> 相关领域: 医药卫生 更多>>
脑梗死溶栓前超敏C反应蛋白、脂联素、脂蛋白相关磷脂酶A2与溶栓后早期转归及预后的关系 被引量:6 2021年 目的探讨脑梗死溶栓前超敏C反应蛋白(hs-CRP)、脂联素(APN)、脂蛋白相关磷脂酶A2(Lp-PLA2)与溶栓后早期转归及预后的关系。方法我院收治的8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治疗前检测hs-CRP、APN、Lp-PLA2水平,记录溶栓前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将NIHSS评分作为早期转归评估指标,≥4分、1~3分、≤0分为显效、有效、无效,对比不同早期转归患者hs-CRP、APN、Lp-PLA2水平。在溶栓后7 d以改良Rankin评分(mRS)评估患者预后,≤2分、3~4分、5~6分为预后良好、预后一般、预后不良,对比不同预后患者hs-CRP、APN、Lp-PLA2水平。分析hs-CRP、APN、Lp-PLA2水平与NIHSS评分和mRS评分的相关性。结果hs-CRP、Lp-PLA2水平比较,显效组<有效组<无效组,预后良好组<预后一般组<预后不良组;APN水平比较,显效组>有效组>无效组,预后良好组>预后一般组>预后不良组(P<0.05)。hs-CRP、Lp-PLA2水平与△NIHSS评分呈负相关,与mRS评分呈正相关;APN水平与△NIHSS评分呈正相关,与mRS评分呈负相关(P<0.05)。结论脑梗死患者溶栓前hs-CRP、APN、Lp-PLA2水平与溶栓后早期转归及预后存在相关性,可帮助评估患者早期转归及预后情况。 张琦 王杰斌 刘汉臣关键词:脑梗死 溶栓 超敏C反应蛋白 脂联素 脂蛋白相关磷脂酶A2 老年隐蔽性高血压的检出率和影响因素 被引量:5 2018年 目的探讨老年隐蔽性高血压(MH)的检出率和影响因素。方法在参加健康体检的开滦离退休员工中整群抽取年龄≥60岁的人群2814例进行动态血压监测,符合入选标准者2464例,分析其中493例诊室血压<140/90mm Hg老年人MH的患病情况,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老年MH的相关因素。结果 493例诊室血压<140/90mm Hg老年人中MH的检出率为15.4%(76/493),男性为17.0%(55/324),女性为12.4%(21/169)。其中,正常血压组(收缩压<120且舒张压<80mm Hg)、正常高值血压1组(收缩压120~<130或舒张压80~<85mm Hg)和正常高值血压2组(收缩压130~<140或舒张压85~<90mm Hg)MH检出率分别为8.3%、11.9%、22.5%;正常高值血压2组检出MH的危险性是正常血压组的4.017倍(95%CI 1.676~9.655);腰围、吸烟、高盐膳食与MH相关,OR(95%CI)分别为2.328(1.286~4.214)、2.484(1.196~5.161)和2.015(1.090~3.725)。结论诊室血压<140/90mm Hg的老年人中MH的检出率为15.4%,收缩压130~140或舒张压85~90mm Hg、腰围增加、吸烟及高盐膳食是MH的危险因素。 姚涛 李占杰 张艳 刘汉臣 边涛 孙丽霞 吴寿岭关键词:诊室血压 动态血压 隐蔽性高血压 检出率 先兆症状对偏头痛患者脑白质病变及认知水平的影响 被引量:4 2018年 目的探讨先兆症状对偏头痛患者脑白质病变及认知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2013年4月至2016年10月开滦总医院林西医院接受治疗的100例偏头痛患者作为偏头痛组,按其发病前是否有先兆症状将其中48例具有先兆症状的偏头痛患者作为先兆症状组,其余52例无先兆症状患者作为无先兆症状组。同时在社区招募100例健康居民作为健康对照组。对所有研究对象的磁共振成像(MRI)检查,错误信念任务结果及心理理论图片任务(TOM-PST)结果和治疗前后生活质量(GQOLI-74)评分进行比较。结果偏头痛组患者脑白质病变例数多于健康对照组,先兆症状组患者脑白质病变例数多于无先兆症状组(P<0.05);偏头痛组出现错误58例,高于健康对照组(11例)(P<0.05),先兆症状组出错例数42例,高于无先兆症状组(16例)(P<0.05);偏头痛组TOM-PST得分低于健康对照组,先兆症状组TOM-PST得分较无先兆症状组低(P<0.05);先兆症状组和无先兆症状组接受治疗前GQOLI-74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后2组GQOLI-74评分均有提升(P<0.05)。结论偏头痛患者存在脑白质病变及认知障碍,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及时发现先兆症状是临床治疗偏头痛的关键。 刘汉臣 姚涛关键词:先兆症状 偏头痛 脑白质病变 不同时间窗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观察 被引量:18 2021年 目的探讨不同时间窗阿替普酶(rt-PA)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ACI)的疗效及对超敏C反应蛋白(hs-CRP)、脂联素(APN)、应激因子、神经分子生物学指标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2月至2020年11月收治的ACI患者100例,根据患者接受rt-PA静脉溶栓时间分为两组,观察组为50例发病距离溶栓时间<3 h的患者,对照组为50例发病距离溶栓时间在3~4.5 h的患者,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治疗前后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脂联素(APN)、应激因子丙二醛(MDA)、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神经生长因子(NGF)、髓鞘碱性蛋白(MBP)水平及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脑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受损度评分(MESSS)评分。结果观察组治疗的总有效率为88.00%,稍高于对照组80.00%,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的hs-CRP低于对照组,APN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的MDA水平低于对照组,SOD、GSH-px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的血清NGF、MBP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的NIHSS、MESSS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使用rt-PA静脉溶栓治疗ACI患者,治疗时间窗越短,疗效越好,可明显改善血清hs-CRP、APN和应激因子水平,减轻对神经功能的影响。 刘汉臣 张琦 王杰斌关键词:急性脑梗死 阿替普酶 溶栓 超敏C反应蛋白 脂联素 前列地尔注射液治疗急性脑梗死效果分析 被引量:3 2018年 目的:探讨分析前列地尔注射液治疗急性脑梗死效果。方法:选取自2016年1月—2017年6月期间收治入院的15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给予对照组常规治疗,给予研究组常规治疗联合前列地尔注射液治疗。比较分析两组的治疗效果。结果:研究组的临床治疗效果(94.67%)明显高于对照组(80.00%),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的MPV含量、FIB含量、NIHSS评分、Bartthel指数均无明显差异,P>0.05;经治疗后,两组均有改善,而且研究组的MPV含量、FIB含量、Bartthel指数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NIHS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结合急性脑梗死患者的疾病特点,在常规治疗基础上联合前列地尔注射液治疗的临床效果显著,值得推广与应用。 刘汉臣 张琦关键词:前列地尔注射液 急性脑梗死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动脉僵硬度的变化及危险因素分析 被引量:2 2021年 目的探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COPD)稳定期患者动脉僵硬度的变化及影响因素。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2017年8月至2019年12月治疗的COPD患者(观察组)98例的临床资料,纳入同期进行正常体检的无COPD及心血管系统相关疾病者(对照组)98例进行比较。受试者均进行肺功能测定。动脉僵硬度通过检测动脉波速指数方法获得中心动脉的僵硬度;检测动脉压力容积指数获得外周动脉的僵硬度。中心动脉压通过脉搏分析系统获得中心动脉血压。比较2组研究对象的相关血脂代谢指标(三酰甘油、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同型半胱氨酸),以及炎性反应标志物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并对相关因素如性别、年龄、BMI、糖尿病史、饮酒史、吸烟史、低氧血症史、FEV1%进行单因素分析;将单因素分析有统计学意义的因素引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模型,以COPD合并动脉硬化为因变量,各个因素为自变量,其他因素为协变量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观察组动脉波速指数、动脉压力容积指数、中心动脉血压水平均高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2.101、t=-9.139、t=6.919,P均<0.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BMI、饮酒史、吸烟史、低氧血症史、FEV1%与COPD合并动脉僵硬度增高仍然存在关联。其中,吸烟、饮酒、低氧血症、低FEV1%为危险因素,低BMI为保护性因素。动脉僵硬度相关指标动脉波速指数、动脉压力容积指数、中心动脉血压以及同型半胱氨酸,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也与COPD合并动脉僵硬度增高有关,这些指标越低,发生合并症的危险性越低。结论COPD患者更易发生以动脉硬化为标志的血管系统疾病。针对于危险因素制定恰当的干预治疗策略,从而提高COPD患者的预后。 张晓辉 刘汉臣 姚涛 董岩 宋绍敏 张静关键词: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动脉僵硬度 单因素分析 老年高血压患者诊室血压和动态血压达标情况分析 被引量:9 2015年 目的探讨老年高血压患者诊室血压和动态血压达标情况及影响因素。方法在参加2010-2011年度健康体检的开滦离退休员工中整群抽取年龄≥60岁的2814人进行动态血压监测,符合入选标准者2464人,分析其中754例服用抗高血压药物的老年高血压患者诊室血压达标(诊室血压〈140/90mm Hg)和24h动态血压达标(24h平均血压〈130/80mm Hg)情况。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老年高血压患者动态血压不达标的相关因素。结果老年高血压患者754例中,诊室血压达标率19.2%(95%CI16.4%~22.0%),24h动态血压达标率33.6%(95%CI30.2%~37.0%)。诊室血压达标的145例老年高血压患者中,24h动态血压达标率为51.0%(95%CI42.9%~59.1%),男性、体质量指数(BMI)是24h动态血压不达标的危险因素,OR值(95%CI)分别为2.942(1.155~7.498),1.195(1.031~1.386)。诊室血压不达标的609例老年高血压患者中,24h动态血压达标率为29.4%(95%CI25.8%~33.0%),男性、诊室收缩压、BMI是24h动态血压不达标的危险因素,OR值(95%CI)分别为1.679(1.125~2.506),1.030(1.019~1.042),1.067(1.007~1.130)。结论老年高血压患者诊室血压和动态血压达标率低,男性、BMI、诊室收缩压是影响24h动态血压不达标的危险因素。 姚涛 董岩 李占杰 周剑辉 刘汉臣 邵丹 张晓辉 孙静 宋绍敏 吴寿岭关键词:诊室血压 动态血压 高血压 针灸结合物理康复治疗面神经炎的效果及肌电图改变情况分析 2020年 探讨针灸结合物理康复治疗面神经炎的效果及肌电图改变情况;方法:选取2018年7月至2019年6月期间我院收治的面部神经炎患者60例,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使用基础西医治疗,实验组加用针灸及物理康复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Portmann评分和House-Brackmann(H-B)评分以及治疗前后面神经复合肌动作电位(CMAP)波幅与R1潜伏期。结果:实验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实验组Portmann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且H-B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实验组患者CMAP波幅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且R1潜伏期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电针结合物理康复治疗面神经炎可发挥良好的治疗效果,改善面神经功能。 申健 李允 刘汉臣 孙渺 吴莉青关键词:针灸 物理康复治疗 面神经炎 肌电图 SPAN-100对行早期血管内治疗的前循环急性大血管闭塞性卒中患者临床预后的评估价值 被引量:2 2020年 目的:探讨卒中患者预后指数(SPAN-100)对于行早期血管内治疗(EVT)的前循环急性大血管闭塞性卒中(ALVOS)患者的临床预后评估价值。方法:行EVT的ALVOS患者,根据SPAN-100评分分为<100组和≥100组,统计2组的性别、年龄、血压、基础疾病等基线资料,对比2组围手术期相关参数,分析影响ALVOS患者EVT预后的影响因素。结果:共入组128例ALVOS患者,其中<100组107例(83.59%),≥100组21例(16.41%)。≥100组女性比例、年龄、入院时NIHSS评分、房颤病史比例、高血压病史比例均高于<100组(P<0.05),≥100组术前Alberta卒中项目早期CT评分(ASPECTS)显著低于<100组(P<0.05);2组术前血压、糖尿病比例、TOAST分型、病变血管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00组发病到置鞘时间明显短于<100组(P<0.05),2组桥接治疗比例相当(P>0.05);在血管再通上,2组血管再通时间、术前侧支循环状态、取栓次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00组TICI≥2b级的比例显著低于<100组(P<0.05);≥100组的90 d mRS评分显著差于<100组(P<0.05),≥100组的90 d功能独立比例显著低于<100组(P<0.05),2组90 d死亡率、出血转化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术前高收缩压、不良侧支循环、ASPECTS评分是影响ALVOS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OR=1.035、1.726、1.538,P<0.05)。结论:SPAN-100并不能作为ALVOS患者早期血管内治疗的风险预测评估工具,但术前高收缩压、不良侧支循环、ASPECTS评分是影响ALVOS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 阮晓兰 刘汉臣等速肌力训练在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运动功能康复中的应用 2020年 研究等速肌力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运动功能障碍的作用。方法 选取2018年1月-2018年12月在开滦总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脑卒中偏瘫患者90例,随机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5例。对照组给予常规康复训练,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等速肌力训练,之后分析两组患者下肢肌力及步行能力。结果 训练后,观察组患者伸膝肌群肌力及屈髋肌群肌力均明显好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训练后,观察组患者10m步行时间低于对照组,6min步行距离大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 等速肌力训练可提高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肌张力及肌肉能力,改善其步行能力。 申健 李允 刘汉臣 孙渺 吴莉青关键词:等速肌力训练 脑卒中偏瘫 下肢运动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