龚佩佩
- 作品数:31 被引量:155H指数:8
- 供职机构:南通大学附属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南通市科技计划项目黎介寿院士肠道屏障研究专项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历史地理文化科学化学工程更多>>
- 活化的MSK1在大鼠脑损伤后的表达及其意义
- 目的研究有丝分裂及应激活化蛋白激酶1(mitogen- and stress-activated protein kinase-1,MSK1)在脑损伤后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旨在寻找与TBI病理发展密切相关的蛋白质,并对其...
- 龚佩佩施炜夏亮聂德康陈建
- 关键词:脑损伤凋亡增殖
- 文献传递
- 凝血酶原复合物联合纤维蛋白原在颅脑损伤早期治疗中的效果
- 2025年
- 目的探讨凝血酶原复合物(PCC)联合纤维蛋白原(Fib)在颅脑损伤早期治疗中的效果。方法122例颅脑损伤患者分为两组。在接受标准化颅脑损伤治疗的基础上,B组(55例)给予PCC联合Fib治疗,A组(67例)给予等体积生理盐水作为对照。分析两组临床资料,治疗前及治疗后1d检测两组凝血指标,比较两组开颅手术患者比例、红细胞输注量、死亡率和神经外科ICU停留时间。损伤后28d评估GOS评分。结果治疗后1d,B组纤维蛋白降解产物、Plt、凝血酶原时间和APTT均低于A组(P<0.05)。A组与B组开颅手术患者比例、红细胞输注量和死亡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A组比较,B组神经外科ICU停留时间缩短,GOS评分和预后良好率升高(P<0.05)。结论在标准化颅脑损伤治疗的基础上,颅脑损伤早期联合应用PCC和Fib能有效改善患者凝血功能,优化临床预后,且安全性良好。
- 杨玉琴赵旭东刘佳佳薛建华龚佩佩杨洋
- 关键词:颅脑损伤凝血酶原复合物纤维蛋白原凝血功能
- 高血压脑出血患者CT血管造影成像特点与脑内血肿的关系研究被引量:12
- 2019年
- 目的探究高血压脑出血(HCH)患者CT血管造影(CTA)成像特点与脑内血肿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8月至2018年11月在江苏省如皋市人民医院诊治的120例HCH患者,均在入院后立即开展CTA检查。观察统计患者的影像学点征情况、血肿量增加情况,并分析二者之间的相关性。结果通过对患者的48 h CTA随访,发现血肿扩大48例,非血肿扩大72例。血肿扩大患者的点征阳性率明显高于非血肿扩大患者[87. 5%(42/48)比5. 6%(4/7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1. 812,P <0. 001)。点征阳性患者的血肿增加量明显大于点征阴性患者[(15. 6±2. 3) ml比(2. 9±1. 3) ml],血肿扩大患者的血肿增加量明显大于非血肿扩大患者[(14. 7±2. 3) ml比(2. 8±1. 0) m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33. 579、34. 247,均P <0. 001)。Spearman相关性分析显示,患者血肿增加量与点征阳性率呈正相关(r=1. 362,P <0. 001)。结论 HCH患者的CTA影像学中的点征表现与血肿扩大情况呈现明显相关,针对此类患者,应及时进行干预,预防再出血以及血肿扩大。
- 吴美平孙蓉肖建云龚佩佩
- 关键词:高血压脑出血CT血管造影脑内血肿
- 基于NIHSS评分的干预模式对重型颅脑损伤术后患者的影响被引量:37
- 2020年
- 目的探讨基于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的干预模式对重型颅脑损伤术后患者的影响。方法选择2017年5月~2019年5月南通大学附属医院(以下简称“我院”)收治的行常规干预的重型颅脑损伤术后患者47例作为对照组,选择2017年11月~2018年11月我院收治的行基于NIHSS评分干预的重型颅脑损伤术后患者47例作为观察组。比较两组干预前后NIHSS评分、巴氏指数(Barthel)评分、生活质量评分、并发症发生率情况。结果两组干预后NIHSS评分均显著低于干预前,Barthel指数评分均显著高于干预前(P<0.05);观察组干预后NIHSS评分低于对照组,Barthel指数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干预后生理功能、生理职能、躯体疼痛、活力、心理、社会功能、情感职能、总体健康评分均高于干预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且观察组干预后各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并发症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基于NIHSS评分的干预模式应用于重型颅脑损伤术后患者可减轻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改善日常生活能力和生活质量,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值得推广。
- 汤锦丽顾艳费雅雅龚佩佩
- 关键词:重型颅脑损伤日常生活能力生活质量
- ADP核糖基转移酶3在脑损伤过程中的表达及意义
- 目的:本课题建立SD大鼠急性脑损伤模型,研究ART3分子在脑外伤过程中的表达变化及其在此变化过程中的生理及病理意义,旨在发现与脑外伤相关的分子,从而从分子基因水平分析评估脑外伤患者的病情及预后,对临床治疗脑外伤提供相应的...
- 龚佩佩施炜陈露
- 血小板裂解液联合骨髓干细胞治疗对大鼠膝关节滑膜组织TRAF6、Gal-3 mRNA及蛋白的影响被引量:1
- 2022年
- 目的探讨血小板裂解液联合骨髓干细胞治疗对大鼠膝关节滑膜组织肿瘤坏死因子受体相关因子6(TRAF6)、Gal-3 mRNA及蛋白的影响。方法60只5~6周龄Sprague Dawley大鼠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3组:对照组、RA组、联合治疗组,每组各20只。对照组仅用0.9%氯化钠溶液处理作为实验对照,RA组采用胶原诱导建立大鼠RA模型,联合治疗组在RA大鼠的基础上在关节腔施用300μL的血小板裂解液,每周3次,并在大鼠尾静脉移植1×10^(7)个骨间充质干细胞(BMSCs),每周1次,持续5周。通过蛋白印迹分析大鼠膝关节滑膜组织TRAF6、Gal-3蛋白和破骨细胞生成相关蛋白的表达。通过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分析大鼠膝关节滑膜组织TRAF6、Gal-3以及促炎因子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IL)-6、IL-8、COX2和基质金属蛋白酶-13(MMP-13)的mRNA表达。通过影像学检查和病理分析对大鼠膝关节炎症指数进行分析。通过显微CT图像对大鼠膝关节骨特异性进行分析。结果第1周,RA组炎症指数较对照组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RA组与联合治疗组炎症指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第3周、第5周,RA组炎症指数较对照组升高,联合治疗组炎症指数较对照组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相比,RA组TRAF6、Gal-3蛋白和mRNA表达、Tb.Sp值、OSCAR和TRAP蛋白表达以及TNF-α、IL-6、IL-8、COX2和MMP-13的mRNA表达均显著增加,Tb.Th和Tb.N值以及OSX和CoL1A1蛋白表达较则显著减少,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与RA组相比,联合治疗组以上指标变化趋势均与上述相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小板裂解液联合骨髓干细胞治疗可下调大鼠膝关节滑膜组织中TRAF6、Gal-3 mRNA及蛋白的表达,改善RA大鼠关节炎症和骨损伤,TRAF6和Gal-3可作为RA的潜在治疗靶点。
- 施凯兵张小飞周振宇龚佩佩
- 关键词:血小板裂解液骨髓干细胞肿瘤坏死因子受体相关因子6GAL-3
- CRS-R结合脑电功率谱模型在脊髓电刺激治疗慢性意识障碍患者中的临床应用
- 2025年
- 目的:探讨慢性意识障碍(prolonged disorders of consciousness,pDOC)患者在脊髓电刺激(spinal cord stimulation,SCS)治疗后意识恢复的电生理和行为学证据,并验证脑电功率谱(峰频率)ABCD模型在pDOC患者接受SCS手术前疗效预测和术后评估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前瞻性纳入2024年6月—2025年2月收治的14例pDOC患者,采用双阶段评估设计:术前完善昏迷恢复量表-修订版(coma recovery scale-revised,CRS-R)评估及脑电功率谱(峰频率)ABCD分型,均行短时程SCS治疗,术后1个月再次接受上述评估。通过配对t检验比较手术前后CRS-R评分变化,同步分析脑电功率谱(峰频率)ABCD分型动态演变。结果:术前评估中脑电功率谱(峰频率)ABCD模型分组为B型及以上患者,术后1个月CRS-R较术前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P<0.01)。术前CRS-R评估为微小意识状态(minimally conscious state,MCS),ABCD模型分组为B型患者,术后1个月CRS-R改善优于植物状态(vegetative state,VS)、A型患者。结论:SCS能有效改善pDOC患者的意识水平,基于脑电功能谱特征的ABCD模型不仅能量化评估术后意识恢复程度,还可提供可靠的术前决策支持。
- 许淑慧余亚楠陈煊锋蒿玉兴倪兰春龚佩佩
- 关键词:脊髓电刺激
- 一种可调节的神经内镜冲洗装置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可调节的神经内镜冲洗装置,包括透光镜、内镜管、固定装置、连接块、液压缸、装置外壳、连接头、把手等;本实用新型具有结构合理简单、生产成本低、安装方便,功能齐全,通过设置的生理盐水筒中生理盐水与水箱中温水...
- 龚佩佩施炜陈建沈剑虹徐希德
- 文献传递
- 移动CT在神经外科重症监护病房应用中的特点分析被引量:8
- 2016年
- 目的:探讨移动CT在神经重症监护病房患者诊治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对比分析2015年6月—2016年5月南通大学附属医院神经外科重症监护420例患者经移动CT(860次)和放射科常规CT(650次)扫描的影像学图像、检查相关并发症、检查时间及所需工作人员量等指标,分析移动CT床旁扫描在神经外科重症监护病房的临床应用优势。结果:应用移动CT进行床旁CT扫描操作简单安全,无需转运患者,影像图像清晰满意。移动CT组单次扫描所需工作人员3人,平均耗时(5.68±0.56)min,其中转运途中平均耗时(2.25±0.33)min,3人累积总耗时(17.05±1.82)min;而常规CT单次扫描所需工作人员5人,单次平均耗时(21.55±2.20)min,其中转运途中平均耗时(15.76±1.58)min,5人累积耗时(107.80±2.22)min。移动CT组患者转运或扫描过程中出现并发症及操作失误率明显低于常规CT组。结论:对于神经外科重症监护的危重患者,移动CT检查明显降低了患者搬运过程中的风险,减少了医务人员的工作量。
- 龚佩佩姚麒刘倩倩施金龙施炜陈建
- 关键词:并发症
- 神经内镜技术在桥脑小脑角区(CPA)肿瘤性病变微创手术中的应用
- 目的:探讨神经内镜技术在桥脑小脑角区(Cerebellopontine Angle Aere,CPA)肿瘤性病变微创手术临床应用的可行性及技术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近期我科对20例CPA区肿瘤(其中,听神经瘤6例,脑膜瘤...
- 陈建施炜徐希德龚佩佩蒋锐
- 关键词:肿瘤性病变桥脑小脑角区神经内镜微创手术CP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