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P53和nM23基因在人非小细胞肺癌中的表达及其意义
- 2000年
- 目的:探讨P53和nM23基因表达在人非小细胞肺癌中的意义。方法:收集本院47例非小细胞肺癌根治标本的石蜡包埋组织。微波修复抗原、SP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染色,光镜观察。结果:47例中,低分化癌组P53蛋白阳性率88.88%,高分化癌组P53蛋白阳性率44%,差异有高度显著性(P<0.01)。有肺门纵隔淋巴结转移组的P53蛋白阳性率82.60%,无淋巴结转移组的P53蛋白阳性率25.00%。差异有显著性(P<0.05)。P53蛋白在肺腺癌与肺鳞癌中的表达差异无显著性(P>0.05)。47例中,肺鳞癌有肺门纵隔淋巴结转移组nM23阳性率21.42%;无淋巴结转移组nM 23阳性率62.50%,差异有高度显著性(P<0.01)。nM23在肺鳞癌与肺腺癌,在肺腺癌中有无淋巴结转移组表达及在非小细胞肺癌高、中、低3种不同分化组表达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结论:P53蛋白表达程度与非小细胞肺癌的分化程度及淋巴结转移有关,而nM23能抑制肺鳞癌的转移。
- 杨桂芳曾俊龚玲玲罗俊
- 关键词:非小细胞肺癌NM23蛋白P53蛋白病理
- 胃癌的浸润和转移与肿瘤侵袭部位肥大细胞的关系
- 1994年
- 82例胃癌侵袭部位肥大细胞的分布情况观察结果表明:肿瘤侵袭部位肥大细胞数量与肿瘤组织学类型、粘液性质无关,但与浸润深度及局部淋巴结的有无转移有关。肿瘤侵袭部位肥大细胞数量越多,癌组织在胃壁浸润就越深,局部淋巴结内转移就越容易发生。提示,肿瘤侵袭部位肥大细胞在胃癌的浸润和转移中可能起一定的促进作用。
- 熊永炎曾俊李蓓芸唐志佼王敏
- 关键词:胃肿瘤肿瘤转移肥大细胞
- 微血管密度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P53表达与鼻咽癌预后的关系被引量:7
- 2000年
- 目的:研究鼻咽癌组织微血管密度、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和P53表达特征,探讨其作为预测鼻咽癌预后的应用价值。方法:应用免疫组化S P法,计算机彩色图文分析系统,检测、计数分析了105例鼻咽癌组织的血管内皮生长因子、P53表达和微血管密度,其中治疗后生存时间大于5年的52例,小于5年的53例。结果:在附有完整临床随访资料和病理资料的105例鼻咽癌病例中,微血管密度均值(x±s)为46.56±16.34。其中生存时间小于5年,发生转移的病例微血管密度均值为53.58±19.59(P<0.05),59.80±13.38(P<0.001)。血管内皮生长因子,P53阳性表达病例微血管密度均值为64.43±19.14,60.69±18.25(P均<0.01)。结论:提示微血管密度越大,鼻咽癌患者5年生存率越低,越易转移。血管内皮生长因子、P53阳性表达,则微血管生成越多,预后亦越差。
- 曾俊龚玲玲陈晓张弓王敏
- 关键词:鼻咽肿瘤微血管密度P53基因
- 不同滋养细胞在恶性滋养细胞肿瘤中的分布被引量:2
- 1994年
- 应用免疫组化方法,采用抗细胞角蛋白(CK)、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胎盘泌乳素(hPL)抗体,检测了91例恶性滋养细胞肿瘤不同类型滋养细胞的分布情况。结果显示,侵袭性葡萄胎和绒毛膜癌的滋养细胞组成不同。二者除了均具有较多合体滋养细胞(ST)外,前者中间型滋养细胞(IT)数量较后者明显增多,而后者细胞滋养细胞(CT)则较前者明显增多。转移性侵袭性葡萄胎与原发瘤在滋养细胞组成上无显著差异,但转移性绒毛膜癌ST较原发瘤明显增多,CT较原发瘤显著减少,IT数量虽有一定增加,但与原发瘤无显著差异。作者认为,合体滋养细胞在恶性滋养细胞肿瘤中的作用尚须进一步探讨。
- 熊永炎唐志佼曾俊邢寿富
- 关键词:滋养细胞肿瘤
- 恶性滋养细胞肿瘤中表皮生长因子的表达与胎盘激素含量的关系被引量:2
- 1995年
- 应用免疫组化方法,采用抗表皮生长因子(EGF)、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胎盘泌乳素(hPL)及妊娠特异性β_1糖蛋白(SP_1)抗体,分别检测91例恶性滋养细胞肿瘤(侵蚀性葡萄胎29例,绒毛膜癌29例,转移性侵蚀性葡萄胎12例,转移性绒毛膜癌21例)中EGF和三种胎盘激素的含量。结果表明,不同肿瘤性滋养细胞中EGF的表达以合体滋养细胞(ST)最强,中间型滋养细胞(IT)居中,细胞滋养细胞(CT)最弱。EGF在侵蚀性葡萄胎中的表达明显高于绒毛膜癌(P<0.1),而在上述二种恶性滋养细胞肿瘤的原发瘤和转移瘤中的表达无差异性(P>0.1)。EGF表达越强,hPL和SP_1的含量越高。由于EGF在侵蚀性葡萄胎中的表达明显高于绒毛膜癌,所以hPL和SP_1的含量在前者显著高于后者(P<0.01)。根据本文和我们较早的观察,我们认为EGF对恶性滋养细胞肿瘤的分化、增生及胎盘激素的分泌均具有一定促进作用。
- 熊永炎唐志佼曾俊邢寿富
- 关键词:滋养细胞瘤表皮生长因子
- MTS_(1)基因产物P16在膀胱移行细胞癌中的表达
- 1999年
- 目的:研究P16蛋白在膀胱移行细胞癌中的表达及与肿瘤恶性程度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对31例膀胱移行细胞癌P16蛋白的表达进行分析。结果:P16阳性表达率为48.38%,其表达随肿瘤恶性程度的增高而降低。结论:P16在膀胱肿瘤发生机制和生物学行为中起有重要作用,临床应用具有广阔的前景。
- 杨志伟郑新民李世文曾俊
- 关键词:膀胱肿瘤P16基因MTS
- 组织蛋白酶D,nm23在乳腺浸润性导管癌中的表达及意义
- 1999年
- 目的:大样本探讨CathepsinD、nm23作为乳腺浸润性导管癌术后预后判断指标的可信性。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CathepsinD、nm23在乳腺浸润性导管癌中的表达。结果:94例乳腺浸润性导管癌间质细胞CathepsinD的阳性表达与局部淋巴结转移及远处转移呈正相关,与生存时间呈负相关(P<001)。癌细胞nm23阳性表达与局部淋巴结转移和远处转移呈负相关,与生存时间呈正相关(P<001)。结论:CathepsinD,nm23可作为乳腺浸润性导管癌术后转移和远期生存率的重要预测指标。
- 曾俊余宏龚玲玲徐惠森王敏
- 关键词:组织蛋白酶D乳腺导管癌NM23基因
- 细胞角蛋白在肿瘤性滋养细胞的检测中的应用价值
- 1995年
- 应用免疫组化方法,采用广谱抗细胞角蛋白单克隆抗体,检测129例滋养细胞肿瘤(葡萄胎30例,侵蚀性葡萄胎41例,绒毛膜癌58例)中肿瘤性滋养细胞内细胞角蛋白表达。结果表明,肿瘤性合体滋养细胞(ST)、中间型滋养细胞(IT)及细胞滋养细胞(CT)内细胞角蛋白的阳性表达率均为100%。ST呈强阳性表达,其表达形式为胞浆型;IT呈中-强阳性表达,多数为胞浆型;CT呈中等强度阳性,一般为质膜型。我们认为,细胞角蛋白实为肿瘤性滋养细胞(包括转移瘤)的一种更为敏感、可靠的标志物,在滋养细胞肿瘤的病理诊断、鉴别诊断及肿瘤浸润范围的确定方面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 熊永炎唐志佼曾俊邢寿富
- 关键词:滋养细胞肿瘤细胞角蛋白免疫组织化学
- bcl-2、ki-67和P53在肾细胞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被引量:2
- 2000年
- 为更好地了解肾细胞癌的发病机制,应用免疫组化技术方法,检测47例肾细胞癌中bcl_2、ki_67和P53蛋白表达,并分析其临床意义。结果:bcl_2、ki_67和P53表达在不同细胞类型中无明显差异,病理分级中,bcl_2阳性率随分级升高而降低,ki_67和P53表达率则随分级升高而增高;不同临床分期中,ki_67和bcl_2表达率无统计学差别,但P53阳性率在临床I期明显高于其它各期;bcl_2、ki_67和P53阳性和阴性标本中,术后5年生存率差异无显著性,但ki_67阳性组5年生存率明显降低。结论:bcl_2、ki_67和P53表达在RCC发生中有一定作用,但与RCC细胞分类无关,bcl_2表达在细胞癌变早期有一定作用,ki_67表达率升高与细胞恶性程度和预后不良有关,P53蛋白表达多出现于RCC临床早期阶段,故有一定诊断意义.
- 吴小燕徐联芳曾俊龚玲玲熊永炎
- 关键词:肾细胞癌BCL-2KI-67P53基因表达
- 恶性滋养细胞肿瘤细胞中胎盘激素的测定被引量:3
- 1994年
- 应用免疫组化方法,采用抗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胎盘泌乳素(hPL)、妊娠特异性p1糖蛋白(SP1)抗体,检测91份恶性滋养细胞肿瘤瘤细胞中胎盘激素的含量,其中侵蚀性葡萄胎29份、转移性侵蚀性葡萄胎12份,绒毛膜癌29份、转移性绒毛膜癌21份。结果:侵蚀性葡萄胎肿瘤细胞中hCG的含量较绒毛膜癌明显减少(P<0.005),hPL和SP,的含量较绒毛膜癌明显增多(P<0.005);转移性侵蚀性葡萄胎肿瘤细胞中hPL、SP_1的含量较原发瘤为低(P<0.025),转移性绒毛膜癌的hCG及hPL含量较原发瘤增多(P<0.1,P<0.05)。提示:hCG、hPL和SP_1在恶性滋养细胞肿瘤瘤细胞中含量的测定,对该瘤的诊断和分型有参考价值。
- 熊永炎曾俊唐志佼邢寿富
- 关键词:滋养层肿瘤免疫组织化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