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陈露

作品数:5 被引量:16H指数:3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四川省科技计划项目国家科技重大专项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更多>>
相关领域:环境科学与工程生物学天文地球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4篇期刊文章
  • 1篇专利

领域

  • 2篇环境科学与工...
  • 1篇生物学
  • 1篇天文地球
  • 1篇农业科学

主题

  • 2篇坡耕地
  • 2篇紫色土
  • 2篇紫色土坡耕地
  • 2篇耕地
  • 1篇氮磷
  • 1篇氮磷营养
  • 1篇氮磷营养盐
  • 1篇冬小麦
  • 1篇冬小麦-夏玉...
  • 1篇营养盐
  • 1篇玉米
  • 1篇真空设备
  • 1篇蒸散
  • 1篇蒸散发
  • 1篇柔轮
  • 1篇水分
  • 1篇水分利用
  • 1篇水分利用效率
  • 1篇水系
  • 1篇四川盆地

机构

  • 5篇中国科学院
  • 4篇中国科学院大...
  • 1篇西南交通大学

作者

  • 5篇陈露
  • 3篇唐家良
  • 2篇王艳强
  • 2篇高美荣
  • 1篇章熙锋
  • 1篇徐鹏
  • 1篇江南
  • 1篇朱波
  • 1篇于东泉
  • 1篇陈国民
  • 1篇刘祥龙
  • 1篇肖亚平
  • 1篇张博文
  • 1篇周明华

传媒

  • 2篇山地学报
  • 1篇环境科学
  • 1篇中国生态农业...

年份

  • 1篇2025
  • 1篇2023
  • 1篇2022
  • 1篇2021
  • 1篇1998
5 条 记 录,以下是 1-5
排序方式:
四川盆地典型城市与农村河流微生物群落特征比较分析被引量:4
2022年
准确认识河流微生物群落结构特征是进行河流水质净化与修复的重要前提。已有研究大多涉及单一河流类型微生物群落结构特征及其环境影响,但对长江上游四川盆地河流微生物群落特征的调查仍较为缺乏,对城市河流与农村河流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差异特征及其环境驱动机制的认识不足。本研究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对四川盆地成都(代表城市)、盐亭(代表农村)地区两条典型河流水体和沉积物微生物群落结构特征进行比较分析,探究城市与农村地区不同污染源对于河流生态系统的影响。结果表明:(1)城市和农村两类河流水体及沉积物均以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为优势菌门。其中,城市河流水体中的变形菌显著高于农村河流水体,表明生活污水源为主的城市污水有利于该门菌群的生长繁殖。(2)变形菌中的γ-变形菌是主要的优势类群,LEfSe分析及随机森林发现γ-变形菌是城市和农村河流水体关键差异物种,表明城市污染源可导致更高的病原菌污染风险。整体而言,城市河流比农村河流具有更高的物种丰度,且存在较高的种群差异。(3)网络分析发现以农村面源污染为主的农村河流微生物群落结构相对简单,表明其受环境胁迫相对较少。(4)RDA分析结果表明氧化还原电位、硝态氮对变形菌门微生物群落结构影响显著,其对反硝化菌可能有重要影响。本研究揭示了两种类型区河流环境微生物群落结构差异特征和环境影响因子,可为构建研究区域内典型河流系统的生态恢复理论和方法提供科学依据。
李凤董晓明董志新陈露唐家良
关键词:农村河流城市河流微生物群落结构
沱江和涪江水系干支流氮磷营养盐的空间分布特征被引量:3
2023年
沱江和涪江是长江上游的重要支流,且都存在严重的水体污染问题,其中氮(N)和磷(P)为最主要污染物.通过对沱江和涪江干支流进行取样并进行水体N和P空间分布特征的分析,寻找不同空间水质差异的原因,为长江上游及其支流流域地表水污染防控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沱江水系和涪江水系均存在严重的总氮(TN)污染,劣Ⅴ类水质断面占比分别高达94%和50%,总磷(TP)污染适中,主要集中在Ⅱ类~Ⅳ类水质,但沱江水系TN和TP浓度整体上要高于涪江水系,污染程度要比涪江水系更严重;对沱江而言,干流硝态氮(NN)浓度从上游到下游呈现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氨氮(AN)浓度最大值出现在干流上游位点,中下游浓度较低,每流经一座城市后,TP浓度均明显增高,涪江干流的TN和NN浓度呈现上中下游逐渐增加的趋势;沱江和涪江水系均表现出支流TN和TP浓度大于干流的现象,且河流中的TN、TP和NN还受水体pH和水温(T)影响,可见河流N和P污染控制应重视水环境因素的影响.
李子阳周明华徐鹏陈露刘祥龙刘祥龙江南任兵江南
紫色土坡耕地农田生态系统蒸散发与水分利用效率及其影响因素被引量:9
2021年
蒸散发与水分利用效率是农田生态系统碳水循环的重要衡量指标。本研究利用涡度相关技术对紫色土坡耕地生态系统进行连续观测,获取2014—2018年碳水通量数据,分析紫色土冬小麦-夏玉米轮作下的雨养坡耕地农田生态系统蒸散发和水分利用效率变化特征及其对主要环境因子的响应规律。结果表明:紫色土坡耕地农田生态系统蒸散发日变化规律呈单峰型趋势,最大值均在14:00前后出现;一年中8月日蒸散发最高,1月最低;夏季日变化幅度最大,春季次之,冬季和秋季变化较为平缓。叶面积指数、温度为影响紫色土坡耕地蒸散发的最主要因子,其次为饱和水汽压差。水分利用效率在9:00—17:00期间基本呈先下降后回升的变化规律,冬季水分利用效率为全年最高;叶面积指数、CO_(2)通量为影响水分利用效率的主要因子,其次为温度,相对湿度、饱和水汽压差等水分条件也显著影响了水分利用效率。年际差异分析结果表明,紫色土坡耕地夏季玉米生长盛期的水分利用效率对降雨响应更为敏感,同时冬季土壤水分为冬季蒸散发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关键影响因子。未来仍需对紫色土坡耕地农田生态系统生长盛期蒸散发与水分利用效率动态进行深入研究,从而为探明当地主要作物应对春夏季季节性干旱威胁的系统性策略提供科学依据。
陈露章熙锋章熙锋高美荣王艳强
关键词:紫色土坡耕地农田生态系统冬小麦-夏玉米轮作蒸散发水分利用效率涡度相关
川中丘陵区极端气候演变及其对紫色土坡耕地作物生产的影响
2025年
全球变暖背景下极端气候事件频发,对川中丘陵区农业可持续生产构成严峻威胁。前期研究多基于低空间分辨率的NDVI数据表征植被动态,难以精准解析极端气候事件对作物生长的微观影响机制。本研究以气候敏感型--川中丘陵区紫色土坡耕地为研究对象,基于区内定位试验站的气象数据序列(1960—2022年)及主要作物冬小麦/夏玉米生产数据(2005—2022年),采用ETCCDI(Expert Team on Climate Change Detection and Indices)构建的极端气候指数体系,运用Mann-Kendall趋势检验及广义加性模型(Generalized Additive Models,GAMs),揭示20个极端气候指数演变特征及其对作物生产力的相对影响。结果表明:(1)川中丘陵区气温呈现显著增暖趋势。1960—2022年平均气温整体呈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其中1990年之后呈上升趋势,1990—2022年气温增暖率为0.20℃·(10a)^(-1)。1960—2022年极端气温暖指数呈上升趋势,冷指数基本呈下降趋势,其中热天日数、霜冻日数、日平均温差均呈极显著上升趋势(P<0.01),表明极端高低温事件发生频率与强度同步加剧。(2)年平均降水量变化趋势不显著,波动较大(P>0.05)。连续无雨日数呈极显著上升趋势(P<0.01),而其余极端降水频率类指数及降水强度类指数基本呈不显著的上升趋势,表明区域干旱化风险整体加剧。(3)作物响应存在明显种间差异。冬小麦及夏玉米生产均受连续无雨日数的显著影响,但夏玉米对极端气候指数的响应更为敏感,其中最高气温极大值、最低气温极大值及日平均温差是制约夏玉米产量的主导气温因子(P<0.05);降水频率指数、年总降水量及湿润天数则是主要极端降水影响因子(P<0.05)。(4)Hurst指数预测显示,未来极端气候事件呈现持久性特征,高温-干旱复合型灾害将成为威胁作物生产的主要风险。本研究提出的作物-气候响应机制,可为丘陵旱作农业区优化种植制度�
陈露唐家良唐家良王艳强高美荣朱波
关键词:极端气候作物生产坡耕地紫色土
密闭式谐波减速器
本装置属于一种真空设备内之减速装置,其结构是在真空腔外装有工作电机,真空腔内装有谐波发生器,中间以法兰盘与真空腔固定,在其空腔内电机输出端上装有凸轮,凸轮外装有柔轮、刚轮,中间为薄壁轴承,刚轮上装有引出轴,引出轮与真空腔...
于东泉陈国民陈露肖亚平
文献传递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