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健
- 作品数:8 被引量:0H指数:0
- 供职机构: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单中心经静脉拔除心脏植入式电子装置电极导线的回顾性分析
- 2023年
- 目的探讨心脏植入式电子装置(CIED)电极导线粘连及经静脉路径拔除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21年8月于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行CIED电极导线拔除术的患者,分析总结影响导线粘连及拔除的相关因素。结果共入选36例患者,4例(11.1%)植入单腔起搏器、23例(63.9%)植入双腔起搏器、7例(19.4%)植入心脏再同步起搏器及2例(5.6%)植入心脏再同步除颤器。共拔除电极导线46根,植入时间为(91.95±48.71)个月,电极拔除成功率为87.0%(完全成功37根,临床成功3根),其中徒手拔除27根(58.7%),锁定钢丝锁定后拔除10根(21.7%),使用机械切割鞘管拔除7根(15.2%),经下腔回收装置拔除2根(4.3%)。住院期间次要并发症发生率为2.8%(1例患者拔除时出现心脏穿孔)。电极导线与心肌组织或静脉系统粘连组14例,未与心肌组织或静脉系统粘连组22例,两组电极导线的植入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0)。成功拔除电极导线组40根,失败组6根,两组是否与心肌/静脉系统粘连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8)。结合临床因素进一步将有意义的变量纳入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植入时间是电极导线发生粘连的危险因素(OR 1.05,95%CI 1.02~1.08,P=0.004),而粘连的导线则极大增加了拔除失败的风险(OR 10.36,95%CI 1.09~98.19,P=0.041)。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分析显示,植入时间可独立预测电极导线粘连且效能较高,曲线下面积为0.84(95%CI 0.73~0.95,P<0.01),截断值>78个月,敏感度为0.94,特异度为0.61。结论随着电极导线植入时间的延长,导线粘连发生的概率增高,植入时间>78个月的电极导线更容易发生粘连。
- 王建华孙璐徐健李述峰曹威
- 关键词:心血管病学
- 永存左上腔静脉患者左束支起搏一例
- 2023年
- 患者女性,70岁,存在永存左上腔静脉,术前诊断为间歇性三度房室传导阻滞,左后分支阻滞的患者,成功地进行了左束支起搏.术后随访6个月,各项参数稳定,患者无任何不适.
- 曹威张萌展恩博徐健李述峰
- 关键词:心血管病学永存左上腔静脉三度房室传导阻滞
- 经Carto电解剖三维标测系统射频消融治疗AVNRT伴窦速和界脊房速病例报告
- 李述峰杜文娟徐健曹威王帆何淼
- 心肌收缩力调节器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临床应用进展
- 2025年
- 心脏收缩力调节器(CCM)作为一种新型的治疗手段,突破了心力衰竭(心衰)患者器械治疗的局限性,尤其适用于那些药物治疗效果不佳且不符合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植入标准的患者。CCM通过在心脏绝对不应期施加电刺激,增强细胞内钙离子水平,从而提高心肌收缩力,同时改善心室重构而不增加心肌耗氧。目前,多项临床研究表明,CCM能够显著改善心衰患者的心功能、提高生活质量并减少住院率。此外,其在治疗过程中具有良好的安全性,严重不良事件较少发生。本综述对CCM的作用机制、临床疗效及安全性进行了全面探讨。
- 林小涵刘宴宗张欣宁杜文娟徐健
- 关键词:心力衰竭器械治疗
- 家庭监测发现T波过感知导致双心室起搏减少一例
- 2015年
- 传统起搏器植入术后的随访,受患者自身及医疗条件影响,通常为间隔数月的定期或不定期随访,甚至患者出现严重不良事件后才引起重视,限制了起搏治疗的疗效,家庭监测(HM)的出现,不仅满足了临床医生对患者起搏器不良事件笫一手资料的掌握,同时快速做出反应,对患者进行指导,对不能及时回访的患者,也可及时就近安排有条件的中心进行程控随访。
- 徐健李述峰
- 关键词:家庭监测双心室起搏T波定期随访植入术后
- 心功能不全患者心脏再同步治疗除颤器植入术后再植入心肌收缩力调节器一例
- 2023年
- 1病例资料患者男性,62岁,因“间断呼吸困难1个月”于2022年4月14日入院。患者此次入院前1个月无明显诱因即出现呼吸困难,伴咳嗽、咳痰,痰为泡沫样,夜间不能平卧。既往扩张型心肌病病史20年,心脏再同步治疗除颤器(cardiac resynchronization therapy defibrillator,CRT-D)植入手术4年,糖尿病病史6年。入院后体格检查:体温36℃,脉搏105次/min。
- 张萌王建华徐健李述峰曹威
- 关键词:心功能不全
- 心脏植入式电子装置电极导线与三尖瓣反流的相关性研究
- 2025年
- 目的 探讨现阶段心脏植入式电子装置电极导线的操作方式、电极导线的粗细及数目对三尖瓣反流的影响。方法 本研究为单中心、回顾性研究,连续入选2019年1月至2024年1月于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首次植入心脏植入式电子装置并在(10±4)个月内门诊随访的患者。收集患者一般临床资料、术前和门诊随访超声心动图等各项指标。根据操作方式的不同分为递送鞘组、支撑钢丝组及递送鞘联合支撑钢丝组。在仅1根电极导线跨三尖瓣的前提下,依据电极导线粗细不同分为3830 69电极组(4.1 F)、5076 58/Solia S60电极组(7 F)及6935M-65cm除颤电极组(9 F)。在均衡操作方式及电极材质的前提下,电极导线数目对比分为3830 69电极亚组及6935M-65cm除颤电极亚组进行探讨。比较各组术后三尖瓣反流的变化。结果 共入选219例患者,年龄(65.92±12.04)岁。不同植入方式、不同导线粗细及不同导线数目中6935M-65cm除颤电极亚组植入前各组三尖瓣反流情况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3830 69电极亚组中2根电极组植入前重度反流者占比较高(P=0.013),但随访时发生三尖瓣反流加重的情况与1根电极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电极导线植入前与随访时三尖瓣反流变化情况的对比中,6935M-65cm除颤电极亚组中≥2根电极组三尖瓣反流情况较1根电极组意外改善,1根电极组随访时瓣膜反流加重高于植入≥2根电极组(P=0.019)。结论 植入电极导线的操作方式、电极导线粗细均未导致三尖瓣反流变化情况产生明显差异;单纯植入1根6935M-65cm除颤电极会导致三尖瓣反流加重,而与生理性起搏结合带来的获益会抵消电极导线对瓣膜的不良影响,为今后植入策略的选择提供了指向性证据。
- 晋宇阳王建华徐健李述峰曹威
- 关键词:电极导线三尖瓣反流心律失常
- 规范抗凝后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血栓形成的相关性因素研究
- 2025年
- 目的从左心耳形态及毗邻结构、超声影像学、临床实验室检查指标等多维度探讨规范抗凝后左心耳内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方法本研究为单中心病例对照研究,连续入选2021年1月至2022年10月于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拟行射频消融术的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房颤)患者。所有患者入院前均接受≥3周的规范抗凝治疗,术前行经胸超声心动图、经食管超声心动图和肺静脉CT血管造影检查。利用3D渲染后处理技术构建左心耳和肺静脉的三维结构、多平面重建技术观察左心耳开口形态,并测量开口长短径、周长及面积。收集患者性别、年龄、合并症等临床资料,肝功能、肾功能、凝血功能等实验室检查参数,心房内径、心室内径、瓣膜流速等超声心动图参数。依据经食管超声心动图检测的左心耳是否有血栓将患者分为心耳血栓组和非心耳血栓组,比较组间以上数据的差异性。结果共入选203例患者,年龄(58.13±10.67)岁,其中男占64.5%(131/203),21例(10.3%,21/203)合并左心耳内血栓,纳入心耳血栓组,余182例(89.6%,182/203)纳入非心耳血栓组。两组患者4种左心耳形态(鸡翅型、风向标型、仙人掌型、菜花型)占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心耳血栓组患者有更大的左心耳开口及左心房前后径(P均<0.05)。二元Logistic回归显示丙氨酸转氨酶升高(OR=1.039,95%CI 1.009~1.070,P=0.010)、血尿酸升高(OR=1.005,95%CI 1.001~1.010,P=0.023)、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下降(OR=0.919,95%CI 0.858~0.984,P=0.015)及左心耳开口面积增大[优势比(OR)=1.793,95%可信区间(CI)1.234~2.604,P=0.003]是左心耳血栓形成的独立预测因素。结论围手术期规范抗凝后非瓣膜性房颤患者心耳血栓形成与左心耳形态无关。肝、肾功能不全是心耳血栓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将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控制在正常范围较高水平或可降低血栓形成的风险。心房结构改变�
- 王建华范玮丽郭海涵孙璐张萌徐健李述峰曹威
- 关键词:心房颤动左心耳非瓣膜性左心耳血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