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叶华

作品数:28 被引量:27H指数:2
供职机构:西安医学高等专科学校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文化科学轻工技术与工程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20篇期刊文章
  • 4篇专利

领域

  • 9篇医药卫生
  • 7篇文化科学
  • 2篇轻工技术与工...
  • 1篇环境科学与工...
  • 1篇农业科学

主题

  • 5篇康复
  • 4篇院校
  • 4篇教师
  • 3篇活性
  • 3篇高职
  • 3篇高职院校
  • 2篇药理
  • 2篇织品
  • 2篇提取物
  • 2篇青年
  • 2篇青年教师
  • 2篇曲霉
  • 2篇曲霉病
  • 2篇染色
  • 2篇专业群
  • 2篇疗效
  • 2篇课程
  • 2篇教学
  • 2篇纺织
  • 2篇纺织品

机构

  • 24篇西安医学高等...
  • 2篇东丽医院

作者

  • 24篇叶华
  • 10篇刘占鳌
  • 8篇高叶
  • 6篇裴艳琴
  • 4篇王亚龙
  • 3篇屈楠
  • 2篇李林
  • 1篇闫晋晋
  • 1篇赵辉
  • 1篇谭飞
  • 1篇陈红苗
  • 1篇邱荣

传媒

  • 3篇智慧健康
  • 2篇印染助剂
  • 2篇食品安全质量...
  • 2篇大学
  • 1篇工业微生物
  • 1篇中国性科学
  • 1篇科技风
  • 1篇就业与保障
  • 1篇环境科学与管...
  • 1篇才智
  • 1篇学周刊(上旬...
  • 1篇科教导刊
  • 1篇系统医学
  • 1篇影像研究与医...
  • 1篇大学(研究与...

年份

  • 10篇2025
  • 2篇2024
  • 1篇2021
  • 3篇2020
  • 2篇2019
  • 2篇2018
  • 1篇2017
  • 1篇2016
  • 2篇2015
28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免疫学及分子生物学检测技术在慢性肺曲霉病早期诊断中的应用研究
2024年
目的 探讨免疫学及分子生物学检测技术在慢性肺曲霉病早期诊断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非随机选取2020年1月—2023年8月西安医学高等专科学校附属医院收治的110例疑似慢性肺曲霉病患者为研究对象,均为其开展免疫学及分子生物学检测技术检测,以病原学检查结果为金标准,分析免疫学及分子生物学检测技术在慢性肺曲霉病早期诊断中的效果。结果 分子生物学肺泡灌洗液-实时荧光定量核酸扩增检测系统(bronchoalveolar lavage fluid-quantitative real-time PCR,BALF-QPCR)对慢性烟曲霉病进行诊断的准确度为88.18%(97/110),灵敏度为87.78%(79/90),阴性预测值为62.07%(18/29),高于免疫诊断方法的72.73%(80/110)、68.89%(62/90)、39.13%(18/4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590、10.513、10.526,P均<0.05)。结论 分子生物学检测技术在慢性肺曲霉病早期诊断中可取得更高的诊断灵敏度,可使慢性肺曲霉病得到有效的早期诊断。
刘占鳌裴艳琴叶华
关键词:免疫学分子生物学
桑叶提取物在天然纺织品染色中的效果
2025年
纺织印染行业正面临合成染料带来的严峻环境挑战,其生产过程中的有毒废水排放与资源过度消耗已威胁生态系统安全。全球可持续时尚的兴起推动天然染料研究,植物提取物因具有可再生性与生物降解性成为替代合成染料的重要选择。桑叶作为传统药用植物,富含黄酮类、多酚等色素成分,在纺织染色领域展现出独特潜力。就桑叶提取物的制备工艺优化、染色性能调控机制及生态效益评估展开系统探讨,以期为天然染料的高效利用与绿色印染技术发展提供参考。
叶华刘占鳌高叶
关键词:桑叶提取物染色效果
“双高计划”背景下医学类高职院校教师提升社会服务能力路径研究
2024年
在“双高计划”背景下,文章探讨了医学类高职院校教师提升社会服务能力的路径。通过深入分析高职院校教师社会服务能力的内涵及其对教育质量和职业发展的重要性,分析当前医学类高职院校教师社会服务能力的现状,提出了一系列切实可行的策略,其包括构建社会实践平台,双向提升教师专业与教学能力,强化继续教育及职业生涯指导,以及激发教师的社会服务创新精神。通过实施这些策略,有助于医学教师适应社会和职业教育的新要求,为社会的健康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易彬叶华王亚龙
关键词:医学类高职院校
基于神经网络-遗传算法优化松花粉多糖提取工艺及其抗疲劳活性研究
2025年
目的探究神经网络-遗传算法(genetic algorithm-neural network,GA-NN)优化松花粉多糖的亚临界水提取工艺,并进一步探究其抗疲劳活性。方法以破壳松花粉为原料,在单因素基础上,通过Box-Behnken试验设计响应面试验,并利用GA-NN算法构建网络神经模型及优化工艺,在最佳工艺条件下,通过小鼠负重游泳试验评价多糖的抗疲劳作用。结果所构建的神经网络模型相对误差和决定系数(R^(2))为0.03267和0.98476,遗传算法对亚临界水提取多糖工艺迭代60次后,得到最佳参数为:温度148℃,时间28 min,液料比40:1(mL:g),压力5MPa,多糖得率为23.7893mg/g,经验证,实际值与预测值不存在显著性差异,模型准确度良好。抗疲劳活性研究表明与空白组相比,高剂量组小鼠体重有一定程度的增加,其他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相比空白组,多糖组小鼠游泳时间延长(P<0.05),血乳酸、尿素氮含量降低,肌糖原、肝糖原储备量均显著增加(P<0.05)。结论GA-NN能够有效优化松花粉多糖的亚临界水提取工艺,且该多糖具有一定的抗疲劳作用。
刘占鳌裴艳琴叶华
关键词:亚临界水神经网络抗疲劳
基于MBTI性格测评实现高职院校大学生精细化职业指导
2025年
近年来,大学生“就业难”现象日益凸显,尤其是高职院校大学生表现得更加突出。一边是学生面临巨大就业压力,难以找到工作;另一边是部分用人单位愈发难以招到满意的员工,人才供给与需求之间出现了不匹配的现象。基于此,高职院校大学生需要适应就业市场需求,寻找适合自己的职业发展方向,合理定位求职目标,理清未来方向和目标,更加有针对性地进行求职择业,找到与自己相匹配的职业领域。文章主要运用MBTI性格测评,帮助高职院校大学生全面地进行自我认知,明确职业发展方向,深入了解自身性格,从而实现精细化职业指导的目的。
邱荣叶华徐琳雷金珠
关键词:高职院校大学生就业困惑
“双高”背景下“三师三能型”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设实践探究——以西安医学高等专科学校临床医学专业群为例
2025年
“双高”背景下开展以“双师型”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设,既是“双高计划”的基本任务和建设目标,也是教师改革的核心内容。为实现高水平专业群的建设目标,课题组对校内临床医学专业群内各专业教学团队开展了深入调研,发现各专业教学创新团队建设中普遍面临团队成员结构不合理、成员之间凝聚力不强、培训体系不完善、考核激励机制不到位四个方面的问题,并总结了西安医专临床医学专业群“三师三能型”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设经验:(1)深化校企合作,加大内培外引力度;(2)通过实施师资改革创新工程,培养专业群内各专业教师教学创新能力;(3)深化课程改革;(4)提升社会服务能力。
叶华高叶
关键词:职业院校
课程思政融入临床医学专业群课程体系的实践路径探索被引量:1
2025年
课程思政作为提升医学生全面素养和社会责任感的重要手段,在临床医学专业群教育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文章首先从临床医学专业群出发,探讨了临床医学专业群课程体系的现状,并具体分析了课程思政融入临床医学专业群课程体系过程中,在课程设计、教学方法、教学资源等多方面面临的挑战。针对上述问题,医学类高职高专院校需要从临床医学专业群的实际情况出发,通过整合课程内容、创新教学方法、加强师资建设等措施,推进课程思政与临床医学专业群课程体系的融合。
王亚龙叶华吴静蕊
大气污染环境下传统康复技能培训在精准扶贫中的应用性探索
2018年
在大气污染环境下,传统的康复技能培训能带动地方区域性经济发展,实现精准扶贫,为了定量分析大气污染环境下传统康复技能培训和地区性经济增长关系,提高精准扶贫力度,提出一种基于模糊评价决策的传统康复技能培训经济促进性效益评估模型,并应用在精准扶贫中。构建大气污染环境下传统康复技能培训的经济促进性增长约束变量,结合FMOLS和DOLS方法进行传统康复技能培训在精准扶贫中的促进性指标参量分析,建立精准扶贫的资金回报动态规划模型,采用模糊决策评价决策方法实现康复技能培训的效益评估。
刘占鳌叶华屈楠
关键词:经济增长环境治理
茜草根提取物在纺织品染色中的应用及色彩稳定性
2025年
茜草根作为传统的天然染料来源,提取物颜色鲜艳,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生物降解性,是纺织品染色的理想选择。然而,天然染料在纺织品染色应用中面临着色彩稳定性的挑战,直接影响染色产品的商业可行性和市场接受度。近年来,随着植物提取技术的进步和对天然染料深入研究的推进,开发具有优异色牢度和功能性的茜草根染料已成为研究热点。就茜草根提取物在天然纺织品染色中的应用及其色彩稳定性问题进行系统性综述,以期提供全面的科学基础和实际应用指导,推动天然染料在现代纺织工业中的可持续发展。
高叶刘静叶华
关键词:染色
多重荧光PCR快速检测食源性致病菌的研究进展被引量:15
2020年
食源性疾病多由食源性致病菌引发,威胁个人健康及全球食品安全,而传统细菌分离、培养与鉴定由于需时较长,尤其是有的细茵难以培养,难以适应食源性疾病预防控制的需要,因此寻找有效、可靠的食源性致病菌高通量检测方法对于确保食品安全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食源性致病菌的核酸检测技术具有简便、耗时短、特异性强、灵敏度高等优点,已被广泛应用于食源性致病菌的检测,本文在总结食源性致病菌知识的基础上,着重对多重荧光PCR技术原理及在食源性致病菌检测的应用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为控制由食源性致病菌引发的食品安全隐患提供理论参考。
刘占鳌裴艳琴叶华
关键词:食源性致病菌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