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纪晓楠

作品数:14 被引量:6H指数:1
供职机构:中国传媒大学更多>>
相关领域:艺术文化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2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1篇艺术
  • 1篇文化科学

主题

  • 3篇电影
  • 3篇文化
  • 3篇崇高
  • 2篇审美对话
  • 2篇喜剧
  • 2篇喜剧电影
  • 2篇精品化
  • 2篇滑稽
  • 2篇纪录片
  • 2篇歌舞
  • 2篇暴力
  • 1篇大战略
  • 1篇电影人
  • 1篇电影人物
  • 1篇调度
  • 1篇调度方式
  • 1篇音乐
  • 1篇音乐音响
  • 1篇音响
  • 1篇英国政府

机构

  • 12篇中国传媒大学

作者

  • 12篇纪晓楠
  • 3篇黄亚利

传媒

  • 2篇电影文学
  • 1篇戏剧之家
  • 1篇电影评介
  • 1篇电影世界
  • 1篇青年记者
  • 1篇广电时评
  • 1篇新疆艺术学院...
  • 1篇新世纪剧坛
  • 1篇济宁学院学报
  • 1篇电视指南
  • 1篇吉林艺术学院...

年份

  • 2篇2018
  • 6篇2017
  • 2篇2016
  • 1篇2015
  • 1篇2014
14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摔跤吧!爸爸》中的“家国认同”之文化分析
2017年
印度社会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受到殖民历史的影响,近现代时期,葡萄牙、荷兰、英、法等欧洲国家先后在印度建立殖民据点,其中以英国为主。英国以东印度公司为实体,以经营英国在印度的商务贸易事务为缘由,到19世纪中叶时已经占领了印度的大部分领土,1858年又颁布“改善印度管理办法”取消了东印度公司,转而成立以印度总督为首的印度政府,由英国政府直接统治,印度进入英属殖民时期。
黄亚利纪晓楠
关键词:文化分析英国政府摔跤殖民历史社会文化
韩国新犯罪电影中的另类暴力与异向调度
2018年
近现代韩国电影人大胆消解着以枪弹为主的"热兵器时代"给人与社会带来的死亡恐惧,愈加归至返璞归真的稍带原始气息的冷兵器械斗,甚至是尽可能多地为观众带来强烈的感官刺激与心理冲击的赤身肉搏,在火药味十足的犯罪类型电影中算得上独树一帜。如果暴力是折射大众普世心理的明镜,那么新犯罪影像中关于此类细节的运用与渐成反比的人物调度方式则理所应当被看作关乎人物身份认同、生老病死的反观与思考。
纪晓楠
由“猛”到“萌”的人物、主题与对话——新观影格局下中国喜剧电影创作趋势被引量:1
2017年
当我们讨论新型观影模式时,"粉丝文化"已于当代语境中逐渐兴起,以年轻女性为主的庞大团体之观影独立意识开始觉醒,继而走向在场与狂欢。同时,在新观影格局持续走高的推动下中国喜剧电影整体创作趋势亦发生着辩证性改良,传统猛男英雄形象日益被萌男草根甚至直接女性英雄所替代,主题方面亦消解着宏大叙事反而转向生活中的小喜小悲,虽然看似滑稽荒诞但无不以强烈的情感共鸣与观众互动交流,缝合着现实带给普世的精神创伤。
纪晓楠
关键词:粉丝文化
二次元文化与中国电影审美的“呆毛性”对话
2016年
2015年中国动漫用户达到井喷状态,以6500万动漫粉丝为核心的二次元人群高达2.6亿次。对于二次元文化的扑面而来,有人追捧认为二次元在中国早已形成成熟的IP文化和独特的审美观念;有人炮轰说二次元根本无法进军电影产业,更没有能力主宰国内娱乐文化的普世价值观。虽然关于"二次元"的传播与效用在业界备受舆论,但无可争议的是在这嬉笑怒骂之间,二维浪潮早已来袭,且正以独特的呈现方式对话于国产电影的传统美学观念。
纪晓楠
关键词:审美对话
消费语境下国产喜剧电影人物的“滑稽”与“崇高”
2017年
从市场到消费,从创作到审美,中国电影商品化美学特征正在消费化的滚滚浪潮中经历着一次蜕变,着眼于“粉丝电影…明星经济”的与日俱增,艺术创作的崇高性正面临着“世俗消费”的严峻挑战,然而对于近年我国喜剧电影人来说,大刀阔斧剔除“类型”中图解式的视觉形象之趋势逐渐升温,
纪晓楠
关键词:喜剧电影消费语境滑稽美学特征
《孔雀》高卫红形象小评
2014年
20世纪70年代的北方小城、一个普通的家庭、三个个性迥异的青年人。顾长卫导演作品《孔雀》,用平凡而细腻的笔触,为我们描写了一段平常却深刻的故事。影片中,我们可以清楚的看到老大卫国的憨傻、功利,小弟卫强的避世、虚荣,这或许是沉闷的时代背景下大多数人的缩影。而二姐卫红却似乎与现实格格不入,她浪漫、叛逆而不安于现实,是一个典型的浪漫主义者。
纪晓楠
关键词:《孔雀》真心关爱
以小故事阐述大战略 纪录片《一带一路》讲述家与梦的新故事
2017年
纪录片如何宣传报道好'一带一路',以更广阔的全球视野、更新颖的话语体系讲述'中国故事'?纪录片《一带一路》在这方面表现尤为突出,其在某种程度上拓展和创新了影像书写与表达的方式。近期,为配合'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各播出平台陆续推出不少聚焦'一带一路'的纪录片。其中,《一带一路》是具有代表性的一部,它将宏大主题与细腻叙事融合。
黄亚利纪晓楠
关键词:一带一路
论吉恩·凯利在歌舞片《一个美国人在巴黎》中的表演特色
2015年
歌舞片作为美国好莱坞乃至世界范围内规模甚大的类型电影之一,走过了路途坦荡的三四十年代的辉煌历程,到了五六十年代国际政坛风起云涌,艺术领域也颇具变幻,这其中诞生了一位歌舞类型片的旷世奇才——吉恩·凯利,他舞蹈节奏把握精准、现场表情动作细腻、内心情感释放得当、角色把控有稳有条。这部摄制于上世纪50年代的《一个美国人在巴黎》,吉恩·凯利运用自身的表演特色不但为自身荣得奥斯卡的光辉,且将当年美国歌舞片的制作水准与表意功力提升到了一个崭新的高度。
纪晓楠
关键词:身份认同
寻找记忆的声音——赏析影片《千与千寻》的声音设计及其效用被引量:1
2016年
1927年的《爵士歌王》使电影正式步入了有声时代,随着它的发展与革新,影视声音也在不断地创新、改进。而对于动画片来说,所有的声音元素都是无中生有的产物,经过后期配音、拟音和混音的润色,形成属于自己的独特风格。本文将以音乐、音响和人声三个方面为切入口,对日本动画电影《千与千寻》中的声音设计以及效用进行剖析阐释。
纪晓楠
关键词:音乐音响情感表达环境造型
视听符号于纪录片《歌舞中国》中的物化所指
2017年
纪录片《歌舞中国》试图利用手持调度、小光圈景深、提升高光对比、刻意增强颗粒质感和碎片化跳切等一系列较为另类的视听技巧替梁一、扬扬和大多数为梦拼搏的年轻人实现'冲出亚洲、走向国际'的憧憬诉求,但那一幅幅夹杂着苍茫质感的黑白画格却无不将上海这座国际都市简化成一个致使'梦想'与'现实'分离的牢笼。在为观众奉上饱含激情的影像奇迹之同时,幕幕暴露于迷惘青春下的舞动秩序亦在相应的影像符号中尤显残酷。
纪晓楠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