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丹 作品数:20 被引量:151 H指数:7 供职机构: 武汉大学人民医院 更多>> 发文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湖北省自然科学基金 更多>> 相关领域: 医药卫生 更多>>
中青年急性心肌梗死猝死患者血液指标特征分析 被引量:6 2015年 目的分析中青年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猝死患者的血液学指标特征。方法年龄<60岁AMI患者127例,61例猝死者为猝死组,治疗后病情稳定者66例为对照组。比较2组基本资料及入院24h内实验室检查结果。结果猝死组年龄[(54.1±4.9)岁]、肌红蛋白[(6.0±1.0)mg/L]、氨基末端脑钠肽前体含量[(8.3±1.3)ng/L]、白细胞计数[(13.0±6.3)×109/L]、谷丙转氨酶[(4.5±1.1)u/L]、血肌酐[(4.7±0.7)μmol/L]、三酰甘油[(2.0±1.4)mmol/L]、低密度脂蛋白[(2.8±1.3)mmol/L]高于对照组[年龄(50.0±7.4)岁、肌红蛋白(5.5±1.2)mg/L、氨基末端脑钠肽前体(7.3±1.6)ng/L、白细胞计数(11.8±5.1)×109/L、谷丙转氨酶(4.1±0.9)u/L、血肌酐(4.4±0.3)μmol/L、三酰甘油(1.6±0.9)mmol/L、低密度脂蛋白(2.7±0.9)mmol/L](P<0.05),男性比例(73.77%)、血红蛋白[(127.2±28.7)g/L]、血清白蛋白[(34.5±6.2)g/L]低于对照组[男性比例78.79%、血红蛋白(137.5±19.4)g/L、血清白蛋白(39.3±4.6)g/L](P<0.05)。结论年龄、性别及血液生化指标的变化可为AMI患者预后提供预测依据。 黄丹 黄鹤 肖亚丽 廖佳芬 孔彬关键词:急性心肌梗死 猝死 青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临床特点及冠状动脉病变特征分析 被引量:10 2014年 目的 分析青年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的临床特点及冠状动脉病变特征.方法 从2010年1月至2014年7月在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心内科住院诊断为AMI的患者中,选取年龄<40岁且有完整冠状动脉造影资料的AMI患者64例作为青年组,选取同期年龄>60岁且有完整冠状动脉造影资料的AMI患者236例作为老年组.统计患者基本临床资料及入院24 h内实验室检查结果、超声心动图及心电图检查,并记录患者住院期间心律失常、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及心源性猝死等主要不良反应发生率.分析2组患者临床资料、危险因素(吸烟史、饮酒史、高胆固醇血症、高血压、糖尿病、家族史)以及冠状动脉造影结果.结果 ①青年组中男性、吸烟史、饮酒史及冠心病家族史患者比例高于老年组[87.5% (56/64)比71.2% (168/236)、65.6% (42/64)比36.0%(85/236)、39.1% (25/64)比25.8%(61/236)、35.9%(23/64)比11.0%(26/236)];高血压病史、糖尿病病史及肥胖比例低于老年组[17.2% (11/64)比34.8% (82/236)、12.5%(8/64)比27.1%(64/236)、14.1% (9/64)比35.2%(83/236)](P<0.05);②青年组总胆固醇和三酰甘油水平高于老年组[(5.4 ± 1.8) mmol/L比(4.4 ±2.7) mmol/L、(2.6±1.7) mmol/L比(1.4±1.3) mmol/L];青年组中1种危险因素者比例高于老年组[32.8% (21/64)比19.5%(46/236)];无危险因素者和4种及以上危险因素者低于老年组[6.2%(4/64)比11.9%(28/236)、4.7% (3/64)比9.3%(22/236)](P<0.05);④青年组冠状动脉造影正常和单支血管病变所占比例高于老年组[9.4% (6/64)比4.2%(10/236)、70.3% (45/64)比40.7%(96/236)];罪犯血管位于左回旋支和右冠状动脉所占比例低于老年组[15.6% (10/64)比29.7%(70/236)、31.2%(20/64)比40.2%(95/236)];冠状动脉狭窄程度积分低于老年组[(9±5 童随阳 夏豪 曾彬 王欣 李磊 黄丹 王慧关键词:急性心肌梗死 青年 冠状动脉 心血管疾病死亡患者住院死亡时间与年龄性别的关系分析 被引量:7 2016年 目的分析笔者医院心血管疾病死亡的年龄、性别差异与不同住院死亡时间段的关系,为提出有效的干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收集笔者医院2012年1月1日~2015年6月30日心血管内科死亡病例资料,分析不同年龄组别和不同住院死亡时间心血管疾病死亡患者的性别、罹患疾病情况和直接死因的差异。结果笔者医院心血疾管病病死率除风湿性心脏病外,存在着明显的性别差异,即男性病死率明显大于女性,总体性别比约为1.8:1。257例心血管疾病死亡病例中,高血压(59.92%)和冠心病(52.92%)是最常见的基础疾病。心血管死亡患者中大多为3天内死亡(48.25%),且心源性猝死是心血管疾病的主要直接死因。3天内死亡患者中,男性病死率明显高于女性,性别差异在70岁以下人群中更为显著;而在〉14天的死亡患者中,性别差异在70岁及以上人群中表现更加突出。结论加强低龄男性人群和有冠心病、高血压,特别是合并糖尿病等多基础疾病的高龄男性人群的心血管疾病的预防和干预,并加大其在诊疗中重点靶器官功能的保护,同时,重点防治女性风湿性心脏病人群,可能降低心血管住院患者病死率。 肖亚莉 黄鹤 黄丹 孔彬 廖佳芬关键词:心血管疾病 性别差异 氨基末端B型利钠肽原与非糖尿病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应激性高血糖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17 2015年 目的:探讨氨基末端B型利钠肽原(NT-pro BNP)与非糖尿病急性心肌梗死(AMI)合并应激性高血糖相关性。方法:选取2012-02至2014-05在我院心内科住院诊断为非糖尿病AMI的患者327例,按空腹血糖水平分为非糖尿病AMI合并应激性高血糖组(应激组)182例和非糖尿病AMI未合并应激性高血糖组(非应激组)145例。统计患者基本临床资料及入院24 h内实验室检查、超声心动图及24小时动态心电图检查结果,并记录住院2周内心律失常、心力衰竭、心原性休克、心原性猝死等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分析NT-proBNP与非糖尿病AMI合并应激性高血糖的相关性。结果:年龄、性别、高血压史、吸烟史、饮酒史、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在应激组和非应激组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NT-proBNP、肌酸激酶MB同工酶(CK-MB)、肌红蛋白(MYO)、超敏肌钙蛋白I(ultra-TnI)、丙氨酸氨基转氨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血糖(Glu)在应激组和非应激组之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NT-pro BNP与ultra-TnI呈正相关(r2=0.811,P<0.01)。应激组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明显高于非应激组(P<0.05);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明显低于非应激组(P<0.01);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Dd)、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LVDs)明显高于非应激组(P<0.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NT-proBNP水平可以判断非糖尿病AMI合并应激性高血糖患者病情危重程度,并对近期预后做出评估。 童随阳 夏豪 王欣 李磊 王慧 黄丹关键词:急性心肌梗死 应激性高血糖 直接与择期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安全性的Meta分析 被引量:8 2014年 目的 系统评价直接与择期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安全性。方法 计算机检索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1978—2014年2月)、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1994—2014年2月)、维普数据库(1999-2014年2月)、万方数据库(1990-2014年2月)、PubMed(1990—2014年2月)、Cochrane Library(2014第2期)有关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安全性文献,同时手检纳入文献的参考文献。采用Jadad改良法制定的量表评价纳入研究的质量后,采用RevMan 5.2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 共纳入6篇文献,共590例患者。术中不良造影结果择期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中不良造影结果的发生率要低于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OR=0.19,95%CI 0.10~0.36,P〈0.01);术后主要出血:择期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主要出血的发生率与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OR=2.09,95%CI0.70~6.27,P=0.19)。术后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择期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低于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OR=0.41,95%CI 0.25~0.66,P=0.000 2)。结论 择期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安全性高,并发症少,不良事件发生率低。 黄丹 黄鹤 肖亚莉 孔彬 廖佳芬 童随阳关键词:经皮冠状动脉介入 择期手术 META分析 远程心电监测系统在心房颤动患者导管消融与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中的随访应用 被引量:6 2016年 目的采用远程心电监测系统(transtelephonic monitorsystem,1TM)进行随访比较心房颤动(房颤)患者导管消融治疗与抗心律失常药物(antiarrhythmic drugs,AAD)的治疗效果。方法从2012年6月到2014年2月,在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接受治疗的房颤患者162例,其中男92例,女70例。分为导管消融组与AAD组,并使用TTM进行随访,采用Kaplan—Meier方法分析房颤复发因随访时间进程而变化的情况。结果共人选162例房颤患者,随访期间使用TFM共收集到20946份有效心电图,9824份异常心电图中无症状发作的3229份(32.9%),8800份窦性心电图中有症状的2598份(29.5%)。阵发性房颤患者(82例)中,消融组房颤随时间复发率低于AAD组(P=0.011);在持续性房颤患者(80例)中,消融组房颤随时间复发率低于AAD组(P=0.006)。结论通过短期随访发现,对于房颤患者的窦性心律维持,导管消融要优于AAD。TTM可有效提高房颤复发检出率,可用于评估导管消融治疗房颤的临床有效性。 廖佳芬 孔彬 黄丹 肖亚莉 李奇 权大君 黄鹤关键词:心房颤动 导管消融 抗心律失常药物 卡格列净对阿霉素所致心肌细胞损伤的作用及机制研究 2025年 目的 研究卡格列净(CANA)对阿霉素(DOX)诱导的心肌细胞损伤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方法 使用1μmol/L DOX构建原代大鼠心肌细胞损伤模型,构建CANA浓度梯度(1、5、10、20和30μmol/L)与DOX共刺激后,利用CCK-8法检测心肌细胞活力,结果显示当CANA浓度为10μmol/L时细胞活力恢复最明显,后续实验CANA浓度均采用10μmol/L;将原代大鼠心肌细胞随机分为4组,分别是对照组、CANA组、DOX组、DOX+CANA组;使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乳酸脱氢酶、肌酸激酶同工酶、超氧化物歧化酶、过氧化氢酶和丙二醛含量,蛋白质印迹法检测B淋巴细胞瘤-2(Bcl-2)、Bcl-2相关X蛋白、裂解型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酶-3、蛋白激酶B和糖原合成酶激酶-3β的表达,TUNEL染色验证细胞凋亡,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检测白细胞介素-1β、白细胞介素-6、肿瘤坏死因子-α转录水平。结果 和对照组比较,DOX组心肌细胞活性显著降低,且心肌损伤标志物水平显著升高(P<0.05);细胞凋亡增加,Bcl-2相关X蛋白、裂解型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酶-3以及丙二醛水平明显升高(P<0.05),而Bcl-2水平、过氧化氢酶以及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显著降低(P<0.05);炎症反应增强,白细胞介素-1β、白细胞介素-6及肿瘤坏死因子-α转录水平显著上调(P<0.05);蛋白激酶B和糖原合成酶激酶-3β表达被明显抑制(P<0.05)。与DOX组比较,DOX+CANA组心肌细胞活性明显增加,且心肌损伤标志物水平降低(P<0.05);细胞凋亡减少,Bcl-2相关X蛋白、裂解型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酶-3以及丙二醛水平明显下降(P<0.05),而Bcl-2水平、过氧化氢酶以及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显著增加(P<0.05);炎症反应减弱,白细胞介素-1β、白细胞介素-6及肿瘤坏死因子-α转录水平明显下调(P<0.05);蛋白激酶B和糖原合成酶激酶-3β表达水平显著升高(P<0.05)。结论 CANA可通过抑制氧化应激、减轻炎症反应、抑制细胞凋亡以� 沈鐲钰 黄丹 赵淑红 马振国关键词:阿霉素 炎症 凋亡 氧化应激 蛋白激酶B 胺碘酮预防心脏外科术后房颤有效性和安全性的Meta分析 被引量:4 2015年 目的系统评价胺碘酮预防心脏外科术后心房颤动(房颤)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计算机检索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1978~2014.07)、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1994~2014.07)、维普数据库(1999~2014.07)、万方数据库(1990~2014.07)、Pub Med(1990~2014.07)、Cochrane Library(2014第07期)。按纳入排除标准由两名研究者独立进行筛选,并提取资料,采用改良的JADAD量表评价纳入研究的质量后,采用Rev Man 5.2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18篇文献,均为随机对照研究,总共1964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与安慰剂(对照组)相比,胺碘酮(试验组)降低心脏外科术后房颤发生率(RR=1.46,95%CI:1.36~1.57,P〈0.00001),而安全性无统计学差异(RR=1.16,95%CI:0.89~1.50,P=0.27)。亚组分析显示,胺碘酮不同给药方式和不同首次给药时间均对心脏外科术后房颤有效性无明显影响,与总有效性一致。结论与安慰剂相比,胺碘酮可以有效地降低心脏外科术后房颤的发生率,安全性无明显差异。 黄丹 黄鹤 王志强 贺王伟 刘万里 梅阳 童随阳关键词:心房颤动 胺碘酮 心脏术后 阿替普酶联合替罗非班在急性心肌梗死中的溶栓有效性与安全性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7 2015年 目的 探讨阿替普酶联合替罗非班在急性心肌梗死(AMI)中的溶栓有效性与安全性.方法 选取2011年1月~2014年6月在笔者医院心内科住院诊断急性心肌梗死的患者175例,将其随机分为阿替普酶联合替罗非班组(联合组)91例和阿替普酶组(单药组)84例.统计患者基本临床资料、入院24h内实验室检查结果、超声心动图及24h动态心电图检查,并记录住院期间心律失常、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心源性猝死等主要不良反应发生率.分析两组溶栓再通率、住院期间急性期病死率和不良事件发生率.结果 联合组溶栓治疗后30、60、90及120min的总再通率均高于单药组相应时间段的总再通率(P<0.05),联合组不良事件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出血并发症的发生率比较在,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阿替普酶联合替罗非班在急性心肌梗死治疗中的溶栓再通率高于单用阿替普酶,并能有效降低不良事件发生率,且与单用阿替普酶相比不增加出血并发症的发生率,值得在临床应用和推广. 童随阳 夏豪 王欣 李磊 王慧 黄丹关键词:阿替普酶 替罗非班 急性心肌梗死 有效性 安全性 重组人脑利钠肽对中国人群急性心衰患者疗效和安全性的Meta分析 被引量:20 2015年 目的:评价重组人脑利钠肽(rhBNP)对中国人群急性心衰患者的疗效和安全性,为临床实践和研究提供参考和依据。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Web of Knowledge,VIP,CNKI和万方数据库。手工检索所有纳入文献的相关参考文献,筛选有关rhBNP治疗中国人群急性心衰患者的随机对照试验,在符合纳入与排除标准的文献中提取数据,采用RevMan5.2版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纳入20篇文献,包括1 739名患者,其中rhBNP组(实验组)865例,常规治疗组(对照组)874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提高左室射血分数rhBNP组优于对照组(WMD=7.82,95%CI:7.04-8.60)、降低左室舒张末期容积rhBNP组优于对照组(WMD=-1.54,95%CI:-2.41--0.66)、降低NT-proBNP水平比较rhBNP组优于常规治疗组(WMD=-839.75,95%CI:-1 264.87--414.62)、心功能改善有效率rhBNP组优于对照组(OR=4.42,95%CI:3.25-6.02)、不良反应发生率rhBNP组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OR=0.63,95%CI:0.38-1.06)。发表偏倚及敏感性分析提示纳入的研究无明显发表偏倚,稳定性较好。结论:与常规治疗相比,rhBNP对于中国人群急性心衰患者的心功能等级与预后均有明显的改善作用,且无明显不良反应。 廖佳芬 孔彬 王磊 胡河 梅阳 刘万里 黄丹 肖亚莉 黄鹤关键词:重组人脑利钠肽 急性心衰 随机对照试验 META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