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赵日升

作品数:8 被引量:49H指数:3
供职机构: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广东省重大科技专项湖南省卫生厅科研基金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8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8篇医药卫生

主题

  • 5篇直肠
  • 3篇直肠癌
  • 3篇结直肠
  • 3篇META分析
  • 3篇肠癌
  • 2篇动物
  • 2篇直肠肿瘤
  • 2篇手术
  • 2篇腔内
  • 2篇肿瘤
  • 2篇细菌纤维
  • 2篇细菌纤维素
  • 2篇结直肠肿瘤
  • 2篇聚丙烯
  • 2篇化疗
  • 2篇放化疗
  • 2篇丙烯
  • 2篇肠梗阻
  • 2篇肠肿瘤
  • 1篇低位直肠

机构

  • 8篇中山大学附属...
  • 2篇华南理工大学
  • 1篇中山大学

作者

  • 8篇赵日升
  • 7篇王辉
  • 3篇胡民辉
  • 3篇汪建平
  • 3篇黄美近
  • 2篇朱勇军
  • 2篇王磊
  • 2篇黄榕康
  • 1篇彭慧
  • 1篇李立风
  • 1篇陈典克
  • 1篇李伟
  • 1篇陈双
  • 1篇詹海英
  • 1篇曾青秀
  • 1篇曹桂芳
  • 1篇陈绚瑜
  • 1篇陈学武
  • 1篇赵洁

传媒

  • 1篇中华胃肠外科...
  • 1篇中国临床医生...
  • 1篇腹部外科
  • 1篇广州医学院学...
  • 1篇中国医刊
  • 1篇岭南现代临床...
  • 1篇中华生物医学...
  • 1篇中华疝和腹壁...

年份

  • 1篇2016
  • 2篇2014
  • 1篇2013
  • 4篇2012
8 条 记 录,以下是 1-8
排序方式:
结直肠癌细胞外黏液成分的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分析被引量:3
2014年
目的研究细胞外黏液成分在结直肠癌中的临床病理差异及对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3月至2010年3月收治的207例结直肠癌患者的临床病理数据。按照病理诊断分为黏液腺癌组(A组:局灶性黏液性腺癌62例;B组:黏液腺癌53例)和无黏液腺癌组(C组:低分化腺癌22例;D组:高中分化腺癌70例)。应用IBMSPSS Statistics软件,分析各组临床病理特点及生存情况。结果黏液腺癌组与无黏液腺癌组在肿瘤部位、肿瘤最大径、T分期及TNM分期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A组与B组相比,在性别、肿瘤最大径、T分期及N分期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四个亚组的年龄、癌胚抗原(CEA)阳性率、肿瘤部位、肿瘤最大径、T分期、N分期、TNM分期、脉管癌栓及神经浸润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匹配相同TNM分期条件下,黏液腺癌组和无黏液腺癌组相比,以及四个亚组相比,3年无瘤生存率及3年总生存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结直肠腺癌细胞外黏液成分的有无以及多寡在临床病理特征上表现出一定的差异,但不是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
彭慧侯煜杰黄美近林子盈赵日升汪建平
关键词:结直肠肿瘤病理学预后
缓解性支架治疗无法治愈性结直肠癌肠梗阻的分析被引量:1
2012年
目的评价缓解性支架治疗无法治愈性结直肠癌肠梗阻的安全性与有效性。方法利用CENTRAL、PubMed、EMBASE、Medline、Ovid LWW英文数据库和CMB、CNKI、万方中文数据库,全面检索缓解性支架与手术相比治疗无法治愈性结直肠癌肠梗阻相关的中英文随机对照试验和同顾性分析,利用Rev-Man5.1软件对缓解性支架组与手术组安全性、有效性相关指标进行Meta分析。结果最终纳入9篇(共615例患者),与手术组相比,缓解性支架组短期病死率降低;总并发症差异无显著性,其中短期并发症降低,长期并发症增加;造瘘率降低。结论缓解性支架治疗无法治愈性结直肠癌肠梗阻短期的安全性与有效性均高于手术,但长期生存率和生活质量尚存争议。
赵日升王辉陈学武王磊黄美近汪建平
关键词:结直肠癌梗阻手术META分析
新辅助放化疗联合腹腔镜治疗中低位直肠癌的短期疗效Meta分析被引量:17
2014年
目的评价新辅助放化疗联合腹腔镜治疗中低位直肠癌的有效性和可行性。方法利用PubMed、Web of knowledge、Ovid Lww等英文数据库,全面检索新辅助放化疗联合腹腔镜与单独腹腔镜手术治疗中低位直肠癌的英文随机对照试验和回顾性分析文献,利用RevMan5.2软件对2种治疗方法的有效性和可行性进行Meta分析。结果最终纳入7篇英文文献共1015例患者(新辅助治疗组472例,单独腹腔镜组543例),6篇文献为回顾性分析,1篇为前瞻性非随机实验。新辅助治疗组手术时间较长,术中切除淋巴结数目较少,中转开腹率、术中出血、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吻合口瘘发生率、切口感染及术后住院时间,两组相比较,差异无显著性。结论行新辅助放化疗的中低位直肠癌患者应用腹腔镜治疗,短期疗效是安全、有效的,但仍需大量随机对照试验及远期随访观察的支持。
胡民辉黄榕康赵日升王辉夏杰
关键词:新辅助放化疗腹腔镜直肠癌META分析
腔内超声对直肠癌术前放化疗后再分期诊断准确性的Meta分析被引量:2
2012年
目的评价腔内超声对直肠癌术前放化疗后再分期诊断的准确性。方法利用PubMed、EMbase、OVID和WOK数据库,全面检索腔内超声对直肠癌术前放化疗后再分期相关的英文文献,利用SAS和MetaDiSc软件对腔内超声对直肠癌术前放化疗后再分期的敏感性和特异性进行meta分析。结果最终纳入11篇,共651例患者。腔内超声对直肠癌术前放化疗后T3-4分期诊断的敏感性为87.6%(70.9%,95.4%),特异性为66.4%(47.2%,81.4%),诊断比数比(DOR)为17.81(4.03,78.79);对淋巴结阳性诊断的敏感性和特异性,以及DOR分别为49.8%(40.1%,59.5%),78.7%(69.5%,85.7%)和3.96(2.44,6.44)。结论超声对于直肠癌术前放化疗后再分期仍然存在挑战。对于T0-2期的直肠癌,为避免过度扩大切除范围,可以先使用腔内超声对直肠癌进行再分期。不过结果提示部分T0-2期会被过度分期为T3-4期。超声对于直肠癌术前放化疗后的淋巴结的判断不佳。
陈绚瑜赵日升王辉詹海英曾青秀曹桂芳李伟
关键词:腔内超声直肠癌放化疗META分析
术前腔内支架与急诊手术治疗左半结肠和直肠癌肠梗阻的安全性与有效性Meta分析被引量:21
2012年
目的评价术前腔内支架治疗左半结肠和直肠癌肠梗阻的安全性与有效性。方法利用CENTRAL、PubMed、EMBASE、Medline、OvidLww等英文数据库和CMB、CNKI、万方等中文数据库.全面检索术前腔内支架与急诊手术治疗左半结肠和直肠癌肠梗阻的比较研究的中英文随机对照试验和回顾性分析文献.利用RevMan5.1软件对两种治疗方法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指标进行Meta分析。结果最终纳入14篇文献共1083例患者,其中随机对照研究5篇,回顾性分析9篇。与急诊手术相比,术前腔内支架组围手术期死亡率(RR:O.52;95%CI:0.30-0.93。P〈0.05)和总并发症发生率降低(RR=0.46,95%U:0.31-0.70,P〈0.01),手术切除率提高(RR:1.90,95%U:1.33-2.70,P〈0.01),手术时间(MD=-59.77,95%CI:-87.51-32.04.P〈0.01)和术后排气时间缩短(MD=一10.78,95%CI:-16.67-4.90,P〈0.01):两种方法的永久造瘘率和住院时间的差异则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术前腔内支架治疗左半结肠和直肠癌肠梗阻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均优于急诊手术。
赵日升王辉王磊黄美近陈典克汪建平
关键词:结直肠肿瘤肠梗阻急诊手术
新型聚偏二氟乙烯复合疝补片在动物模型中的应用评价被引量:1
2013年
目的:比较进口和国产新型聚偏二氟乙烯(PVDF)复合补片与传统聚丙烯(PP)补片在动物模型中的抗粘连特性。方法:将96只Wistar成年雌性大鼠随机平均分成空白组、聚丙烯组(PP组)、国产化新型PVDF复合补片组(国新组)和进口新型PVDF复合补片组(进新组),每组各24只。每组再随机分成2个亚组,分别于植入后14、90 d,肉眼观察补片粘连情况,并取补片及其周围腹壁组织进行组织学观察,比较并评价各组补片的抗粘连特性。结果:术后14、90 d,除空白组外,其余各组补片均与大鼠网膜和肠管发生不同程度粘连,各组间肉眼粘连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4 d和90 d,PP组、国新组、进新组病理学综合评分分别为(7.08±1.78)、(6.75±1.66)、(6.55±2.34)分和(5.50±1.17)、(5.08±1.38)、(5.80±1.10)分,3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在腹膜内修补动物模型中,新型PVDF复合补片抗粘连特性仍存在不足,较传统重型小网孔PP补片无明显优势,尚需进一步观察和研究。
赵日升王辉胡民辉朱勇军李立风
关键词:聚偏二氟乙烯聚丙烯腹壁缺损
细菌纤维素的改性研究进展被引量:1
2012年
纤维素是地球上最古老、最丰富的天然高分子,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是人类最宝贵的天然可再生资源。纤维素广泛分布于各类植物中,是植物细胞壁的主要成分。
赵日升朱勇军王辉
关键词:细菌纤维素天然高分子改性可再生细胞壁植物
防粘连细菌纤维素复合补片动物模型的建立及实验研究被引量:3
2016年
目的将防粘连细菌纤维素复合补片应用于大鼠实验中,进一步探索并验证该补片腹腔内的防粘连效果,为新型补片的研发提供理论基础。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48只成年Wistar大鼠平均分成2组(每组24例),分别为聚丙烯组(PP组)、防粘连复合补片组(PP/BC组)。每组再随机平均分成2个亚组(每组12例),即短期组(10 d)和长期组(60 d),分别予植入后10 d和60 d肉眼观察补片粘连情况,并取补片及其周围腹壁组织进行组织学观察,比较及评价各组补片的抗粘连效果。结果术后第10天,细菌纤维素复合补片防粘连评分明显优于聚丙烯补片(P<0.05)。复合补片周围新生细胞外沉积较多(P<0.05),腹腔侧有更明显的纤维结缔组织覆盖,较少的炎细胞浸润(P<0.05)。术后第60天,细菌纤维素复合补片粘连评分与聚丙烯补片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炎细胞浸润较多、多核巨细胞浸润较少(P<0.05)。结论细菌纤维素复合补片腹腔内修补的防粘连效果较佳,是一种潜在的腹腔内防粘连疝补片,但能否临床转化仍需进一步研究。
胡民辉杨科力赵洁陈双黄榕康赵日升王辉
关键词:细菌纤维素聚丙烯类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