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忠良
- 作品数:14 被引量:12H指数:2
- 供职机构:徐州市第三中学更多>>
- 相关领域:文化科学理学更多>>
- 基于分层作业需求的题组设计
- 2024年
- 本文探讨了基于分层作业需求的题组设计,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分析了包括运算素养提升、深度思维能力培养、方法灵活度训练等类型题组在“难度”“强度”、“广度”等维度的分层路径,以及开放型拓展探究作业的分层评价策略,同时讨论了结构化题组在分层设计中的注意事项,有助于实现因材施教和个性化教育目标。
- 李忠良孔祥武
- 关键词:题组设计
- 换个角度解决函数问题中的复杂讨论被引量:1
- 2013年
- 在高中学习中,一元二次函数、一元二次不等式及一元二次方程既是重点也是难点,同时也是高考的热点,很多学生望而却步,尤其是面对一些较复杂的“根的分布”和“单调性的讨论”等环节时,不少人始终无法应付自如.本文从画函数图象的角度讨论一个问题,旨在找到一个在一定情况下可以避免较复杂的讨论和运算的方法.
- 李忠良
- 关键词:函数问题一元二次不等式一元二次函数高中学习函数图象单调性
- 基于变式理论的习题设计被引量:1
- 2024年
- 1变式教学的内涵在20世纪初的教育改革中,教育家们提出了变式教学的概念,随着时间的发展,被广泛应用于各个学科.尤其在数学教学中,变式教学被认为是培养学生解题能力和创新思维的有效途径.在不同国家和地区,教育者们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和研究,不断优化和发展变式教学的策略和方法.教师围绕某一主题,通过提供各种类型、难度和形式的数学问题,提供不同层次和复杂度的问题,鼓励学生深入思考,采用不同的解决方法,以适应不同类型的问题,帮助学生建立广泛的数学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包括不同数学概念、技巧和方法的问题.
- 李忠良
- 关键词:习题设计数学思维变式教学数学概念学生解题能力
- 数学运算中惯性思维的识别与突破
- 2025年
- 学生在特定运算中存在明显的惯性思维倾向,这种思维模式可能影响其解题的灵活性和准确性.精心设计的思维探究活动不仅能有效评估学生的思维习惯,还能促进其思维灵活性的发展.文章通过识别高中生在数学运算中表现出来的惯性思维,分析不同运算任务对惯性思维的影响,并探讨教师如何帮助学生突破这种思维模式.
- 李忠良张培强
- 关键词:惯性思维高阶思维
- 跨章节一题多解,实现知识互联
- 2024年
- 跨章节一题多解,相较于章节内的一题多解,在提升解题能力的同时,借助思维导图又能更好地实现知识互联,以及在一定程度上实现各章节知识融合,从而建立立体化的知识体系.
- 李忠良
- 关键词:一题多解思维导图
- 基于思维可视化的数学运算素养提升被引量:1
- 2024年
- 思维可视化通过图形和图象等手段,将抽象的数学概念和解题过程具象化,旨在促进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深入理解.在本研究中,阐释了思维可视化的概念、实现难点及其在数学教学中的若干种关键策略,并通过一系列教学实践与案例分析,探讨了思维可视化策略在提升数学运算素养方面的应用及其效果.
- 李忠良李兴雷孙红娟
- 关键词:思维导图
- 寻找一些隐藏着的圆被引量:4
- 2017年
- 几何与代数历来都是密不可分的,很多时候我们的审题过程都是通过代数和几何之间的相互结合,以寻求最优策略,数形结合的思想贯穿着整个高中数学。本文从数形结合的角度,尝试把一些看似和圆无关的代数或几何问题转化为与圆相关的问题,挖掘一些"隐藏的圆",从而借助几何图形,优化解题策略。
- 李忠良
- 关键词:数形结合解题策略代数问题平面直角坐标系线段圆周角
- 高中数学分层作业设计探究被引量:3
- 2024年
- 高中数学分层作业的设计旨在满足不同学生的学术需求,在数学教学中创造一个有针对性、挑战性和个性化的学习环境,以确保每位学生都在适当的挑战下学习.在充分调查了解学生学习能力、学习习惯、学习效果等差异性的基础上,分层作业有助于挖掘学生的学习潜力,提高学生的学术成绩,培养他们的数学素养,使他们在数学学科中更容易取得成功.
- 李忠良
- 关键词:个性化作业
- 从一类含参等式存在性问题看“范围的传递”被引量:1
- 2016年
- 我们知道,函数的重要意义就在于它是刻画自然界中一个量和另一个量的变化关系的一种工具.例如高中数学中的函数求值域问题,本质上就是把一个量的范围传递给另一个量,而在高中数学以函数为纲的背景下,面对众多求范围的问题,我们是不是可以按照如何实现范围的传递这么一条线索来梳理出把一个变量的范围传递给另一个变量的一些办法和思路呢?接下来,笔者想就这个问题谈一点粗浅的认识.
- 李忠良
- 关键词:等式高中数学值域问题函数自然界
- 无限风光在“移项”——化解函数与方程动态分析中的难点被引量:2
- 2024年
- 动态分析是高中函数的主要难点之一.提高动态分析能力离不开数形结合,因为数形结合在一定程度上帮助我们实现了思维可视化,在“移项”变形过程中寻找最佳的作图时机则是其灵魂所在.
- 李忠良
- 关键词:数形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