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谢连永

作品数:7 被引量:14H指数:2
供职机构:北京市门头沟区医院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6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6篇医药卫生

主题

  • 3篇内障
  • 3篇白内障
  • 2篇摘除
  • 2篇手术
  • 2篇酸钠
  • 2篇透明质酸钠
  • 2篇切除
  • 2篇切除术
  • 2篇切口
  • 2篇小梁
  • 2篇小梁切除
  • 2篇小梁切除术
  • 2篇小切口
  • 2篇晶状体
  • 2篇白内障摘除
  • 1篇眼白内障
  • 1篇眼手术
  • 1篇原因及处理
  • 1篇摘除术
  • 1篇植入

机构

  • 6篇北京市门头沟...
  • 1篇北京市门头沟...

作者

  • 6篇谢连永
  • 5篇王明利
  • 2篇宋乐民
  • 1篇杨乔

传媒

  • 3篇中国现代医生
  • 1篇现代医药卫生
  • 1篇临床眼科杂志
  • 1篇北京医学

年份

  • 1篇2011
  • 3篇2010
  • 2篇2008
7 条 记 录,以下是 1-6
排序方式:
小切口囊外白内障术中晶状体后囊破裂原因及处理被引量:1
2008年
目的探讨小切口囊外白内障摘除术中晶状体后囊破裂的原因和处理。方法回顾性分析430例(456眼)白内障小切口囊外摘除术患者临床资料。结果25眼出现后囊破裂,其中水分离时5眼,吸取皮质时20眼。术后视力≥0.3者22眼。术后角膜水肿11眼;2眼后囊破裂较大,植入前房型晶状体;5眼眼压增高,用药后眼压得以控制。结论晶状体后囊破裂是囊外白内障摘除术中常见的并发症,可发生于诸多步骤,谨慎操作可降低其发生率;正确处理可获得良好的术后视力。
宋乐民王明利谢连永
关键词:小切口后囊
表面麻醉在小切口白内障摘除人工晶状体植入术中的应用被引量:1
2010年
随着小切口白内障摘除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的不断成熟,手术时间也逐渐缩短,这使得表面麻醉成为可能。我院选择89例(100只眼)行小切口白内障摘除人工晶状体植入术中应用表面麻醉取得很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谢连永王明利
关键词: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小切口白内障摘除表面麻醉手术时间
前房穿刺、可拆除缝线联合透明质酸钠在小梁切除术中的应用被引量:1
2010年
目的探讨前房穿刺、可拆除缝线联合透明质酸钠对减少小梁切除术后并发症发生的作用。方法对51例(66眼)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行小梁切除术。观察组27例(35眼)术中应用透明质酸钠、前房穿刺和可拆除缝线技术,对照组24例(31眼)行常规小梁切除术。对术后主要并发症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浅前房:观察组5眼(14.28%),对照组14眼(45.16%),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有效滤过泡形成:观察组30眼(85.71%),对照组22眼(70.96%),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虹膜睫状体炎、前房积血、脉络膜脱离等并发症的发生,观察组分别为8眼(22.86%)、2眼(5.71%)、0眼,对照组分别为13眼(41.94%)、8眼(25.81%)、4眼(12.9%),两组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结论在小梁切除术中应用透明质酸钠、前房穿刺和可拆除缝线技术可减少术后浅前房等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手术成功率。
谢连永王明利杨乔赵蕴南
关键词:小梁切除术前房穿刺可拆除缝线透明质酸钠
小切口非超声乳化囊外白内障摘除术被引量:4
2008年
通过非超声乳化小切口囊外白内障摘除术(ECCE),探讨更适合基层的手术方法。2004年10月~2007年10月,我科共完成510例小切口非超声乳化囊外白内障摘除术,操作难度小,对眼球损伤小,视力恢复快,术后反应轻,散光小,适合基层医院推广。
宋乐民谢连永王明利
关键词:白内障非超声乳化小切口
透明质酸钠在青光眼白内障联合手术中的应用被引量:1
2011年
青光眼手术的目的是建立新的房水引流途径而降低眼压,手术后房水主要经结膜排出眼外,所以防止滤过道瘢痕形成,保持滤过道通畅是青光眼手术成功的设计要求,近来有学者提出小梁切除术中联合生物材料如胶原膜、生物胶植入,以防止或减少滤过道瘢痕形成,但目前采用的生物材料价格昂贵,不易推广应用。透明质酸钠可取材于白内障手术中,来源广泛,价格便宜,不给病人额外负担。
王明利谢连永
关键词:青光眼白内障透明质酸钠青光眼手术瘢痕形成小梁切除术
糖尿病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相关因素分析被引量:5
2010年
目的探讨发生2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将200例2型糖尿病(DM)患者分为非糖尿病视网膜病变(NDR)组、单纯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NPDR)组和增殖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PDR)组,分别就其可能诱发DR的危险因素进行病例对照研究。结果NPDR组及PDR组的病程、血压、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尿微量白蛋白均高于NDR组(P<0.01),各组年龄、体重指数、胆固醇、甘油三酯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DR的发生与糖尿病病程、尿微量白蛋白、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增高有关,高血压对DR的发生起着促进作用。预防上述危险因素,可减少DR的发生、发展。
陈彦平谢连永
关键词:糖尿病视网膜病变2型糖尿病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