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刘颖

作品数:13 被引量:37H指数:4
供职机构:北方工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高层次人才科研启动基金北京市大学生科学研究与创业行动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经济管理农业科学文化科学政治法律更多>>

文献类型

  • 12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0篇经济管理
  • 1篇农业科学
  • 1篇政治法律
  • 1篇文化科学

主题

  • 4篇农业
  • 2篇水稻
  • 2篇水土
  • 2篇水土资源
  • 2篇土资源
  • 2篇资源约束
  • 2篇乡村
  • 2篇乡村建设
  • 2篇灌溉
  • 1篇得失
  • 1篇地区农户
  • 1篇虚假
  • 1篇虚假合同
  • 1篇要素生产率
  • 1篇增收
  • 1篇增收效应
  • 1篇智慧型
  • 1篇日本农业
  • 1篇审计
  • 1篇审计风险

机构

  • 12篇北方工业大学
  • 5篇华中农业大学

作者

  • 12篇刘颖
  • 3篇刘芳
  • 2篇曹朗
  • 1篇张俊飚
  • 1篇刘大鹏

传媒

  • 2篇浙江农业学报
  • 2篇内蒙古财经大...
  • 1篇华中农业大学...
  • 1篇农业经济问题
  • 1篇长江流域资源...
  • 1篇三峡大学学报...
  • 1篇产业与科技论...
  • 1篇农林经济管理...
  • 1篇中文科技期刊...
  • 1篇全国流通经济

年份

  • 3篇2024
  • 5篇2023
  • 1篇2021
  • 1篇2017
  • 2篇2016
13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数字乡村建设的增收效应及其传导机制——基于县域面板数据的再讨论被引量:4
2024年
基于2018—2020年中国28个省份1804个县域的面板数据,利用固定效应模型分析数字乡村建设对农民收入的直接效应,建立门槛效应模型分析数字乡村建设对农民收入的影响,并进一步采用中介模型和空间杜宾模型分析数字乡村建设的增收机制和空间溢出效应。结果表明:数字乡村建设能够显著促进农民增收,其中基础设施数字化、经济数字化以及生活数字化具有显著增收效应。在不同的收入群组和经济发展水平下,数字乡村建设的增收效应存在异质性表现。门槛效应分析发现,在数字乡村建设和县城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数字乡村建设对农民收入存在非线性影响。机制分析和空间杜宾模型显示,数字乡村建设通过提升县域创业活跃度进而促进农民增收;数字乡村建设对农民收入存在显著的正向空间溢出效应。据此,建议加快完善乡村数字基础设施,推进农业产业链数字化转型,鼓励创业和加强县域之间的交流。
刘颖赖凯丰
关键词:农民增收空间溢出效应
利用大数据技术降低财务舞弊审计风险——以A公司虚假合同审计为例被引量:1
2017年
本文以大数据技术应用于A公司的虚假合同审计为例,分析了大数据技术对于降低由于财务舞弊引起的审计风险的作用。注册会计师可以借助庞大的合同数据库,将逻辑关系、合法性存在疑问的交易事项作为重点进行标记,接着对标记事项进行延伸数据分析,利用人工智能来搜索交易合同所涉及的文本,寻找可疑信号和透露真相的合同条款。
刘颖
关键词:大数据财务舞弊虚假合同审计风险
美国、加拿大、日本农业保险政策的经验与启示被引量:4
2023年
农业生产受到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的双重制约,属于高风险行业。农业保险作为一项防范农业风险的重要政策工具,受到各国政府和群众的重视,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与普及。本文梳理了美国、加拿大、日本三个主要经济发达国家农业保险政策的实施情况和近年来政策的改革趋向,深入分析我国农业保险政策的发展现状与不足,在借鉴美国、加拿大、日本三国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优化保险财政补贴政策、拓宽农业保险产品、完善巨灾风险分散体系的建议,以期构建结构合理、精准高效的农业保险政策体系。
吕萱娇刘颖
关键词:财政补贴巨灾保险收入保险
水土资源约束下灌溉和机械投入对东北地区农户扩大水稻经营规模意愿的影响分析——以吉林省为例
2023年
农户经营规模意愿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因素,基于微观调研数据,剖析在水资源和耕地资源的约束下,灌溉投入和机械投入对农户扩大水稻经营规模意愿的作用。结果表明:灌溉投入和机械投入对农户扩大水稻经营规模具有显著正向影响;耕地细碎化和耕地平均质量对农户扩大水稻经营规模意愿具有显著影响,而水资源获取方式对农户扩大水稻经营规模无显著影响。因此,坚持“藏粮于技”“藏粮于地”战略,持续加大灌溉和机械技术的科研投入,更大程度发挥耕地资源规模效应,是提高农户水稻经营规模意愿,切实保障粮食安全的重要途径。
刘颖刘芳
关键词:水土资源
我国粮食主产区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测度及区域差异研究
2024年
粮食主产区是我国保障粮食安全、确保农产品供应稳定的重要基地,测算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对于转变农业生产方式、促进绿色发展有重要意义。论文采用EBM模型—GML指数法测算了我国粮食主产区2001—2020年的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并分析其区域差异及空间相关性。研究发现,样本期内粮食主产区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呈“M”形波动,整体增长幅度偏低,主要依赖于农业绿色技术进步的“单轮驱动”,且存在较大的区域差异及显著的正向空间相关性。基于此提出相关政策建议:转变农业生产方式,加大农业绿色科技创新,完善区域间协同发展机制。
秦安琪刘颖
关键词:粮食主产区
我国水稻生产中不同类型技术要素投入的时空变化及门限效应分析被引量:3
2021年
基于1978~2016年我国大陆30个省(市、自治区)的面板数据,分析了我国水稻生产中的农业机械技术要素投入和农业灌溉技术要素投入的时空变化,采用面板门限回归模型,实证分析了两类技术对我国水稻生产的影响。结果表明:农业机械技术要素投入增幅大于农业灌溉技术要素投入,且二者均增加的省份主要位于北方,其中东北增幅最大,减少的省份主要位于南方,其中华南降幅最大;农业机械技术要素投入和农业灌溉技术要素投入对我国水稻生产的影响均具有相同的双门限效应,门限值为1981和1989年,但两类技术影响水稻生产的演进路径不尽相同,农业机械技术要素投入经历了从最初与水稻生产实际不匹配而导致过剩到对水稻增产作用逐渐增强的阶段,而农业灌溉技术要素投入对水稻产量的影响一直是正向且影响程度不断增强。因此,差异化实施农业生产技术要素发展政策,是提高农业技术效用水平、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途径。
刘芳刘颖
关键词:农业机械技术水稻生产门限效应
气候智慧型农业项目能否抑制农业碳排放--来自安徽气候智慧型主要粮食作物生产项目的经验证据被引量:5
2023年
基于安徽省2011—2019年23个县的面板数据,在熊彼特创新理论和波特创新驱动理论的指导下,采用合成控制法评估气候智慧型主要粮食作物生产项目对怀远县农业碳排放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研究发现:气候智慧型主要粮食作物生产项目对农业碳排放的影响效应具有一定的时滞性,在实施当年并未对怀远县人均农业碳排放量产生抑制作用,但有效抑制了2016—2019年怀远县的人均农业碳排放量。经统计,2015—2019年,怀远县的人均农业碳排放量年均下降1.9776 kg,年均降幅为1.43%。中介检验结果表明,项目运用现代技术和理念推动了农业发展模式的创新,通过创新驱动产生结构效应和技术效应,促进怀远县农业结构转型升级和生物化学型技术进步,进而抑制了农业碳排放。
魏新彦刘颖张俊飚
关键词:农业碳排放
水土资源约束下灌溉和机械投入对水稻生产效率的影响被引量:4
2023年
立足水土资源禀赋,分析灌溉和机械投入对水稻生产效率的区域差异影响,对优化资源配置具有重要意义。根据长江中下游和东北地区859份调研数据,运用SFA方法进行分析,结果表明:①在长江中下游地区,灌溉投入对水稻生产效率无显著影响,机械投入影响为正且与人均耕地规模相互促进;②在东北地区,灌溉和机械投入均具有正向影响,且灌溉投入与水资源条件存在替代作用,耕地细碎化削弱机械投入的影响,机械投入与人均耕地规模表现出互补作用;③关于技术非效率,灌溉条件对长江中下游和东北地区的影响分别为正向和负向,且长江中下游地区受人均耕地规模影响,东北地区受耕地细碎化影响。因此,差异化投入灌溉和机械要素是提高水稻供给能力的重要途径。
刘颖刘芳秦安琪
关键词:水土资源生产效率
玉米收储制度改革的得失与启示被引量:6
2023年
粮食收储制度的完善是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的应有之义。通过梳理粮食收储制度改革的演变历程发现,供需关系变化始终贯穿粮食收储制度演变,依靠市场力量和市场手段是粮食收储制度改革的主要方向与思路。以2016年开始的玉米收储制度改革为例,下一步玉米收储制度应在“价补分离”的框架下,一是调整政策导向,促进玉米生产恢复发展;二是坚持市场化改革取向与保护农民利益并重,完善玉米生产支持政策体系;三是合理设定储备规模,确保政府宏观调控能力;四是建立玉米深加工补贴动态调整机制,以期巩固或扩大改革成效、实现新形势下的玉米稳产保供。
刘颖刘大鹏
关键词:产业链
数字乡村建设对乡村振兴发展的影响—— 基于1804个县域经验证据被引量:10
2024年
数字乡村是乡村振兴的重要战略方向,是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要内容。文章首先在理论层面阐述了数字乡村建设对乡村振兴的促进作用,随后基于2018-2020年1804个县域的面板数据,结合熵权法构建乡村振兴综合评价体系并测算乡村振兴指数,匹配《县域数字乡村指数报告(2020)》,检验数字乡村建设对乡村振兴的影响。研究发现:数字乡村建设对乡村振兴有显著的促进作用。乡村经济数字化和乡村生活数字化能显著促进乡村振兴,而乡村基础设施数字化和乡村治理数字化未展现出应有的效果。数字乡村建设对产业兴旺、乡风文明、生活富裕等乡村振兴维度的促进效应最为明显。数字乡村水平较高的县域,数字乡村建设对乡村振兴具有显著的促进效应。在公共预算支出较低的县域,数字乡村驱动乡村振兴的效果更为明显。上述发现表明,当前阶段的乡村振兴应该紧密结合数字乡村建设契机,重点推进乡村经济数字化转型,提升农村居民数字生活的便利度和获得感。政府应加大对数字乡村建设的投入,特别是对数字乡村发展较落后地区的支持。
刘颖赖凯丰
关键词:数字乡村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