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周伟

作品数:11 被引量:33H指数:4
供职机构:泰达国际心血管病医院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机械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更多>>

文献类型

  • 7篇期刊文章
  • 4篇会议论文

领域

  • 9篇医药卫生
  • 2篇机械工程
  • 1篇自动化与计算...
  • 1篇环境科学与工...

主题

  • 9篇动脉
  • 8篇冠状
  • 8篇冠状动脉
  • 7篇动脉成像
  • 6篇冠状动脉成像
  • 4篇心动周期
  • 3篇宽体
  • 3篇成像
  • 2篇低剂量
  • 2篇心率
  • 2篇血管
  • 2篇造影
  • 2篇探测器
  • 2篇冠脉
  • 2篇冠状动脉CT
  • 2篇CT冠状动脉...
  • 1篇动脉血
  • 1篇动脉诊断
  • 1篇断层扫描
  • 1篇对比剂

机构

  • 11篇泰达国际心血...

作者

  • 11篇周伟
  • 8篇范丽娟
  • 7篇管延芳
  • 7篇刘军波
  • 4篇张晓浩
  • 3篇刘喆
  • 3篇付东海
  • 2篇张立仁
  • 2篇徐冬生
  • 2篇应援宁
  • 2篇刘艳平
  • 1篇李旭
  • 1篇张计旺
  • 1篇于杰

传媒

  • 2篇中华放射医学...
  • 1篇中国医学影像...
  • 1篇中华医学杂志
  • 1篇放射学实践
  • 1篇临床心血管病...
  • 1篇影像研究与医...
  • 1篇中华医学会第...

年份

  • 2篇2025
  • 1篇2021
  • 1篇2020
  • 2篇2019
  • 3篇2017
  • 1篇2014
  • 1篇2013
1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宽体探测器CT ASiR-V70%重建技术在高BMI指数患者冠脉造影中的应用研究
刘喆付东海于杰周伟
个体化对比剂双低注射方案单心动周期冠状动脉CT成像可行性被引量:9
2020年
目的探讨100 kV下基于体重和碘流率的个体化对比剂注射方案单心动周期冠状动脉CT成像的可行性。方法前瞻性纳入2018年5至7月因临床疑似冠状动脉病变于泰达国际心血管病医院行冠状动脉CT造影(CCTA)检查者270例,随机数字法分为3组,每组各90例:A组对比剂总量0.5 ml/kg,B组对比剂总量0.6 ml/kg,A组和B组采用对比剂注射流速=(体重×25)/对比剂浓度;C组(常规方案组)对比剂总量0.8 ml/kg,对比剂流速5 ml/s。3组对比剂均使用碘海醇(含碘浓度350 mgI/ml)。比较3组图像主动脉根部CT值、前降支中段和右冠状动脉中段管腔CT值、主动脉根部信噪比(SNR)、对比噪声比(CNR)、标准差(SD)值、冠状动脉主观评分以及有效辐射剂量(ED)差异。结果A、B和C组3组图像质量客观指标(主动脉根部CT值、前降支中段和右冠状动脉中段CT值、主动脉根部SNR、CNR、SD值)和主观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3组对比剂流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4.5±0.5)ml/s比(4.5±0.5)ml/s比5 ml/s,P=0.015],其中A组和B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低于C组(P=0.015);3组对比剂总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2±3)ml/kg比(38±4)ml/kg比(53±7)ml/kg,P<0.001],A组
刘军波张计旺张晓浩周伟袁滨范丽娟
关键词:冠状动脉成像对比剂
高时间分辨率宽体探测器CT冠状动脉成像可行性研究
刘军波凌坚范丽娟徐东生张晓浩管延芳周伟
宝石CT冠状动脉成像低剂量扫描方案临床应用研究被引量:8
2014年
目的探讨宝石CT心脏冠脉检查中,以患者体重指数(BMI)为基础的低剂量扫描方案实施前后对图像质量及有效辐射剂量的影响。方法连续选取临床拟诊冠心病行CT冠状动脉造影(CTCA)患者207例为A组(实施低剂量扫描方案前一常规剂量组),242例为B组(实施低剂量扫描方案后一低剂量组),根据患者BMI依次选择管电压(kVp)和管电流(mA)。分别对两组患者冠脉图像质量进行评分,比较两组图像的信噪比、容积CT剂量指数(CTDvol)及有效辐射剂量(E),分析扫描变量与患者所接受有效辐射剂量之间的关系。结果A组患者所接受有效辐射剂量为1.9(1.5,2.3)mSv,B组患者所接受有效辐射剂量为1.2(0.8,2.5)mSv(Z=-6.24,P〈0.05)。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对有效辐射剂量影响最大的是扫描模式,其次是管电压、管电流、扫描长度。B组冠脉图像信噪比较A组略高(Z=-2.22,P〈0.05)。A组与B组图像质量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低剂量扫描方案可有效降低患者所接受的辐射剂量,并且不影响冠脉图像质量。
应援宁张立仁徐冬生刘喆刘军波管延芳付东海周伟刘艳平
关键词:低剂量冠状血管造影术
HDCT前瞻性心电门控能谱扫描与大螺距能谱扫描在肺动脉成像中的对比研究
管延芳刘军波范丽娟周伟
心房颤动患者单心动周期绝对时相收缩末期冠状动脉CT成像研究被引量:6
2021年
目的探讨心房颤动单心动周期绝对时相收缩末期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的可行性。资料与方法前瞻性纳入临床疑似冠心病且心房颤动受检者208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两组均行绝对时相冠状动脉CT成像检查。研究组107例,在收缩末期(260360 ms)采集数据;对照组101例,根据心率变化选择采集期相(心率≤65次/分:400750 ms;心率6675次/分:200550 ms;心率7690次/分:200500 ms;心率≥91次/分:200400 ms)。根据美国心脏协会冠状动脉15分段并以4分法进行主观评价,比较两组基本资料及主动脉根部、前降支中段、右冠状动脉中段CT值和SD值、有效辐射剂量(ED)和主观评分。结果两组受检者的年龄、体质量指数、扫描心率、心率波动等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研究组绝对期相为(304.7±22.3)ms;对照组绝对期相88.1%(89/101)分布在收缩末期,11.9%(12/101)分布在舒张中晚期,绝对期相分别为(326±48)ms和(690±61)ms。研究组第9段图像主观评分低于对照组(Z=-2.261,P=0.024),其他分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ED低于对照组[(1.5±0.5)m Sv比(3.2±1.1)m Sv,P<0.01]。结论对于心房颤动受检者单心动周期收缩末期绝对时相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可行,且能够有效降低辐射剂量。
管延芳杜桂迎周伟袁滨范丽娟刘军波
关键词:心房颤动冠状动脉成像
不同心率单个心动周期冠状动脉CT成像质量和辐射剂量研究被引量:8
2019年
目的研究受检者不同心率宽体探测器CT单个心动周期冠状动脉CT成像(CCTA)的图像质量和辐射剂量。方法连续选取泰达国际心血管病医院临床疑似冠状动脉病变行CCTA检查的患者821例,检查前均不给予降心率药物,根据心率不同将受检者分为6组,A组(心率≤65次/min)132例;B组(心率66~75次/min)244例;C组(心率76~85次/min)145例;D组(心率86~95次/min)101例;E组(心率96~105次/min)101例;F组(心率106~135次/min)98例,比较6组CCTA图像主动脉根部CT值、前降支(LAD)和右冠状动脉(RCA)中段CT值、信噪比(SNR)、对比噪声比(CNR)、有效辐射剂量(E)客观指标差异,以及6组冠状动脉可诊断血管和评分等主观指标的差异。结果6组图像质量客观指标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6组LAD、LCX和RCA的可诊断血管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6组LAD、LCX和RCA4分(优秀)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7.614、58.475、39.571,P<0.05);6组辐射剂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37.32,P<0.05),B组辐射剂量最高,D组、E组和F组辐射剂量较低。结论不同心率宽体探测器CT单个心动周期CCTA成像可以满足临床诊断,但是随着心率的升高图像质量下降,高心率组(心率>85次/min)辐射剂量最低。
刘军波范丽娟周伟管延芳凌坚
关键词:计算机成像冠状动脉心率
多期相CT诊断二尖瓣机械瓣卡瓣1例
2025年
目的:探讨二尖瓣机械瓣卡瓣的CT表现特点,以加强对于该疾病CT影像特征的认知。方法:回顾性分析1例二尖瓣机械瓣置换术20年后人工瓣膜卡瓣患者的临床资料和多期相心脏CT表现、超声心动图检查结果并进行相关文献复习。结果:本病例通过多期相心脏CT准确诊断出患者二尖瓣的瓣环周围不规则钙化及人工机械瓣叶开放受限、活动不协调的异常表现。随后行二尖瓣生物瓣置换术,证实机械瓣叶存在血管翳增生导致的开放受限,与多期相心脏CT诊断相符。患者术后恢复良好,择期出院。结论:多期相心脏CT作为一种非侵袭性检查方法,能够可靠诊断二尖瓣机械瓣卡瓣,为临床医生提供关键的影像学依据,在疾病诊断、评估病情和治疗决策中具有重要价值,可作为评估机械瓣功能障碍的首选影像学检查方法之一。
周伟陈梦宇范丽娟
关键词:人工瓣膜
64排高清CT冠状动脉成像低剂量扫描方案临床应用研究
<正>目的探讨64排高清CT心脏冠脉检查中,以患者体重指数(BMI)为基础的低剂量扫描方案实施前后对图像质量及有效辐射剂量的影响。方法连续选取2011年10月因临床疑诊冠心病行CTCA检查患者207例为A组(实施低剂量扫...
应援宁张立仁徐冬生刘喆刘军波管延芳付东海周伟刘艳平
关键词:图像质量
文献传递
甘油三酯-葡萄糖指数及冠状动脉周围脂肪衰减与冠状动脉血流储备的相关性研究
2025年
目的:研究疑诊冠心病患者的甘油三酯-葡萄糖(TyG)指数、冠状动脉(冠脉)周围脂肪衰减指数(FAI)与CZT-SPECT测定的冠脉血流储备(CFR)之间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纳入1个月内先后行CCTA及CZT-SPECT检查的235例患者。收集患者的临床基线资料、心肌血流量(MBF)、CFR,并基于CCTA图像测定FAI。分别根据TyG指数和CFR值分组,比较2组间临床和影像学资料的差异,以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导致CFR减低的独立危险因素,采用ROC曲线评价TyG指数、FAI单独或联合诊断CFR减低的价值。结果:TyG指数更高的患者整体静息MBF、负荷MBF和CFR均低于TyG指数低的患者。CFR减低组患者梗阻性病变发生率更高,TyG指数及FAI也更高。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吸烟史、TyG指数、梗阻性病变及FAI是CFR减低的独立危险因素。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仅有TyG指数(OR=1.621,P=0.017)及FAI(OR=1.037,P=0.042)与CFR减低相关。ROC曲线显示,TyG指数单一指标的曲线下面积(AUC)为0.591,联合FAI后AUC为0.62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32)。结论:TyG指数和FAI均是疑似冠心病患者CFR降低的独立预测因素。
陈梦宇刘冰李旭张晓浩周伟范丽娟
关键词:冠脉血流储备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