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云芳
- 作品数:5 被引量:5H指数:2
- 供职机构:昆明医科大学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PEAR1基因多态性与缺血性脑卒中的相关性研究被引量:2
- 2023年
- 目的分析PEAR1基因多态性与缺血性脑卒中相关性,为缺血性脑卒中发病机制的进一步研究提供科学依据,为疾病防治提供新的思路。方法收集昆明医科大学附属延安医院神经内科门急诊或住院确诊为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150例作为实验组,同期15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应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断长度多态性(PCR-RFLP)方法分析PEAR1基因rs12041331位点单核苷酸多态性(SNP),并测序验证基因型。结果卡方检验显示缺血性脑卒中组和正常对照组PEAR1基因rs12041331G>A位点GG、GA、AA基因型和G、A等位基因频率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缺血性脑卒中组的糖尿病、高血压比例较正常对照组多,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较正常对照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PEAR1基因rs12041331G>A位点突变可能是缺血性脑卒中发生的危险因素。结论PEAR1基因rs12041331G>A位点基因多态性与缺血性脑卒中发生相关。rs12041331G>A位点基因可作为缺血性脑卒中风险预测的候选基因。
- 张云芳庄杉杉余艳李铮吴晓明聂晓改
- 关键词:缺血性脑卒中单核苷酸多态性
- Runx2基因与骨相关疾病的研究被引量:1
- 2014年
- Runx2是骨发育过程中调节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向成骨细胞分化和成熟最关键的转录因子,它通过多条途径参与骨代谢的调控,可影响成骨细胞及破骨细胞活动从而控制骨形成与骨吸收,并与很多骨相关疾病的形成有很大关系,Runx2基因多态性的研究为疾病的早发现及治疗提供新的思路及治疗靶点。
- 张云芳王玉明段勇
- 关键词:RUNX2骨质疏松症骨肉瘤
- Runx2基因多态性与骨质疏松的相关性研究
- 目的Runx2是骨发育过程中调节骨细胞分化和成熟最关键的转录因子,其基因的多态性与很多骨相关疾病相关,本研究探讨Runx2基因多态性与骨质疏松的关系,为疾病的早期诊断提供新思路及治疗提供新靶点。方法120名汉族健康体检者...
- 张云芳
- 关键词:骨密度骨质疏松多态性等位基因
- 文献传递
- D-二聚体/白蛋白、白细胞介素-6、纤维蛋白降解产物联合预测A型主动脉夹层术后不良结局
- 2025年
- 目的 分析并评估D-二聚体/白蛋白比值(DAR)联合白细胞介素-6(IL-6)及纤维蛋白降解产物(FDP)在急性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ATAAD)术后不良结局的预测效能。方法 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设计,纳入2024年7月至2025年3月本院收治的284例接受孙氏手术的ATAAD患者。根据术后30 d内是否发生急性肾功能衰竭需透析治疗、二次开胸止血、严重神经系统并发症、多器官功能衰竭、抢救或全因死亡,将患者分为非不良结局组(n=196)和不良结局组(n=88)。通过电子病历系统采集术前基线资料、围术期参数及实验室指标。不符合正态分布的连续变量采用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进行组间差异比较,对于分类变量则根据频数分布特征,选择χ^(2)检验或Fisher精确检验进行统计学差异分析。在单因素分析基础上,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独立危险因素。结果 非不良结局组与不良结局组在年龄、体外循环时间、乳酸脱氢酶(LDH)、IL-6、D-二聚体(D-D)、FDP及DAR水平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DAR、IL-6、D-D、FDP及体外循环时间延长是ATAAD术后不良结局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联合检测分析显示,DAR联合IL-6、FDP及体外循环时间的预测效能最优,ROC曲线下面积达0.886(95%CI:0.846~0.927)。结论 DAR联合IL-6、FDP及体外循环时间检测可有效预测ATAAD术后不良结局,该生物标志物组合可作为术后风险分层的有效预测指标。
- 张云芳李铮聂晓改关赟陈琪袁勇
- 关键词:队列研究LOGISTIC回归
- 血清25-羟基维生素D水平与老年性高血压及其脑卒中的相关性研究被引量:2
- 2023年
- 目的 探讨血清25-羟基维生素D[25(OH)D]的水平与老年性高血压及其脑卒中发生发展的相关性。方法 选择2020年12月至2021年5月在昆明市延安医院老年病科住院的年龄≥60岁高血压患者共236例作为研究对象,按其高血压程度,将病例分为2级高血压组(72例)和3级高血压组(164),选取同期健康体检者66例作为对照组。收集研究对象临床资料,留取研究对象血清检测25(OH)D及其他生化指标,应用统计学软件SPSS 26.0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2级高血压和3级高血压组与对照组相比较,2级高血压组的25(OH)D、TC、HDL-C、LDL-C与对照组比较水平降低(P<0.05),年龄、BMI、脉压差与对照组比较升高(P<0.05)。3级高血压组的25(OH)D、TC、HDL-C、LDL-C与对照组比较降低(P<0.05),年龄、BMI、脉压差与对照组比较升高(P<0.05)。与2级高血压相比较,3级高血压组的脉压差、血糖、TC、LDL-C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均比2级高血压组升高。高血压组分层分析后,单纯高血压组25(OH)D水平较高血压合并卒中组明显升高(P<0.001)。Pearson相关分析高血压患者血清25(OH)D与年龄、脉压差和GLU呈负相关,与身高和体重呈正相关。单因素Logistics回归分析变量因素收缩压、25(OH)D和血糖是高血压发生脑卒中的危险因素。结论 低水平的25(OH)D与老年高血压的发生、发展有相关性,25(OH)D降低可能是高血压发生发展和导致脑卒中的风险因子。
- 袁勇孔凡斌柴璐李铮陈琪张云芳吴晓明
- 关键词:高血压维生素D血脂卒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