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瑞
- 作品数:17 被引量:38H指数:3
- 供职机构:天津市第二人民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中国肝炎防治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王宝恩肝纤维化研究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化学工程更多>>
- 生物医用抗凝血性材料的研究进展
- 2021年
- 随着化学技术和医疗技术的发展,医师和患者对需要与组织和身体接触的生物医用材料的生物相容性和血液相容性的要求也有所提高。生物相容性包括细胞毒性、全身毒性、刺激与皮肤致敏试验、与血液相互作用试验选择等,这些试验涵盖了医用材料对机体引起的不适反应,在应用于人体前将材料的性能优化到最佳状态。大部分生物医用材料都需要与血液接触,如冠状动脉支架、血液透析器和导管等,因此血液相容性显得尤为重要。生物医用材料作为异物可能通过两种途径引发凝血机制,造成白细胞增加、血小板聚集,凝血因子产生促进纤维蛋白原吸附,因此,解决其诱发凝血机制产生的原因成为生物医用材料发挥主要生物活性的关键点。该文主要讨论生物医用抗凝血性材料的发展。
- 苏瑞闫莉华代庆海徐健曹宇蒋贝于美丽
- 关键词:生物医用材料血液相容性凝血机制抗凝血
- 新型树脂ERM-0100的制备及吸附实验
- 饶瑶陆伟苏瑞
- 新型降糖药Imeglimin对棕榈酸诱导的肾小管上皮细胞损伤的影响及机制研究
- 2025年
- 目的:探讨新型降糖药伊美格列明(Imeglimin)对棕榈酸(PA)诱导的HK-2肾小管上皮细胞脂毒性损伤的影响及机制。方法:CCK-8实验确定PA或Imeglimin的实验浓度;将HK-2细胞分为BSA组(对照组)、PA组和PA+Imeglimin组(治疗组)。油红O染色检测细胞脂滴;免疫印迹检测固醇调节元件结合蛋白-1(SREBP-1)的核转位、c-Jun氨基末端激酶(JNK)、核因子κB(NF-κB)和腺苷酸活化蛋白激酶(AMPK)的磷酸化、沉默调节蛋白1(Sirt1)、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共激活因子-1α(PGC-1α)和沉默调节蛋白3(Sirt3)的蛋白水平;RT-qPCR检测脂肪酸合酶(FAS)和硬脂酰辅酶A去饱和酶(SCD1)的mRNA水平;试剂盒检测细胞内活性氧簇(ROS)生成、丙二醛(MDA)含量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结果:选用300μmol/L PA和100μmol/L Imeglimin进行实验。与对照组相比,PA组细胞内形成大量脂滴,SREBP-1的核转位水平与FAS和SCD1的mRNA转录水平显著升高(t=4.72、10.81、28.30、22.65,均P<0.01);JNK和NF-κB的磷酸化水平显著升高(t=23.66、18.78,均P<0.0001);细胞内ROS显著增加,MDA含量显著升高(t=5.54,P<0.01),SOD活性显著降低(t=10.74,P<0.0001);p-AMPK/AMPK、Sirt1、PGC-1α、Sirt3的蛋白水平显著降低(t=5.40、12.02、25.97、8.67,均P<0.01)。与PA组相比,治疗组细胞内脂滴显著减少,SREBP-1的核转位水平与FAS和SCD1的mRNA转录水平显著降低(t=3.53、11.24、15.39、18.33,均P<0.05),JNK和NF-κB的磷酸化水平显著降低(t=12.25、18.43,均P<0.001),细胞内ROS显著减少,MDA含量显著降低(t=4.22,P<0.01),SOD活性显著升高(t=6.84,P<0.001),p-AMPK/AMPK、Sirt1、PGC-1α、Sirt3的蛋白水平显著升高(t=5.87、7.96、11.77、6.14,均P<0.01)。结论:Imeglimin可能通过AMPK/Sirt1/PGC-1α/Sirt3信号通路改善PA诱导的HK-2肾小管上皮细胞的脂毒性损伤。
- 润雅杰苏瑞牛文彦
- 关键词:降糖药物肾小管上皮细胞棕榈酸腺苷酸活化蛋白激酶
- 淋巴细胞计数和丙氨酸氨基转移酶评估肝细胞癌经肝动脉插管化疗栓塞术联合免疫治疗的预后的价值
- 2025年
- 目的分析外周血淋巴细胞计数(lymphocyte count,LC)和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anine aminotransferase,ALT)对中晚期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患者行肝动脉插管化疗栓塞术(transcatheter arterial chemoembolization,TACE)联合免疫治疗后的临床预后的评估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年1月至2023年11月在天津市第二人民医院接受TACE联合程序性死亡受体1(programmed death-1,PD-1)/程序性死亡受体配体1(programmed death-ligand 1,PD-L1)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治疗的32例中晚期原发性HCC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电子病历检索或电话随访评估患者治疗后6个月内进展情况将患者分为进展组和无进展组,比较两组治疗前14 d内和治疗后2个月内的血清学指标水平。应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分析LC和ALT水平单独检测和联合检测的预后评估效能,并应用Cox回归模型分析影响中晚期HCC患者无进展生存期(progression free survival,PFS)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根据ROC曲线得出治疗前外周血LC与ALT水平的最佳截断值分别为0.740×10^(9)/L和32.30 U/L,治疗后则为0.805×10^(9)/L和22.95 U/L。单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治疗前不同LC、ALT水平、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partate transferase,AST)水平和肝纤维化-4指数是中晚期HCC患者TACE联合免疫治疗后的预后的影响因素(均P<0.05)。多因素C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治疗前LC≤0.740×10^(9)/L(HR=3.896,95%CI:1.244~12.201)和ALT>32.30 U/L(HR=1.015,95%CI:1.000~1.029)是中晚期HCC患者TACE联合免疫治疗后PFS的独立危险因素(均P<0.05)。Kaplan-Meier生存分析显示,治疗前后外周血高LC和低ALT水平的患者PFS较长。结论治疗前外周血LC和ALT水平基线值和LC动态变化对接受TACE联合免疫治疗的中晚期HCC患者的疗效和预后具有临床评估价值。
- 霍志晓闫莉华乔坤艳蒯文涛李娜苏瑞
- 关键词:中晚期肝细胞癌淋巴细胞丙氨酸氨基转移酶预后
- 高胆红血素症动物模型的研究
- 2022年
- 目的建立稳定的存活周期长的高胆红素血症动物模型,以评价体外支持在人工肝及血液净化材料研究中的效能。方法将14头实验香猪随机分为四组,组Ⅰ3头给予颈静脉注射5%葡萄糖;组Ⅱ3头给予颈静脉注射1.2 g/kg D-Gal;组Ⅲ3头给予颈静脉注射0.2 g/kg D-Gal;组Ⅳ5头给予颈静脉注射0.2 g/kg D-Gal联合结扎胆管。对四组实验香猪定时采血分别检测不同时间段总胆红素(TBIL)、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直接胆红素(DBIL)等生化指标,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原活动度(AT)、纤维蛋白原(FIB)、凝血酶时间(TT)等凝血指标,定时取肝组织进行光镜、电镜病理组织学检查,同时监测不同组别实验香猪的存活率。结果与组Ⅰ香猪相比,组Ⅱ香猪ALT、AST、TBIL和DBIL在给药第2天迅速上升,生存周期较短;组Ⅲ香猪在给药第2天ALT、AST和凝血指标上升,第3天逐渐恢复正常;组Ⅳ香猪TBIL和DBIL在给药后能保持相对稳定且生存周期较稳定。结论低剂量D-Gal联合结扎胆管能够建立稳定、成活率高的高胆红血素症动物模型,为临床研究提供实用可靠的动物模型。
- 苏瑞闫莉华代庆海刘玮申晓敏于美丽
- 关键词:动物模型血液净化
- 治疗后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中低病毒血症人群外周血淋巴细胞状态分析被引量:2
- 2023年
- 目的评估治疗后慢性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感染者中低病毒血症人群外周血T、B、NK淋巴细胞情况,为解决低病毒血症提供思路。方法回顾性收集344例治疗后慢性HBV感染者的基本情况、生化、凝血、HBV DNA、外周血淋巴细胞计数、T淋巴细胞PD1及CD28、NK淋巴细胞穿孔素及颗粒酶B等数据,分为低病毒血症(low-level viremia,LLV)组与完全病毒学应答(complete virological response,CVR)组,比较两组外周血淋巴细胞计数、T淋巴细胞PD1及CD28表达、NK淋巴细胞穿孔素及颗粒酶B表达,倾向性评分匹配分析,验证结果的准确性。结果对162例LLV者和182例CVR者进行疾病诊断、谷丙转氨酶(alanine aminotransferase,ALT)、谷草转氨酶(aspartate aminotransferase,AST)、白蛋白(albumin,ALB)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性别和年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外周血CD3^(+)、CD4^(+)、CD8^(+)T淋巴细胞计数和比例,以及CD4^(+)/CD8^(+)比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LLV组外周血CD3^(+)、CD4^(+)、CD8^(+)T淋巴细胞PD1和CD28表达高于CVR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LV组外周血CD19^(+)B淋巴细胞计数高于CVR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LLV组外周血CD19^(+)B淋巴细胞比例高于CVR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LV组外周血CD16^(+)CD56^(+)NK淋巴细胞计数及穿孔素表达低于CVR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LLV组外周血CD16^(+)CD56^(+)NK淋巴细胞比例及颗粒酶B低于CVR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倾向性评分匹配后108例LLV者和108例CVR者,基本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中,LLV组CD4^(+)T淋巴细胞比例与CD4^(+)/CD8^(+)比值高于CVR组,CD8^(+)淋巴细胞比例低于CVR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CD3^(+)、CD4^(+)、CD8^(+)T淋巴细胞PD1和CD28表达仍高于CVR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CVR组比较,LLV组外周血CD19^(+)B淋巴细胞计数及比例差异无统计学�
- 郭丽颖李晓燕苏瑞曹宇王静雷金艳李澎任玮宋涛涛贾建伟赵洁伍喜良苗静
- 关键词: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淋巴细胞
- 不同基因型慢性丙型肝炎患者的早期病毒学应答及免疫状态研究
- 2013年
- 慢性丙型肝炎(CHC)感染是引起肝硬化和肝细胞癌的主要原因之一[1].目前对CHC患者的标准治疗是聚乙二醇干扰素(PegIFN)与利巴韦林联合治疗,但只有部分患者可获得早期病毒学应答(EVR),并且仅有不到40%的患者可获得持续病毒学应答(SVR)[2].国内外指南和专家共识指出,获得EVR的患者经48周治疗可获得较高的SVR,治疗12周出现EVR可作为最终获得SVR的重要预测指标[3-4].我们对不同基因型CHC患者的EVR情况及免疫状态进行了研究,报道如下.
- 李秀梅李顺天戴晨阳徐健苏瑞曹武奎侯伟陆伟
- 关键词:早期病毒学应答基因型免疫
- RNA m6A修饰参与乙型和丙型肝炎病毒复制及相关肝癌发生机制研究进展
- 2021年
- RNA甲基化修饰是近几年表观遗传学研究的热点之一,N6-甲基腺苷(m6A)修饰是哺乳动物中RNA甲基化的最主要类型。最新研究发现RNA m6A甲基化修饰在肝炎病毒复制及相关肝癌发生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本文将对该方面最新研究进展进行综述,这将有利于为相关疾病的研究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和新的研究思路。
- 乔坤艳苏瑞蒋贝王凤梅
- 关键词:RNA肝炎病毒肝癌
- 血清HBV RNA在HBeAg阴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中的检测价值被引量:19
- 2019年
- 目的分析经恩替卡韦治疗后血清HBVDNA已降至"检测值下限"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中血清HBVRNA的水平,并探究HBVRNA水平与患者肝脏生物化学指标之间的相关性。以期为新型血清学标志物HBVRNA的临床意义奠定研究基础。方法纳入接受规范的核苷类药物抗病毒治疗12个月以上,HBeAg发生阴转,且连续6个月血清HBVDNA检测结果均为低于检测下限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107例。采用PerkinElmer公司的研发试剂检测血清中HBVRNA水平,采用罗氏Cobas检测血清中HBVDNA水平,使用HITACHI全自动生物化学分析仪检测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使用ARCHITECT化学发光分析仪检测HBsAg、HBeAg、抗-HBe、抗-HBc。用RStudio软件对HBVRNA水平与患者肝脏生物化学指标之间的相关性进行分析;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HBVRNA水平的独立影响因素。结果经恩替卡韦治疗后血清HBVDNA已降至低于检测下限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中血清HBVRNA的阳性检出率为22.43%。HBVRNA阳性组患者中HBsAg、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水平略高于HBVRNA阴性组;抗-HBc在HBVRNA阴性组中水平略高。抗-HBe在HBVRNA阴性组和阳性组中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经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抗-HBc是影响HBVRNA检测水平的独立影响因素(P=0.021)。结论经恩替卡韦治疗后血清HBVDNA已降至低于检测下限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中仍有部分患者可检出HBVRNA,而血清HBVRNA仅来源于cccDNA的直接转录,故比HBVDNA和HBsAg更能反映cccDNA水平或者活性。抗-HBc作为影响HBVRNA水平的独立影响因素,有可能联合使用作为预测抗病毒疗效的新指标。
- 蒋贝刘畅苏瑞孟超曹宇郑晓雅任文娟吕菲楠陆伟
- 关键词:HBVRNA
- 慢性乙肝合并非酒精性肝脂肪变炎症活动诊断模型
- 2022年
- 目的建立未启动抗病毒治疗的慢性乙肝(CHB)合并非酒精性肝脂肪变患者肝组织炎症活动度G≥2诊断模型,为临床抗病毒治疗、预防终末期肝病的发生提供新的思路。方法收集2015年1月—2020年12月在天津市第二人民医院首次诊断为CHB合并非酒精性肝脂肪变患者123例为合并组,同期诊断为CHB患者239例为CHB组。收集患者临床资料、病理诊断以及实验室检测数据。使用SPSS 21.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并建立合并组肝组织炎症活动度G≥2诊断模型,应用受试者操作特征曲线,评估所建模型的诊断效能。结果合并组BMI、TC、TG、LDL-C和FPG明显高于CHB组,HDL-C明显低于CHB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合并组肝组织炎症活动度G≥2以及S≥2发生率明显低于CHB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根据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构建合并组肝组织炎症活动度G≥2诊断模型,该模型曲线下面积为0.892,敏感度及特异性分别为77.78%和88.57%。结论CHB合并非酒精性肝脂肪变患者相较于CHB患者,炎症活动度和纤维化程度明显减轻;构建CHB合并非酒精性肝脂肪变患者炎症活动度G≥2诊断模型,对患者抗病毒治疗时机的选择有一定的价值。
- 蒋贝闫莉华石瑞芳苏瑞徐亮宓余强
- 关键词:慢性乙型肝炎肝组织炎症活动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