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军利 作品数:16 被引量:60 H指数:4 供职机构: 广西医科大学 更多>> 相关领域: 医药卫生 文化科学 更多>>
托吡酯滴定联合文拉法辛治疗慢性偏头痛伴广泛性焦虑障碍的临床疗效及托吡酯有效剂量研究 被引量:29 2021年 背景慢性偏头痛易合并焦虑抑郁障碍,我国偏头痛防治指南未明确慢性偏头痛伴广泛性焦虑障碍的治疗方案。临床医生根据个人经验或者本医院现有药物选择慢性偏头痛伴广泛性焦虑障碍的治疗方案,且国内无相关大样本研究报道。目的探讨托吡酯滴定疗法联合文拉法辛治疗慢性偏头痛伴广泛性焦虑障碍患者的临床疗效、安全性及托吡酯有效剂量。方法选取2018年6月-2020年2月于广西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就诊的慢性偏头痛伴广泛性焦虑障碍患者158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托吡酯组79例和托吡酯联合文拉法辛组79例。两组均给予托吡酯片治疗,托吡酯联合文拉法辛组在此基础上给予盐酸文拉法辛缓释胶囊治疗,均治疗6个月。分别评定治疗前及治疗3、6个月两组患者头痛发作天数、头痛严重程度视觉模拟评分(VAS)、特异性生活质量问卷(MSQ V2.1)评分、头痛影响测定-6(HIT-6)评分、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评分、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评分和药物不良反应。结果最终完成6个月治疗及随访患者共125例:托吡酯组65例,托吡酯联合文拉法辛组60例。治疗时间与治疗方法无交互作用(P>0.05),治疗时间、治疗方法在头痛发作天数、VAS、HIT-6评分和PSQI评分上主效应显著(P<0.05);治疗3个月两组患者头痛发作天数、VAS、HIT-6评分和PSQI评分均少于同组治疗前(P<0.05);治疗6个月托吡酯组头痛发作天数、PSQI评分少于同组治疗3个月,托吡酯联合文拉法辛组头痛发作天数、VAS、HIT-6评分和PSQI评分少于同组治疗3个月(P<0.05);治疗6个月托吡酯联合文拉法辛组头痛发作天数、VAS、HIT-6评分少于托吡酯组(P<0.05)。治疗时间与治疗方法无交互作用(P>0.05),治疗时间、治疗方法在MSQ V2.1功能限制、功能丧失、情感功能评分及总分上主效应显著(P<0.05);治疗3个月两组患者MSQ V2.1功能限制、功能丧失、� 梁军利 陆梦如 梁津瑜 蒋玲 赵丽君关键词:偏头痛 焦虑 托吡酯 文拉法辛 临床孤立综合征转归多发性硬化的生物标志物分析 被引量:1 2023年 目的探讨临床孤立综合征(CIS)患者急性期血清及脑脊液(CSF)生物标志物水平对转归为多发性硬化(MS)的预测价值。方法纳入2018年1月至2020年11月作者医院收治的急性期CIS患者74例,其中女性54例,男性20例,平均年龄(31.64±8.42)岁。同时纳入30例神经系统非炎性疾病(NIND)患者作为对照组。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UHPLC-MS/MS)或ELISA法检测患者免疫治疗前血清维生素D〔25(OH)D2、25(OH)D3〕、维生素D受体(VDR)水平,并检测血清和CSF Th17细胞相关因子〔血清白细胞介素(IL)-6、IL-17A、IL-21、IL-22、IL-23、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的水平。对CIS患者进行随访,记录其转归为MS的情况。比较CIS及NIND患者、转归及未转归CIS患者,以及MS患者转归前后细胞因子水平的差异。结果随访时间6~42个月,中位数为25个月,失访3例,43例CIS患者转归为MS。与NIND组相比,CIS组患者血清维生素D、VDR、IL-6以及血清和CSF TGF-β水平均降低(P<0.05),血清和CSF IL-17A、IL-21、IL-22、IL-23水平增高(P<0.05)。转归为MS的CIS患者治疗前CSF IL-17A、IL-23水平较未转归患者高升(P<0.05)。转归为MS的CIS患者血清和CSF中IL-17A、IL-23水平较转归前增高,血清TGF-β水平降低,IL-6水平增高,CSF中TGF-β水平升高(均P<0.05)。相关性分析显示CIS患者扩展残疾状况量表评分与血清IL-17A和IL-21水平呈负相关(r=-0.247;r=-0.256;均P<0.05),血清维生素D、VDR与血清和CSF Th17细胞相关因子无相关性(均P>0.05)。结论CSF IL-17A和IL-23增高可能是预测CIS转归为MS的生物标志物。 梁叶源 张滢 丘小慧 唐玉兰 梁军利关键词:临床孤立综合征 多发性硬化 维生素D TH17细胞 文献阅读研讨课在神经病学专业型硕士研究生规范化培训中的作用 被引量:3 2021年 临床医学专业型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采用“双轨合一”的政策后,广西医科大学神经病学专业型硕士研究生培养中纳入文献阅读研讨课,这项新举措在培养学生临床研读文献能力、科研能力、临床实践能力方面深得带教医生好评。该培训模式能更好地实现对神经病学专业型硕士研究生规范化培训目标,所有学员均通过了全国结业考试并达到四证合一,毕业前发表的论文数量显著高于未纳入文献阅读研讨课的上届学员。 梁军利 张健关键词:神经病学 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 桡动脉入路神经教学探索——大语言模型在混合教学中的应用 2024年 本研究旨在探索桡动脉入路神经介入的教学实践方法,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临床技能。采用了大语言模型建立学习数据库,结合理论教学、模拟操作和临床实习3个环节混合式教学模式,对桡动脉入路神经介入的教学内容和方法进行了研究和实践。这种混合式教学模式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临床技能。学生在理论学习中的理解和掌握程度明显提高,模拟操作的技能也得到了显著提升。在临床实习中,学员的临床决策能力和沟通能力也有了显著提高。综上所述,桡动脉入路神经介入教学实践对于提高学员的技能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梅育嘉 梁军利关键词:神经介入 人工智能 经桡动脉入路右侧大脑中动脉支架成形术可行性分析 被引量:1 2023年 本研究探讨经桡动脉入路(Transradial Approach, TRA)右侧大脑中动脉支架成形术的可行性、安全性和手术技巧。实验按照随机数表法将符合大脑中动脉支架成形术纳入标准的急性脑梗死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给予经TRA右侧大脑中动脉支架成形术,对照组给予经股动脉入路(Transfemoral Approach, TFA)右侧大脑中动脉支架成形术,对比分析2组患者导引导管到位情况、支架置入成功率、路径差异相关并发症、手术操作时间、射线投射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和手术费用。结果显示,观察组导引导管到位成功率为93.10%(27/29),对照组导引导管到位成功率100%,2组患者支架置入成功率均较高,路径差异相关并发症较低,手术操作时间、射线投射时间和手术费用相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基于主动脉弓型的亚组分析,观察组Ⅲ型主动脉弓患者手术操作时间(min)、射线投射时间(min)均短于对照组(73.8±15.3 vs 89.5±14.4;22.1±5.5 vs 28.4±8.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0.192,P=0.000;t=0.117,P=0.000)。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患者术后住院天数明显减少(2.8±0.6 vs 4.2±0.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0.230,P=0.002)。因此,经TRA右侧大脑中动脉支架成形术成功率高,对于Ⅲ型主动脉弓患者采用该项方案能减少手术时间和射线投射时间,且术后住院天数少,可行性好。 梁军利 姚鑫 陆梦如 唐健 李何鹏 何嫣倪 罗杰峰关键词:股动脉入路 脑梗死 大脑中动脉 维生素D与性激素及其受体对男性临床孤立综合征复发的预测价值 2023年 目的探讨维生素D、性激素及其受体对男性临床孤立综合征(CIS)患者发病及转归的预测价值。方法将40例男性CIS患者纳入CIS组,将年龄和长期居住地相匹配的30例健康体检者纳入对照组(HC组),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检测所纳入者和首次复发为多发性硬化患者(MS组)外周血维生素D水平[1,25(OH)2D2和1,25(OH)2D3],电化学发光法检测外周血睾酮(T)、孕酮(P)、雌二醇(E2)水平,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雌激素受体(ERα、ERβ)、雄激素受体(AR)及淋巴细胞上清液中维生素D受体(VDR)水平。结果中位随访31.5个月后发现,29例(72.5%)CIS患者转归为多发性硬化。与未复发的CIS患者相比,转归为多发性硬化的患者发病年龄小,易出现寡克隆区带阳性。与HC组比较,CIS组维生素D水平降低(P<0.05)。CIS患者转归为多发性硬化时,血清中E2、ERα和ERβ水平较复发前升高,T及AR水平下降(P<0.05)。相关性分析显示CIS患者外周血维生素D、性激素及其受体水平与临床扩展致残量表(EDSS)评分均无相关性。结论发病年龄小、寡克隆区带阳性的男性CIS患者易转归为多发性硬化。维生素D水平降低可能与男性CIS发病相关。维生素D、性激素及其受体在CIS转归为多发性硬化中无预测价值。 梁军利 张滢 梁叶源 丘小慧 梁津瑜 唐玉兰关键词:临床孤立综合征 维生素D 多发性硬化 雌二醇 睾酮 颗粒蛋白前体和神经丝轻链蛋白及维生素D对临床孤立综合征转归的预测价值 2025年 目的探讨颗粒蛋白前体(progranulin,PGRN)、神经丝轻链蛋白(neurofilament light chain,NfL)和维生素D及其受体(vitamin D receptor,VDR)在临床孤立综合征(clinically isolated syndrome,CIS)患者发病及转归中的预测价值。方法收集2017年12月至2021年12月作者医院收治的96例CIS患者,其中男33例,女63例,年龄(33.13±8.86)岁;另收集性别、年龄和长期居住地与CIS患者相匹配的神经系统非炎症疾病(non-inflammatory neurological disease,NIND)患者30例为对照组,其中男11例,女19例,年龄(31.17±5.78)岁。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法(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检测纳入者和首次转归为多发性硬化(multiple sclerosis,MS)患者的血清和脑脊液PGRN、NfL水平,淋巴细胞上清液中VDR水平。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检测外周血上清液中维生素D水平[维生素D水平=25(OH)D2水平+25(OH)D_(3)水平]。对CIS患者进行每个月电话随访1次,3个月门诊随访1次,监测血常规、肝肾功能,如出现临床转归,行头和脊髓MRI检查。结果随访时间12~38个月,中位数为24个月。57例CIS患者转归为MS(59.38%)。与NIND组比较,CIS患者血清和脑脊液PGRN水平(血清:t=-2.746,P=0.007;脑脊液:t=-17.822,P=0.000)、NfL水平(血清:t=-17.627,P=0.000;脑脊液:t=-13.543,P=0.000)升高,血清25(OH)D_(3)(t=22.512,P=0.000)和VDR水平(t=12.315,P=0.000)降低。与未转归CIS患者相比较,转归MS的患者NfL基线水平(血清:t=25.052,P=0.000;脑脊液:t=8.362,P=0.000)增高,血清25(OH)D_(3)基线水平降低(t=-4.323,P=0.000);与转归MS前比较,转归MS后患者脑脊液PGRN水平升高(t=-5.909,P=0.000),血清维生素D(t=5.265,P=0.000)、25(OH)D_(3)水平(t=5.204,P=0.000)降低,血清和脑脊液NfL水平升高(血:t=-17.229,P=0.000;脑脊液:t=-8.949,P=0.000)。ROC分析显示,CIS患者外周血25(OH)D_(3)水平低于12.58 ng/mL、脑脊液NfL水平低于1383 pg/mL易转归为MS。结论CIS患者存在神经轴突损伤。PGRN尚不能预测CIS� 梁军利 陆梦如 丘小慧 梁津瑜 韦云飞关键词:维生素D 临床孤立综合征 多发性硬化 加巴喷丁联合西酞普兰滴定治疗慢性偏头痛伴广泛性焦虑障碍临床疗效分析 被引量:10 2021年 目的:探讨加巴喷丁联合西酞普兰对慢性偏头痛(CM)伴广泛性焦虑障碍患者的临床疗效、安全性及两药的有效剂量。方法: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210例慢性偏头痛患者纳入加巴喷丁联合西酞普兰组(治疗组)105例和托吡酯联合西酞普兰组(对照组)105例,均治疗6个月。分别记录2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3,6个月后每月发作天数、偏头痛严重程度视觉模拟评分(VAS)、偏头痛特异性生活质量问卷(MSQ V2.1)、头痛影响测定-6(HIT-6)、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评分和药物不良反应。结果:持续治疗6个月,2组患者头痛发作天数、VAS、HIT-6、PSQI、MSQ V2.1评分均下降,治疗组患者头痛天数下降更显著,对照组患者MSQ V2.1总评分下降更显著(均P<0.05)。2组患者有效率差异无显著性(P>0.05)。加巴喷丁(1.2 g·d^(-1))或者托吡酯(100 mg·d^(-1))联合西酞普兰(10 mg·d^(-1))是理想的治疗CM伴广泛性焦虑障碍的药物剂量。2组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均较低(P>0.05)。结论:加巴喷丁(1.2 g·d^(-1))联合西酞普兰(10 mg·d^(-1))能显著减少CM伴广泛性焦虑障碍患者偏头痛发作天数,降低偏头痛患者疼痛程度,改善睡眠,提高生活质量,不良反应小,疗效不劣于托吡酯联合西酞普兰治疗方案。 梁军利 唐士婷 梁津瑜 赵丽君关键词:慢性偏头痛 焦虑症 西酞普兰 加巴喷丁 托吡酯 IFN-β1a对多发性硬化树突状细胞分泌的细胞因子影响的研究 目的:探索缓解复发型多发性硬化(RRMS)患者外周血单核细胞诱导的树突状细胞(DC)分泌的部分细胞因子水平;从分子水平分析DC及其分泌的细胞因子在MS免疫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探讨IFN-β1a对患者DC分泌的部分细胞因子的... 梁军利关键词:多发性硬化 细胞因子 致炎作用 文献传递 1,25(OH)2D3抑制Th17途径对中枢神经系统脱髓鞘疾病的调节作用 被引量:2 2020年 1,25-双羟维生素D3[1,25(OH)2D3]是维生素D3主要代谢产物,其与细胞内的维生素D受体(VDR)结合发挥生物学效应。1,25(OH)2D3主要调节钙磷水平,具有免疫调节功能,能抑制多种自身免疫性疾病。但免疫调节机制复杂,目前的研究结论不一致。本文从1,25(OH)2D3抑制Th17细胞相关细胞因子途径探讨其对中枢神经系统脱髓鞘疾病的免疫调节作用。 梁军利 韦云飞关键词:TH17细胞 中枢神经系统脱髓鞘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