靶向椎间孔成形减压术治疗游离型腰椎间盘突出合并神经根管狭窄症 被引量:10 2018年 目的探讨经皮椎间孔镜下行靶向椎间孔成形减压术治疗游离型腰椎间盘突出合并神经根管狭窄症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6年10月-2017年12月赤峰市医院脊柱外科收治的30例游离型腰椎间盘突出合并神经根管狭窄症患者。所有患者均在经皮椎间孔镜下行靶向椎间孔成形减压术。记录术前1 d、术后2 d及术后3个月患者腰痛与腿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术后2 d及术后3个月采用改良Macnab标准评估手术疗效。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治疗,手术时间为65~200 min,平均90 min。术中出血量为15~135 ml,平均55 ml。卧床时间均不超过24 h,平均住院日为5 d。术前1 d腰痛及腿痛VAS评分为(6.57±1.96)和(7.03±1.75)分,术后第2天腰痛及腿痛VAS评分为(2.03±0.96)和(1.97±1.07)分,术后3个月腰痛及腿痛VAS评分为(1.83±0.95)和(1.77±1.04)分,术前1 d、术后2 d及术后3个月ODI指数分别为(70.42±3.55)%、(22.56±0.72)%和(22.69±0.70)%。可以看出术后3个月和术后2 d较术前1 d各项指标均有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应用改良Macnab标准评定疗效,在临床疗效上,术后3个月患者的优良率为96.67%。明显优于术后2 d的优良率73.33%,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经皮椎间孔镜下靶向椎间孔成形减压术是治疗游离型腰椎间盘突出合并神经根管狭窄症的微创、有效、安全的手术方式之一。 吴蕾蕾 冷辉 贾一明 吴景山关键词:靶向 神经根管狭窄 游离型腰椎间盘突出症 C臂下靶向椎间孔穿刺注射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 2015年 目的探讨应用C臂下靶向椎间孔穿刺注射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方法对69例确诊为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均在透视下靶向穿刺至椎间盘突出位置,采用曲安奈德混合注射液注射治疗,每2周1次,共治疗3次。结果所有病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3个月,疗效评价按JOA评分29分法优良率为87.0%,改善率按Hirabayashi法平均改善78.4%。结论应用C臂行椎间孔穿刺可使穿刺、给药部位更具靶向性,注射曲安奈德混合注射液可有效缓解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下肢疼痛的症状,是有效的保守治疗方法。 贾一明 敖霜 冷辉 隋雨新关键词:C臂 靶向 腰椎间盘突出症 单节段神经根型颈椎病经皮颈椎后路内镜下治疗后颈椎曲度变化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2025年 目的探讨单节段神经根型颈椎病经皮颈椎后路内镜下治疗后颈椎曲度变化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选取2021年1月-2024年3月该院收治的单节段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200例,根据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对照组采用传统开放颈椎前路手术治疗,研究组采用经皮颈椎后路内镜下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效果、手术相关情况、颈椎曲度及其他颈椎矢状位参数情况、疼痛情况和颈椎功能,采用广义估计方程(GEE)模型,分析两种方法对颈椎曲度和其他颈椎矢状位参数的改善程度,并分析影响颈椎曲度变化的危险因素。结果研究组手术时间、切口长度和住院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术中出血量和住院费用明显少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优良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C_(2-7) Cobb角和T_(1)倾斜角明显大于对照组,椎间隙高度明显高于对照组,C_(2-7)矢状面垂直轴(C_(2-7) SVA)明显小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3个月和末次随访时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和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DI)明显低于术前,且研究组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患者术后3个月和末次随访时日本骨科协会(JOA)评分明显高于术前,且研究组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椎间隙高度≤8 mm(OR=1.627,95%CI:1.401~1.938,P=0.020)、T_(1)倾斜角≤25°(OR=1.598,95%CI:1.381~1.934,P=0.027)、未采用经皮颈椎后路内镜下治疗(OR=2.591,95%CI:1.673~3.998,P=0.000)为影响颈椎曲度变化的独立危险因素,C_(2-7) SVA≤20 cm(OR=0.748,95%CI:0.601~0.928,P=0.007)为颈椎曲度变化的保护因素,经GEE可见,研究组对C_(2-7) Cobb角、椎间隙高度、T_(1)倾斜角和C_(2-7) SVA的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皮颈椎后路内镜下治疗,能明显改善单节段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的颈椎曲度及其他颈� 张海博 冷辉 贾一明关键词:颈椎曲度 前交叉韧带重建术中经胫骨的股骨隧道足迹定位方法改进及术后骨道评估 被引量:6 2012年 目的探讨前交叉韧带重建术中经胫骨的股骨隧道足迹定位方法的改进及术后骨道位置评估。方法分析2007-06至2010-01于武警总医院行自体半腱肌腱和股薄肌腱单束重建前交叉韧带手术患者196例,应用改进的方法进行关节镜下经胫骨的股骨隧道足迹定位,并应用国际膝关节文献委员会(international knee documentation commitee,IKDC)评分及术后MRI行骨道位置评估的资料。结果经随访10~36个月,患者的前抽屉试验及Lachman试验均为阴性,IKDC评分情况均较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采用矢状位上关节线与移植肌腱的夹角(the angle between the joint line and thegraft on the sagittal view,JGS)和冠状位上关节线与移植肌腱的夹角(the angle between the joint line and the graft on the coronalimage,JGC),对术后6个月及正常侧膝关节MRI行骨道位置评估,重建的前交叉韧带的位置与正常对照组的位置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单束重建前交叉韧带时,改进的经胫骨的股骨隧道的足迹定位方法是理想的股骨隧道定位方法,患者关节稳定性与功能均得到显著改善;采用JGS和JGC对骨道位置进行评估可较客观、准确地反映股骨隧道定位情况,骨隧道位置与临床效果相关。 张鹏礼 王耀霆 贾一明 刘水涛 金海超 邢更彦关键词:膝关节 前交叉韧带重建 基于脊柱转移瘤脊髓损伤保留椎体关键技术的临床研究及推广应用 冷辉 吴蕾蕾 刘宇 敖霜 张皓 王宇 毛金贺 徐文达 张海博 隋雨新 贾一明 杨晓天 代东杰 吴景山 该研究针对脊柱转移瘤脊髓损伤情况,自2011年进行了一系列研究。该研究拓展了脊柱转移瘤手术治疗技术的途径,填补了相关研究在内蒙古自治区的空白。该研究首先探讨脊髓损伤的调控机制。其次探讨脊髓损伤危险因素之一颈椎后凸。最后将...关键词:关键词:脊柱转移瘤 脊髓损伤 手术治疗 经皮内镜技术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 2018年 近年来,随着科技的发展,网络办公和电子化产品已经非常普及,使得颈椎病的发生率呈逐年递増且呈年轻化趋势。而神经根型颈椎病(cervical spondylotic radiculopa-thy,CSR)是颈椎病中最常见的类型,发病^约占各型颈椎病的60%~70%[1]。多数患者经非手术治疗可达到比较理想的效果,但仍有部分患者经非手术治疗无效需手术治疗[2]。颈椎前路椎间盘切除植骨融合术(anterior cervical diskectomy and fusion,ACDF)作为传统的开放手术,因其能完整切除椎间盘,彻底解除神经压迫,并植骨融合,恢复脊柱稳定性,疗效肯定,目前仍是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金标准”。但该开放手术术后长期随访发现融合节段的临近节段易发生退变,导致其易出现新的临床症状[3]。为避免对周围组织和关节稳定性的破坏,脊柱微创技术迅速发展,其中经皮穿刺内镜技术(percutaneous endoscopic cervical discectomy,PECD)作为神经根型颈椎病微创的手术之一[2],具有创伤小、出血少、恢复快、对脊柱稳定性影响小等特点。本文拟就经皮内镜技术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研究现状予以综述。 吴蕾蕾 冷辉 吴景山 贾一明关键词:颈椎病 神经根 内镜 改良后侧入路手术治疗肩胛颈盂骨折 被引量:3 2010年 目的探讨肩胛颈盂骨折的改良后侧入路的手术治疗方法及疗效。方法对2004年6月以来收治的经改良后侧入路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26例肩胛颈盂骨折患者进行分析。均为男性,左侧17例,右侧9例。肩胛颈骨折21例,肩胛盂骨折5例。手术取后侧改良切口,上肢外展上举,沿肩峰略偏向内至肩胛下角作弧形切口,将三角肌下缘的肌筋膜切开,松解三角肌并将其向上拉开,在冈下肌与小圆肌间隙进入,显露肩胛骨腋缘直至颈盂部。根据情况用重建钢板或拉力螺钉固定。结果随访3个月~4年,平均2.6年。均获得骨性愈合,按Hardegger标准疗效评定:优15例,良5例,中1例,差5例。结论经改良后侧入路治疗肩胛颈盂部骨折是安全可靠疗效肯定的方法。 赵吉连 李明东 尹占文 贾一明 王春宇关键词:肩胛 骨折 外科手术 健侧C7移位与下干直接缝合治疗全臂丛神经损伤 被引量:1 2008年 全臂丛神经撕脱伤的治疗仍以神经移位为主,其治疗效果尤其是手功能的恢复至今仍不满意。2005年1月-2006年10月,我院对5例全臂丛神经撕脱伤患者采用多组神经移位术,其中采用健侧C7神经根经椎体前通路与患侧臂丛下干直接缝合,重建患肢屈腕、指功能。 赵吉连 李明东 尹占文 贾一明关键词:全臂丛神经损伤 健侧 臂丛神经撕脱伤 C7神经根 微波高温诱导原位灭活治疗脊柱转移瘤的临床研究 冷辉 刘宇 隋雨新 敖霜 贾一明 张皓 王宇 张海博 徐文达 一.主要研究内容:选取并分析2008-2014年间入住该院的脊柱转移肿瘤临床病例。收集的资料包括患者一般资料、肿瘤类型、肿瘤位置、术后生存时间等。分析患者治疗前后功能状态、体力状况、神经损伤改善状况、综合生命质量时间轴变...关键词:关键词:脊柱转移瘤 肿瘤治疗 后凸成形术治疗胸椎骨质疏松性压缩性骨折前后肺功能的变化 被引量:1 2015年 目的探讨经皮穿刺球囊扩张椎体后凸成形术(percutaneous kyphoplasty,PKP)治疗胸椎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osteoporotic vertebral compression fracture,OVCF)前后肺功能的变化。方法选取我院自2012年11月至2014年11月行PKP术的胸椎OVCF患者共31例(40个椎体),行PKP术对骨折椎体进行治疗,对手术前后肺功能多项指标、骨折椎体后凸Cobb角及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进行测定,以SPSS19.0统计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与术前相比,术后1d与术后3个月时肺功能各指标变化、骨折椎体后凸Cobb角及VAS评分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术后1d相比,术后3个月时肺功能各指标及骨折椎体后凸Cobb角无明显变化(P>0.05),VAS评分变化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KP术能显著改善胸椎OVCF患者肺功能,纠正后凸畸形、缓解疼痛。 贾一明 冷辉 吴景山 隋雨新关键词:骨质疏松症 肺功能 椎体压缩骨折 后凸成形术