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路安庆

作品数:15 被引量:57H指数:4
供职机构:甘肃省人民医院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轻工技术与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11篇期刊文章
  • 3篇专利
  • 1篇科技成果

领域

  • 13篇医药卫生
  • 1篇轻工技术与工...

主题

  • 5篇影像
  • 3篇影像学
  • 3篇颅脑
  • 2篇颅脑损伤
  • 2篇脑损伤
  • 2篇胶质
  • 2篇胶质瘤
  • 2篇CT
  • 2篇病理
  • 1篇动力学变化
  • 1篇断指
  • 1篇断指再植
  • 1篇血管
  • 1篇血管病
  • 1篇血流
  • 1篇血流动力学
  • 1篇血流动力学变...
  • 1篇引流
  • 1篇引流装置
  • 1篇应激性

机构

  • 15篇甘肃省人民医...
  • 2篇天水市第一人...
  • 2篇白银市第一人...
  • 2篇白银市妇幼保...
  • 1篇四川大学华西...

作者

  • 15篇路安庆
  • 6篇陈莉军
  • 4篇陈天立
  • 3篇梁金
  • 2篇张继学
  • 2篇霍宏志
  • 2篇周东春
  • 2篇胡开泰
  • 2篇王冰
  • 1篇葛力
  • 1篇水新富
  • 1篇王治民
  • 1篇刘荣波
  • 1篇赵雪梅
  • 1篇崔兰兰
  • 1篇毛泽庆
  • 1篇何秀梅
  • 1篇周祖邦
  • 1篇徐香玖
  • 1篇陈合成

传媒

  • 5篇甘肃医药
  • 2篇卫生职业教育
  • 1篇中国中医药科...
  • 1篇中国临床神经...
  • 1篇中华神经外科...
  • 1篇兰州大学学报...

年份

  • 1篇2025
  • 1篇2024
  • 3篇2023
  • 1篇2022
  • 1篇2019
  • 2篇2013
  • 2篇2012
  • 4篇2009
15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脑脊液鼻漏术前影像学漏口定位的临床研究被引量:3
2009年
目的:研究脑脊液鼻漏术前影像学漏口定位的方法,并探讨依据影像学检查的结果选择相应的手术方式以提高手术治疗效果的可行性。方法:32例行手术治疗的脑脊液鼻漏病例术前均行高分辨率CT(HRCT)与MR脑池造影术(MRC)检查,并根据检查结果选择相应的手术方式,并对照手术结果分析HRCT、MRC和结合两种检查方法后的术前鼻漏漏口定位的特异性和准确性。同时,根据术后随访结果分析影像学漏口定位指导下手术治疗的效果。结果:HRCT、MRC术前脑脊液鼻漏漏口定位的准确度分别为82%和84%,结合两种检查结果的准确率为95%;同时经统计学分析,HRCT、MRC和结合两者的术前脑脊液鼻漏漏口定位与手术漏口探察结果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术后随访27例,发现术前行HRCT、MRC检查鼻漏漏口定位,并根据检查结果选择相应的手术方式、指导术中的漏口修补,能够提高手术治疗成功率。结论:HRCT与MRC两者结合能够较准确的进行脑脊液鼻漏漏口定位,采用HRCT与MRC二者结合作为术前漏口定位手段,并根据检查结果选择相应的手术方式、指导术中的漏口探察与修补,能够提高手术治疗的成功率。
路安庆陈莉军霍宏志梁金陈天立
关键词:脑脊液鼻漏高分辨率CT手术治疗
脑血管病患者支架治疗前后血流动力学变化研究
柴尔青刘若彬周祖邦水新富路安庆陈合成何秀梅葛力
脑血管病具有高发病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的特征,由于颈内动脉起始部或者大脑中动脉M1段或者椎动脉起始部狭窄引起的供血不足约占缺血性脑血管病的80%。本课题通过颈部血管彩超及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Color Doppler ...
关键词:
关键词:脑血管病血流动力学变化
闭合复位经皮穿针内固定术治疗小儿肱骨髁上骨折36例被引量:11
2009年
目的:探讨经皮穿针固定治疗小儿肱骨髁上骨折的方法及效果。方法:在C型臂透视下采用手法复位经皮交叉克氏针固定治疗儿童肱骨髁上骨折36例。结果:36例随访6~48个月,平均18.6个月。骨折全部愈合,无针孔感染,无Volkman挛缩、肘内翻畸形,无继发尺神经损伤,无术后骨折再移位。优30例,良5例,全组优良率为97.2%。结论:C型臂引导下经皮内固定术是治疗小儿肱骨髁上骨折首选方法,具有对关节周围软组织影响小,防止局部粘连导致关节强直,以及创伤小,住院周期短等优点。
王冰胡开泰路安庆张继学
关键词:小儿肱骨髁上骨折闭合复位经皮穿针
人脑胶质瘤组织中ERCC1、ARL2表达水平与患者病理特征、预后的关系
2025年
目的探讨人脑胶质瘤(BG)组织中核苷酸切除修复交叉互补基因1(ERCC1)、ADP核糖基化样因子2(ARL2)表达水平与患者病理特征、预后的关系。方法选取2019年8月至2022年8月期间甘肃省人民医院收治的122例BG患者,将手术过程中取得的BG肿瘤组织标本纳入BG组(n=122),将同期因颅脑外伤而获取的正常脑组织标本纳入对照组(n=60)。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ERCC1、ARL2在脑组织中的表达情况;通过χ2检验分析ERCC1、ARL2表达与BG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采用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探讨BG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结果BG组ERCC1、ARL2的阳性表达率为69.67%、66.39%,高于对照组的28.33%、25.00%(P<0.05)。低分化BG患者的ERCC1阳性表达率、ARL2阳性表达率高于中/高分化患者(P<0.05)。122例BG患者出院后连续随访2年,59例存活,总生存率为48.36%(59/122)。中/高分化、ERCC1阴性、ARL2阴性患者的2年总生存率分别高于低分化、ERCC1阳性、ARL2阳性患者(P均<0.05)。低分化(HR=2.368,95%CI:1.442~3.888)、ERCC1阳性(HR=2.824,95%CI:1.634~4.879)、ARL2阳性(HR=3.370,95%CI:1.902~5.973)是BG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ERCC1、ARL2在BG患者脑组织中呈高表达,分化程度越低其表达水平越高,且ERCC1、ARL2与患者术后生存期有一定关联性。
陈恒三郭超王虎魏祎金明于向阳黄铭周东春尚银武路安庆
关键词:人脑胶质瘤预后
淋巴管瘤的CT影像学特征与临床病理分析被引量:11
2012年
目的探讨淋巴管瘤的CT影像学特征及临床意义。方法经手术病理证实且影像资料完整的淋巴管瘤58例,男31例,女27例,均行CT平扫,其中39例行CT平扫及增强检查。回顾性分析不同部位的CT影像学与临床表现,并与手术、病理结果对照。结果淋巴管瘤好发部位依次是疏松间隙、体表软组织、内脏器官。颈-胸间隙23例,腹部间隙17例,关节间隙2例,体表软组织10例,脾4例,肝1例,肾上腺1例,其中影像上表现为单囊23例、多房囊21例、囊实性5例及海绵样9例,单囊及多房囊多见。5例囊实性表现均见于腹部间隙,海绵样表现5例见于体表软组织。58例中病变伴周围血管增粗19例,淋巴结肿大11例,合并出血9例,囊壁钙化2例,破裂1例。39例增强扫描病理有5例轻中度强化。结论不同部位淋巴管瘤的CT影像学表现具有特征性,能为临床治疗提供重要指导。
崔兰兰刘荣波徐香玖王治民毛泽庆路安庆
关键词:淋巴管瘤体层摄影术病理
130例断指再植治疗体会被引量:8
2009年
目的探讨影响断指再植成活的因素。方法对130例断指再植适应证的选择、手术方法、术后的治疗及管理进行分析。结果130例184指再植成活176指,成活率95.65%,手指的功能恢复令人满意。结论正确选择适应证、严格的无创操作、精确的小血管吻合技术、及时处理血管危象是断指再植成活率提高的关键。
王冰胡开泰魏玉峰路安庆张继学
关键词:断指再植成活率
一种挂耳式耳塞结构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挂耳式耳塞结构,涉及医疗器械技术领域,包括第一固定片、第二固定片及两个隔音塞;第一固定片的顶端固定连接有第一耳挂,第二固定片的顶端固定连接有第二耳挂;第一固定片、第二固定片一侧的中部均固定连接有卡接头...
陈莉军路安庆
颅脑损伤去骨板减压术中急性脑膨出的危险因素被引量:11
2019年
目的探讨颅脑损伤去骨板减压术中急性脑膨出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2月至2017年4去骨板减压术治疗的288例颅脑损伤的临床资料。结果术中发生急性脑膨出120例,未发生脑膨出168。膨出组病死率(53.33%,64/120)明显高于未膨出组(21.43%,36/168;P<0.01)。膨出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86.67%)明显高于未膨出组(23.81%;P<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40岁、脑干损伤、术前脑疝、迟发性颅内血肿、弥漫性脑肿胀、手术远隔部位颅骨骨折及术前颅内压>60 mmHg是颅脑损伤去骨板减压术中急性脑膨出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颅脑损伤去骨板减压术中发生急性脑膨出,增加病死率、并发症发生率,影响术中急性脑膨出的因素很多,临床应针对性进行预防。
陈恒三路安庆黄铭尚银武魏祎陈天立
关键词:颅脑损伤急性脑膨出
一种颅脑托式充气引流装置
本发明是一种颅脑托式充气引流装置,包括引流管,引流管头端的侧壁上设有引流侧孔,引流管的头端用于伸入侧脑室进行引流,引流管的尾端形成引流出口;引流管的头端折弯成“L”字形,折弯后靠近头端部分的形成引流管前段,靠近尾端部分形...
黄铭 黄涛 蒲应香路安庆 蒲克俊 于向阳周东春 王虎 曲菲
颅脑损伤合并应激性溃疡的防治被引量:3
2009年
目的:探讨颅脑损伤后应激性溃疡的预防措施及其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196例颅脑损伤后应激性溃疡的病例,在治疗原发伤病基础上,采用止血、制酸、保护胃粘膜等对症处理,同时应用阿托品治疗8例;胃镜下治疗3例;胃次全切除术2例。结果:本组病例中,治愈172例,缓解15例,无效3例,死亡6例,其中阿托品治愈6例;胃镜下治愈2例;胃次全切除术治愈1例。结论:预防和治疗的重点是消除颅脑损伤病灶和保护胃粘膜,常规处理方案效果满意,简单、经济且安全有效,但必要时应及时使用特殊治疗手段,以迅速控制病情。
路安庆陈莉军霍宏志梁金陈天立
关键词:颅脑损伤应激性溃疡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