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威
- 作品数:23 被引量:49H指数:4
- 供职机构:保定市第一中心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河北省医学科学研究重点课题保定市科技局科学技术研究与发展指导计划项目河北省高等学校科学技术研究指导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轻工技术与工程更多>>
- 血清降钙素原、C反应蛋白及内毒素在革兰阳性杆菌与革兰阴性球菌血流感染所致脓毒症患者中的早期诊断价值被引量:1
- 2022年
- 探讨血清降钙素原、C 反应蛋白及内毒素在革兰阳性杆菌与革兰阴性球菌血流感染所致脓毒症患者中的早期诊断价值。 方法:将我院 2021 年 12 月~2022 年 1 月 ICU 收治的 112 例血流感染所致脓毒症患者根据血培养结果进行分组,观察组 64 例为革兰阴性球菌(G-)血流感染所致脓毒症,对照组 58 例为革兰阳性杆菌(G+)血流感染所致脓毒症,对比两组的血清 C-反应蛋白(CRP)、降钙素原(PCT)及内毒素(ET)水平,三项指标的预测价值,三项指标与 APACHEⅡ评分的相关性。 结果:观察组 CRP、PCT、ET 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CRP、PCT、ET 三项指标在 G+和 G-血流感染所致脓毒症的敏感性、特异性、准确性均较高(P>0.05);CRP、PCT、ET 与两组的 APACHEⅡ评分均呈正相关(P<0.05)。 结论:血清 CRP、PCT、ET 在 G+与G-血流感染所致脓毒症患者中的早期诊断价值显著,诊断的敏感性、特异性及准确性均较高,且与病情严重程度呈正相关。
- 王威李攀段红茹陈芳高振庄王雅宁李倩
- 关键词:血清降钙素原C反应蛋白内毒素
- 前列腺健康指数对前列腺癌的临床价值被引量:2
- 2020年
- 目的探讨在直肠指检为阴性、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为4~10 ng/ml的患者中应用前列腺健康指数(PHI)诊断前列腺癌(PCa)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保定市第一中心医院诊治的直肠指检阴性、血清PSA为4~10 ng/ml、PSA密度(PSAD)≥0.15 ng/ml并进行前列腺穿刺活检的患者90例,以穿刺活检结果作为PCa诊断依据,其中PCa 48例(PCa组)、良性病变42例(非PCa组)。测定所有患者血清总PSA(tPSA)、游离PSA(fPSA)及PSA同源异构体2(p2PSA)并计算百分p2PSA(%p2PSA)、PHI,根据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各项指标在PCa诊断中的价值。根据Gleason评分将PCa患者分为中、高分化组(Gleason≤6分)和低分化组(Gleason≥7分),对两组间各项指标进行比较。结果PCa组血清p2PSA水平及%p2PSA、PHI均明显高于非PCa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Ca组血清fPSA水平与非PCa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ROC曲线结果:PHI、p2PSA、%p2PSA诊断PCa的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864、0.783、0.708。调整PHI、p2PSA、%p2PSA诊断PCa的截点,使敏感性都为87.5%,此时各项指标对应的最佳特异性分别为49.0%、42.9%和31.0%,PHI诊断PCa的临床价值显著高于p2PSA和%p2PSA。低分化组的PHI显著高于中、高分化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低分化组与高分化组在fPSA、p2PSA和%p2PSA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相较于tPSA、fPSA、p2PSA、%p2PSA检测,PHI检测在直肠指检阴性、PSA为4~10 ng/ml的患者中更有助于PCa诊断准确性的提高,并对PCa的恶性程度具有评估作用。
- 张倩王威王雅宁曹辉彩王敏
- 关键词:前列腺癌前列腺特异性抗原
- ANA及ANAs表达对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患者临床疗效及预后的影响被引量:2
- 2019年
- 目的探讨抗核抗体(ANA)及抗核抗体谱(ANAs)自身抗体表达对新诊断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患者临床疗效及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5年5月符合初治ITP条件的116例患者,均经ANA及ANAs筛查,根据自身抗体表达分组,阴性为对照组,阳性为试验组,对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作对比分析,并且分析患者3年的死亡及疾病转归情况。结果试验组和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80.0%和85.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复发率分别为27.2%和13.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单药有效率分别为72.7%和73.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联合用药有效率分别为26.9%和27.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病死率及疾病转化率分别为14.5%及34.5%,均高于对照组1.6%及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ANA及ANAs表达对ITP患者的近期临床疗效无明显影响,但是对ITP患者的长期预后有一定的不良影响。
- 秦伟左立辉韩红满王威李四强
- 关键词:抗核抗体抗核抗体谱预后
- 血清PCT/ALB、IL-23对脓毒症患者临床预后的预测分析
- 2025年
- 目的探讨血清降钙素原(procalcitonin,PCT)与白蛋白(albumin,ALB)比值、白细胞介素(interleukin,IL)-23对脓毒症患者临床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收集2021年1月—2023年12月医院收治的脓毒症患者150例临床资料及随访资料,依据28 d预后情况将患者分为死亡组与存活组。比较不同预后患者入院时血清PCT/ALB、IL-23水平,采用COX回归分析脓毒症患者临床预后与血清PCT/ALB、IL-23的关系,通过交互作用分析血清PCT/ALB、IL-23对脓毒症患者预后的交互作用,应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构建决策曲线分析血清PCT/ALB、IL-23对脓毒症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结果150例脓毒症患者28 d预后情况中,死亡49例,病死率为32.67%。死亡组入院时血清PCT/ALB、IL-23水平均高于存活组[(60.82±23.28)%vs.(45.35±8.68)%、(425.19±53.48)ng/L vs.(376.12±46.17)ng/L](P<0.05);COX回归分析显示,脓毒症患者预后与入院时血清PCT/ALB、IL-23升高有关,入院时血清PCT/ALB、IL-23异常过表达可能是脓毒症患者病死的危险因素(P<0.05)。血清PCT/ALB、IL-23水平与脓毒症患者病死存在正向交互作用,二者均高表达时病死的风险是二者低表达时的18.2倍,协同效应为二者单独存在产生效应之和的2.435倍(SI=2.435);绘制ROC曲线,获取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curve,AUC),结果显示血清PCT/ALB、IL-23单独预测脓毒症患者预后风险的AUC为0.726、0.763,有一定预测价值,而联合预测的AUC为0.872,预测价值高于二者单独预测(P<0.05)。绘制决策曲线,结果显示,当阈值为0.10~0.68时,联合血清PCT/ALB、IL-23的预测模型预测脓毒症患者病死发生的净收益率优于单独血清PCT/ALB或单纯IL-23,二者联合的最大净受益率为0.314。结论脓毒症患者入院时血清PCT/ALB、IL-23升高为病死的危险因素,二者联合检测对脓毒症预后有较高预测价值。
- 陈芳王威段红茹
- 关键词:脓毒症白细胞介素-23
- 亚急性甲状腺炎合并急性造血功能停滞1例被引量:1
- 2017年
- 急性造血功能停滞是由于多种原因所致的一过性骨髓造血功能衰竭,发病前患者常有短暂的上呼吸道感染或胃肠炎,也可继发于非典型肺炎、腮腺炎、传染性单个核细胞增多症感染。本例患者有明确的乙型流感病毒的感染史,同时发生了亚急性甲状腺炎(SAT)和急性造血功能停滞,现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患者,男,19岁,主因发热3d,颈部疼痛10余天来院就诊。查体:体温39℃,急性热病容,轻度贫血貌,咽部充血,头部及耳后牵涉痛。甲状腺彩超显示双侧甲状腺非均质型改变。
- 王威
- 关键词:急性造血功能停滞亚急性甲状腺炎
- 血浆PCT、Hs-CRP、内毒素变化在细菌血流感染致脓毒症患者细菌感染类型与患者病情评估中的临床意义
- 2022年
- 研究血浆PCT、Hs-CRP、内毒素变化在细菌血流感染致脓毒症患者中诊断效果。方法 本次研究所选病例均来自我院,患者均为2021年12月和2022年10月到我院医治的脓毒症患者,例数为34例;选择同时间段34例健康群体。分析两组患者血清降钙素原等指标;漏诊误诊概率。结果 观察组血清降钙素原等指标高于对照组,漏诊误诊概率较低(P<0.05)。结论 采用血清PCT、CRP及内毒素水平在诊断细菌性脓毒症有一定效果,值得在临床推广。
- 王威段红茹陈芳高振庄姚伟莉
- 关键词:HS-CRP
- G-菌血流感染患者循环sCD14-ST、G6PD、乳酸与PCT、CRP、内毒素的相关性及对脓毒症的预测价值
- 2025年
- 目的探讨G-菌血流感染患者循环可溶性白细胞分化抗原14亚型(sCD14-ST)、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G6PD)、乳酸与降钙素原(PCT)、C反应蛋白(CRP)、内毒素的相关性及对脓毒症的预测价值。方法选取2022年1月至2024年3月河北省保定市第一中心医院ICU收治的115例G-菌血流感染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是否发生脓毒症分为脓毒症组、非脓毒症组。比较2组治疗前循环sCD14-ST、G6PD、乳酸水平与血清PCT、CRP、内毒素水平,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G-菌血流感染脓毒症患者血清循环sCD14-ST、G6PD、乳酸、PCT、CRP、内毒素水平相关性,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循环sCD14-ST、G6PD、乳酸、PCT、CRP、内毒素、sCD14-ST+G6PD+乳酸、PCT+CRP+内毒素预测脓毒症的价值。结果脓毒症组纳入52例,非脓毒症组纳入63例。脓毒症组循环sCD14-ST、乳酸、PCT、CRP、内毒素水平均高于非脓毒症组,G6PD水平低于非脓毒症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显示,G-菌血流感染脓毒症患者血清循环sCD14-ST水平与PCT、CRP、内毒素水平均呈正相关(r=0.780、0.721、0.737,P<0.001),乳酸水平与PCT、CRP、内毒素水平均呈正相关(r=0.790、0.811、0.818,P<0.001),循环G6PD水平与PCT、CRP、内毒素水平呈负相关(r=-0.789、-0.831、-0.778,P<0.001)。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循环sCD14-ST、G6PD、乳酸与PCT、CRP、内毒素单独预测脓毒症曲线下面积(AUC)均>0.7,有一定的预测价值,其中sCD14-ST的AUC最大,G6PD、乳酸的AUC与传统指标PCT、CRP、内毒素的AUC相近。sCD14-ST+G6PD+乳酸联合预测脓毒症的AUC为0.950;PCT+CRP+内毒素联合预测脓毒症的AUC为0.874。sCD14-ST+G6PD+乳酸联合预测脓毒症的AUC高于sCD14-ST、G6PD、乳酸单独预测的AUC(Z=2.305、3.264、3.264,P=0.035、0.018、0.018);PCT+CRP+内毒素联合预测脓毒症的AUC大于PCT、CRP、内毒素单独预测的AUC(Z=1.975、2.005、2.004,P=0.046、0.038、0.039);
- 李攀段红茹陈芳姚伟莉王威
- 关键词:乳酸内毒素脓毒症
- 泌尿生殖道感染沙眼衣原体PmpH基因多态性分析被引量:1
- 2024年
- 目的探讨泌尿生殖道感染沙眼衣原体多态膜蛋白H(PmpH)基因的多态性及与临床感染的关系,为研究PmpH作为候选疫苗在不同人群的应用差异提供理论基础。方法收集泌尿生殖道标本,标本处理后筛选阳性标本,巢式PCR扩增PmpH基因并进行序列测定,比对分析确定多态性位点,构建系统发育树进行基因分型,用卡方检验探讨PmpH基因型与患者性别、年龄的相关性。结果共获得阳性标本86份,70份标本扩增得到PmpH基因。多态性分析共发现21个多态性位点,其中13个位点能引起氨基酸差异。根据系统发育树的结果,将70例标本分为3个基因型。χ^(2)检验结果表明:PmpH基因型与性别没有相关性,与年龄具有相关性,20岁以下患者、30~40岁患者和40岁以上患者中,基因型1型最多,占比57.14%~77.27%;20~30岁患者中,基因型2最多,占比为58.33%。结论本组患者中引起泌尿生殖道感染的沙眼衣原体的PmpH基因共发现21个多态性位点,13个位点能引起氨基酸差异,PmpH基因可以分成3个基因型,基因型与患者年龄具有相关性。
- 常月立王威孙克石岩丽李小俊张存辉张玉妥
- 关键词:沙眼衣原体泌尿生殖道多态性系统发育树
- 骨样骨瘤的影像学诊断价值被引量:2
- 2011年
- 骨样骨瘤是一种良性成骨肿瘤,病变中央为瘤巢,通常小于1 cm,主要由骨样组织构成,瘤巢周围是致密的成熟反应骨,Jaff在1935年首次报道[1],现将我院经病例证实的骨样骨瘤患者23例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搜集我院经临床及病理证实的病例23例,其中男性18例,女性5例,年龄15~45岁,平均22岁,病程4个月至3年。
- 袁泽刚王威王攀苑莎莎
- 关键词:骨样骨瘤影像学病理证实骨肿瘤
- 沙眼衣原体PmpH基因克隆及生物信息学分析
- 2022年
- [目的]克隆沙眼衣原体PmpH基因并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方法]以沙眼衣原体核酸检测阳性泌尿生殖道标本为研究对象,设计引物扩增PmpH基因,克隆、测序后获得其全长核酸序列,应用生物信息方法预测分析编码蛋白的理化性质、主要结构域、结构及B细胞抗原表位。[结果]PCR扩增出沙眼衣原体PmpH基因,克隆并测序后获得PmpH基因核酸序列,长度为3051 bp,预测PmpH蛋白理论分子质量为107.898 ku,等电点为6.05,该蛋白具有信号肽和2个结构域。PmpH蛋白二级结构主要为无规则卷曲,占比高达50.69%。预测该蛋白含有34条线性B细胞表位,其中氨基酸数大于7的有26个。[结论]克隆得到沙眼衣原体PmpH基因,预测PmpH蛋白分子量为107.898 ku,二级结构主要为无规则卷曲,含有34条线性B细胞表位(大于7个氨基酸的有26个)。
- 常月立王威孙克石岩丽李小俊张存辉张玉妥
- 关键词:沙眼衣原体克隆生物信息学分析B细胞抗原表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