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张志玉

作品数:11 被引量:3H指数:1
供职机构:湖北医学院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11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1篇医药卫生

主题

  • 7篇白血
  • 7篇白血病
  • 5篇细胞
  • 3篇淋巴
  • 3篇骨髓
  • 3篇病理
  • 3篇病理学
  • 2篇蛋白
  • 2篇蛋白测定
  • 2篇粒细胞
  • 2篇淋巴细胞
  • 2篇慢性
  • 2篇分化
  • 2篇白血病患者
  • 2篇病患
  • 1篇形态学
  • 1篇形态学观察
  • 1篇血管
  • 1篇血管内凝血
  • 1篇血清

机构

  • 11篇湖北医学院
  • 1篇同济医科大学...

作者

  • 11篇张志玉
  • 6篇陈济民
  • 5篇陈济民
  • 3篇夏虹
  • 2篇陈婉茜
  • 2篇高清平
  • 2篇向连滨
  • 1篇姜诗琴
  • 1篇路武
  • 1篇管美英
  • 1篇叶燕青
  • 1篇唐锦治
  • 1篇王巧玲
  • 1篇陈东丰

传媒

  • 5篇湖北医学院学...
  • 1篇中华传染病杂...
  • 1篇癌症
  • 1篇国外医学(内...
  • 1篇中华血液学杂...
  • 1篇武汉医学杂志
  • 1篇骨科

年份

  • 5篇1992
  • 1篇1991
  • 4篇1990
  • 1篇1989
1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白血病患者血清β_2-微球蛋白测定的临床意义
1991年
本文用放射免疫法测定50例白血病患者的血清β_2-微球蛋白(β_2-MG)浓度.30例正常人测量值为2.02±0.38mg/L(X±S)。以>3.0mg/L 为增高界限。结果提示:白血病绝大多数病例血清β_2-MG 增高,血清β_2-MG 浓度与病情活动有关,缓解时降低,不降低者提示预后不良,同时β_2-MG 值与白细胞效相关,与骨髓幼稚细胞数无关。笔者认为血清β_2-MG 的动态检查,有助于白血病病情变化的监测。
唐佳云陈济民张志玉
关键词:白血病Β2-微球蛋白放射免疫测定
白血病、淋巴瘤患者血清β_2微球蛋白测定的临床意义
1990年
早在1968年Beaggard等从肾脏病人的尿液中发现一种分子蛋白质,其分子量为11,800dal,其电泳图位于β2带,故命名为β2微球蛋白(β2-MG)。近年来,经进一步研究,已知β2—MG系100余种氨基酸的单体多肽组成的蛋白质。起源于人体间质、上皮细胞和造血系统的正常细胞。恶性细取也能合成。它广泛存在于血清、脑脊液。
陈济民陈婉茜张志玉唐佳云
关键词:淋巴瘤患者慢粒造血系统慢性白血病骨髓像
维生素 D_3诱导白血病细胞分化研究进展
1992年
维生素 D_3(VD_3)的代谢物能诱导白血病细胞分化,其中活性最强的是1α,25二羟维生素D_3。其诱导分化活性与其结构中的1α-OH 和25-OH 有关。VD_3诱导白血病细胞分化的机理与以下因素有关:细胞内特异性受体、癌基因表达、蛋白激酶活性、细胞内 pH 值、细胞内 Ca^(?)浓度、细胞膜磷脂、VD_3在细胞内的代谢等有关。VD_3与其他诱导剂如维甲酸、干扰素等有协同作用,临床应用宜采用联合用药的方案,并监测血钙。
谢燕张志玉陈济民
关键词:白血病维生素D3细胞分化
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淋巴细胞的细胞遗传学研究
1990年
本文对50例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患者(其中慢性期43例、急变期7例)的外周血淋巴细胞姐妹染色单体互换(SCE)率及细胞动力学(CK)进行了研究,发现治疗前慢性期患者SCE率低、细胞周期延长;急变期患者SCE率明显增高、细胞周期缩短。并通过动态变化的SCE率和CK观察,对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的治疗效果,病情变化以及预后进行了评价。
高清平陈济民张志玉唐锦治陈东丰路武
关键词:白血病淋巴细胞细胞遗传学
骨髓坏死三例报告及文献复习
1992年
骨髓坏死是一组临床综合征。多由赘生性疾病引起,主要临床症状是骨痛和发热。骨髓穿刺或活检可显示出坏死的特,有助于原发病的诊断。本文就我院确诊的三例,并复习文献对其病因、临床表现、发病机制进行讨论。
平小莉陈济民张志玉夏虹
关键词:病理学骨髓病
5例M_4Eo的嗜酸性粒细胞形态学观察
1992年
观察了5例 M_4Eo 患者的 Eos 形态以及细胞化学染色,并与6例继发性 Eos 增多症患者的 Eos 作了比较。发现 M_4Eo 患者 Eos 形态学在多数项目上与后者有明显差异,细胞化学染色也与粒-单核细胞类似,其中1例可见 Auer 小体。我们认为:M_4Eo 患者体内不仅存在着粒-单核细胞系的恶性细胞克隆,其 Eos 数量以及质量也有异常。可能属髓系干细胞克隆恶性变。此外,M_4Eo 的诊断标准之一,骨髓 Eos 分类也应以非红系计算为宜。
夏虹张志玉陈济民平小莉王巧玲
关键词:白血病嗜酸细胞增多
慢性肾功能衰竭贫血机制中若干因素的探讨
1992年
检测了慢性肾功能衰(CRF)贫血患者的血清红细胞生成素(Epo)、叶酸(FA)、VitB_(12)、血清铁蛋白(SF)的浓度及外周血片的异形红细胞数结果显示:未透析 CRF 贫血患者的血清 Epo 和 FA含量比正常对照明显减少(P<0.05、0.01);VitB_(12)增高(P<0.05),少数患者的 SF 减低或可能存在溶血。说明 Epo 在 CRF 贫血机制中起重要作用。叶酸和铁的缺乏及溶血可加重贫血。
王河斌张志玉陈济民叶燕青夏虹姜诗琴陈婉茜
关键词:肾功能衰竭病理学生理学贫血
1α,25二羟维生素D_(3),13—顺式维甲酸对急性非淋巴细胞的诱导分化作用
1992年
用1a,25二羟维生素D_(3)(VD_(a)),13-顺式维甲酸(RA)诱导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ANLL)原代细胞,观察硝基蓝四氮唑还原能力、膜抗原、细胞化学及细胞形态的变化。发现VD_(3)、RA均能不同程度地诱导ANLL原代细胞分化,联合用药可降低VD_(3)用量并且能增强诱导分化作用。ANLL-M_(3)较其它各塑更易被诱导分化,而且分化更完善。白血病细胞的分化方向受诱导剂和白血病类型的双重影响。
谢燕陈济民张志玉
关键词:维甲酸白血病
流行性出血热并发弥散性血管内凝血42例分析被引量:3
1990年
对95例汽行性出血热(EHF)患者的出、凝血、抗凝血、纤溶指标进行动态检测,结果确沙并专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者42例(44.2%)。DIC患者各项实验室诊断指标异常革依次为:血小板数(BPC)100%>纤溶酶页(PL3195.2>抗凝血酶II(AT-III)90.53>凝血酶时间(TT)78.6%>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DP)71.4%>纤维蛋白原(FIG>69%>凝血酶原时间(PT)57.1%>破碎红细胞12.2%。EHF并发DIC多发生于第3~6病日,在低血压休克期发生率最高。作者认为AT-III号DIC早期诊断的重要指标,PLG对诊断DIC继发性纤溶有重要意义。此外,对EHF并发DIC的治疗提出粗浅的看法。
陈济民向连滨张志玉管美英
关键词:流行性出血热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低巨核细胞性血小板减少症(附58例报告)
1989年
低巨核细胞性血小板减少症(ATP)又称纯巨核细胞再生障碍性血小板减少症,其血液学特点是血小板减少、骨髓巨核细胞减少或缺如,而粒、红两系正常或基本正常。我院自1975~1988年共收治本症58例,现报告如下。
高清平陈济民张志玉杜兰仙
关键词:血小板减少症骨髓巨核细胞血液学特点ATP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