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秀丽 作品数:20 被引量:45 H指数:4 供职机构: 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更多>> 发文基金: 辽宁省科技厅资助项目 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更多>> 相关领域: 医药卫生 更多>>
骨髓转移癌20例临床分析 被引量:6 2003年 姜凤 孙秀丽 方美云 王一 袁玲关键词:骨髓转移癌 急性白血病细胞端粒酶活性与细胞周期的关系 2003年 本研究探讨急性白血病细胞端粒酶活性与细胞周期的关系。采用聚合酶链反应 酶联免疫吸附法 (PCR ELISA)检测了 14 8例急性白血病病人和 36例正常对照的细胞端粒酶活性 ,其中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 (ANLL) 92例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ALL) 5 6例 ;同时对 16例急性白血病患者和 4例正常对照用流式细胞术测定了细胞周期。结果发现 :①急性白血病患者细胞的端粒酶阳性率为 71.6 % (10 6 14 8) ,显著高于对照组 5 .6 % (2 36 ) ,其中复发组患者端粒酶阳性率为 88.9% (32 36 ) ,初治组 81.3% (6 1 75 ) ,二者显著高于完全缓解组 35 .1% (13 37) ,P <0 .0 5。ANLL 92例 ,端粒酶阳性率为 71.7% (6 6 92 ) ,ALL 5 6例 ,端粒酶阳性率为 71.4 % (40 5 6 ) ,二者之间无显著性差异。②端粒酶阳性组与阴性组细胞周期各期细胞数无显著性差异。结论 :端粒酶激活在急性白血病中极为普遍 ,且端粒酶阳性率的高低与急性白血病病期相关 ,它可能是急性白血病发展过程中白血病细胞增殖旺盛的分子标志。端粒酶活性的表达与各期细胞数无明显相关 ,提示端粒酶活性的表达还受其它生物学因素的调控。 方美云 王一 张华 孙秀丽 孙晶 张建民 彭洪菊 孙光 姜风关键词:急性白血病 端粒酶 细胞周期 端粒、Bcl-2、P53对急性白血病患者端粒酶活性的调节 被引量:5 2002年 方美云 张健民 王一 彭洪菊 孙光 关敬范 姜风 孙秀丽 孙晶 张华关键词:端粒 BCL-2 P53 急性白血病 端粒酶活性 骨髓坏死5例报道并文献复习 2010年 目的 :探讨骨髓坏死临床诊治及预后情况.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5至2007年我院收治5例骨髓坏死(BMN)患者诊治经过.结果:BMN原发病4例为恶性疾病,1例为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症(甲状旁腺腺瘤),4例恶性病患者短期死亡,而甲状旁腺腺瘤患者术后造血恢复,至今无病生存.结论 :BMN的发生多与恶性疾病相关,全身骨痛、发热及进行性贫血为其典型临床表现,骨髓形态学为确诊主要依据,原发病治疗情况是其主要预后因素. 贾治林 姜凤 孙秀丽 彭洪菊 孙光 方美云关键词:骨髓坏死 血液肿瘤 骨髓转移癌 蒽环类药物相关心脏毒性的早期评价与预防 被引量:4 2021年 蒽环类(anthracycline,ANTH)药物包括阿霉素、柔红霉素、阿柔比星等,是淋巴瘤、急性白血病和部分实体肿瘤的化疗基石药物,在带来确切疗效的同时,也带来了许多副反应,其中尤以ANTH相关心肌毒性成为制约其临床适应性的重要原因(表1)[1],即使在累积剂量低于安全剂量时,仍存在无症状心功能不全及充血性心力衰竭的风险,因而评价早期隐匿性心脏毒性的发生及寻找预防措施成为近年来国内外关注的重点。 孙方方 张艳丽 孙秀丽 刘莹 夏云龙关键词:蒽环类 心脏毒性 药物 免疫分型用于68例急性白血病的分型 被引量:8 2006年 为了评价免疫分型在急性白血病(AL)分型中的科学意义,应用形态学分型、直接免疫荧光标记流式细胞仪检测免疫分型对68例AL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形态学与免疫学检查符合率为94.1%,有4例形态学误诊被免疫分型纠正;髓系中较特异抗原为CD13、CD33,AML-M3多为CD34低表达,HLA-DR阴性,AML-M4、M5易有CD14表达,髓系中易见淋系相关抗原表达,常见为CD7;淋系中亦可合并髓系抗原表达。结论:免疫分型可提高AL的诊断分型准确性,特殊类型AL如急性未分化性白血病(AUL)、AML-M等的诊断必须依赖免疫分型。 孙秀丽 方美云 姜凤 荆源关键词:急性白血病 形态学 免疫分型 免疫表型 心脏淀粉样变合并急性脑梗死后的抗凝治疗一例 2022年 心脏淀粉样变(cardiac amyloidosis, CA)是指错误折叠的淀粉样蛋白沉积浸润于心脏各个部位,进而引起心肌病、心力衰竭、心脏瓣膜病、各种类型的心律失常的一类疾病。常见的CA为免疫球蛋白轻链(AL)型和转甲状腺素蛋白淀粉样变性型,病情进展迅速,中位生存期短,预后差,病死率高。然而,在CA诊疗过程中,心房血栓的高发生率易被忽视,CA患者的脑梗死风险可能被严重低估。 殷梁青青 张艳丽 孙秀丽 田迪 刘莹关键词:淀粉样变性 心肌疾病 心脏瓣膜疾病 达比加群 系统性红斑狼疮的相关血液学异常 被引量:6 2005年 孙秀丽 方美云 姜凤 荆源关键词:血液学试验 初诊慢性髓性白血病患者接受酪氨酸激酶抑制剂治疗现状分析:国内多中心、回顾性真实世界研究 被引量:2 2024年 目的回顾性分析国内初诊慢性髓性白血病(CML)患者接受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KI)治疗现状。方法回顾性收集来自中国27个省市自治区共77个中心自2006年1月至2022年12月期间确诊、年龄≥18岁、确诊后6个月内接受伊马替尼、尼洛替尼、达沙替尼或氟马替尼作为一线治疗且资料相对完整的CML慢性期(CP)和加速期(AP)病例。分析一线TKI选择、目前用药现状、药物转换及原因,接受TKI治疗反应、结局及其影响因素。结果研究最终纳入6893例接受伊马替尼(4906例,71.2%)、尼洛替尼(1157例,16.8%)、达沙替尼(298例,4.3%)或氟马替尼(532例,7.2%)作为一线治疗的成人CML-CP(6453例,93.6%)和AP(440例,6.4%)患者。所有患者中位随访43(IQR 22~75)个月,共1581例(22.9%)患者由于耐药(1055例,15.3%)、不耐受(248例,3.6%)、为追求更好疗效(168例,2.4%)、经济或其他原因(110例,1.6%)换药。AP患者换药比例显著高于CP患者(44.1%对21.5%,P<0.001),且因耐药而转换治疗的比例也显著更高(75.3%对66.1%,P=0.011)。多因素分析显示,男性、低HGB浓度及ELTS评分中/高危组与CP患者较低的细胞遗传学、分子学反应获得率及较差的结局均相关,高WBC、一线接受第二代TKI治疗与较高的治疗反应获得率相关,初诊时携带Ph+附加染色体异常(ACA)与较差的无进展生存(PFS)相关,而Sokal评分中/高危组仅与较低的完全细胞遗传学反应、主要分子学反应获得率和较差的PFS相关;较低的HGB浓度和较大的脾脏与AP患者较低的细胞遗传学和分子学反应获得率相关,一线接受第二代TKI治疗与较高的治疗反应获得率相关,较低的PLT、较高的原始细胞比例和初诊时携带Ph+ACA与较差的无转化生存相关,初诊时携带Ph+ACA与较差的总生存相关。结论目前,绝大多数的初诊CP或AP CML患者可长期获益于TKI治疗,获得较好的治疗反应及生存结局。 张小帅 刘兵城 杜新 张龑莉 许娜 刘晓力 黎纬明 林海 梁蓉 陈春燕 黄健 杨云帆 朱焕玲 潘崚 王晓冬 李国辉 刘卓刚 张延清 刘振芳 胡建达 刘春水 李菲 杨威 孟力 韩艳秋 林丽娥 赵震宇 涂传清 郑彩凤 白炎亮 周泽平 陈苏宁 仇惠英 杨莉洁 孙秀丽 孙慧 周励 刘泽林 王淡瑜 郭健欣 庞丽萍 曾庆曙 索晓慧 张伟华 郑媛君 江倩关键词:多中心 晚期复发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的诊治及克隆分析1例 2025年 患者男性,67岁。2013年3月因“颈部及腋下淋巴结肿大”就诊于当地医院。行左侧腋窝肿物切除术,免疫组织化学示:Ki-67为50%(+),CD20、CD79a及CD21为阳性。骨髓细胞学示:淋巴瘤细胞侵犯骨髓。当时诊断为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iffuse large B cell lymphoma,DLBCL)Ⅳ期。规律行利妥昔单抗、环磷酰胺、吡柔比星、长春新碱和泼尼松(R-CTOP)方案共化疗6个疗程达完全缓解(complele response,CR),遂停止治疗。 张晏毓 莫光泉 赵德婉 孙秀丽关键词:晚期复发 细胞淋巴瘤 克隆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