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榕康 作品数:13 被引量:66 H指数:5 供职机构: 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 更多>> 发文基金: 广州市科技计划项目 广东省科技计划工业攻关项目 广东省重大科技专项 更多>> 相关领域: 医药卫生 更多>>
结直肠癌腹膜转移相关恶性肠梗阻的治疗 2025年 恶性肠梗阻是结直肠癌腹膜转移常见的临床晚期症状之一,其病理生理机制涉及肿瘤的局部浸润和压迫、腹腔散在结节形成所致肠管粘连、腹腔炎性反应以及神经调节紊乱等多种因素。传统的治疗方法一般以手术为主,但结直肠癌腹膜转移相关恶性肠梗阻患者可表现为多节段梗阻,症状复杂多样,常合并腹腔多发转移,甚至伴有恶病质,往往难以进行手术治疗,是目前结直肠外科领域的一大治疗难题。近年来,结直肠癌腹膜转移的诊治不断取得新的进展和突破,癌性肠梗阻的治疗也开始受到广泛关注。因此,在总结分析结直肠癌腹膜转移相关恶性肠梗阻临床特点的基础上,总结分析目前包括非手术和手术治疗的常规治疗策略,并对新治疗策略的研发和应用进行了探索。 褚自强 黄榕康 秦秀森 王辉关键词:结直肠肿瘤 腹膜转移 恶性肠梗阻 结直肠癌腹膜转移腹腔药物治疗的研究进展 2025年 腹膜转移是结直肠癌患者中常见的远处转移形式,受多种分子机制及肿瘤微环境调控,预后较差。由于血液-腹膜屏障的存在,全身给药只有少量药物进入腹腔,对腹膜转移患者疗效有限。腹腔给药因可直接作用于肿瘤微环境,保持局部药物高浓度且降低系统性毒性,显示出显著的治疗优势。腹腔内化疗尤其是腹腔热灌注化疗,已成为临床治疗腹膜转移的重要策略。在选择化疗药物及药物组合时,需综合考虑药物的药代动力学、有效性、安全性等,以优化疗效。此外,腹腔的独特微环境为生物治疗策略,包括抗毒素、疫苗、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等的应用提供了新的治疗途径。同时,加压腹腔气溶胶化疗及新型药物制剂的应用也可潜在提高疗效,为患者带来新的治疗选择,并有望改善患者预后。本文将综述腹膜屏障特征、腹腔药物转运、腹腔内化疗、腹腔内生物治疗等方面内容及进展,以期为结直肠癌腹膜转移精准治疗提供理论参考。 黄小艳 谢静文 秦秀森 张远欣 罗瑞 胡华斌 胡华斌 王怀明 叶俊文 黄榕康 王怀明 黎小妍关键词:结直肠肿瘤 腹膜转移 腹腔内化疗 新辅助放化疗联合腹腔镜治疗中低位直肠癌的短期疗效Meta分析 被引量:17 2014年 目的评价新辅助放化疗联合腹腔镜治疗中低位直肠癌的有效性和可行性。方法利用PubMed、Web of knowledge、Ovid Lww等英文数据库,全面检索新辅助放化疗联合腹腔镜与单独腹腔镜手术治疗中低位直肠癌的英文随机对照试验和回顾性分析文献,利用RevMan5.2软件对2种治疗方法的有效性和可行性进行Meta分析。结果最终纳入7篇英文文献共1015例患者(新辅助治疗组472例,单独腹腔镜组543例),6篇文献为回顾性分析,1篇为前瞻性非随机实验。新辅助治疗组手术时间较长,术中切除淋巴结数目较少,中转开腹率、术中出血、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吻合口瘘发生率、切口感染及术后住院时间,两组相比较,差异无显著性。结论行新辅助放化疗的中低位直肠癌患者应用腹腔镜治疗,短期疗效是安全、有效的,但仍需大量随机对照试验及远期随访观察的支持。 胡民辉 黄榕康 赵日升 王辉 夏杰关键词:新辅助放化疗 腹腔镜 直肠癌 META分析 原发性腹膜后脂肪肉瘤的发病机制及综合治疗 被引量:5 2020年 目的了解原发性腹膜后脂肪肉瘤(PRLPS)的发病机制及综合治疗的研究进展,以期为临床医生诊疗提供依据。方法复习近年来关于PRLPS的病理分型、发病机制以及包括手术、放疗、化疗及分子靶向治疗在内的综合治疗研究进展的相关文献并加以综述。结果 PRLPS病理分型分为高分化、去分化、黏液样或圆细胞型、多形型及混合型5种。分子学发病机制主要是基因表达的变化,如MDM2与相关基因的协同作用、c-myc基因表达异常、Prune-nm23-H1机制、miRNA异常表达及FUS-CHOP融合基因的异常蛋白质产物调节肿瘤的生长。PRLRS的治疗包括肿瘤根治切除术、扩大切除术、姑息性切除术,辅之以放化疗以及分子靶向治疗。结论 PRLPS是一种复发率极高、较罕见的恶性肿瘤,但早期诊疗比较困难。随着对PRLPS分子机制的进一步研究,其治疗方式已转变为以手术切除治疗为主、辅以放化疗及分子靶向治疗的综合治疗方式。 李创坤 周晓 凌家瑜 曾展涛 黄榕康 王辉关键词:腹膜后脂肪肉瘤 发病机制 疝外科材料学百年发展及未来展望 被引量:9 2018年 腹股沟疝是一种腹壁缺损性疾病。一百多年来,外科医生一直尝试各种方式来修复缺损。传统的疝修补术破坏正常的解剖结构,术后复发率高。随后外科医生开始尝试使用补片来进行缺损修复,从最初用银丝、钽、不锈钢等粗糙金属材料来填补缺损,到尼龙、玻璃纤维、硅橡胶等非金属材料,再到聚丙烯、聚酯、膨化聚四氟乙烯等人工合成高分子不可吸收材料;从聚乙醇酸等合成可吸收材料到生物来源的脱细胞细胞外基质。然而,这些补片仍旧不能满足临床上患者多样化的需求。由此诞生了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性质材料构成的多功能复合补片,并衍生出各类复合补片、干细胞涂层补片、3D补片、微观结构补片等新型补片。疝的修复方式则由传统疝修补术进化为无张力疝修补术及腹腔镜下疝修补术。外科医生致力于寻找理想化的补片,达到完美修复缺损的目的,同时考虑术后并发症、患者生活质量、远期疗效等问题。面对种类繁多的修补材料,外科医生的选择比较盲目,尚无可参考的标准来决定哪种补片适用于患者。为此,我们梳理了不同类型补片的发展演变,总结疝修补材料一百多年来的发展进程,并就补片的未来发展提出展望,以期对临床疝补片的选择提供参考。 过文泰 胡民辉 黄榕康 王辉关键词:疝修补术 补片材料 双面不对称补片在腹壁组织缺损修复中的应用 2024年 无张力补片修补术是腹壁缺损的首选治疗方式。然而,与单纯的腹股沟疝等腹壁缺损相比,创伤、腹壁肠造口或肿瘤切除手术等因素导致的复杂型腹壁缺损近年来日益增多,对修补材料的性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现有商用补片在临床实践中仍面临许多亟需解决的瓶颈问题,如感染、腹腔内粘连、愈合缓慢、补片移位等,难以实现缺损组织的高效修复。本文就现有商业补片和新型双面不对称高分子补片材料进行总结和阐述并对软组织修复材料领域可能面临的挑战、机遇以及未来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欧阳阳 于洋 熊闻轩 王辉 黄榕康关键词:腹壁缺损 补片 复合材料 腹腔内化疗在结直肠癌腹膜转移中的应用 被引量:1 2024年 腹膜转移是结直肠癌常见的转移部位之一,且预后差。结直肠癌腹膜转移的核心治疗策略是以肿瘤细胞减灭术及全身系统化疗为主,腹腔内化疗为辅的综合治疗技术。作为治疗的重要补充,腹腔内化疗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其模式主要有腹腔内热灌注化疗、新辅助腹腔内化疗联合全身化疗、术后早期腹腔内化疗、术后序贯腹腔内化疗、常温腹腔内化疗及加压气溶胶腹腔内化疗等。目前需要进一步研究结直肠癌腹膜转移的机制,选择有效的腹腔内化疗药物及用药时机、给药模式,探索序贯腹腔内化疗的可行性,进行有价值的基础和临床研究,从而推动腹腔内化疗的规范化开展。本文将综述腹腔内化疗的起源发展、治疗方式及其在结直肠癌腹膜转移中的应用现状和前景。 叶俊文 胡华斌 罗瑞 王怀明 黄榕康 初丽丽 王辉关键词:腹腔内化疗 结直肠肿瘤 腹膜转移 造口周围坏疽性脓皮病的临床特点及护理体会 被引量:2 2019年 目的总结造口周围坏疽性脓皮病(PPG)的临床特点及护理体会.方法回顾性纳入2014年6月至2018月6月在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诊治的7例PPG患者并进行随访,随访时间截止为2019年6月30日.总结PPG患者的临床表现、基础疾病、治疗及转归.结果7例PPG患者,男性4例,女性3例;中位发病年龄36.0(23.0,37.0)岁.7例患者的基础疾病分别是克罗恩病(4例)、白塞病(2例)和外伤后直肠肛管损伤(1例).6例PPG发生在回肠造口,1例在结肠造口.中位疼痛评分为2.0(1.5,2.5)分;发病时间与造口手术时间间隔为7 d^60个月,中位间隔时间为30.0(13.5,922.5)d.7例患者均接受局部护理,根据湿性愈合原理处理创面,隔离粪水,每日或隔日换药;4例克罗恩病和2例白塞病采用免疫抑制剂和(或)激素治疗.PPG愈合时间为22 d^13个月,中位愈合时间为60.0(22.0,330.0)d.结论PPG多与基础疾病共存,愈合时间长.局部护理和针对原发病的药物治疗对创面的愈合有积极作用. 叶新梅 何丹丹 梁伟文 何兰珍 张至英 陈瑰婷 赵洁 刘让 黄榕康关键词:克罗恩病 护理经验 直肠癌保括约肌手术患者预防性回肠造口延迟回纳的危险因素 被引量:9 2019年 目的探讨直肠癌术后预防性回肠造口延迟回纳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4年12月期间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行预防性回肠造口关闭的130例直肠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造口回纳时间分为延迟回纳组72例(≥120 d)和正常回纳组58例(<120 d)。结果 130例患者的肠造口回纳时间为39~692 d,中位数为132 d。多因素分析结果提示,术后辅助化疗(OR=14.106,P=0.002)、肿瘤距肛缘的距离(OR=0.019,P=0.002)及术后吻合口漏(OR=32.440,P=0.001)是延迟回纳的独立危险因素,术后辅助化疗及发生吻合口漏患者的回纳时间延长,随肿瘤距肛缘的距离缩短,回纳时间延长。结论直肠癌术后辅助化疗、肿瘤距肛缘的距离短和术后发生吻合口漏会延迟预防性回肠造口的关闭时间。 丘素语 胡民辉 过文泰 黄榕康 王辉关键词:直肠癌 直肠癌保留括约肌术后预防性回肠造口回纳术后并发症的危险因素分析 被引量:17 2016年 目的 分析直肠癌保留括约肌手术后行预防性回肠造口回纳术后相关并发症的危险因素。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的方法,纳入2014年1月1日至2014年12月31日期间在我院行预防性回肠造口回纳术的直肠癌患者。结果 根据纳入和排除标准,本研究最终纳入符合入组条件的行预防性回肠造口回纳术的直肠癌患者130例,回肠造口回纳的间隔时间为39~692 d,中位时间为132 d。有35例患者术后发生并发症,包括腹泻23例,切口感染9例,肠梗阻6例,肛周湿疹4例。经单因素分析结果提示,肿瘤距肛缘距离〈5 cm(P=0.010)、术后行辅助化疗(P=0.002)及回肠造口回纳的间隔时间长(P=0.025)与预防性回肠造口回纳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有关;进一步行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提示,回肠造口回纳的间隔时间(OR=1.006,P=0.021)是预防性回肠造口回纳术后并发症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直肠癌保留括约肌手术后行预防性回肠造口的延迟回纳可能会增加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黄榕康 何丹丹 赵洁 周文彬 李洋 叶新梅关键词:直肠癌 术后并发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